2《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公开课
2《济南的冬天》教案公开课

《济南的冬天》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济南冬天的一般特点,感受老舍散文的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对季节变化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感受老舍散文的语言特色,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济南冬天的美。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 感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独特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3. 情感体验: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济南冬天的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济南冬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对济南冬天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4. 情感体验:欣赏课文中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济南冬天的美。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济南的冬天》文本2. 图片:济南冬天的风景照片3. 音乐:济南冬天的背景音乐4. 投影仪:用于展示图片和文本5. 笔记本和文具:供学生记录和绘画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济南冬天的风景照片,引导学生回忆对济南冬天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描述和表达。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探讨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意图。
4. 分享和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分享和展示,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八、课堂活动1. 描述济南冬天的美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美景,表达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感受。
第2课《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课《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核心素养】1.文化自信:通过作者生动描写感受春天之美。
2.语言运用: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和精彩语段,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思维能力:学习阅读分析散文的方法,能根据散文的特点,从季节特点入手,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春季有哪些特点。
4.审美创造:品味文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语言魅力,涵养高雅情趣。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词句,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3.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及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
4.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之处,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1.朗读欣赏: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济南冬天的美景和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分析修辞: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春天的美好,增强学习兴趣。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5.知识拓展:介绍一些与冬天相关的文化知识、诗歌作品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联系生活: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冬天,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总结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课文的主题、写作特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说到冬天,你的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情景是怎样的?你能用一个词概括吗?预设:热闹(打雪仗)寒冷(雪花)过渡:但在文学大家老舍的眼中,冬天却有着别样的风情。
七上2《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上2《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上2《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济南的冬天》是一篇精读课文,是老舍先生的经典散文。
文章通过对济南冬天的山、水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写景散文生动、细腻等写作手法,在随堂写作中有效应用,达到提升其读写能力的目标。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初中校门,对于初中阶段的知识没有足够的了解,但是经过小学阶段的知识积累,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对语文学科的情感都有所提升,对于简单的课文内容学生能够顺利理解。
但是对于散文,学生并不是特别熟悉,对课文中语言美、艺术美等的感知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于散文的中心思想也很难准确把握。
基于此,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制定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通过仿写,寻找文中描摹的山水景物。
2.欣赏山水景物的美好,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3.感悟作者对这座城特殊的爱。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图片、视频教学资料的融入,能够激发学生参与阅读、写作融合学习的兴趣。
2.采用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探究式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学生搭建阅读与写作融合的学习桥梁,明确阅读学习、写作活动的任务,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目标。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朗读、填空仿写的过程,掌握济南冬天众多的山水景物,在欣赏景物之美的同时学习文中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课件导入:播放南北方冬天不同的景色,如南方有些地方冬天依然“绿油油”,而北方的冬天则是白茫茫的一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感受过怎样的冬天呢?谁能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1:我见过哈尔滨的冬天,到处白茫茫的一片,感觉像是冰雪王国。
学生2:我感受过冬天的刺骨寒风,就像是刀片割在脸上。
……教师:北方的冬天冰天雪地,那么看到冰天雪地,你还会想到什么呢?学生3: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4: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设计篇1●○ 教材处理:《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
这个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各不一样的四季特征。
该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要在反复朗读的根底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风光的写景散文。
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
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欢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的教学目的定在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上,教学重点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侧重在第3段和第5段。
教学难点那么是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设想:[教法]一是根据教学目的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二是感受课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三是拓展比拟阅读。
本文和其姊妹篇《济南的秋天》,是作者写于同一时期的优美散文,描写不同季节的济南,传达出同样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学法]根据教法安排,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宜结合老师的指点引导,仔细阅读,认真考虑,开展讨论,从而感受济南优美的山水和作者对济南的钟爱之情,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获得应有的启发。
拓展阅读,加强读、写才能训练。
[时间安排]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详细,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拟多,但面面俱到的讲析却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才能的培养,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充分的感知课文,探究获取作者写景抒情的思路和巧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所学去阅读理解同类的文章。
《济南的冬天》人教初一上册第二课教案(5篇)

《济南的冬天》人教初一上册第二课教案(5篇)《济南的冬天》人教初一上册第二课教案(5篇)《济南的冬天》老舍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济南的冬天》人教初一上册第二课教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济南的冬天》人教初一上册第二课教案1【教学目标】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4.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1.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所起的作用。
2.学习老舍先生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
(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中国北方的寒冬,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萧条画面。
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
那么,被称为“宝地”的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先生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是其代表作。
他的作品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
【相关知识】本文是1931年春天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题目明确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
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躬耕于此,又名舜山或舜耕山。
人教版济南的冬天公开课教案范例(5篇)

人教版济南的冬天公开课教案范例(5篇)老师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明灯,作为教师,一定离不开教案。
教案帮助老师合理规划课堂时间。
你懂得济南的冬天教案的结构吗?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人教版济南的冬天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人教版济南的冬天公开课教案篇1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3、学习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1、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2、学习本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设想《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切入点应该是要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领会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把教学重点落到老舍先生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够把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的写法上。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上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对于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些什么?(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是呀,一提到冬季,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一幅白雪皑皑、冰清玉洁的图画;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佳句。
是的!严寒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
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幺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笔,到济南城去走一遭,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看一看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
(板书:济南的冬天)作者: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1937年,发表长篇小说《骆驼样子》。
代表作还有话剧《茶馆》《龙须沟》,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等,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整体感知优美的文章是一杯清雅淡香的茶,是一壶醇浓的酒,越品会越发清香,越饮会越有滋味。
(新教材)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新教材)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 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济南的冬天》一.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文中通过对济南冬天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是初中生学习散文的优美范本。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到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到作者观察自然,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初中生处于语言学习和文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
但生活体验过少,小学学段积累不够,导致学生在理解散文深意和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方面存在难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一步步引导,逐步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三.核心素养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通过诵读、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学会欣赏散文语言的优美。
3.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和煦明媚、生机盎然的。
那么,与之相对的冬天,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说起冬天,大家能联想起哪些词语或者景象呢?(寒风呼啸、寒气逼人、冰天雪地、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北风呼啸……)这些是我们对冬天的印象和感受。
可是,在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老舍先生笔下,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2.背景铺垫: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
在济南,老舍过上了安定的生活,经人介绍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胡絜青,“努力地创作,快乐地休息"。
他曾经说过:“时短情长,济南是我的第二故乡。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1.一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语调要舒缓,注意读出重音和停连。
第2课《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2课《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2 济南的冬天【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品味语言,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2.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前一课学习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新课导入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是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
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
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中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
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济南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
二、教学新课(任务一:查预习、明背景)(一)了解济南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
别名泉城、齐城。
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名城。
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
(二)作者简介1.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1917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应邀回国。
1966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体会济南冬天之美。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进一步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69年的一天,许多知名人士纷纷祝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因为他是日本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作家。
可当时,有一位瑞典大使却说了这么一句话“你知道吗,这次得奖的本不应该是你,是一位中国作家,只可惜他已去世,而这个奖项只颁给健在的作家。
”1.你知道这位中国作家是谁吗?2.老舍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他的文章用语质朴清新,没有特别华丽的词藻,却饱含深情,独到洗练且韵味无穷。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济南的冬天》,去感受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板书课题和作者)【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在牢牢抓往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尽可能地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文章的语言上来,为学习本课明确方向。
二、整体感知1.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解①中的作者简介,并补充“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其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边听边看,注意范读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停连的划分。
课件出示: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根据老师范读标注上读音。
2.思考:作者是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3.师生交流。
(结合《状元大课堂》P10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
)预设:赞誉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是“温晴”;文中选取了山和水来描写济南的冬天。
(教师补充:“温晴”“宝地”两词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温晴”偏重特点,“宝地”偏重感觉,山光水色是本文描写的景物。
)4.学生速读全文,思考:(1)作者是如何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一特点的?(2)作者围绕着这个特点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3)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后明确:(1)通过三组对比: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伦敦(无日)、济南(响晴);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2)三组山景:阳光朗照的小山、薄雪覆盖的小山和城外的远山,两组水色:水上冒着热气和水中透着绿色。
(3)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冬天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教师小结:文章先将济南的冬天与北平、伦敦、热带一一进行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绘水色绘了水上冒着热气和水中透着绿色,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设计意图】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在听读与速读过程中,学生先初步形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认识,再在交流讨论中寻找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这种从粗泛到精准的过程符合学生感知新事物的认识规律。
三、指导朗读老舍先生于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1929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达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本文是他怀着对“故乡”的深情写成的。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阳光朗照的山——可爱薄雪覆盖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对济南的冬天一往情深(热爱、赞美、喜悦)水上冒着热气——温暖水中透着绿色——澄清2.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一往情深,这种热爱,充溢在字里行间。
所以我们在朗读课文时不仅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和停连的把握,还要用心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
请结合课后练习四,重点朗读第3段,感受小山的可爱。
(1)作者是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的?预设: (1)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
用一“睡”、一“醒”,一连串的拟人手法,烘托济南冬天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其心理活动。
(2)重音与停连示范:小山v 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
v 这一圈小山v 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V 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v 准保..暖和。
”V 真.的,济南的人们V 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人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V 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着急,∧因为V有这样慈善的.呢!3.指名朗读与评议。
评论朗读时,要在第一课朗读训练的基础上,侧重于用适当的朗读技巧准确的表情达意的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如: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突出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b.“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
不可以。
“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
(此环节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可朗读文章中其它喜欢的段落。
)4、教师小结:老舍先生描山景绘水色,不仅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晴的特点,更是把济南的冬天的这种温情渗透进每一个字眼儿,一处景就渗出一缕情。
难怪他眼中冬天的济南是慈善的、秀气的、富有生机的。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想情感的载体。
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
此部分在学生朗诵实践和体味情感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品味,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
四、布置作业1.课后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济南山水的热爱之情,感受作者内心的温暖和明亮。
2.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仿照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仿写。
3.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P242“素养闯关”第12题。
第2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2.品味文中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与朗读,我们发现在老舍先生的眼里,那山、那水、那阳光、那城、那雪给人美的享受,仿佛充满了灵性。
1.请你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用“济南冬天美,美在”的句式说一段话。
——备案:(1)济南冬天美,美在温晴的天气,没有呼呼的风声,没有浓重惨淡的灰雾,没有毒辣辣的烈日,是响晴的宝地。
(2)济南冬天美,美在阳光朗照的小山温暖可爱,像个小摇篮;美在薄雪覆盖的小山秀美迷人,像位害羞的少女;美在城外的远山素淡雅致,像幅小水墨画。
(3)济南冬天美,美在秀美的睡态,它“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多么美妙的理想境界!(4)济南冬天美,美在小雪点染后的山色,树尖上顶着白雪,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上的白雪,好似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白雪黄草组成彩色美景,又像是给山们穿上一件花衣,山腰上的雪被阳光斜射,好像害了羞,微露粉色。
(5)济南冬天美,美在清亮透绿的水,它冒着点儿热气,水藻更绿,与碧蓝的晴空交相辉映,像块蓝水晶,蕴蓄蓬勃生机,洋溢无限温情。
2.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山清水秀、美丽如画、温暖如春。
济南地处中国北方,真的如老舍先生所写的那么温暖吗?课件出示1:冬季济南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吹寒冷的偏北风,一般6~8天有一次冷空气侵入,使气温不断降低。
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在-20℃以下,整个冬季雨雪稀少,北风频吹,干燥寒冷。
课件出示2: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6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回国后在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
作者分别领教过北京的风、伦敦的雾、热带的毒日头的厉害,之所以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来与济南对比,是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讨论后明确:济南的冬天是冷的,作者说济南是个“温晴”的“宝地”,既是长期生活在寒冷北京的老舍对济南的真实感受,更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祖国怀抱的真实感受。
3.因此,文中每一个巧妙的词语、每一个生动的句子、每一段优美的话语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体现。
本节课,我们着重欣赏作者笔下的语言,探究作者心中的爱。
【设计意图】聚焦文章的语言。
王国维先生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所以,老舍眼中的济南就融入了老舍的色彩。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描写济南的山山水水,语言就是解读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的最好突破口。
二、精读品析1.比较下面四组句子,读一读,说说各组甲句与乙句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甲: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乙: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这是个理想的境界。
预设:甲句比乙句更有情味。
“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山水比成人,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睡着”和“唤醒”,增添了趣味性。
几个句子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
第二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预设:甲句比乙句更有情味。
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山竟然有人一样的动作,把济南安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还会说话,像人一样有爱心。
这是比喻和拟人的写法,其实是对济南的山作想象的描写,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山的热爱之情。
第三组: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点儿粉色。
预设:甲句比乙句更有情味。
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写出雪色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