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8.《将相和》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八课将相和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八课将相和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八课将相
和课文
将相和
文:唐代·刘禹锡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不是说杨广多么!举世皆浊我独清,
大家都纷纷扰扰,我一个人却很清静。

众人皆醉我独醒,既然杨广醉了,那我一个人就醒着,
举世皆浊我独清.这是说杨广有功劳.
众人皆醉我独醒,世界上的人都沉迷酒色,我一个人却清醒,
举世皆浊我独清,各种纷争扰乱的事情使人丧失了自己的清澈和纯净,而我却保持着
原本的清醇。

夏日知君能温凉,大家都觉得你很了不起,能使人凉爽舒适的感觉。

自是人间第一行。

这就是说你担任重要官职,能够给人们带来清凉舒适,这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技能。

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说在众人纷纷沉湎于酒色之时,我一个人清醒。

举世皆浊我独清,是说当整个世界都变得浑浊时,我一个人保持着清澈。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是说在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坚定而清醒地立身处事,并且保持贞洁不染。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生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生字

五年级下册语⽂第18课将相和⽣字五年级下册语⽂第18课将相和⽣字五年级下册语⽂第18课《将相和》⽣字【赵】读⾳:zhào巧记:“⾛”到岔路⼝(),百家姓为⾸。

字义:战国国名,在今河北省南部和⼭西省中部、北部⼀带组词:赵国造字:形声法造句:赵国是周代的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

笔顺:“⾛”的上横短,中横长,撇短,捺伸展。

【璧】读⾳:bì巧记:掘开壁下残⼟(辟),宝“⽟”重见天⽇。

字义:古代⽟器,平圆形,中间有孔组词:璧还完璧归赵⽩璧⽆瑕⽩璧微瑕造字:形声法造句:蔺相如以他的聪明才智做到了完璧归赵。

笔顺:上部左右平分,“⼫”长撇到位;“⽟”末横长。

字歌:泥⼟垒墙壁⼑斧把柴劈瑕不掩璧⽟快⾛以逃避【召】读⾳:zhào巧记:“⼑”“⼝”。

字义:呼唤,招呼组词:召集召唤召见号召召开造字:形声法造句:课间休息时,班长召集班⼲部在教室开会。

笔顺:上下基本相等。

下部“⼝”不宜过宽,宜正。

【诺】读⾳:nuò巧记:⾔(讠)说“右”上草(艹)。

字义:①应允②答应的声⾳,表⽰同意组词:①诺⾔许诺②唯唯诺诺造字:形声法造句:妈妈履⾏了诺⾔$给我买了⼀台学习机。

笔顺:左窄右宽。

“右”横长托上,撇画伸展。

【怯】读⾳:qiè巧记:⽤⼼(忄)“去”做。

字义:①胆⼩,没勇⽓②俗⽓,见识不⼴,不合时宜组词:①胆怯怯场②露怯造字:形声法造句:初上讲台,我还真有⼏分胆怯。

笔顺:左部竖为垂露竖,两点左低右⾼;“去”上横短。

【瑟】读⾳:sè巧记:⼆王争上座(),“必”然动⼲⼽。

字义:古代的⼀种弦乐器,通常有⼆⼗五根弦组词:⿎瑟弹瑟秋风瑟瑟造字:形声法造句:北⽅⼀进⼊⼗⽉,秋风瑟瑟,树叶便开始飘落。

笔顺:上部左右要紧凑;“必”对正上部,卧钩较平。

【拒】读⾳:jù巧记:“巨”⼿(扌)⼀摇,表⽰不要。

字义:①抵挡,抵抗②【引】不接受组词:①拒敌拒捕②拒绝拒聘拒不执⾏造字:形声法造句:他的诚意让⼈⽆法拒绝。

小学语文五年级人教版下册18《将相和》PPT课件

小学语文五年级人教版下册18《将相和》PPT课件

解疑合探: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 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 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 13 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 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 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 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 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 用的!”
返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运用拓展:
“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

14
_秦_王__依__仗_强__势_,__要_骗__取__和_氏__璧_。__
胸有成竹 足智多谋
返回
解疑合探: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 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
11
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 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儿 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 ———————————————。返回
蔺相如捧着璧, 往后退了几步, 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理直直气气壮壮地 说:“我看您 并不想交付十 五个城,所以 把和氏璧拿了 回来。您要是 强逼我,我的 脑袋和璧就一 块儿撞碎在这 柱子上!”
返回
廉颇忽然醒悟了, 来到相府门前……
22
于是, 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
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
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返回
运用拓展: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
23

是 _廉_颇__看_到__蔺__相_如__职_位__比__自_己__高,
_很__不_服__气_,结果是_负_荆__请_罪___。
返回
设 (1)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 疑
7
自 探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它由几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的? 你能给出小标题吗?
完璧归赵
第1-10自然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8将相和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8将相和

想象说话
• 如果当时老百姓看到这一幕,他们会说 些什么? • 这件事情传到秦王或赵王耳朵里,他们 可能说什么? • 廉颇的手下看到他负荆请罪,又有什么 感想? • 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生活中和他 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有什么想说的吗?
说一说
• 文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呢?为 什么? –秦王 赵王 廉颇 蔺相如
• 课文导读
• 这篇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 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 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 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 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 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 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赞颂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
“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是 秦王 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想占赵国便宜 , 后果是 秦王吃亏 。
从“渑池之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
一个 勇敢、随机应变 的人。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是 廉颇 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
后果是负荆请罪。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 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 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 不了台!”
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 ___________
简介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 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 秦国最强大,要统一 中国,不断向其他 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 个比较 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zhào bì zhào 赵国 完璧归赵 号召 nuò qiè sè jù 诺言 胆怯 瑟瑟 拒绝 zhū jīng 诸位 负荆请罪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人教版五下18将相和

人教版五下18将相和

人教版五下18将相和《人教版五下 18 将相和》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将相和》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那时诸侯纷争,各国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时常发生战争。

故事中的“将”指的是廉颇,他是赵国的一员猛将,以勇猛善战而闻名。

“相”则是蔺相如,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赵国屡建奇功。

起初,蔺相如只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王得到了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

秦王听闻后,企图以十五座城池为交换,骗取和氏璧。

赵王深知秦王狡诈,左右为难。

这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自愿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在秦国的朝堂上,蔺相如发现秦王并无交换城池的诚意,便巧施计谋,将和氏璧拿回手中,并威胁秦王说:“如果您强行夺取和氏璧,我的头和这块玉将会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害怕和氏璧受损,只好暂时妥协。

蔺相如看出秦王不会兑现承诺,便偷偷让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秦王无奈,最终也没有为难蔺相如。

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不久之后,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

赵王害怕秦王设下陷阱,不敢前往。

蔺相如和廉颇商议后,认为赵王不能示弱,于是陪同赵王前往渑池。

在渑池会上,秦王故意羞辱赵王,让赵王为他鼓瑟。

蔺相如挺身而出,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蔺相如便以死相逼,秦王只好照做。

蔺相如又让史官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回国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对此很不服气,他认为自己为赵国征战多年,立下赫赫战功,而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劳,就位居自己之上,扬言要让蔺相如难堪。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避免与廉颇碰面。

他的门客不解,蔺相如解释说:“秦王我都不怕,怎么会怕廉颇将军呢?但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

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这番话,深感羞愧。

将相和 课文

将相和 课文

将相和课文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将相和》课件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将相和》课件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 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 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廉颇……地说:“……” 蔺相如……地说:“……”
请用你认为恰当的词语评价蔺相如与廉颇:
1.___________________的蔺相如。
2.___________________的廉颇。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 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 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 于赵。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 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我见相如, 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 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 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 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 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 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 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 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 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 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 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也。”
赵惠文王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 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 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相如曰:“臣愿奉璧往使。城 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 归赵。”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 王大喜。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 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臣观 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 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五年级下册第18课 将相和

五年级下册第18课 将相和

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18 将相和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公忠为国的精神。

从结构上看,全文由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

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

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

当与廉颇发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

而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

他威震诸侯,耿直畅快,勇于改过,其精神令人敬佩。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读讲故事,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简介《史记》:我国西汉司马迁写的杰出的历史文学著作,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改编自这部名著。

2.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3.释题: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将与相和好如初了,这说明其中还有个从不和到和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
准备《史记》中的精彩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

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削:xūe削弱 xiāo削铅笔
蔺:lìn蔺相如
阑:lán阑尾炎
秦:上下结构
臣:半包围结构
璧:上下结构
颇:部首是“皮”或“页”
辱:部首是“辰”或“寸”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第一大段(1—10):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
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

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

(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

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

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

(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
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
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

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
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

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
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①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

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

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②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③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
(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


板书设计
起因:秦强大,欲骗取和氏璧
完璧归赵经过: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捧、退、靠、举);
结果:完璧归赵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语。

2、复述这三个故事。

3、根据“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写一篇至少400字的感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