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亲自服侍母亲吃药而且自己先尝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_《弟子规》_原文_注释_翻译_解读

亲有疾,药先尝。
昼夜侍,不离床。
【出处】本句出自《弟子规》第二章入则孝【原文】亲有疾①,药②先③尝④。
昼⑤夜⑥侍⑦,不离⑧床。
【注释】①疾:泛指疾病,后引申为快速、疼痛、嫉妒等释义,此处指病痛。
②药:本义为祛除病痛的物品,后泛指治病药草、药材等,这里表示药物。
③先:多指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此处指的是事先。
④尝:本义指用舌头辨别滋味,这里引申为品尝。
⑤昼:此处指白天,与“夜”相对。
⑥夜:原指黄昏、天黑,这里表示夜晚。
⑦侍:本义是陪侍在长者身旁,此处指侍奉。
⑧离:本义指黄鹂,后引申为分离、离散,这里指离开。
【翻译】父母生病了,要为父母事先品尝下药物的味道。
日夜都在父母身旁服侍,不离开父母所在的坐榻。
【解释】父母患病无疑是最考验子女孝心的时候。
正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无论多有孝心的人,要长年累月地在父母病床前侍奉,显然是很难做到的。
但父母都日益年迈,患病的情况往往时有发生,所以为人子女者应该尽量多关心父母。
放任自己的父母沉疴在床,那显然是不孝的。
因此,在父母患病的时候,子女要在内外两方面对自己的父母进行照顾。
所谓在外方面,就是指随时关心自己父母的病情,为父母抓药熬药,陪床送饭。
所谓在内方面,就是指要在精神上多关注父母的情绪。
年事已高的父母,往往对自己的病特别敏感,也容易孤独。
所以,为人子女者应该时常陪伴在父母的病床前,跟父母聊聊天,为父母解解闷,不让父母闲得无聊而去瞎想。
坚持做好以上两点便是病床前最好的“孝”了。
【解读】久病床前有孝子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面对沉疴经年的父母,的确很少有人能始终如一地在病床前服侍。
但这也并非绝对,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一位孝子,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久病床前是可以有孝子的。
这位孝子的身份还不低,他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邦在位时被封为代王。
他的亲生母亲是薄太后。
汉文帝即使在继任皇位以后依旧对自己的母亲尽心奉养,毫无懈怠。
汉文帝的母亲经常生病,有一次甚至久病不起,一直病了三年。
亲尝汤药的故事内容

《亲尝汤药》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亲尝汤药的故事哟!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叫汉文帝。
他的妈妈生病了,躺在床上。
汉文帝可孝顺啦,他每天都亲自照顾妈妈。
妈妈要喝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一尝,看看药苦不苦,烫不烫。
然后才一口一口地喂给妈妈喝。
小朋友们,汉文帝是不是很棒呀?
《汉文帝亲尝汤药》
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呀!
汉文帝的妈妈病得很重。
汉文帝很担心妈妈,一刻也不离开她。
他为妈妈做饭、洗衣服。
每次妈妈吃药,他都先尝尝温度和味道。
就这样,汉文帝一直细心地照顾着妈妈,直到妈妈的病好起来。
小朋友,我们也要像汉文帝一样孝顺哟!
《孝顺的汉文帝》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说一说哦!
汉文帝的妈妈身体不好。
汉文帝就一直在妈妈身边。
他会熬药,还会给妈妈讲故事。
每次药熬好了,他都先试试,怕妈妈喝着不舒服。
小朋友们,汉文帝是不是很孝顺呀?
《亲尝汤药的汉文帝》
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亲尝汤药的故事。
汉文帝的妈妈生病期间。
汉文帝天天忙前忙后。
他亲自尝药,就怕药不好。
他的孝顺大家都知道啦。
小朋友们,我们要向他学习哟!。
国学二十四孝(2)亲尝汤药

国学二十四孝(2)亲尝汤药
亲尝汤药,是《二十四孝》中第二个故事,讲述的是汉代文帝孝行的故事。
原文: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
母常病,三年,帝为之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仁孝闻天下。
后人诗赞: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
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释义:汉代第三个皇帝是汉文帝(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名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子,最初被封为代王。
文帝的生母是薄太后。
他即帝位后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常年生病,一病就是三年,文帝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地亲自照顾,给母亲服用的汤药,他要没有亲口尝过就不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重德治)以仁孝之名闻天下。
孝子名垂青史的例子

孝子名垂青史的例子1、亲尝汤药——刘恒汉文帝刘恒,汉朝第5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2、百里负米——仲由仲由小的时候,他家境贫寒,经常吃野菜。
长大后,仲由总是想:我如何能为父母准备好一点的饭菜呢?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饭,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奉养双亲。
一百里路是非常远的,没有车子,仲由只能步行。
严冬寒风刺骨,夏日汗流浃背,仲由常常要走上几天几夜,才能赶回家里。
人人都觉得这样做太辛苦了,但是仲由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
3、鹿乳奉亲——郯子郯子,春秋时期人,春秋时期郯国国君。
郯子的仁孝之德,历来为海内外称道。
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亲”的美德一直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4、卖身葬父——董永董永的父亲病亡,无力埋葬,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董永扶亡父灵柩回乡,葬于城北。
在返回偿债途中,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5、千里探亲——方观承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孝顺的故事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孝顺的故事汉朝的文帝刘恒可以说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君主。
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他仍然没有忽视个人对父母的责任。
相反,他以身作则,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一个孝顺子女应该具备的品格。
小时候的刘恒汉武帝刘彻的长子刘恒从小就被父亲教导要孝顺父母。
儿时的刘恒聪明好学,对父母更是恪尽职责。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刘恒在外出游玩时,听闻母亲生病,立即赶回家中,亲自为母亲煮汤服药。
尽管当时他还只是个孩子,但已深深懂得孝顺父母的道理。
为母亲亲尝汤药刘恒长大后,更是将孝顺发扬光大。
有一次,他的母亲刘贵人生病,医生开具了一剂药汤。
然而,刘贵人嫌药汤苦涩,不肯服用。
刘恒见状,立即亲自尝了一口药汤,确认没有问题后,才请母亲服下。
对于一个当时已经是皇帝的人来说,这样的行为着实让人敬佩。
他不顾自己的尊严,宁愿牺牲自己,也要确保母亲的健康。
这种孝顺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整个国家。
尊重父亲的决定即使登基为帝后,刘恒对父亲依然恪尽孝道。
有一次,汉武帝刘彻想要刘恒继承大统,但刘恒推辞说:"臣虽无德,但愿永终耕读,以慰父母之望。
"他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愿意接受父亲的意愿。
这种虽为帝王,但仍遵从父亲意志的行为,更显示出他的孝心。
即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也依然尊重父亲的决定。
教导子孙要孝顺作为一国之君,刘恒自己孝顺父母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教导子孙要孝顺。
他常常与子女们谈论孝道的重要性,希望他们能够以自己为榜样,虔诚地奉养父母。
在他的影响下,整个皇室的家风也更加注重孝道。
这种从上而下的孝道教育,不仅让整个国家的风气变得更加文雅,也成为后世君王应当效仿的楷模。
刘恒一生孝顺有加,不但亲身实践,更以身作则教导他人。
他的孝行不仅赢得了臣民的敬佩,也为汉朝的长期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一代明君,他的孝顺精神无疑是值得后世学习的楷模。
刘恒为母亲尝汤药的故事_刘恒母亲薄姬简介

刘恒为母亲尝汤药的故事_刘恒母亲薄姬简介薄姬是吴县人,刘邦的妃子之一,刘恒的生母。
有次薄姬生病,刘恒就为母亲尝汤药,就有了现在刘恒为母亲尝汤药的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刘恒为母亲尝汤药的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刘恒为母亲尝汤药的故事刘恒登基成为皇帝,而其母亲成为皇太后,又一次,皇太后病重,卧床不起,并且一病就是三年,刘恒对民尚且存怜爱之心,对自己的母亲更是照顾孝敬。
在母亲病重卧床的期间,汉文帝亲自为其煎药熬药,并在熬好药之后亲自尝一尝,试试味道和温度才给母亲喝。
真所谓天之大,孝为先,汉文帝以身作则,侍奉母亲不怨不艾,如此举动持续了很久,长期孝敬在册,让朝中大臣感动不已,遂将汉文帝亲尝汤药之事载入书中,列为《二十四孝》之中的第二故事,为后人流传赞颂。
在古代的皇帝之中很少有贤明治国,关爱治家的,而汉文帝却在家国两者之上拿捏的非常好,治国他以民为本,而治家以孝为先,如此贤君为后人敬仰,万世千秋!刘恒的母亲薄姬简介薄姬是吴县人,刘邦的妃子之一,刘恒的生母。
当时正是大秦末年,各地起义军不断,薄姬被送到魏王那儿,薄姬的母亲曾带着薄姬去找当时著名的相师许负看相,许负说薄姬生下的孩子以后一定会是天子。
魏王一听很是高兴,就反叛了刘邦自立,他不知道薄姬生的儿子确实是当了皇帝,但不是他的,结果可怜的魏王就被韩信击败,薄姬也被送到刘邦的宫中。
薄姬进到后宫一年多,都没能见过刘邦一面。
而在薄姬年少时和好闺蜜管姬、赵姬约好“苟富贵,勿相忘”,巧合的是后来管姬、赵姬先后入了刘邦的后宫,还都得到过刘邦的召见临幸。
两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她们聊到了薄姬,恰好被刘邦听到了,刘邦很可怜这个女子,当夜就临幸了薄姬。
幸运的事,只是这么一晚上,薄姬就怀孕了,生下了日后的汉文帝刘恒,虽然有了皇子,但是薄姬一来不够漂亮,二来心机不深、不会算计,所以还是不受刘邦的宠爱,再也没有受到刘邦的临幸。
也许是因为知道刘邦不会喜欢自己,薄姬也就懒得去争宠,反而没有和其他的妃子发生什么冲突,安心的培养着刘恒,结果刘邦死后,受到刘邦喜爱的妃子都被吕后幽禁,没能落得个好下场,反倒是薄姬因为不和人争宠能够跟着刘恒一起前往封地。
亲尝汤药文言文翻译

原文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
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仁孝闻天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
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译文西汉文帝,名字经常,高祖的第三个儿子,起初封为代王。
生母薄太后,皇帝奉养没有懈怠。
母亲常病,三年,皇帝眼睛不合眼,衣不解带,汤药不是口亲尝不进。
仁孝闻名天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的第三个儿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年)即位。
他以仁孝之名,天下闻名,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看不合眼,衣不解带;妈妈所穿的医药,他亲口尝过之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其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化景之治”。
仁孝治理天下,巍巍百王之首。
莫庭事贤明的母亲,汤药一定要亲自尝一尝。
亲尝汤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处】《二十四孝》。
【释义】亲自品尝汤药的热度,是孝顺的一种表现。
【历史典故】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初封代王,后来继承皇位,即汉文帝。
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对他的母后很孝顺,从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后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他的母后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刘恒亲自为母后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后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后睡了,才趴在母后床边睡一会儿。
刘恒天天为母后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后喝。
刘恒孝顺母后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
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君。
【历史故事】二十四孝故事: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

【历史故事】二十四孝故事: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
西汉时期的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从小便奉行孝道,他被封为代
王时,生母薄太后跟随他住在一起。
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倾心地侍奉她,尽力让她感到
快乐和满足。
然而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
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给太后煎好的汤药尝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
心地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失调。
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整
日整夜的没法合眼。
三年后,母亲的身体终于康复,他却由于操劳过度累倒了。
汉文帝的
仁义和孝顺感动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并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
创了
历史
上“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
《二十四孝》:“西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
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
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
仁孝闻于天下。
”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文帝刘恒亲自服侍母亲吃药而且自己先尝
本文导读:代王即位后,公元前180年,高后吕雉病死,遵照吕雉的嘱咐,吕产、吕禄各自住在北军和南军不敢离开,他们聚兵长安,妄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
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刘姓宗室集团和功臣集团结成联盟,共同诛灭诸吕。
齐王刘襄发难于外,周勃夺取北军于内,杀尽诸吕的所有男女成员,史称“周勃安刘”。
诸吕被灭后,有人提议立齐王刘襄为皇帝,他不仅是高祖刘邦的长孙,又有首先起兵反诸吕之功。
但因为齐王的母舅家族势力比较强大,大臣们害怕再来一个吕氏专权,所以被否决了。
淮南王刘长也因“家母恶”被否决。
周勃和陈平主张立代王刘恒,“代王方今高祖亲子,最长,仁孝宽厚。
太后家薄氏谨良。
且立长固顺,以仁孝闻于天下。
”这是众人能接受的唯一方案,得到了赞同,于是派人去请代王。
代王刘恒见到迎请的使者后,颇为犹豫,又请母亲薄太后给拿主意。
薄氏不肯轻易让儿子去冒险。
母子决定先让薄氏的兄弟薄昭到长安去见太尉周勃。
周勃向薄昭讲明大臣们立刘恒为皇帝的真意后,刘恒这才启程进京。
尽孝之举
母亲生病文帝尽心服侍
网络配图
对于《二十四孝》的第二则故事,姚淦铭做出了这样的解读:西汉文帝刘恒,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57年,其实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而不是文中所说的“三子”。
他最初被封为代王,代国辖区在今河北、内蒙古交界以及山西东北部。
周勃、陈平等在诸吕之乱平定之后,经群臣之议,迎立其为帝。
即位后重本抑末,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又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驻兵北方,移民屯田筑城,增加粮食储备,加强北方防御力量,为全面反击匈奴做了准备。
文帝的生母是薄姬,即后来的薄太后。
汉文帝奉养母亲毫不懈怠。
母亲曾经生病三年,文帝晚上不合眼,也就是“目不交睫”,不解衣带,尽心服侍母亲。
母亲喝的汤药,不是自己亲口尝过,就不进献给她。
文帝的仁孝传闻于天下。
今天来看,虽然这些历史的记载不免有夸大阿谀之处,但是他的
孝行确实被人们一代代认可了。
如果对照《孝经》来解读此故事,作为文帝,如《孝经・天子章》所说的,他尽到了一个“天子之孝”。
“文景之治”,是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其中从文帝来说,可谓“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他由对亲人的孝、爱、敬,又延伸到对百姓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自己成为一个榜样,也教育了百官与百姓。
思念母亲修建望母塔
如今在陕西有一座西汉薄太后塔,这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唯一为思念母亲而修建的塔。
这座历史悠久、名闻中外的西汉薄太后塔,位于礼泉县烽火乡的香积寺内。
为纪念这位誉满民间的皇太后,该塔又称望母塔。
文帝即位后,封母为“皇太后”,多次请母还宫。
太后因终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坎坷,对宫中争斗深感厌烦,加之居此乡野日久,耳濡目染当地民风淳朴,百姓忠诚,便不以皇亲贵族身份自居,乐善好施,承饥救危,与民关系融洽,决定永住民间。
并把居地周围“三村、五社”的村民,认作“娘家”亲戚。
百姓闻之,无不为之感恩戴德,齐声呼太后为“姑婆”。
文帝无奈,只好在太后居地建一高大木塔。
如思念母后,即登皇都高处,极目北望,见塔如见亲娘。
因此,该塔又叫文帝“望母塔”。
至今,“望母塔”三字仍赫然书于该塔北门之上。
该塔系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望母塔经唐重建,又过千载,到了清末的咸丰、同治年间,该塔二层西门之上,出现裂缝,百姓互相议论。
据说,当时有一自称的师傅,别人要他补锅,他嫌太小不干。
那人说:这么大的你说小,那个薄太后塔裂了个缝,有本事你去把塔修好,那人点头称好。
不久,人们便惊奇地发现,有一巨大铁扒钉,钉在裂缝处,其裂缝弥合如初。
这段美妙传说,当地妇孺皆知,谈说起来,兴奋自豪,如数家珍。
为人之仁
遗诏要求丧礼一切从简
网络配图
《史记・孝文本纪》列举出文帝的一些做法:如废除“肉刑”,废去了黥面、劓鼻、刖足等刑罚。
他认为这些是不讲求恩德的做法,不符合自己作为民之父母的主旨。
又如他登上帝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衣服、车驾无所增加,有时候还开放法禁来为百姓谋利。
再如他曾经想要建造一个露台,但预算下来要花费黄金百斤,于是放弃了。
他说:“黄金百斤就相当于十个中等水平家庭的财产了。
我留守在先帝的宫室,还常恐怕玷污它们,还要筑露台来干什么呢? ”他自己常穿粗厚的衣服,连宠幸的慎夫人衣服也不能长到拖地,帷帐不能有绣花图案,表示敦厚俭朴,作天下的表率。
汉文帝治办霸陵,既不修高大的坟冢,也不许用金银铜锡来装饰随葬器,
而都用瓦器,这也是意在节俭,不扰民。
另外文帝死时,留下的遗诏也很有意思,有几点可以说:一,明确指出反对当时社会的厚葬风气。
二,不要因为他的逝世,而让百姓服丧很长时间,避免扰民。
要对天下的官吏、平民发命令,只用三日举行丧礼,免除其余的服孝规定。
此间不要禁止婚嫁、祭祀、饮酒食肉。
三,作出许多细节的规定,比如参加丧礼不要求光着脚、服丧的带子不要超过三寸,不要陈列军队和用上兵器仪仗,不要动员百姓到宫殿去哭丧。
对宫中如何操办丧礼也有很多简化的指示。
四,他命令死后将后宫中夫人以下全部遣送回家,也显现出了人性化的某些光彩。
五,霸陵一带的山水保持原来的面貌,不要因为修建陵墓而有所改变。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个皇帝死了还关心着生态保护的问题。
汤谐曾有评论:“孝文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史公在孝武时作《孝文纪》,故尤极无穷慨慕也。
二十余年,深仁厚泽,纪中排缵不尽,止举其大要,而余者令人悠然可思,正是史公画龙点睛妙手。
”(《史记半解・孝文本纪》)当然,这里不去全面评价汉文帝的历史功过,但是一个封建的帝王能做到上面所说的那些,已经很不容易了。
网络配图
汉光武帝受其影响给薄太后封尊号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一直为薄姬尽为子之道。
公元前157年,文帝先于薄太后离开人世。
临终时,他对于让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不孝”深为抱憾,反复嘱咐身边人一定要对薄太后尽孝。
刘恒要求将自己的陵墓照“顶妻背母”的方式安置。
其陵墓被称为“南陵”。
汉文帝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比如汉光武帝曾使司空告祠高庙时,就说到“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还给薄太后上尊号“高皇后”,并迁移到高庙奉祀,而把吕后从高庙中替换出来。
汉光武帝去世时,在遗诏里还说:“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