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

合集下载

汉文帝采取的治国措施

汉文帝采取的治国措施

汉文帝采取的治国措施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

作为一位贤明的统治者,汉文帝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治国措施,为汉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汉文帝非常重视军事,曾多次南征北伐,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在汉文帝的统治下,实行了统一的军事政策,强化和完善了军队的组织结构,大大提高了汉朝的统治能力。

其次,汉文帝重视民生。

他允许百姓从事自由职业,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改革了财税体系,减轻了百姓的税负,使长期以来负担重的百姓得以解脱贫困。

汉文帝还建立了学校,设立了学者职位,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官吏,推动汉朝的文化教育发展。

此外,汉文帝还重视经济建设,实行和谐的政策,深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发展,使汉朝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他还发行了“贰秦币”,统一了货币制度,使汉朝的经济更为稳定,为汉朝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文帝通过这系列科学的治国措施,使汉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统一、开放、繁荣的一晃。

在汉文帝的统治下,汉朝经济、军事、文化等十分发达,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汉文帝是一位极具智慧的皇帝。

他关注百姓,注重军事,重视文化教育,加强经济建设,实行和谐政策,受到了百姓的普遍尊敬,他的治国措施在历史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后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汉文帝在治国上采取的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汉
朝得到快速发展,为汉朝带来了繁荣昌盛。

他的治国方法受到了中国百姓的普遍尊重,并且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汉文帝——精选推荐

汉文帝——精选推荐

汉文帝编辑本段人物生平登基汉文帝刘恒,以德政治天下,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治世”是治平之世,也就是太平盛世。

薄姬初封代王汉文帝刘恒是刘邦庶妻薄姬所生。

薄姬是吴(今江苏苏州市)人,秦末,魏豹自立为魏王,纳薄姬为妾。

楚汉战争初期,魏王豹被韩信、曹参打败,她也成了俘虏,后被送入织室织布。

刘邦见薄姬有些姿色,就纳入后宫。

公元前203年,她便生下了刘恒。

刘邦专宠戚夫人时,薄姬基本上就没有被宠幸过,在后宫争宠中属于中立派,为人谦和,谁知这正是她没有遭到吕后暗算的一个原因。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带兵平定了代地陈豨的叛乱,就立8岁的刘恒为代王,都于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

代王即位公元前180年,高后吕雉病死,遵照吕雉的嘱咐,吕产、吕禄各自住在北军和南军不敢离开,他们聚兵长安,妄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

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刘姓宗室集团和功臣集团结成联盟,共同诛灭诸吕。

齐王刘襄发难于外,周勃夺取北军于内,杀尽诸吕的所有男女成员,史称“周勃安刘”。

薄姬墓诸吕被灭以后,有人提议立齐王刘襄为皇帝,他不仅是高祖刘邦的长孙,又有首先起兵反诸吕之功。

但因为齐王的母舅家族势力比较强大,大臣们害怕再来一个吕氏专权,所以被否决了。

淮南王刘长也因“家母恶”被否决。

周勃和陈平主张立代王刘恒,“代王方今高祖亲子,最长,仁孝宽厚。

太后家薄氏谨良。

且立长固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

”这是众人能接受的惟一方案,得到了赞同,于是派人去请代王。

代王刘恒见到迎请的使者后,颇为犹豫,又请母亲薄太后给拿主意。

薄氏不肯轻易让儿子去冒险。

母子决定先让薄氏的兄弟薄昭到长安去见太尉周勃。

周勃向薄昭讲明大臣们立刘恒为皇帝的真意后,刘恒这才启程进京。

刘恒至京,丞相陈平等拜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子,不当奉宗庙。

大王,高祖长子,宜为嗣。

愿大王即天子位!”刘恒再三推让之后,于高后八年(前180年)九月三十日,遂即天子位,时年24岁。

刘章的弟弟东牟侯刘兴居提出清除宫内的奸佞小人,于是和太仆夏侯婴进宫,用车将后少帝载出,然后拥护着法驾去迎接皇帝,当晚,刘恒进入未央宫。

汉文帝简介

汉文帝简介

汉文帝简介汉文帝(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名刘恒,是中国西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也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

汉文帝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长子,也是刘邦和皇后吕雉的第二子。

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汉文帝在公元前179年被立为太子,在刘邦的亲自教导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汉朝的创立者刘邦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他鼓励亲子之间的学问交流,也培养了汉文帝的文化素养。

在刘邦去世后,刘恒于公元前179年继位,成为了汉朝的第五位皇帝。

汉文帝上位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政权。

首先,他选拔人才,重用有才华的官员,旨在提高政府效率和治理能力。

他还实施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加强了对地方行政的监督,以确保帝国的统一和稳定。

此外,他还积极开展农业和商业发展,鼓励人们耕种并推动富民政策,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汉文帝还非常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大力推行儒家思想,将孔子的经典《论语》等儒家经典列为国学,加强了各级教育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他还设立了国子监,聘请优秀的儒学家担任教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这些措施使得儒家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内政改革,汉文帝也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扩大了汉朝的领土。

他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和中南半岛,发展与这些地区的政治和商业关系。

此外,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汉朝的海上领土,防止外敌侵略。

这些外交举措进一步加强了汉朝的地位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东亚的大国。

然而,尽管汉文帝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的统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位期间,他曾多次与外族进行战争,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同时,他对权臣之间的政治斗争也没有很好地应对,导致政权的稳定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外,汉文帝在位期间还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等,这些问题也给汉朝的稳定带来了一定压力。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在位期间去世,享年45岁。

他去世后被追尊为汉文帝,谥号为高皇帝。

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刘邦第四子,母薄姬,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

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人宽容平和,政治上低调处事。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吕后死,周勃、陈平等灭诸吕,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汉文帝在位时,窦漪房为文帝皇后。

文帝励精图治、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收奴连坐、废除田租,对诸侯国和匈奴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使汉朝进入强盛时期。

道德方面宽厚仁慈、有孝心为二十四孝之一、以德服人、注重节俭,刘恒与其子刘启统治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

后元七年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葬于霸陵。

在古代,有取天下者为祖,以德治天下的为宗。

所以其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

总评:荀悦:“以孝文之明,大朝之治,百僚之贤,而贾谊见排逐,张释之十年不见省,冯唐首白屈於郎,岂不惜哉!夫以绛侯之忠,功存社稷,而犹见疑,不亦痛乎!”曹植:“孝文即位,爱物检身。

骄吴抚越,匈奴和亲。

纳谏赦罪,以德怀民。

殆至刑错,万国化淳。

”朱熹:“三代以下,汉之文帝,可谓恭俭之主。

刘恒学申韩刑名,黄老清静,亦甚杂。

但是天资素高,故所为多近厚。

”曾国藩:“天下惟诚不可掩,汉文帝之谦让,其出于至诚者乎!……盖其德为三代后仅见之贤主,而其心则自愧不称帝王之职而已矣。

”人物生平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

吕后去世,陈平和周勃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

最后,他们选择宽厚仁慈代王刘恒为皇帝。

刘恒开始有疑心,他的属臣们有的认为是一个阴谋,有的则说不会有假。

于是找人刘恒占卜,结果是做天子。

于是刘恒决定入京。

但为了以防万一,刘恒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非常小心。

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长安探听虚实,二是快到的时候,又派属下宋昌先进城探路。

最后刘恒终于在大臣的拥戴下平安继承了皇位。

因为得到皇位不易,刘恒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张武负责守卫皇宫、京城。

然后赏赐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恢复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的爵位和封地。

写给汉文帝的颁奖词

写给汉文帝的颁奖词

写给汉文帝的颁奖词接下来这个奖项是颁发给汉文帝的。

汉文帝,名刘恒,高祖刘邦第四子,母亲薄太后(薄姬),即位前封代王。

论名气,他可能比不上老爹刘邦和孙子刘彻,但从史实上来看,他的功绩绝不比这二位差。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讲,在文帝治下生活,肯定要比高祖和武帝之世舒适。

文帝待手下臣子极为宽大,有时竟至于显得有些纵容,算是以德服人的模范和标杆。

如吴王刘濞假称有病不上朝,文帝明知他消极怠工,但却大方地赐给他手仗。

当时朝廷中的许多大臣如张武受了贿,文帝发觉后,不但不怪罪,反而自掏腰包,给受贿的大臣发红包。

而且,文帝的仁慈更是延及了一般民众。

他回到做诸侯王时的代地时,赐给当地的老百姓“牛酒”。

在位十七年时,他得到了一个刻着“人主延寿”的玉杯,便下令天下百姓饮宴欢庆。

特别是在后元六年的时候,天下大旱,又闹了蝗灾,他让诸侯不纳贡,开放粮仓赈济灾民,更是彰显了出了仁君本色。

有这样一个可靠的帝王,老百姓又怎么能不爱戴呢?。

你看,如此作法,怎能不让手下死心塌地呢?作为一个帝王,文帝的谦逊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他刚即位的时候,大臣建议他早立太子,他说自己德行不够,立自己的儿子会加重自己自己不德的罪行。

《史记》原文中说道: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贤及有德义者,若举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终,是社稷之灵,天下之福也。

今不选举焉,而日必子,人其以朕为忘贤有德者而专於子,非所以忧天下也。

朕甚不取也。

这一番话说下来,真是让是感动得一塌糊涂,直感觉这个皇帝真是谦逊到了极点。

勤俭节约。

汉王朝,几乎是在战争的废墟中建立起来的,所以除了奉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外,皇室自己也得自觉削减开支。

在这一点上,文帝的表现堪称典范。

即位之初,他就为了节省军费开支,裁撤掉保卫自己的卫队。

他曾经想修建露台,但召来工匠一核算,要花上百斤黄金,他就立马打消了这个念头,还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他的这种节俭之风还影响到皇宫的生活,他的宠妃慎夫人,穿的衣服不得拖至地面,用的韩账不得用文绣,为自己选的陪葬用品,不用金银等贵重金属,而是用瓦器。

汉文帝(刘恒)简介

汉文帝(刘恒)简介

汉文帝(刘恒)简介汉文帝(刘恒)文帝,名刘恒(公元前202年-前157年)。

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

吕后死,周勃等人杀死吕产,迎立刘恒为帝。

在位23年,病死,终年46岁。

葬于霸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

刘恒,母为薄姬。

在高祖攻破陈希,平定代地后,被封为代王。

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

公元前一八零年吕后死,吕产、吕禄掌握兵权,控制皇宫,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

陈平与周勃设计,使吕产将北军兵权交给周勃。

周勃持兵印号召北军将士:“今吕氏企图夺位,谁愿帮助吕家的袒露右臂,愿帮助刘家的袒露左臂;”将士都心向刘家,纷纷袒露左臂。

周勃于是调北军入未央宫,杀死吕产等人,防止了夺位的政变。

事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以少帝不是正统,于同年闰九月,迎立刘恒为帝。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惠帝、吕后都著力于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文帝即位后,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从而开创了历史上所称的“文景之治”。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

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

自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

文帝时,算赋也由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每人每年四十钱,徭役则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

文帝还厉行节约。

有一次,他准备盖一所露台,一算,须花费一百斤黄金,相当于中等人家十户的家产,就作罢了。

此外,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

文帝十二年还废除了过关用传的制度,这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汉文帝对秦代以来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

①秦代大多数罪人,即被判处为隶臣妾以及比隶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

汉文帝(刘恒)简介

汉文帝(刘恒)简介

汉文帝(刘恒)简介篇一:古代皇帝刘恒简介人物简介刘恒生于前203年腊月十一(1月15日),是汉朝的第3个皇帝(不包括两位汉少帝的情况下),汉族,汉高祖刘邦第4子,汉惠帝刘盈弟,母薄姬。

8岁被立为代王,曾有代王王后一位,代王王后生有四个儿子,在刘恒称帝后不久,这四个儿子相继去世。

后有宠姬窦漪房窦美人。

公元前180年吕后死,齐王刘襄兄弟兴兵伐吕,周勃、陈平见势亦响应,夷灭吕氏一族,史称“荡涤诸吕”。

功臣派畏齐王势壮,贪代王势孤,拥立24岁的刘恒即位。

刘恒登基后窦漪房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窦漪房成为皇后。

刘恒个人躬行节俭励精图治最终开创治世“文景之治”,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在位23年,享年47岁。

葬于霸陵。

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

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文帝年表1岁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刘恒出生。

【魏豹汉王二年(前205年)三月反,韩信八月平定,汉王收薄姬,薄姬由于是“罪妇”,被送进了“织室”。

岁余不得幸应该从这时起,而非汉王三年(前204年)五月魏豹死时开始算,即薄姬在魏豹死后半年即汉王三年(前204年)十月或十一月受临幸,汉王四年(前203年)七月或八月出生注:汉初以十月为岁首】。

8岁公元前196年(高祖十一年),初封代王。

9岁公元前195年(高祖十二年),代王刘恒与母亲薄姬、舅舅薄昭等就封国。

约12岁公元前192年(惠帝三年),娶代王后约13岁公元前191年(惠帝四年),十月汉惠帝娶张嫣,(约此时吕后赐窦漪房于代王)。

约14岁公元前190年(惠帝五年),(约此时女刘嫖出生)。

16岁公元前188年(惠帝七年),子刘启出生。

20岁公元前184(高后四年),(约此时子刘武出生)。

24岁公元前180年(高后八年),入主汉宫,功臣集团周勃、陈平与皇族集团刘章互相妥协拥立代王刘恒即位。

周勃为丞相汗流浃背,最后陈平任丞相,灌婴为太尉。

25岁公元前179年(文帝元年)文帝前元元年,长子刘启为太子,窦漪房成为皇后母仪天下,找亲人。

汉朝有文武二帝分别是谁

汉朝有文武二帝分别是谁

汉朝有文武二帝分别是谁
汉文帝是刘恒,汉武帝是刘彻。

汉文帝简介:汉文帝,名刘恒,是汉朝的第三代皇帝,高祖刘邦第三子,初被立为代王,建都晋阳。

前180到前157年在位,高祖中子。

刘恒在周勃、陈平支持下诛灭了诸吕势力,登上皇帝宝座,成为文帝,在位23年。

汉武帝简介:名刘彻,汉族,出生于长安,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

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

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文帝大臣拥立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前157),汉高祖刘邦中子。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春,破陈豨定代地,立刘恒为代王。

高后八年(公元前180 年),临朝称制的吕后去世。

汉宗室、大臣与外戚吕氏间本来存在的矛盾顿时公开激化。

吕禄、吕产害怕被诛,阴谋作乱。

周勃、陈平等大臣与汉宗室刘章等合谋诛除诸吕,内外结合,一举成功。

大臣们认为代王刘恒乃“高帝中子,最长,仁孝宽厚。

太后家薄氏谨良。

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

立刘恒为帝较为合适。

于是派使者去召代王刘恒。

刘恒一再推辞,探听了消息之后才来到长安,受到大臣们的欢迎。

他先居在代邸。

大臣们去拜谒,送上天子之玺,尊他为皇帝。

他谦逊地说,自己不足以当此重任。

陈平等群臣坚决请求。

他谦让再三,然后才说:“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辞。

”于是当夜入未央宫,登上帝位。

宽厚的政治和恭俭的作风文帝即位后,封赏了诛吕有功的将相大臣,颁布了《振贷诏》、《养老诏》等诏令,以振救、抚养贫困年老的百姓。

他因长期生活在代地,对下层社会多有体恤,因此他在位期间,基本上奉行了一条与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二年(公元前155 年)春正月,文帝下诏说:“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文帝在此诏中明确了以农立国的思想,并举行亲耕仪式,表示为务农带头。

同年九月,文帝又下诏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

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重申以农为本,反对弃本事末,还决定减免当年半数的田租。

十三年(公元前167 年)春二月,文帝再下诏书说:“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此后,文帝又多次下诏书申劝务农之旨,批评官吏劝农不力,并诏令各地基层官吏设置“常员”,督促百姓务农力田,甚至可全免土地税。

后元元年(公元前163 年),因连年欠收,又遇水旱疾疫之忧,文帝下诏求言。

诏中所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何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未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欤?”这反映了文帝在思考农民为何饥馑。

他要求官吏想出“佐百姓”的办法。

文帝还下诏“务省徭费以便民”,并裁减了侍卫人马,以减轻赋税。

据贾捐之说,文帝时“民赋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①。

按汉初常赋百二十,岁一事,文帝时的赋役仅为三分之一。

文帝劝民力农,减轻租税和赋役,对汉初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汉初社会的稳定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①本篇材料见于《史记·孝文本纪》及《汉书·文帝纪》者,不另作注。

①《汉书·贾捐之传》。

文帝很慎于用法。

他在即位之初,曾对群臣说:“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

”就是说,用法当正,以禁暴导善。

他不同意那种一人犯法、株连全家的做法,强调法用的正才能使民诚实,罪定的当才能使民服从。

官统治民,本应导之为善,既不能导,又用法不正,定罪不当,这是反而害民为暴,怎能禁民为非?于是下诏除收帑相坐律令,就是废除一人有罪株连全家的法令。

但后来(文帝后六年)新垣平谋反,文帝“复行三族之诛”②,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根除苛滥之法的。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 年)五月,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

诏中有“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之语,又说百姓说错了话就以为“诽谤”,都不可取,今后不必处治。

对于秦定的诽谤妖言之罪,不许臣民议政,偶语者弃市的做法,文帝一概除之。

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叛乱时,下诏明确地规定,首恶者定重罪;主动归顺者鼓励,官可复原职;随从谋反而不坚决者不问。

这是一条区别对待的法令。

平乱后,文帝“赦济北诸吏民与王反者”,说明政策是兑现的。

文帝十三年五月,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逮系至长安。

淳于公无子,少女缇萦随至长安,上书提出要求:“愿没为官奴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文帝受了感动,随即下令废除肉刑。

他说,现在有三种肉刑(黥、劓、刖),而奸不止,这是上未尽训导之过;而用了肉刑,造成终身残废,这不是为民父母之意。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等又拟定处治罪人之法。

事实上仍有受刑致残致死者。

故史称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①。

但不管如何,文帝对原来的肉刑有所减轻是无疑的。

曾有这样三个有关文帝与法故事:文帝有次经过中渭桥,有个人从桥下走出来,惊了皇帝的坐骑,因而被捕。

廷尉张释之审查,知其并非故意惊驾,只处以罚金。

文帝生气,以为罚得太轻。

张释之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不能因人而异,如果随便更改,“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文帝称是。

有人偷了高祖庙坐前的玉环,廷尉张释之定了弃市罪。

文帝以为轻了,说要族诛。

张释之说,偷玉环就株连全家族,如果偷更多更大的怎么处治?文帝只好同意。

云中郡守魏尚治军有方,守土有功,只因小过就被罢官削爵。

冯唐对文帝说,“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用人有问题。

文帝听了,立即赦了魏尚,复其官职②。

文帝还十分重视有识之士,听取和采纳他们有利朝廷的建议。

思想家贾谊提出农业生产是立国的根本,只有把粮食积贮得多了,才能攻能守。

政治家晁错提出重农轻商的主张,提出使农民附着于土地的观点,文帝都采取了措施加以实行。

西汉建立后,王国势力的强大,成为统治集团内部的重大问题。

文帝本以代王入朝为帝,自然不会忽视这个问题。

他听取了贾谊的建议,在原来的封地上增加封君的数目,以分散其实力,使朝廷跟他们的关系可以象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文帝于六年以谋反罪废了淮南王刘长,又于十六年立刘长三子都为诸侯王,以原淮南王之地“三分之”①。

表面上以示对宗室的怜悯,实际上以大化小,一分为三,便于控制。

悼惠王死后,文帝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将齐地分给悼惠王的六个儿子。

这一建议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诸侯王的分封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②《汉书·刑法志》。

①《汉书·刑法志》。

②此段情节与引文,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①《汉书·淮南王传》。

文帝不仅在政治上宽厚,在生活上也素有恭俭的作风。

他从代地即位以来,二十三年中“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他曾经想作一露台,召工匠计之,置百金,便放弃了这个念头,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他常衣绨衣,还令他的夫人穿衣不得拖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淳朴。

他又主张薄葬,“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勿烦民”。

他的这种俭朴的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与匈奴的和与战匈奴在西汉初年力量很强。

自刘邦平城被围、采用娄敬的和亲政策以来,主要是用联姻并赠送大量礼物的办法来维系汉同匈奴的关系。

但匈奴总不能信守盟约。

文帝即位之初,与匈奴复修和亲之好,以加强汉皇朝政权的稳固。

文帝三年(公元前177 年)五月,匈奴右贤王破坏和亲之约,驱骑入塞,占据“河南”地。

文帝下诏指出匈奴的侵扰行为违背和亲之约①,派遣丞相灌婴带八万人马反击,赶跑了匈奴骑兵。

接着,文帝又加强长安的驻军,以保卫京师。

第二年,匈奴冒顿单于来书要求复和亲之好。

汉朝考虑到匈奴势力正盛,乃许和亲。

文帝六年(公元前174 年),给冒顿单于一书,赞许其愿意和亲的态度,但要求他守信而不可负约。

不久,冒顿去世,其子稽粥立,号称老上单于。

文帝以宗室女为公主,送与匈奴为单于阏氏,派宦者中行说为使送去。

再次和亲。

中行说投降了匈奴,得到单于亲信,为其出谋划策。

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 年)冬,匈奴单于领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了北地都尉孙卬,虏掠民众畜产。

文帝乃派三位将军带兵分驻于陇西、北地、上郡,又派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带骑兵十万人,驻于长安近旁以防匈奴。

文帝亲自慰劳军队,视察演习,申明军令,赏赐将士。

他本想亲自带兵出征,因被劝阻而止。

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统兵征伐,击退了匈奴。

于是,汉匈复言和亲之事。

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 年)六月,文帝下诏,表示欢迎。

他在诏书中说:“间者累年,匈奴并暴边境,多杀吏民。

..夫久结难连兵,中外之国将何以自宁?..今单于反古之道,计社稷之安,便万民之利,新与朕俱弃细过,偕之大道,结兄弟之义,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和亲以定,始于今年。

”此诏表达了文帝厌恶战争、希望汉匈两族和好的热情与努力。

这次和亲是要“结兄弟之义”,是一次两族友好的和约。

但此后五年,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 年)冬,匈奴数万骑入上郡与云中郡侵扰。

文帝立即以令免为车骑将军带兵驻于飞狐,苏意为将军带兵驻于句注,将军张武带兵驻于北地,缘边亦各坚守以备匈奴。

又以周亚夫为将军带兵驻于细柳,刘礼为将军带兵驻于霸上,徐厉为将军带兵驻于棘门,防备匈奴。

过了几个月,匈奴退去,文帝才撤退以上驻军。

由于文帝对匈奴采取了亦战亦和的态度,争得了边境上相对的安宁。

文①参考《汉书·匈奴传》上。

帝进而采纳了晁错的建议,移民于北方边塞,使其屯田务农,加强了边备的防守力量。

后元七年(公元前157 年)六月,文帝死于未央宫,遗诏薄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