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汉文帝母亲——薄太后
汉文帝刘恒亲自服侍母亲吃药而且自己先尝

汉文帝刘恒亲自服侍母亲吃药而且自己先尝本文导读:代王即位后,公元前180年,高后吕雉病死,遵照吕雉的嘱咐,吕产、吕禄各自住在北军和南军不敢离开,他们聚兵长安,妄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
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刘姓宗室集团和功臣集团结成联盟,共同诛灭诸吕。
齐王刘襄发难于外,周勃夺取北军于内,杀尽诸吕的所有男女成员,史称“周勃安刘”。
诸吕被灭后,有人提议立齐王刘襄为皇帝,他不仅是高祖刘邦的长孙,又有首先起兵反诸吕之功。
但因为齐王的母舅家族势力比较强大,大臣们害怕再来一个吕氏专权,所以被否决了。
淮南王刘长也因“家母恶”被否决。
周勃和陈平主张立代王刘恒,“代王方今高祖亲子,最长,仁孝宽厚。
太后家薄氏谨良。
且立长固顺,以仁孝闻于天下。
”这是众人能接受的唯一方案,得到了赞同,于是派人去请代王。
代王刘恒见到迎请的使者后,颇为犹豫,又请母亲薄太后给拿主意。
薄氏不肯轻易让儿子去冒险。
母子决定先让薄氏的兄弟薄昭到长安去见太尉周勃。
周勃向薄昭讲明大臣们立刘恒为皇帝的真意后,刘恒这才启程进京。
尽孝之举母亲生病文帝尽心服侍网络配图对于《二十四孝》的第二则故事,姚淦铭做出了这样的解读:西汉文帝刘恒,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57年,其实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而不是文中所说的“三子”。
他最初被封为代王,代国辖区在今河北、内蒙古交界以及山西东北部。
周勃、陈平等在诸吕之乱平定之后,经群臣之议,迎立其为帝。
即位后重本抑末,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又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驻兵北方,移民屯田筑城,增加粮食储备,加强北方防御力量,为全面反击匈奴做了准备。
文帝的生母是薄姬,即后来的薄太后。
汉文帝奉养母亲毫不懈怠。
母亲曾经生病三年,文帝晚上不合眼,也就是“目不交睫”,不解衣带,尽心服侍母亲。
母亲喝的汤药,不是自己亲口尝过,就不进献给她。
文帝的仁孝传闻于天下。
今天来看,虽然这些历史的记载不免有夸大阿谀之处,但是他的孝行确实被人们一代代认可了。
【历史】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姬最幸运的女人

【历史】汉⽂帝刘恒的母亲--薄姬最幸运的⼥⼈薄姬,汉⾼祖刘邦的嫔妃。
刘邦的第四⼦刘恒之母。
刘恒母亲薄姬⽣平。
刘恒即位后,封⾃⼰的母亲薄姬为皇太后。
公元前157年,⽂帝先于薄太后离开⼈世。
临终时,他对于让母亲“⽩发⼈送⿊发⼈”的“不孝”深为抱憾薄姬简介:薄太后,名薄姬,汉⾼祖刘邦的嫔妃。
刘邦的第四⼦刘恒之母。
刘恒即皇位后,尊其母为太后娘娘。
娘娘怀⽂帝后,却遭恶妇吕后的极端仇视,汉⾼祖刘邦也听信吕后谗⾔,阄薄姬诬贬于荒野,逃到河曲黄河孤岛上避难,此岛故名娘娘滩。
相传娘娘来到此岛后,到附近另⼀黄河岛上⽣了汉⽂帝刘恒,此岛故名太⼦滩。
经过两千余年的沧桑岁⽉变化,汉娘娘英名⾄今留存在黄河滩上。
这许负⼀见薄姬,顿时⼤惊失⾊,道:“何⽌是在⼩⼩王宫出⼈头地那么平常?她⽇后还要⽣下天⼦,成为世间第⼀贵妇⼈!”美⼈⼼计版薄姬⽩珊饰汉⾼祖刘邦妾薄姬——薄命的⼥⼈薄姬是苏州⼈,她的⽗亲薄⽣在秦朝之时与从前魏国的宗室之⼥魏媪相好,未婚⽽⽣下了她。
(书上说的是“与魏媪通”,可不是与之婚啊。
)——薄⽣是苏州⼈,想来是翩翩少年,⽽魏媪原籍魏国,则是⼭西⼈,两⼈的家乡相距遥远,简直⼭⾼⽔长,不知怎么会相遇的?想来是战乱之中颠沛流离,青年男⼥因⽽千⾥相会,产⽣了感情吧,当然谈不上什么婚姻。
更糟的是,还没来得及结为夫妇,薄⽣年纪轻轻就死在了⼭阴,成了异乡之⿁。
魏媪拉扯着⼀双⼉⼥,在乱世之中苦苦求⽣。
不久,秦朝就陷⼊了乱世。
在这⼀⽚混乱中,从前战国年间的诸侯遗族纷纷割据⾃⽴,想要趁此乱局混⽔摸鱼,不捞个皇帝做也要恢复旧家邦。
魏国宗室魏豹就在此时⾃⽴为王。
这时薄姬已经长成亭亭⽟⽴的少⼥,魏媪⼼怀故国,见魏豹复称魏国,便将⼼爱的⼥⼉送进了魏豹的王宫,薄姬便成了魏豹的姬妾。
当时有⼀位很著名的星象家、相⼠名叫许负,魏媪请他来给⼥⼉薄姬相⾯,看她能否在魏宫中出⼈头地。
谁知道这许负⼀见薄姬,顿时⼤惊失⾊,道:“何⽌是在⼩⼩王宫出⼈头地那么平常?她⽇后还要⽣下天⼦,成为世间第⼀贵妇⼈!”许负先⽣的相术精准如神,是⼴为世⼈推崇的。
后宫故事-薄太后幸运太后薄太后简介 为什么说她是幸运太后?

后宫故事-薄太后幸运太后薄太后简介为什么说她是幸运太后?汉代最幸运的皇帝,莫过于汉文帝刘恒。
刘恒最终能坐上皇位,说是得上天眷顾也没什么错。
刘恒是刘邦众多子嗣中十分普通的一个,既不居嫡长,也不处年幼。
既不受宠,也不受厌恶。
对于刘邦而言,有他这个儿子不嫌多,没有也不嫌少。
刘恒从很小的时候,就将自己的定位看的很清楚。
行事小心谨慎,对人也谦虚有礼。
等到长大之后,就在大臣的保举下封代王,去了封地。
刘邦死之后,吕雉执掌大权,垂帘听政。
后来她的儿子汉惠帝去世,吕雉为了长期掌握大权,于是对刘邦的子嗣大加迫害。
刘邦留下的儿子中,只有长子刘肥和代王刘恒活了下来。
为什么刘恒没有受到陷害,因为他太低调,吕雉根本就没将他放在眼里。
等到吕雉去世之后,刘邦的旧臣陈平和周勃铲除了吕氏势力,于是就开始择选新帝人选。
刘恒因为他宽厚仁慈,而被大臣相中,迎进了京中。
另有一种说法,刘恒低调没有威胁,大臣认为这样的君主容易掌控。
不管因为什么原因,总之刘恒从一个小小的封地之王,成为了一国之君,此后更是逐步掌握大权,与汉景帝一道开创文景之治。
其实不仅刘恒幸运,他的母亲薄太后在运气方面也不遑多让。
薄太后原本是项羽部下魏豹的妾室,称为薄姬。
魏豹被韩信打败之后,薄姬被召入汉宫中,与薄姬一同入宫的还有管夫人和赵子儿。
薄姬与两人交好,相约以后不管谁得了刘邦的宠幸,都不要忘了其他两人。
管夫人和赵子儿先后被刘邦宠幸,而薄姬却入宫一年多都没有见过刘邦。
后来管夫人和赵子儿侍寝的时候,偶然对刘邦说起这件事。
也许是出于怜惜和同情,加之薄姬本人长的也挺漂亮的,所以刘邦后来就召薄姬侍寝了。
薄姬也就那一次得刘邦宠幸,此后就被刘邦忘在了脑后。
然而十分幸运的是,就那么一晚,薄姬怀孕了。
十月怀胎,生下一个皇子,也就是刘恒。
刘恒不受宠,薄姬也好不到哪儿去,否则生下皇子之后,也不至于还顶着一个“姬”的头衔,再没有受刘邦召见。
吕雉心狠醋意也大,当初罪受刘邦宠爱的戚夫人,在刘邦死后被吕雉做成了人彘。
关于孝的故事和感悟

关于孝的故事和感悟
以下是一个关于孝的故事:
汉文帝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他以仁孝之名,闻名于天下。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身体虚弱,时常患病。
汉文帝在母亲生病期间,每日都亲自侍奉在母亲床边,目不交睫,衣不解带。
每当宫女为母亲端来汤药,汉文帝都必先亲自尝一尝,试试汤药的温度是否合适,汤药的味道是否苦涩难咽,唯恐母亲有所不适。
就这样,汉文帝侍奉母亲长达三年之久,其孝顺的行为传遍了朝野上下。
从这个故事中,我有以下感悟: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
汉文帝贵为天子,却能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亲自照料母亲,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关怀。
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不需要像汉文帝那样亲尝汤药,但我们可以通过关心父母的生活、陪伴他们聊天、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来表达我们的孝心。
孝无大小,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能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爱。
同时,孝道也具有传承的力量,我们的孝顺行为会影响到我们的子女,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孝顺长辈。
让我们都以汉文帝为榜样,将孝道传承下去,让家庭充满温暖,让社会更加和谐。
【汉朝历史】汉文帝刘恒的身世之谜:刘邦走错门误幸其母薄姬

【汉朝历史】汉文帝刘恒的身世之谜:刘邦走错门误幸其母薄姬汉文帝刘恒的母亲是谁?野史上也有说法,是刘邦那天走错了门,误入了薄姬的房间,也就顺水推舟将错就错了。
心血来潮也好,将错就错也罢,她和刘邦,也仅仅做了这一夜夫妻,那夜之后,刘邦再没来过。
说到汉文帝的能忍,不得不首先说到他的母亲薄太后。
民间俗话说“儿子随娘”,这位身世坎坷的女人,同样是一个能“忍”的人。
薄太后的本名,现在观点多种多样,真实姓名已不可考,但说至她的身份,可以说道既较好,却又惨。
她就是苏州人,母亲就是魏国的王族,但她却不是“合法长大”,她就是母亲和人通奸的私生子,又并任秦朝末任,六国王族的身份非但不值钱,反而备受压制,小时候的生活,可以说道就是困苦与白眼闻知。
这日子得忍,木叶了没有几年终于苦尽甘来,大泽乡武装起义一声炮响,六国遗民东山再起迎接革命,凭王族身份,成年后她娶了魏王豹为妻,也称得上王族贵妇。
这魏王豹虽说就是一方王族,但人生崇尚却也并不大。
秦末农民战争中,起先他就想著跟对一个不好主人,安安稳稳地讨一块封地,关起门来当王爷。
却偏偏有个叫做许负的算命先生,见到了她后立刻赞叹:此女子将来会生个天子。
就这一句话,魏王豹的心思活络了:她后生的儿子就是天子,我就是她老公,那也就是说心思活络了,行为也就活络了,好好的魏王也不想当了,立刻扯旗造反,跟正在打天下的刘邦撕破脸:算命的都说我老婆的儿子是天子,我还怕你作甚。
可他哪是刘邦的对手,被刘邦的大将曹参几下子打得稀里哗啦,魏王豹兵败身死。
许负的卦,他到底没弄懂:你老婆生的儿子做天子不假,可这天子的爹,却未必就是你。
没有搞清楚的后果,对于厚夫人就是轻微的。
王族贵妇就是搞未成了,摇身一变变成了罪犯家属,发配至皇宫里当奴仆,负责管理在纺织房当织女。
这织女的活可不好干活,整个皇宫上至帝王皇后,下至太监宫女,里里外外穿着的,全都出自于织女之手。
劳动量小,工作艰辛,地位也低微得很,最重要的就是人生没有机会。
【历史故事】二十四孝故事: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

【历史故事】二十四孝故事: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
西汉时期的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从小便奉行孝道,他被封为代
王时,生母薄太后跟随他住在一起。
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倾心地侍奉她,尽力让她感到
快乐和满足。
然而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
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给太后煎好的汤药尝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
心地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失调。
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整
日整夜的没法合眼。
三年后,母亲的身体终于康复,他却由于操劳过度累倒了。
汉文帝的
仁义和孝顺感动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并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
创了
历史
上“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
《二十四孝》:“西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
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
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
仁孝闻于天下。
”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薄太后的历史简介

薄太后的历史简介薄太后,汉高祖刘邦的嫔妃。
刘邦的第四子刘恒之母。
刘恒即皇位后,尊其母为太后娘娘,即薄太后。
原是项羽部将魏豹的妻子,魏豹被韩信击败之后,薄太后被召入汉宫。
下面是薄太后的历史简介。
纳入后宫薄太后是吴郡人,她的父亲薄氏在秦朝之时与从前魏国的宗室之女魏媪私通,生下薄太后,薄太后的父亲死在山阴,因而就安葬在那里。
时值秦朝末年,各地纷纷起兵反秦,魏豹独立为魏王,魏媪就将自己的女儿薄太后送进魏王宫中。
魏媪到许负那里看相,卜算女儿薄太后的命运,许负说薄太后将生下天子。
当时西楚霸王项羽正与汉高祖刘邦在荥阳相抗衡,天下大势尚未清楚。
魏豹起先时跟随汉高祖一起攻打项羽,当听到许负的话后,心中单独开心,因而背叛汉高祖,持中立的看法,接着与项羽联合讲和。
汉高祖派曹参等人攻打并俘虏了魏豹,把魏国改置为郡,将薄太后送进宫中织布的工房。
魏豹已死,汉高祖有一次到织布工房中,望见薄太后很有姿色,诏令纳入后宫。
得到临幸薄太后入宫一年多,也没有得到汉高祖的御幸。
当时薄太后年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相敬爱,约定说:先显贵的人不要遗忘同伴好友。
后来管夫人、赵子儿先受到刘邦的宠幸。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汉高祖坐在河南宫内成皋台(一作成皋灵台)上,管夫人和赵子儿两位美人相伴,她们在一起谈笑当年与薄太后的相约。
汉高祖听到后,问她们笑什么,两人将实情全部告知了汉高祖。
汉高祖内心感到伤感,怜悯薄太后,当天就把薄太后召来并与她同房。
薄太后说:昨夜我梦见有苍龙盘踞在我肚子上。
汉高祖说:这是显贵的桔兆,我为你促成这件好事。
这一次同房,薄太后就有了身孕,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生下儿子刘恒。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恒年八岁被立为代王。
自此薄太后生下儿子刘恒以后,就很少有时机再见到汉高祖。
随子入代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汉高祖去世,那些受到汉高祖御幸的爱姬如戚夫人等,吕后都恼恨她们,都被幽禁起来,不能出宫。
而薄太后因为极少被汉高祖见爱的原因,得以出宫,跟随儿子刘恒前往封地代地,作代王的太后。
汉文帝之母薄太后的前婚经历

汉文帝之母薄太后的前婚经历
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姬是一个既幸运又不幸的女人,她的一生十分坎坷,被命运的车轮不断的推着向前走,但是从她的人生经历来看,薄姬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
她的生父姓薄,是战国时期吴郡人,母亲名叫魏媪,是战国魏国宗室成员的女儿,二人私通之后生下了薄姬,由于父亲早逝薄姬从小跟着母亲一起生活。
薄姬刚出生的时候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六国,等到薄姬长大的时候,秦朝已经四面楚歌,天下到处都是起义人士,其中魏国的公子魏豹也宣布自立为王。
薄姬的母亲魏媪给女儿算命,看相的人说薄姬未来将成为天子的母亲,于是魏媪便将自己的女儿送到了魏豹的皇宫当他的妾。
薄姬的第一任丈夫魏豹得知这预言后感到欣喜若狂,如果薄姬生下的孩子是天子,那我自己岂不就是天子的父亲,这样的想法也让魏豹野心滋长。
当时魏豹正和刘邦联合在一起攻打项羽,正是由于这样的想法让魏豹背叛了刘邦,刘邦遇到这种事情自然无法容忍,便亲自带领大军转过头来攻打魏豹,以刘邦的能力,魏豹自然是无法力敌,最终全家老小都当了刘邦的俘虏,而他的妻子薄姬也作为俘虏来到刘邦的阵营。
薄姬由于美貌过人让刘邦感到眼前一亮,也不管她究竟
1
是不是魏豹的女人,直接下令把薄姬收入自己的后宫,但是前方与项羽的战事吃紧,刘邦很快就忘记了薄姬,在刘邦的后宫中,薄姬有一位好友管夫人,他们二人约定无论谁得了富贵都不要忘记彼此,有一天他们二人的约定传到刘邦的耳中,这时刘邦才想起来召见薄姬,也正是在这一晚上,薄姬怀孕了,十月之后薄姬生下了一个孩子,取名为刘恒,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文帝母亲——薄太后(二)
二
刘恒命运的再次变化,是在公元前180年。
这一年,只手遮天10多年的吕后溘然长逝,这时期的吕家,已经基本把持了西汉帝国的大权。
死前吕后遗言,秘不发丧,侄儿吕产、吕禄调重兵集中于长安,以防政变发生。
但一心维护刘家天下的功臣一脉,却联合皇子齐王刘襄等人讨伐吕氏,外加陈平和周勃在长安城策反军队,上演“周勃夺军”的好戏。
结果,吕后老人家尸骨未寒,其家族就被反攻倒算的刘家皇室一锅端,周勃率军在长安城大肆诛杀,将吕家满门杀了个干净,连吕后拥立的少帝刘弘也被废黜。
这时候问题来了:吕家打倒了,刘家皇室翻身了,可是谁当皇帝?
按照西汉皇室传承的规矩,皇帝自然要“子承父业”。
在吕后血雨腥风下幸存下来的刘邦皇子们,此时只剩下了淮南王刘长、代王刘恒两人。
当然也可以“隔代继承”,即从刘家子孙第3代里选一个接班人,那众望所归的只有一个齐王刘襄。
他是刘邦的长孙,而且在平灭吕家的过程里,正是他在山东扯旗,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此居功至伟的人物,要接班当然名正言顺。
西汉帝国的最高权力,貌似和薄姬母子是没什么关系的。
但偏偏几个“众望所归”的人物都有问题。
首先是齐王刘襄,他手握精兵不说,家世更有问题:他的亲弟弟刘章,娶了吕家的长孙女,也就是说他们家与吕家是“儿女亲家”。
而刘襄本人的母舅一脉,更不是省油的灯。
他的母家驷氏是山东当地大族,势力根深蒂固不说,也是以凶狠横暴著称,整个一山寨版的吕家。
这样的人登了位,恐怕又要重演吕家专权的噩梦。
至于淮南王刘长,那更没法考虑,“母家恶”不说,他本人也是个贪图享乐的花花公子。
所以最合适的人选,就只能是代王刘恒了。
他本人没什么劣迹,他的母亲薄姬也是出了名的老实人,又是刘邦的亲儿子。
当然,更关键的问题是,这娘俩无根无基的,平日里也低调,上了台做皇帝,看似也好控制。
当然,够资格还不够,关键还要看是谁推举的,主张刘恒接班的,正是平定吕家之乱的两大关键人物:陈平和周勃。
这两人是当年刘邦打天下的功臣,此时又手握西汉帝国的两大政府军:南军和北军,所以他们的建议是最有分量的。
刘襄当然就歇菜了,带兵回了山东。
刘长也没指望了。
就这样,这位在刘邦健在时最不被待见的儿子刘恒,成为了西汉帝国的第3任皇帝。
或许谁都不会想到,这个表面上似乎不显山不露水的皇子,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把他的名字,刻在了中国历代圣君的名录上。
这些是后话了,但在当时,对于薄姬母子来说,这真是一个天大的馅饼。
长安派来迎立的使者很快到了代地,请刘恒去长安登基。
但对这个天大的馅饼,起初薄姬母子的反应非常一致不要。
不要是有原因的:吕家叛乱,臣工皇室皆出力颇多,偏偏是远在代地的薄姬母子寸功未立,冲锋陷阵的时候不见影,运筹帷幄的时候不见人,啥忙都没帮上,现在大功告成论功行赏了,最大的一块元宝给你,凭什么?
所以在接到消息后,刘恒并没有贸然行动,先是派舅舅薄昭(薄姬的弟弟)去京城,在见过此时掌握大权的周勃、陈平,得知了事情真相后,方才动身到京城。
公元前180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恒在长安正式登位,这就是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汉文帝。
而作为皇帝生母的薄姬,也晋位为薄太后。
这对忍了几十年的母子,此时终于忍到了西汉帝国的权力最高峰,当然,是名义上的。
所谓“名义上的”,是因为这时期的西汉皇帝,其实很多时候是当不了家的。
外部情况且不说,平定吕家叛乱,靠的是刘姓宗族和功臣宿将的努力,齐王刘襄、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