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左忠毅公逸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作者左宗棠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学习左宗棠的忠诚、正直、勇敢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左忠毅公逸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左宗棠生平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左宗棠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左忠毅公逸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风格。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古文词语和句式。
(2)详细解析左宗棠的形象特点和逸事。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学习左宗棠的忠诚、正直、勇敢的精神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左忠毅公逸事》。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学习态度等。
3. 知识掌握: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关键词语和句子含义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左宗棠的逸事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精神品质。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案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左忠毅公逸事》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左宗棠的生平背景。
2. 简要介绍《左忠毅公逸事》的大致内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左忠毅公逸事》。
2. 向学生介绍作者左宗棠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清朝的历史地位。
3. 概述《左忠毅公逸事》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第二章:字词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提高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圈点生字词。
2. 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同桌交流等方式理解生字词。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确保学生理解。
第三章: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3.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章:情感体会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中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五章:拓展思考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中的问题和思考。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拓展思考。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六章:文本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结构和写作手法。
2. 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左忠毅公逸事》全文。
(2)了解作者司马光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3)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左忠毅公的忠诚、勇敢、正直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左忠毅公逸事》全文。
2.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分析左忠毅公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古汉语用法。
2. 深入剖析左忠毅公的品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司马光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左忠毅公逸事》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左忠毅公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忠诚、勇敢、正直的品质。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文中的难点问题。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左忠毅公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忠诚、勇敢、正直的品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左忠毅公逸事》全文。
2. 收集有关左忠毅公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3. 写一篇关于左忠毅公品质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左忠毅公逸事》全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检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左忠毅公品质的认同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案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激发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文天祥,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学家。
介绍时代背景:南宋末年,元朝侵略,民族危机。
阐述《左忠毅公逸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分析《左忠毅公逸事》的结构、艺术特色。
理解文本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本的结构:序言、、尾声。
阐述艺术特色:叙事、议论、描写、抒情相结合。
探讨人物形象:左忠毅公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解析文本结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通过细节分析,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第三章:词句品味3.1 教学目标:品味文本中的精彩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丰富文学修养。
3.2 教学内容:筛选并分析文本中的精彩词句、段落。
探讨词句背后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品味词句、段落的妙处。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讨论。
第四章:实践与应用4.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4.2 教学内容: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关的话题,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探讨。
4.3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文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激发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文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如《正气歌》、《过零丁洋》等。
5.3 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
推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第六章:比较阅读6.1 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左忠毅公逸事》的理解。
《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案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写作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1.2.2 课文内容: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写作手法。
1.2.3 重点词汇和句式: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课堂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 新课讲解: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写作手法。
2.1.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2.1.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2 教学方法2.2.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相关资料,提高自学能力。
2.2.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2.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的教学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3.1.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质量。
3.1.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1.3 课程考核:通过课程考核,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2 教学反馈3.2.1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2.2 同行评价: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4.1.1 教材:《左忠毅公逸事》文本及相关辅导教材。
4.1.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资料。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左忠毅公逸事》教案《左忠毅公逸事》教案1【教学设想】1、教学内容和重点:《左忠毅公逸事》是传统名篇,是桐城派散文的代表作。
学生对该文文字的阅读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不将对字词句的理解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天下文章出桐城”,桐城派散文的历史地位不同寻常。
本课拟将桐城派散文创作主张“义法说”作为课堂教学主线,从材料的选取、写作手法的运用两方面展开教学,即将教学重点落到文章的章法教学上。
2、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认真预习,明确预习要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学生预习后还存在的疑问,并整理总结,作为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
3、教学手段:拟用自主探究法、讨论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左光斗爱才若渴,坚贞不屈,一心为国的高风亮节,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
2、赏析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体会“义法说”的内涵。
【教学重点】选择典型事例和精要细节刻划人物性格的意义。
【预习要求】1、通读课文四五遍。
2、找出在查阅字典、互助讨论后都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3、熟悉并概括每段大意。
【教学流程】一、明晓目标,检查预习1、出示并简要解说教学目标。
2、读准文中易错字词的读音。
京畿(jī) 庑(wǔ)下防伺(sì) 炮烙(páo luò)草屦(jù) 长�K(chán) 以指拨眦(zì) 蕲(qí)黄潜桐蹲踞(jù) 迸(bèng)落3、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含义。
词类活用部分:①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K,为除不洁者(草屦,穿草鞋;手,手拿)②席地倚墙而坐(席,以……为席)③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前,走上前,另例: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重要词语和句式:①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叩,询问;则,连词表承接,表示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解释或说明,可译为“原来是”“就发现”等,另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②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左忠毅公逸事》教案1【目的要求】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
2.正确评价左光年的为人和行事,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1.字词解析①注音释义京畿(jī):京城,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
炮烙(lu):古代的一种烧烫犯人的酷刑。
眦(zì):眼眶。
俟(sì):等待。
述其事以语人(yù,告诉)蕲(qí):蕲州府,现在湖北省蕲春县一带。
衣裳(cháng):古代指裙子。
躬(gōng)造左公第:(躬:亲自。
造:造访,到……去拜望。
)蹲踞(jù):踞有蹲或坐的意思。
使将士更(gēng)休:更换着休息。
解貂(diāo):貂是一种哺乳动物,皮毛珍贵。
②词性活用从数骑出(使……跟随动词的使动用法)呈卷,即面署第一(当面,名词作状语)蹲踞而背倚之(用后背,名词作状语)手长鑱(手──拿着,名词用作动词)③一词多义【则】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只,仅仅。
副词)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是,原来是。
具有确认作用的副词)漏鼓移则番代(就。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虽】虽家仆不得近(即使。
表示假设关系)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然。
表示转折关系《张衡传》)【焉】卒感焉(于之。
兼词)于是余有叹焉(不译。
语气助词)万钟于我何加焉(呢。
表示反诘语气助词)且焉置土石(哪里。
疑问代词)盘盘焉,囷(qun)囷焉(地。
形容词词尾,助词)2.句式解析省略句为(之)掩户(省介词宾词,“之”代史可法。
)叩之(于)寺僧(省介词)召入,使(之)拜夫人(省介词宾语,“之”代史可法。
)久之,(史可法)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史可法)持五十金……(省主语)3.难句解析①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微行”,官员穿着平民的衣服出行。
“从”“使……跟从”,使动用法。
全句译作:(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穿着平民的衣服出去查询,进了一座古庙。
②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已”完了。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左忠毅公逸事》,使学生了解左忠毅公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崇尚正义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左忠毅公逸事》的内容,认识左忠毅公的奋斗历程。
2.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和正义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从而理解左忠毅公的精神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材、习题册、课堂活动设计。
2. 课堂投影仪、PPT等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向学生展示左忠毅公的形象,引发学生对他的兴趣,并激发学生与爱国主义相关的经验和情感。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有关爱国主义或正义感的知识,评价和分析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
【阅读理解】1. 学生阅读《左忠毅公逸事》中的文本内容,自主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与爱国主义、正义感相关的要素。
2. 分组或个人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观点,并归纳出关键词汇和句子。
3. 整理学生的讨论成果,以展示形式呈现在教室的墙上或PPT上,方便学生回顾和理解。
【理解思考】1. 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发生的背景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讨论分享。
2.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寻找答案,提高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能力。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研究,分析左忠毅公事迹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如何将左忠毅公的精神内涵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2.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活动,例如写一篇文章、画一幅画或设计一张海报,展示对左忠毅公的理解和敬意。
【评价与反思】1. 设计小组活动或个人作业,让学生对学习的收获进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针对性地给予反馈和建议。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有关爱国主义或者正义感的相关文本,进一步增加对于这些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忠毅公逸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左光斗为国举才、坚贞不屈的高尚品德。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三、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写到“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那么哪些人才是中国的脊梁呢司马迁忍辱负重着作《史记》,屈原投江自杀以明志,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当然左光斗也是脊梁式的人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左忠毅公逸事》。
二、解题
“忠毅”是左光斗的谥号。
忠:忠诚;毅:坚毅,坚强。
“公”是尊称,“左忠毅公”即左光斗。
左光斗,明朝官员,是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老师。
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而死。
葬于桐城西北10公里处的“左家大墓上”。
“逸事”,散失没有经正史流传的事迹。
这类文章不像正史作传那样全面叙述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从一生行事中选取一小部分来表现人物。
逸事,也作“轶事”或“佚事”。
三、介绍作者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又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
桐城派的创始人,与刘大櫆、姚鼐并称为“桐城三祖”。
着有《望溪先生文集》。
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导学案中的疑难字词句,疏通文意)
1、解释下面加点的重要字词
先君子尝言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文方.成草
叩.之寺僧
公瞿然注视
及左公下.厂狱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旦夕且.死
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为除
..不洁者,引.入
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乃奋.臂以指拨眦.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
漏鼓移则番代
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或.劝以少.休,
2、指出下面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即面.署第一
史朝夕狱门外
虽家仆不得近.
草屦,背筐,手.长镵则席.地倚墙而坐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吾上.恐负朝廷
与先君子善.
3、一词多义
微微行入古寺
微指左公处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微言大义
周室衰微
更使史更敝衣
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族庖月更刀,折也
少不更事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治史公治兵,往来桐城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
则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漏鼓移则番代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4、翻译句子
(1)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我们的几个孩子都平庸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了。
(2)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国家的事情,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已经完了,你又轻视自己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支持呢
(3)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到坏人捏造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
(4)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史可法统率军队,往来于桐城。
一定亲自到左公府第,向太公、太母请安,并到厅堂上拜见左夫人。
(5)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我本家的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女婿,他和先父很要好,说左公在监狱里对史可法讲的话,是亲耳从史可法那里听到的。
六、再读文本,分析内容。
1、课文记叙了左光斗的哪些逸事
(1)、左光斗勤于国事,发现并选拔人才。
(2)、左光斗为阉党陷害,身陷囹圄而坚强不屈。
2、叙事过程中,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左光斗,反映了左光斗怎样的性格
先想一想描写人物都有那些写作手法(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
大家找出其中的句子,对人物形象加以分析
分别运用动作、语言、肖像、细节等描写方法。
微行入古寺深入民间为国觅才
解貂覆生……爱护人才
面署第一大胆选拔人才
奋臂拨眦威武不屈大义凛然
摸械投击性格刚毅心怀国家
“吾诸儿碌碌……”一心为公,提掖后人
“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忧国如焚,悲辞慷慨
面额焦烂忠贞不屈大义凛然
目光如炬心怀国家毫不颓唐
左公的“爱才”:解、覆、掩、叩。
重点分析“掩户” ,
“掩户”是为了不让史公受风寒着凉,用“关门”好不好
“掩户”是轻手轻脚,总之不出声地带上门;“关门”是用力拉上或推上门,动作较重,响声较大。
前者不会惊动史可法,后者难免惊醒史可法。
一个极小的动作,体现了左公慈母般的关爱。
总结:一个极细小的动作就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注重细微举动,关心他人呢比如中午大家都在午休的时候,出门时有没有轻轻关门
齐读一遍这两句话。
感受其中的情怀。
(生齐诵)
最令人震撼的是他那种特殊的处理方式。
为了尽快让史可法离开险境,“支柱”国事,他以极其悖理违心、近乎残忍的方式,怒斥、扑杀、驱赶爱徒。
看似不近人情,其实是大爱大智,令人感佩不已。
文中有一处描写令人读来伤心。
左公本是“目不可开”,闻爱徒之声,“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
血肉模糊紧粘一起,奋臂“拨眦”,那不火辣辣地疼痛钻心啊!在那一刹那,他以非凡的毅力,忍受巨大的伤痛,使出最后一点气力,叱退爱徒,让他火速离去。
3、课文题目是“左忠毅公逸事”,但为什么从第三段开始就笔锋一转,反而去写史可法的相关事迹
明写史,暗写左,写史的忠勤职守,正是在表现左的言传身教对史的影响,从侧面丰富了左的形象。
4、寻找出§3之前明写史,暗写左的地方,并加以分析。
(1)、探视牢狱,显示师恩之重。
史公朝夕守候狱门外,重金贿赂狱卒,乔装更衣探监,抱膝呜咽痛哭。
这些笔墨从现象上看是报答恩师之举,实际上写左公恩重如山。
他将史可法举于贫士之间,委以国家重任,待如子侄之亲,史可法才会有如此父执之礼。
(2)、狱中被斥,显示师威之重。
在左公怒斥下,史可法“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反衬了左光斗的威严。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表现左光斗珍惜国家人才,胜过自己性命的高贵品德。
5、总结
本文描写了2个人物,一为左光斗,一为史可法。
写左光斗是核心,写史可法是为了烘托左光斗。
越是描写史可法,越是辉映出左光斗,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七、小结
忠毅为左光斗的谥号,全文以此为核心,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忠心爱国,刚毅坚韧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们在对左公充满敬意的同时也应该以此激励自己:做一个大公无私,性格坚强的人。
让我们怀着由衷的敬意,齐读文章的第二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