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理知识体系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转变。
2.表现(1)近代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________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特别提示] 中山装和旗袍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
现代中国西装成为时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饮食文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___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_______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易错提醒] 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一:服饰的变化1.概况A.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
原因:西方的影响;吸收西方服饰特征加以改造;人们思想解放,观念变化,审美观发生变化具体表现: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上衣下裙.旗袍同时流行主要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体现时代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
原因:苏联的影响,政治运动影响,革命思想影响具体表现:列宁装、连衣裙.干部装、绿军装成为时尚主要特征: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体现时代特征:独立自主,巩固独立C.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78年-至今)。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国力增强,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创新意识…..具体表现:服饰美观大方,款式层出不穷。
主要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体现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代2、变化特征: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到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二:饮食文化1.概况:传统菜系:粤菜、鲁菜、川菜、淮扬菜2、变化趋势:由传统菜系向传统菜系交融,中西餐并行。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概况: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2、变化特征:传统居室建筑趋向西化、中西合璧。
四、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1、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婚姻:清末民初,提倡婚姻自主丧葬:19世纪20年代初出现西式丧礼.新中国成立后, 丧葬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其他:民国建立后发型、放足、历法、社交礼仪发生变化思考: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变化原因: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政治(环境、形势);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变因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2.历届政府政策的影响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例一:朱家三子朱传杰成长为一个青年商人,最初经营一家货栈,后逢张作霖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蔚然成风。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社会生活的变迁更是显著而深远的。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
封建等级制度严格,社会地位固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了严格的束缚。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运动,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政治体制,也影响了社会生活。
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涌现,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传统的封建观念逐渐被打破,社会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消费。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
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社交、学习等各种活动,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还将继续,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4.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资料

文明史观
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线先驱。”
革命史观
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提倡者。”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丁说: “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 。
社会史观
※ 题组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例1】有关右图中心第一代
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
误的选项是 ()
D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
山装
B.表达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的更新
⑥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交
⑦火车:19C末20C初,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进展时期
通
⑧飞机:20C20年月民航事业起步,30年月中期形成航空网
和
⑨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快速进展
通 信
⑩特点: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显著,在乡村缓慢
工
①19世纪中叶仍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邮路通信
具 的 进 步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确定的进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进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例2】1898年,袁世凯为向慈禧太后贺寿进贡一辆奔
2、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 欺诈,噪声等。
※ 题组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例1】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
《上海争论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A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2020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考点12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含解析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民族资本主义(1)发展历程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原因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表现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短暂的春天”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表现各种实业团体分分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日益凋敝、萎缩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表现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顽强地挣扎着(2)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①总体特征: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②行业特征: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③地区特征: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2.社会生活的变化(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1.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中国近代史(四)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09广东理科基础,63)“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 2009广东理科基础,63) 又是庚申元旦节, 广东理科基础 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 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 祝罢再把 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 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 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2007广东历史,1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 2007广东历史,10) 番菜争推一品香, 广东历史 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 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西方工业革命影响); 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西方工业革命影响); (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本); 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本); (3)政府的大力提倡; 政府的大力提倡;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詹天佑京张铁路) 中国人民聪明才智。(詹天佑京张铁路) 。(詹天佑京张铁路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 (1)出现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世纪中前期 外文报: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申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昭文新报》 1873年 汉口) (艾小梅 1873年 汉口)
(2010上海历史,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 2010上海历史,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 上海历史 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 1913年的中国 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 以下哪一情形? 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申报》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2010海南卷,18)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 2010海南卷,18) 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 海南卷 年出版的 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 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 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 141家在上海 家在上海。 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衣)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
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产品丰富。
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中国近代史中,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
1. 经济变革:从晚清时期到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到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
转变。
新兴工业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国家财政和金融制度的改革,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 文化变革: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如戊戌变法、
五四运动等,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传统价值观和观念被挑战,包括封建礼教、宗教迷信等,人们开始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教育制度,追求个人自由和民主平等。
3. 教育变革:旧式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近代教育系统建立起来。
新式学校和大学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知识传播途径。
教育成为社会进步和个人提升的
重要途径。
4. 社会结构的变化:近代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封建等级制度逐
渐瓦解,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兴起,世袭地主阶
级和贵族阶级的地位逐渐动摇。
5. 妇女地位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史上,妇女地位的改变是显著的。
新闻媒体对妇女地
位的关注,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和教育的增多,以及女权运动的兴起,都为妇女争取平
等权益打下了基础。
6. 城乡差距的拉大:工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推动,导致城乡差距的拉大。
城市居民
享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福利,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生计困难和资源短缺。
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对于中考《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