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3、14、22课)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二、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1.交通工具的变化及影响(1)变化轮船、铁路、汽车、飞机(2)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通讯工具的变化及影响(1)变化①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②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③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2)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三、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1.报刊: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2.影视: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3.互联网:通过快速的、全球范围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深化拓展1】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特点、影响及认识 (3)影响
①政治:利于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③思想文化: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 精髓,又使中国文化日趋科学合理。 (4)认识 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历史的进步。 ②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③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的色彩。
【深化拓展1】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特点、影响及认识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 ②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③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①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②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镇压中国人 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③近代中国政府采取措施发展交通 运输业。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交通运输 业的发展。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身的发展是交通工具发展的主要动 力。 (2)特点:①时间上:起步较晚,开端艰难。②进程上:因受到顽固势力 和帝国主义的阻挠而进程迟缓。③范围上: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 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地区发展缓慢。 (3)影响——积极:①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②有利于近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 观念;③活跃了地区经济,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兴 起与发展,有利于近代化。消极:①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②不可避 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21年】1. (2021·全国乙卷)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
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A. 男尊女卑观念消亡B. 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C. 按劳分配得到实施D. 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土改后,太行山区农民买了驴,要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村中规矩,男人开支一斗米以上须经女人同意,并且男人支配粮食的上限高于女人。
女人经过土改分得土地,经济地位有所上升,故而家庭地位有所上升,故B正确。
土改后,男尊女卑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故A错误;在公有制范围内,多老多得少老少得的原则是按劳分配,材料与按劳分配无关,故C错误;传统的社会伦理包括父子、君臣、夫妇、朋友等关系,这些在土改后并没有颠覆,故D错误。
2. (2021年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
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
此画反映A. 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B. 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C. 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D. 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答案】C【解析】根据“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可知当时西方的电线电灯已经传入中国,即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故选C;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中男子的服饰还是中国传统服饰,排除A;“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
3.(2021年6月浙江选考)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
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变化表现(1)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 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2)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4)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近代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20 世纪20 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使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5)近代服饰变化的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服饰并存,呈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3.新中国服饰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到20 世纪60 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山装、苏式服装列宁装和连衣裙受到青睐。
(2)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至70 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二、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1.影响因素:(1)外因:西方列强入侵;工业文明冲击;外来文化影响等。
(2)内因:政治变革(如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等);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经济发展(如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工业的出现、改革开放等);思想解放(如新文化运动)。
2.主要表现(1)婚姻礼俗:①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考点20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考点20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结构】知识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变化的表现a.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与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长袍马褂并行不悖。
b.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
c.20世纪20年代,经过多次改革与创新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d.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服饰受到政治的深刻影响,流行苏式装;“文革”时期流行军装。
e.改革开放后,服装色彩缤纷,款式多样,由封闭走向开放,与世界接轨。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近代百年,中国逐渐形成了影响比较大的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
3.居室建筑的演进(1)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普通居民的住房都是以四合独院为主。
(2)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出现西式住宅。
(3)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4.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婚丧礼俗及其他习俗的变迁。
(3)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a.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b.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
c.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d.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特征(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最突出的特点。
(2)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加深。
考点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过知识)-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2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线索线索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和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大众传媒等伴随着西方文明渗透而逐渐走向近代化。
(2)现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快速发展;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在城市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装、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等并行服装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由单一走向多样化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住宅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政府启动“安居工程”名师点睛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①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成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上的里程碑。
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端。
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4)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021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 社会生活的三次变迁过程1、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为变迁的第一阶段,伴随着西方侵 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交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 社会生活变迁的突出特征。
2、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为变迁的第二阶段,民众生活而貌 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而显得单调呆板。
3、 改革开放以来为变迁的第三阶段,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 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
二、 社会生活变迁的各个领域(一) 服饰1、 总体趋势:开始由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方便、平民化转 变。
2、3、 (1)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2)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
(3) 中山装:辛亥革命后由孙中山发明,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 后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4) 新式旗袍:20世纪20年代后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的 日常着装。
(二) 饮食1、阶段特征:(一个菜系的形成跟它所在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息息相关)2、西餐:鸦片战争后传入,随之出现中西餐并行于世的现象。
中西餐在京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都存在明显区别。
(三)居住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开始大量出现,租界比较集中。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地区岀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四)风俗1、结婚:由古代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近代社会的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婚姻。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白巾、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2、丧葬:近代社会仍以实行传统丧礼为主,但一些城市也出现了新式丧礼。
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社交: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逐渐获得教育权。
(五)交通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考点要求: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1、变迁原因(1)外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民主思潮的影响;(2)内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近代中国政治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的影响;③民国政府的推动。
2、变迁表现(1)饮食:①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②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2)服饰①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
②留美幼童穿着西服,剪掉辫子,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③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辛亥革命前后的“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
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并存,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裙子在大城市流行起来。
(3)居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习俗——“废止缠足”与婚姻习俗①“废止缠足”: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南京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②婚姻自由: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婚礼简化。
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但广大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3、变迁特征:中西合璧,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依然沿袭传统。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原因:计划经济产物;物资缺乏)(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2、改革开放后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考点要求:(1)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一、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和火车(1)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修筑淞沪铁路,不久被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
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无从下手,因此强调理解性的记忆。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
一、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之势。
(2)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一方面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应时而出,它们的宣传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促进社会习俗的变迁。
(3)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鸦片战争以后,“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出现唯利是图、讲排场、比豪华、及时行乐和攀比等现象。
(4)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资产阶级的这些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
(5)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不仅成为传教士宣传宗教的圣地,也成为他们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
他们往往通过出版书刊、开办学堂、育婴堂、孤儿院、救济院和鸦片吸食者收容所等机构,来引导人们反对迷信、宣传科学,并对各种陋习加以批评,鼓励人们劝诫鸦片、提倡天足,并反对纳妾。
除此之外,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
2.特点
(1)地域差异大: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
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最早开始于革命党人和社会的开明上层人物,并逐渐向一般的平民百姓转移。
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缓慢:由西方引进。
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不尽相同: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多种多样: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二、近代民俗变迁的符号象征意义就近代民俗象征符号而言,多样性与融合性、近代性与古代传承性、世界共同性与民族性,构成了转型时期民俗象征符号体系的时代特征。
1.近代民俗象征符号的多样性、融合性特征体现了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多样性指的是民俗象征符号样式的多样性,不仅有中国传统民俗的象征符号,而且又有西方民俗的象征符号;融合性则指近代民俗象征符号中的中西融合、传统与近代共生的特征。
这典型地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点。
2.近代民俗象征符号的近代性、世界共同性特征体现着近代转型期的社会进步。
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
二是西方近代工业文明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
三是近代市民社会崛起,近代市民群落大规模出现。
3.近代民俗象征符号的民族性特征,体现了近代社会转型期民族文化传统的顽强延续性。
民族性特征,指的是民俗象征符号的内容、式样都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从先辈那里传承的那部分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适应了近代世界环境,而且其核心内容并没有因为适应而被丢掉,反而
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世界文化的“中国化”。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
1.强调理解性的记忆
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无从下手,因此强调理解性的记忆。
例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清康熙帝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试题的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理解考试要求的能力。
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
从唐开始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用年号。
试题中的有效信息是“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然后调动所学知识,知道汉武帝曾三次用兵匈奴,是个尚武的的皇帝,“武”之意为威强睿德,即可得知本题答案为B。
2.要把教材的句号变问号
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历史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将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
如对于“两税法”这个知识点,我们不仅要记住具体内容,还要理解为何称“两税法”?与以前的赋税制度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3.寻找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历史单元特征和发展趋势,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有些知识点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如要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的原因时,主要是“生产技术的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经济的交流”、“人民辛勤劳动”等;讲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外经济交流几个方面去总结。
4.学会获取和运用信息
首先要学会解读和获取“设问”信息,在这个基础上然后再去解读并获取试题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材料或“情境”信息,不要将这个顺序颠倒。
其次要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才能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
再者,要将试题中材料与所学知识建立起正确有效的联系。
最后,对设问的信息进行解读时,有的可以直接用所学知识回答,有的可以将材料中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还有的则要运用相关的史学观点进行阐释。
5.必须“史论结合”
我们要具备正确运用史学观点的能力。
例题: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
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B。
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
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D。
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
从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可知试题中所列的三个时间分别与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有关,造成了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民教冲突”不断升级。
因此本题答案为D。
6.准确审题,表达规范
准确审题和有效的表达能力是提高历史成绩的重要保障。
由于缺乏这种能力,学生在答题时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者是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提高审题和表达能力要靠平时多练多想,同时也取决于个人文学修养的高低和掌握学科知识的好坏。
近几年采取网上阅卷,学生答题的规范和文字的表达对取得高分尤显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