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 群落的结构

合集下载

全国通用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0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跟踪检测含解析

全国通用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0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跟踪检测含解析

第30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A级·基础练‖一、选择题1.(2025届宿州期末)大、小鲈鱼混养,大小两种草履虫混养,冬虫夏草中幼虫和真菌(蝙蝠蛾的幼虫被真菌侵入体内,菌丝渐渐充溢虫体,变为菌核使虫体的组织破坏,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从幼虫的口或头部长出有柄的子座,似直立小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A.种内竞争、种内竞争、共生B.种内竞争、捕食、寄生C.捕食、竞争、共生D.种内竞争、竞争、寄生解析:选D 大、小鲈鱼属于同种生物,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种内斗争,大小两种草履虫属于竞争关系,冬虫夏草中幼虫和真菌为寄生关系。

2.(2025届杭州期末)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分。

在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各自特有的动物栖息。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存在着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照引起的B.动物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树冠层D.该群落的水平结构呈集群分布或斑块状镶嵌解析:选B 由题意可知,植物存在着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照引起的,A正确;植物的垂直结构也确定了动物存在着垂直分层现象,B错误;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树冠层,因为它影响植物的光照,C正确;由于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分,则体现了群落中的水平结构呈集群分布或斑块状镶嵌,D正确。

3.(2025届博望区期中)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养分级可能不同C.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D.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对资源的充分利用解析:选C 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由于浮游动物也捕食浮游藻类,因此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依据题干信息“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可知,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养分级可能不同,B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体现了群落对资源的充分利用,D正确。

2015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配套精题细做: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双基题组+高考题组,含解析)

2015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配套精题细做: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双基题组+高考题组,含解析)

A组双基题组1.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右图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个营养关系图中与题干所示的种间关系最符合的是()【解析】题图中,生物乙的种群数量随着生物甲的变化而变化,说明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且生物乙捕食生物甲。

各选项中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A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表示寄生关系,C中甲、乙两生物之间为竞争关系,D表示捕食关系。

【答案】 D2.(2013·济南原创题)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甲乙丙丁A.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水平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解析】b、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

从图甲可以看出,随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升高,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故B、C均正确。

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以前,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D正确。

【答案】 AB组高考题组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联系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及能量流动的特点,逐项进行解答。

群落结构练习题

群落结构练习题

群落结构练习题群落是由一群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物种所组成的生物群体。

它们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通过相互作用影响着彼此。

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组成、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群落结构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群落结构。

问题一:群落的组成请列举出一个群落中常见的生物种类,并简要描述它们的特征和作用。

解析:群落的组成可以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

下面以森林群落为例,列举其中的几个常见物种:1. 树木:树木是森林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给其他生物。

同时,它们的叶子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含量。

2. 灌木和草本植物:在森林中,灌木和草本植物起到重要的补充和调节作用。

它们可以生长在树木的阴影下,减缓土壤侵蚀,保持水分和土壤的稳定性。

3. 鸟类:鸟类在森林群落中承担着传粉和种子散布的重要角色。

它们可以吃下植物的果实,并在其他地方排泄出未消化的种子,有助于种子的传播和扩散。

4. 小型哺乳动物:小型哺乳动物如松鼠、野兔等也是森林群落的重要成员。

它们通过吃取植物的果实、种子和树皮,维持了植物群落的平衡。

问题二:食物链和食物网请列举出一个在某个群落中常见的食物链,并解释其中的关系。

解析:食物链描述了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例如,以海洋群落为例,一个可能存在的食物链如下:浮游植物 -> 浮游动物 -> 海洋小鱼 -> 大型鱼类 -> 海洋哺乳动物在这个食物链中,浮游植物是最底层的生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浮游动物是浮游植物的主要食物,并将能量转移到更大型的生物体上。

海洋小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大型鱼类以海洋小鱼为食,而海洋哺乳动物则可能以大型鱼类为食。

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都形成了食物关系,上层生物依赖着下层生物的存在。

食物链描述了食物的能量来源和流动方式。

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提能训练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新人教版

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提能训练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新人教版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课时提能训练: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人教版)(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2.(2011·海南高考)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 ℃~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2 ℃~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3.(易错题)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数量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因素的影响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4.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b时,M与N竞争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5.(2011·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6.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7.(2012·宣城模拟)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8.(2012·安徽名校联考)一场大火将某地的森林彻底烧毁,在以后漫长的时间中,在原林地上形成了杂草地、灌木丛、最后形成了以白桦为主的阔叶林。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浙科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专题十四第2讲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群落的演替学案

浙科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专题十四第2讲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群落的演替学案

第2讲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群落的演替一、丰富度调查反映群落的物种组成1.丰富度(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

研究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是识别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并统计它们的个体数量。

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往往有差别。

(2)三种群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的物种丰富度排序(由高到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

2.活动: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原理:土壤动物是指生命活动中有一段时间或全部时间在土壤中度过的动物。

在森林、草原等不同的群落中,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都有所不同。

通过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物种数目的多寡。

(2)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

用采集罐、吸虫器等取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甲乙甲图:干漏斗分离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乙图:吸虫器,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土壤小动物被吸走。

(3)注意事项①样地选择和土样采集:选择不同群落作为样地,随机选取样方,用取样器取样。

②土壤动物的分离: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干漏斗分离法进行分离,体型较大的动物用镊子分离。

③土壤动物的种类鉴定:体型较小的动物用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识别,体型较大的动物用肉眼观察、识别。

干漏斗分离法的原理是什么?在干漏斗分离装置下的锥形瓶中倒入少量的70%酒精溶液的目的是什么?[提示](1)干漏斗分离法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热的特点,使之从土壤中分离出来。

(2)在干漏斗分离装置下的锥形瓶中倒入少量的70%酒精溶液的目的是杀死和固定小动物。

二、优势种决定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1.优势种的概念: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有明显决定作用的物种。

2.优势种的特征:优势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优势种往往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并且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群落中,这种竞争优势常常是持久不变的。

群落的结构单元名词解释

群落的结构单元名词解释

群落的结构单元名词解释群落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相互关联的生物群体。

群落可以是由植物、动物或者两者共同组成,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基本单位。

1. 种群种群是群落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之一。

它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理范围内的个体聚集,具有相同的基因类型。

种群的大小、密度和分布等特征会受到环境因素和相互作用的影响。

种群的数量、结构和动态变化直接影响了群落的组成和稳定性。

2. 共域共域是指不同种群之间在空间上具有重叠的范围,也可以理解为它们共享的生境范围。

在共域内,不同物种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和共生等。

共域的大小和形状有助于了解物种的空间适应性和资源利用策略。

3.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所占据的特定生活方式和所处的特定位置。

它包括物种对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对环境条件的适应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各不相同,它们共同组成了群落中的生态位空间,并共同形成群落内的生态位结构。

4. 优势种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数量相对较多、生物量较大、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的物种。

优势种往往在群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群落的形成和维持具有显著影响。

其存在可以限制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繁殖,从而塑造整个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5. 共生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关系。

它可以分为互惠共生、寄主共生和共生关系中的多样性。

共生关系在群落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时可以促进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

6. 食物链食物链是描述物种之间能量和物质传递关系的模型。

它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等组成部分。

食物链揭示了不同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展示了群落内物种的能量流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链条。

7. 群落结构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组分之间的相对比例和空间分布格局。

它反映了群落的组成特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分配等信息。

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动态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三生物经典知识题库

高三生物经典知识题库

(每日一练)高三生物经典知识题库单选题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D.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演替一般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答案:C解析: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A正确;B、群落水平结构呈镶嵌状况,是由于地形起伏、光线明暗、温度、湿度大小等是影响植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也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C错误;D、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演替一般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D正确;所以答案是:C。

群落演替的五大原因: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③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④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

2、细胞器分布于细胞质内,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下图为某细胞中分离得到的几种细胞器模式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肌肉细胞中甲细胞器的数量多于表皮细胞B.乙细胞器在动植物细胞中功能有所不同C.丙细胞器的成分中不含有脂质D.丁细胞器是合成和加工胰岛素的重要场所答案:C解析:A、甲是线粒体,肌肉细胞参与运动,消耗的能量多,呼吸作用强,数量多,A正确;B、乙是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参与细胞壁的形成,在动物细胞中参与分泌物的形成,B正确;C、丙是叶绿体,双层膜结构,膜成分含有脂质,C错误;D、丁是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场所,而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D正确;所以答案是:C。

四种细胞器的区别与功能如下表:3、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和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B.细胞学说的建立运用了科学方法—归纳法C.细胞学说为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了伏笔D.细胞学说的建立经历了器官、组织、细胞等水平的认知过程答案:A解析:细胞学说主要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分裂中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日一题群落的结构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分析
(1)影响地上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动物的分层现象,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

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关。

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

(2)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

而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

学霸推荐
1.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槐树林中刺槐树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
2.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3.在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4.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青草鲢鳙)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答案
1.【答案】A
【解析】槐树林中刺槐树高低错落有致,只有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A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能够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C正确;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D正确
2.【答案】B
3.【答案】D
【解析】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A错误;灯罩的功能是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B错误;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的,C错误;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作用是杀死样本,并进行防腐处理,D正确。

4.【答案】D
【解析】四大家鱼在鱼塘中呈垂直分布,表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青鱼的食物不是鳙鱼,鳙鱼的食物不是鲢鱼,所以三者不构成能量流动上的关系,B错误;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生存上不存在关系,所以三者之间不构成共生关系,C错误;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在短时间内增加,所以鲢鱼的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D 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