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型分类与全册古诗分析(解析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合集下载

(简化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梳理

(简化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梳理

(简化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
梳理
第一篇: 古诗的魅力
本文主要介绍了古诗的魅力以及为什么要研究古诗。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研究古诗可以培养我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第二篇: 古诗的分类
本文介绍了古诗的分类方法。

根据体裁和内容的不同,古诗可以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多种形式。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表现手法,展示了古代诗人的才华和创作风采。

第三篇: 古诗的常见修辞手法
本文介绍了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诗歌表达的重
要方式,可以使古诗更加生动和有趣。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
拟人、夸张、对仗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效果和表现方式。

第四篇: 古诗的研究方法
本文提供了研究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研究古诗需要注重理解诗
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来提高对诗歌的感
知和理解。

同时,还可以通过解析诗句的词义和修辞手法来深入理
解古诗的意义和美感。

第五篇: 古诗的欣赏鉴赏
本文为读者提供了几首经典的古诗,让读者欣赏和鉴赏。

这些
古诗包括了不同主题和风格的作品,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诗歌,读
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心境和情感,感受到古诗的美妙和魅力。

以上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梳理》的简要内容概述,本文通过介绍古诗的魅力、分类、修辞手法、学习方法和欣赏
鉴赏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文学素养。

2022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六 古诗词鉴赏

2022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六 古诗词鉴赏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二、古代诗歌的题材三、意象[典型示例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月”这一特定的意象在诗歌中具体指什么?答案:诗人故乡(或“家乡”“亲人”“友人”)。

2.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空间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诗人对故乡的恋恋不舍(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外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之情。

分析意象和意境[常见题型]1.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这首诗(词、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方法指津]1.描绘画面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词曲、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词曲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正确理解诗歌,抓准其中的主要景物。

其次,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曲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语言风格与诗词曲保持一致,以丰富画面的意境。

联想时既要联想到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境,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联想到这些景物在自己平时看来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想象时则要结合诗词曲适当补充其中的细节。

2.把握诗歌所表现的意境(1)说画面:组合意象,用诗化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2)析特点:用术语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

(3)明情感:分析景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思想感情[课文归纳]1.忧国伤时(1)《江南逢李龟年》既有个人悲世之感,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让人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体味到诗人深沉的悲哀与感慨。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以及思念家乡的情感。

2.建功报国(1)《观沧海》抒发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抒发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3.思乡怀人(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抒发对被贬官到遥远地方的朋友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选择、简答及解析【部编版】

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选择、简答及解析【部编版】

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选择、简答及解析【部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期中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期末课外古诗词: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主题思想】《观沧海》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习题】一、选择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2023-2024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

2023-2024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

2023-2024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一.试题(共18小题)1.(2022秋•硚口区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景叙事相结合,既点明了作者此刻正行船江面,也想象到即将开启的一段驿路旅程,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中“平”“正”两字用得十分贴切传神,写出了江中春水平静、江舟一帆风顺的景象。

C.颈联在写景中揭示了时序交替的自然规律,又蕴含着旧事物中孕育着新希望的自然理趣,充满乐观向上的力量。

D.尾联写作者希望借助北归的大雁将自己写给亲人的书信带回家乡,表达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和思乡之愁。

2.(2022秋•洪山区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颔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

C.颈联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3.(2022秋•蔡甸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不免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

B.当年出入其间,与李龟年这样风光无限的乐师交往,是很“寻常”的。

C.万万没想到的是,在江南初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竟又和故人重逢。

D.诗的最后一句,“落花”寓意甚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精品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诗词鉴赏)

【精品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诗词鉴赏)

【精品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诗词鉴赏)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诗词鉴赏)一、诗歌鉴赏(2022七上·深圳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①,一夜征人②尽望乡。

【注释】①【芦管】笛子。

②【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1.【甲】诗首句以“杨花"和“子规”点明事件发生的时令,营造出暮春时节①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②之情。

【乙】诗写作者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夜风送来了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边塞将士的③之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与“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都写到了月,请分别说说两位诗人各是如何借“月"来抒发情感的。

【答案】1.凄凉(悲伤);思念(牵挂);思乡2.【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甲诗中“杨花"即柳絮,有漂泊、离别之意;“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诗首句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考点8 古诗词赏析-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统编版)解析版

考点8 古诗词赏析-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统编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复习高频考点专题训练考点8 古诗词赏析【课内古诗词赏析】(2022秋·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一中期中)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的作者是,全诗围绕“”字展开,写诗人登山时的所见所思。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想象,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答案】(1)曹操观(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了作者的想象,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表达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根据积累可知,这首诗的作者是曹操。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这几句诗句运用夸张、互文的修辞方法,写了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的壮志情怀。

作者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022秋·新疆鲁木齐111中学期中)2.古诗词赏析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专题04诗歌鉴赏-解析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专题04诗歌鉴赏-解析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专题04 诗歌鉴赏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2023秋·广东深圳·七年级统考期末)【探诗意】下列对《夜雨寄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B.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夜雨涨秋池”,烘托出作者心境的孤独凄凉。

C.剪烛西窗、共话今宵是作者想象团聚后的情景。

D.本诗描写了诗人身处巴蜀,秋夜细雨霏霏、烛光摇曳的情景,画面凄冷而温馨。

【答案】D【详解】考查诗歌赏析。

D.“秋夜细雨霏霏”是身处巴蜀时的情景。

“烛光摇曳”是诗人想象返乡与家人团聚时的情景。

故选D。

2.(2023秋·广东深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龟虽寿》也是他的作品。

B.整首诗实写所观之景,尽抒壮志豪情,景物和情感融为一体。

C.本诗既有动态描写也有静态描写,给人苍凉慷慨之感,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分析。

B.错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属于虚写,故“整首诗实写所观之景”错误;故选B。

3.(2023秋·广东深圳·七年级深圳中学校联考期末)读下面的诗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专题04诗歌鉴赏-解析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江苏专用)

专题04诗歌鉴赏-解析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江苏专用)

专题04 诗歌鉴赏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1.(2023秋·江苏淮安·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有人说“过五溪”只是交代了王昌龄的行踪,你怎么看?(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此句除了交代王昌龄的行踪,还暗含诗人对王昌龄艰难处境的同情与关心。

(2)诗人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抒写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五溪”指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过五溪”,写出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由此可见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不舍。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于明月,随君去到夜郎。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又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无知无情的明月以人的感情色彩,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抒写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2.(2023秋·江苏泰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滞雨李商隐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讲古诗题型分类与全册古诗分析教学内容秋山【唐】张籍秋山无云复无风,溪头看月出深松。

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秋山无云复无风,溪头看月出深松”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1)示例:深秋时节,山上秋色宜人,天空不见一丝浮云,山间也没有扰人的风。

静坐溪头,仰望苍穹,只见那轮月慢慢地,从深邃的松林间探出了头。

(2)示例:这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

以“叶间坠露”极其微弱的声音,反衬夜的宁静。

“声重重”与前句中“草堂不闭”和“静”相应,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安适。

根据下列选项答一历史人物()1、中国四大美女之一。

2、唐代大小“李杜”都有诗赋之。

3、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指的是她。

4、与苏轼同样喜欢荔枝。

【答案】杨玉环知识点一:古诗题型分类知识梳理一、初中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一)“诗眼”炼字型(二)名句赏析型(三)表达技巧型(四)语言特色型(五)情感赏析型二、答题技巧(一)“诗眼”型、炼字型1、题目形式(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5)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6)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答题要点:(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义。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名句赏析型1、题目形式(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答题要点(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表达技巧型1、题目形式(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2、答题要点(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四)语言特色型1、题目形式(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答题要点(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概括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情感赏析型1、题目形式(1)谈谈这首诗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2)谈谈你对这首诗整体的理解。

2、答题要点(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知识点二:全册古诗词分析知识梳理《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2.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2.请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简要赏析将我的怀念之心托付给多情的明月,让它随风伴送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吧。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趣,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齐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2.“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作简要赏析。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新旧更替是自然规律,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故乡。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小令的情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凄冷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盘旋。

他走过横架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落山了,他已经无处投宿,迎着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3、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4、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5、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6、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寻常,平常;几度,多次。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

“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4、“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交代与友人相逢的季节——暮春,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还暗指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5、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此诗“以小见大”的地方在哪里?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2、谈谈该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主旨。

此诗(岑参所以写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3、该诗(岑参所以写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怎么说?语言朴实无华,又寓巧于朴,余意深长。

第二句,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四句“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分)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情景。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那凌云的白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2.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豪迈乐观之情。

3.“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因秋景爽朗明快优美,能激发诗人的灵感和激情,能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

从中看出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4.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阅读。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

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借景抒情。

5.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由实写孤灯听雨过度到虚拟的剪烛夜话,愁情和欢愉产生了转化,充分抒发了对朋友真挚、执着的思念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展现的画面。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诗人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睡梦中自己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过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