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传统节日
达斡尔族当代节日及其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达斡尔族当代节日促进了地方形象和地方影响力的提升。在达斡尔族当代节日之际,地方得以展示自身 形象、经济社会发展势力和斡尔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党和国家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达斡尔族文化有了很多重大改变,在此对 30多年来达斡尔旗文化的重大发展变化做了以下11项归纳:
(一)各地建立的达斡尔族学会、联谊会已有20多个。达斡尔学会、联谊会的成立,为开展达斡尔族研究及达 斡尔族文化活动提供了机构保证,是一项创举。
四、达斡尔族当代节日发展的探讨
今后达斡尔族当代节日怎么发展?
一是,节日要向民间、向民众、向民俗的方向发展,要倡导和带动更多的民众参与节日,让节日落到基层和民 间。只有成为全民族民众的节日,能够得到民众的自觉认可和参与,达斡尔族当代节日才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二是,依照节日的规范,确定达斡尔族当代节日的内涵和举办方式。
关键词:当代;达斡尔;节日;民族文化
近十多年,在全国各地达斡尔族的文化活动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就是当代节日。达斡尔族当代节日以 多种形式开展保护、传承、弘扬达斡尔族文化的活动,影响力日益提高,活跃了达斡尔人的文化生活,在民族文化 发展中产生了很好的作用。可以说,达斡尔族当代节日已经成为达斡尔族人民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达斡尔族 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
(七)达斡尔族文化进入中小学课堂教学。达斡尔族的曲棍球、歌舞、哈尼卡、民间故事等成为莫旗、梅里斯 区、满洲里等地一些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开展了达斡尔族传承教育。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民族风俗与文化

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
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
塔城县。
达斡尔族民族风俗与文化
达斡尔族分布图
民族来源
达斡尔族民族风俗与文化
民族来源
• 3、语言文字
• 达斡尔族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 古语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
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后普遍使用汉
家生孩子,坐月子….等等
• 生产禁忌:
达 斡 尔 族 民 族 风 俗 与 文 化 节日、禁忌、吉祥物
• 1.忌在鼠日开跨骑渔具。 • 3.女性,萨满,戴孝的人不能去渔场,乘船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 4.出远门前要是碰到不顺利的事,要改日而行。 • 5.猎人不能直呼熊和老虎,因为熊称为“老头”,老头称为“百兽之
二是受满服影响形成的服饰文化。达斡尔族与满族接触后,内地布匹大量流 入,其服饰用料有了质的变化。款式楚翔了达斡尔族传统服饰与满族服饰交 融发展的趋势。刺绣艺术也逐渐成为达斡尔族妇女、儿童服饰必不可少的装 饰,使达斡尔族服饰文化更加丰富完美,富有个性和民族特征。
王”。 • 6.不许在房木上用利器乱刮,不许钉钉子,不许敲到房梁。 • 7.不用白桦木和榆木盖房子,不用白桦木做排筏的舵。 • 8.三岁的马下马驹后就把母马卖掉,但要剪下一些尾毛和鬃毛并留下
来。 • 9.卖马不能将缰绳与马一起卖给人家。
• 3.吉祥物:
达 斡 尔 族 民 族 风 俗 与 文 化 节日、禁忌、吉祥物
达斡尔族民族风俗与文化
民族来源
• 1、历史源流
•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达斡尔
一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我国历史文献中有达呼
尔、打虎儿、达瑚里、打虎力、打呼里、达乌尔
达斡尔族传统节日

达斡尔族传统节日达斡尔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这些传统节日是达斡尔族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不仅体现了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也是他们团结一致、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骑马节骑马节是达斡尔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七月或八月举行,庆祝丰收和祈福。
在骑马节这一天,达斡尔族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服饰,骑着华丽的装饰马匹,参加盛大的庆典活动。
他们会组成队伍,载歌载舞地绕着村庄或广场跑骑,展示自己的骑马技艺和勇敢精神。
人们也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比赛,如马术比赛、射箭比赛等,以增进友谊和团结。
同时,骑马节也是人们互相祝福、交流感情的时刻,人们会互相赠送礼物和美食,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
二、哈喇子节哈喇子节是达斡尔族人民欢庆新年的重要节日。
它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一月或二月举行,庆祝新年的到来和祈求丰收。
在哈喇子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精心准备,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人们会打扮得漂漂亮亮,穿上传统的盛装,整个村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舞狮、表演、歌唱等。
人们还会到大庙去祭祀祖先,向祖先祈福,感恩祖先的庇佑和关爱。
同时,哈喇子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无论身在何处,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共度新年,共同享受团圆的幸福。
三、牛王节牛王节是达斡尔族人民纪念传说中的英雄牛王的传统节日。
它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三月或四月举行,是人们对牛王的崇拜和纪念的重要方式。
在牛王节这一天,人们会在村庄的广场上搭起大棚,摆放鲜花和祭品,场面庄严肃穆。
人们会齐聚一堂,共同簇拥着牛王雕像,向牛王祈福,感谢他给予的保护和祝福。
牛王节期间还会有歌舞表演、传统体育竞技等各种活动,让人们在欢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牛王节也是人们互相交流、交朋友的重要机会,人们会在这一天结识新的朋友,加深彼此的友谊。
四、白布节白布节是达斡尔族人民向神明祈求丰收和祝福的传统节日。
它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五月或六月举行,是达斡尔族人民祈福和祭祀活动的重要方式。
少数民族节日达斡尔族三月三

少数民族节日达斡尔族三月三达斡尔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节日活动。
其中,三月三是达斡尔族最为重要和隆重的传统节日。
本文将为您介绍达斡尔族三月三节的来历、传统习俗以及现代庆祝方式。
一、来历达斡尔族三月三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水活动。
相传在远古时期,达斡尔族的祖先为感谢江河湖海的恩泽,决定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水仪式。
这个仪式旨在祈求水神的庇佑,保护他们免受洪水侵袭并带来丰收和幸福。
二、传统习俗1. 祭水仪式:每个村落都会选出代表团队,穿着传统服饰,手捧祭品,集结到河边或湖边进行祭水仪式。
他们会恭敬地将祭品悬挂在竹竿上,然后行三鞠躬、三拜祭拜水神。
同时,还会有舞狮、舞龙等传统表演。
2. 赛龙舟:在达斡尔族三月三节期间,各个村落会举办精彩的龙舟比赛。
龙舟上坐满了欢呼雀跃的达斡尔族人,在激情四溢的鼓声中划桨竞赛。
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运动,不仅考验队伍的团结协作和力量,更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表达。
3. 空中草原赛马:达斡尔族是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民族,驯马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的骄傲。
三月三节期间,会有组织精彩纷呈的赛马活动。
骑手们身穿盛装,纵情驰骋在广袤的草原上,展示出马匹和骑手间默契的配合。
三、现代庆祝方式随着时代的演变,达斡尔族三月三节的庆祝方式也有所改变,融入了现代元素,更具有观赏性和互动性。
1. 文艺表演:各个村落会举办精彩的文艺演出,展示达斡尔族的民族音乐、舞蹈和传统才艺。
观众可以欣赏到优美动人的歌舞表演,也能够亲自参与其中,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2. 民俗游园会:传统的游园会在如今三月三节中也得到了复兴。
人们可以在游园会上品尝到传统美食、购买到传统手工艺品,并且还可以参与各种娱乐活动和游戏。
这些活动丰富了节日的庆祝内容,增加了人们的互动和参与度。
3. 创意比赛:为了与现代社会接轨,一些地方会举办创意比赛,例如风筝制作比赛、民族服饰设计比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
达斡尔族节日

达斡尔族节日达斡尔族一年四季有许多节日,主要有春节(阿聂节)、黑灰节、元宵节、二月二、寒食节、端午节、中秋节、千灯节、祭灶节、布通节(除夕节)等。
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达斡尔族节日,希望大家喜欢! 达斡尔族节日春节:达斡尔语称“阿聂节”,是达斡尔族最大的节日。
初一凌晨,早早起床,女人们准备饭食,而男人们忙于烧香拜天拜神。
吃过迎春饺子,男人们便纷纷离家,成群结伙地到村里及外村去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逐户互拜。
客人一进门,先去揭主人家的锅盖,抢吃家家都备有的蒸糕,夸奖谁家的糕最甜,就是赞美谁家最善良。
一般拜年到初五为止。
节日前,妇女们要赠礼品,把最好的烟叶、奶皮、糕点、冻肉等分包包装好,送给老人、亲友。
姑娘们要把自己绣的荷包悄悄地在舞会上赠给意中人。
在“阿聂节”期间妇女们聚在一起跳舞,姑娘们玩纸人或掷拐。
男子举行赛马活动或进行曲棍球比赛。
从初一至初五,有些地方是整个正月里,妇女不得动针线,免得一年受累。
节期不许哭闹及大声呵斥,否则不吉利。
布通节:俗称“年三十”。
这一天,家家户户清扫庭院,张贴年画及对联,挂灯笼,供天神、娘娘神和灶神等。
准备敬赠亲朋长者的礼物,并在大门口正前方垒起一大堆干牛粪以备晚饭前点燃烟火。
傍晚,燃起牛粪堆,并往火堆上扔肉食、白馍、饺子等,敬献火神,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
达翰尔人认为焰火越旺盛,日子越红火,所以都尽量把自家的牛粪堆的高大些。
晚饭时讲究吃牛羊肉和牛羊头蹄。
家里每间房内都要点灯,每个神位前都要燃香烛。
除夕之夜有祭祖的传统,不设牌位。
在房屋西侧掬土插香,焚烧金银箔纸,供放祭献给祖先的酒、奶皮、点心等,面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以进孝道。
祭祖之后,每家都要包饺子冻储,便于正月随时煮食,也表示来年富富有余。
入夜,人人“守岁”,预示来年精神饱满。
黑灰节:正月十六这一天,一大早起来,少女们将双手擦上锅底黑灰,彼此往脸上涂抹。
这种习俗,一是象征着吉祥和丰收,二是认为这一天是鬼节,避免让鬼看见少女的真面目,三是过了十六,年已过完,人们开始劳动。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达翰尔族,一个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和黑龙江中上游地区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塔城县的少数民族。
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骁勇善战的达斡尔族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希望大家喜欢!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之恋篇在达斡尔族社会里,达斡尔族姑娘一般都参加田间劳动及采集野菜野果,所以青年男女们相会的机会很多。
当见到自己心仪的对象时,他们常常会用歌声来表达爱慕之心。
但是,依照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中,青年男女真正要谈婚论嫁,还得由父母决定,即使是有了自己的意中人,也要经父母同意,才能成婚。
一夫一妻宗族外婚制解放前的`达斡尔族社会处于父系氏族制残余的封建社会了,婚姻方面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族(宗族)外婚制。
也就是以氏族外异姓成员做为婚配对象,严禁同姓和近亲间通婚。
若出现同姓婚姻则被视为乱伦,必受人们的非议和宗族的干涉。
门第户谊定婚姻过去达斡尔族社会婚姻关系的缔结讲究门当户对,门第、家境、声誉等都是考虑的重要因素。
两家原来的友谊也在缔结婚姻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依照达斡尔族过去的风俗习惯,一般不与外族(民族)人通婚,特别是不把姑娘嫁去外民族。
父母长辈包办婚姻在旧社会,达斡尔族的婚姻观念受封建思想影响极深。
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长辈做主包办,青年男女丝毫没有选择配偶的权利和自由,父母也很少征询子女的意见。
青年男女平时交往,也需明戒,一点也不得越轨。
式简礼隆年龄相当即合“达斡尔嫁娶之道,自古崇尚式简而礼隆,故问婿许女之际,并无所谓卜命课甲之说,惟以婿女年龄相当,两家感情融合,即请媒人,绳之姻缘”。
托媒说亲款媒订婚订婚方式,除极少数特别要好的朋友之间有指腹订亲的订婚形式外,大部分都采用托媒说亲的方式。
即由男方家请一位与女方家有较近关系而又能言善辩的人带酒到女方家,待礼节性问候之后,择机婉言说出来意,继而详细介绍男方的情况,并回答女方父母提出的问题。
达斡尔民俗风情

神奇灿烂的达斡尔民族风情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契丹后裔,“达斡尔”是契丹贵族“大贺氏”的转音。
“达”就是“原来”(长、上)的意思,“斡尔”就是“居住的地方”的意思。
也译为“耕耘者”。
历史上的达斡尔族世代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以北地区。
14世纪开始定居生活,16世纪跨入封建宗法社会,从17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开始陆续南迁,定居嫩江流域。
1954年被认定为单一独立民族。
目前,全国达斡尔族总人口13万人,其中莫旗有3万人,其它主要分布于海拉尔和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瑗珲地区、新疆塔城地区等地。
达斡尔族的生产方式最初以猎、渔、排木业为主,后来发展为农、牧、林各业。
达斡尔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
达斡尔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富有爱国革命传统。
自古就有“性多慧而勇毅,诚实无华”,“从来以骑射显著,多以才勇自效”的特点。
虽属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但在长期的游牧、渔猎、伐木和农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狩猎文化、森林文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
为建设和保卫中国北疆作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达斡尔族具有淳朴的民族风情。
达斡尔人能歌善舞,达斡尔族民歌“扎恩达勒”曲调高亢嘹亮,舞蹈“鲁日格勒”擅长模仿各种动物和鸟类活动。
说唱艺术“乌春”以叙事见长。
猎、渔业生产是达斡尔人民古老的传统生产,狩猎时用人工训养的猎鹰,情趣盎然。
达斡尔族农业在历史上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特点。
达斡尔族妇女善于载种、加工烟叶,其栽培、管理、收晒、加工工艺精细特别,黄烟“琥珀香”享有盛誉。
同时,还善用兽皮缝制各种衣服、帽毡、靴鞋,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容器,不仅轻便实用,上刻各种图案,精美别致,极富民族特色。
大轱辘车是山地、草原、沼泽地、雪地运输的极佳交通工具,被称之为“草上飞”和“达斡尔车”。
社会礼仪在达斡尔人的亲戚关系中,以舅家的关系最为密切。
第一个外甥出生时,舅母必须送礼,甥家无论喜庆、丧事,舅家是必到的贵客。
六小民族之一 达斡尔族民俗简介(绝对原创)

达斡尔族文化艺术六小民族之一达斡尔族民俗简介(绝对原创)达斡尔族是北方土著民族,能歌善舞,表演形式是以“哈肯麦勒”、“扎恩达勒”和“乌钦”为主的说、唱、跳艺术。
还有其它大人小孩都玩的“蒙眼抓人”娱乐、“蒙眼打枕头”等。
小女孩子玩的“家家”、“哈涅棵”,大人有恶作剧的“托古拉热”等。
“哈肯麦勒”是达斡尔族最古老的舞蹈形式,她来源于生活,也是从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发展、继承。
达斡尔族妇女大都会跳“哈肯麦勒”,过去达斡尔族居住的地方,地广人稀,姑娘出嫁要嫁到很远,由于人稀路少,加上交通工具缺乏,姑娘出嫁后很少回娘家,有的一辈子不能回去一次,每当看到雄鹰在蓝天飞翔,极度羡慕,心想我若有翅膀,马上飞回娘家去看父母和亲人,这样就跟随飞翔的鹰做飞的动作。
因为哈肯麦勒是达斡尔族妇女创造的,就以飞翔为基本动作来表诉想家之情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哈肯麦勒”‘可一个人跳,可两个人或多人跳,也可跳集体的和跳广场舞。
“哈肯麦胡苏古”也就是跳哈肯麦时唱的歌词,大都是反映生活,表达心理。
达斡尔族过去历尽凄风苦雨、坎坷心酸的日子,所以“哈肯麦胡苏古”和“所恩达勒”的唱词和曲调都很低沉、压抑,有的唱词催人泪下。
也有高昂奋进,欢快的唱词和表演形式,如:哈肯麦勒的第三部分就是打斗 , 打斗时高亢激烈 , 真切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斡尔族传统节日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它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每个民族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达斡尔族传统节日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达斡尔族传统节日
1.阿聂节
阿聂节: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是达斡尔族最大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认真对待。
全家从过了腊八就开始忙,母亲仍给子女赶制过年的新鞋新衣,做“西日格勒”点心等;男子汉们则进城办年货—酒、年画、对联纸、鞭炮等。
二十九那天,忙着写对联,贴对联。
大小门上、隔柵上,到处贴上新鲜的对联,墙上的年画和窗户上佛龛下的彩色挂笺,更是给家家户户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2.除夕
除夕,即大年三十,达斡尔人称“布图”。
“布图”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封闭的意思,一层是完成的意思。
全年过完了,老天爷把这一年在三十夜里封闭掉了;全年过完了,一年的事情至这最后一天全完成了。
除夕的高潮要从傍晚开始到深夜。
傍晚,太阳未落之前,各家各户就点燃上了大门正前方的粪垛。
一屯十家百户的烟火,使整个屯子笼罩在层层缭绕、徐徐升腾的蓝灰色暮霞之中,呈现出一种和睦吉祥、安居乐业的节日气氛。
男女老少都换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都在吉祥、和偕的气氛中围坐炕桌,进入过年的第一餐——除夕晚餐。
并祷告新的一年里人畜安康,五谷丰收。
初一是春节的高峰。
清晨人们争先早起。
在院内西置一桌子,摆上供品,祭祀天神,并开始拜年活动,直到初五。
首先是晚辈到长辈前拜年问安,长辈用吉祥语言祝福,然后互相串门,走亲戚拜年。
节日期间,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有打曲棍球、跳舞、唱歌、玩踝骨、玩纸牌等等。
欢度阿聂的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这一天,正月十五,达斡尔人称“哈钦”,认为这一天是天神“恩都日巴日肯”归界的节日,
是小年。
哈钦一过,阿聂的活动就要收尾了,人们相遇也不再请安了。
从正月十六日起就该干活了。
3.清明节:达斡尔人叫“寒稀”。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去莫昆或贝功墓地扫墓,上坟,摆供,叩头。
4.五月初五:被认为是天下之水复活的日子。
人们在早晨早早起来,给小孩身上挂一条红布,头上戴彩色纸花,大人领着小孩一块去江河淋浴,认为从这一天起就可以游泳了,或用露水擦脸,认为病人用这一天的露水擦身子,可以去病。
5.七月十五:认为是阴间节日。
扫墓,上坟,烧纸,有的还哭上一场。
6.八月十五:吃好的饭菜,如酥饼或饺子,用月饼和西瓜等供月,供神。
7.十月二十五:千灯节。
做“米扬干桌拉”(千盏灯)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海拉尔地区的达斡尔人过此节日,大概是受了蒙古族影响。
8.腊月初八:吃荞麦芯子(尼吉)或黄米(皮斯格依)做的“拉勒”(腊八粘稠粥),盛在碗里后,用筷子钻个洞,放进黄油白糖或奶油蘸着吃,别具异香。
? 9.腊月二十三:认为是小年,吃得好一点。
晚上祭灶,供酒肉点心,认为灶王爷要上天了,所以给他嘴巴上粘上麻糖,求他上天言好事,然后烧化他的偶像。
人们从这天起停止干大活儿,全力准备过大年,天天打扫房屋院庭。
10.千灯节
达斡尔族传统宗教节日,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一带达斡尔族地区。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人们纷纷制作各式各样的灯盏,带到喇嘛寺庙去点燃。
点得越多越吉利。
千灯节起源于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喇嘛教,即黄教。
黄教是公元15世纪初由宗喀巴(1357—1419)在西藏拉萨创始,蒙古俺达汗(1507—1581)时期传入蒙古,自此后,喇嘛教深入影响蒙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尚达数百年之久。
俺达汗本人皈依喇嘛教,大兴佛寺,广建庙宇,宠信喇嘛上层。
十月二十五日是宗喀巴逝世的日子,寺院僧尼在这天要诵经纪念,各地区
和各教派也有一些各自的群众性纪念活动。
海拉尔是呼伦贝尔市的首府,周围地区乃蒙古族崛起之摇篮。
达斡尔族受其影响,故有此节。
11.布通(布图)
即年三十。
上午打扫卫生,张贴年画和对联,给莫昆近亲各家老人赠送礼品,在大门外备一堆干牛马粪,晚饭之前点燃以驱散不祥之云,并往火堆上放些肉块、糕点和饺子等,求火神保佑人畜平安。
晚餐以手把肉为主。
餐后,老人代表家口,用酒肉、糕点祭祖敬神,焚香叩拜。
前半夜,包饺子冻贮,以便正月间随时煮食。
子时,晚辈给长辈敬酒叩头,祝老人健康长寿,老人也预祝晚辈幸福。
当夜爆竹声不息,灯火长明。
12.卡钦
正月十五日,达斡尔人认为这天是天神归界之日。
在前一天晚上,向神位烧香叩头。
卡钦日,人们穿新衣,吃手把肉或饺子等。
13.霍乌都日
正月十六。
又称黑灰节。
大清早,小伙子们手上涂抹用油拌和的锅底黑灰,争相抹在本屯少女们的脸上。
这种抹黑娱乐,是春节期间达斡尔族青年一项独特的活动,象征着吉祥并预祝当年庄稼丰收。
达斡尔族的由来
在我国东北部地区,大兴安岭的东边,有一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景随处可见。
在这片草原上,经常可以看到人们赶着勒勒车赶路,那就是善于赶车、造车的民族——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
我国历史文献中有达呼尔、打虎儿、达瑚里、打虎力、打呼里、达乌尔等不同音译名称。
达斡尔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
明末清初,沙俄南侵,是达斡尔人首先打响了抗俄的第一枪。
因为达斡尔族没有文字,只能靠口述来传承历史,清朝以前的历史已经无法考究。
但是根据达斡尔族传说及达斡尔人与契丹人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史学家大多认为达斡尔
族属辽代契丹的后裔,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达斡尔族是由当地土著先民发展而来。
利用DNA技术的相关实验表明,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
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喇嘛教。
达斡尔族过去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每年阳历五月,屯众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诸神。
每个家庭均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一种山神)外,甚至以巫术治病,届时要杀牛、羊,同时还要奉送许多食品。
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如今祭祀活动已不多见。
达斡尔族大多信仰多神教,供奉天神、山神、火神、财神、祖神等。
由于达斡尔族居住在祖国各种文化交汇和过渡的地带,加之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变迁,因而形成了他们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特征。
达斡尔族的物质生活、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所表现的,正是这种农、牧、渔、猎多种文化兼容的特点。
达斡尔族风俗禁忌
(1)婚姻禁忌。
女子结婚年龄忌偶数,以为不吉。
故常择15、17、19等奇数年龄时婚配。
男无此禁忌。
忌男方求婚一、两次,女方应允。
以为多次求婚,方显女儿家主贵。
若少次求婚便应,则显卑贱,该族俗语云“好女百人求”。
故媒人求亲须多跑几次。
迎亲喜车须在落日前赶到。
万一落日后到,须在大门西侧挂一面镜,以代太阳。
否则婚后不顺。
(2)生养禁忌。
孕妇不许往灶里看,不许铺熊皮,以免流产。
忌男人进产房,据说男人易踩孩子。
若男人无意进了产房,走后孩子有病,如鼻塞等,会认为被入产房男子所踩,必须找到他,将他的脚趾甲剪下几片,拿到产妇家和艾蒿一起烧掉,等冒烟时,将孩子抱于烟上悠几下,吐几口唾沫,说:“唾唾,邪气快跑掉!”俗信如是方可消灾除厄。
产后3天内忌外人进家;1个月内产妇不许出大门或到屋外西北角供神之处。
孩子出麻疹时,忌门标志为门口挂一把小草或草圈,底部绑一红布,见此标志,外人禁入。
小孩麻疹期,忌炒菜、抓虱子,打猫狗、做针线、夫妻合房。
不准小孩子站于门坎,以为长不高,不准小孩吃猪尾巴,以为夜间身后会有响声;小孩不吃动物脑,怕不聪明;不
准小孩夜晚照镜子,怕梦见鬼。
(3)丧葬禁忌。
人死咽气前,全家人不准入睡,怕死者灵魂将睡者灵魂带走。
忌用铁钉钉棺。
有外伤者不能见尸身或灵枢,以免被“扑着”,即怕伤口发作。
外姓人死后,不得从门出,必须从窗户抬出。
严禁双日殡葬。
未出嫁女子,孕妇、无子女的妇女及小孩死后不准埋入祖坟;孕妇死后必须火葬,否则起“旱魃”;小孩死后,必须风葬。
守丧期忌打架斗殴,忌剃头号、剪指甲,忌在炕上睡觉,忌参加婚礼、娱乐活动,禁出远门及嫁女,禁夫妻同房。
(4)岁时禁忌。
除夕,天黑前必须将门窗糊好。
是日,不许从门外向里叫人,不许照镜,否则群魔缠身,被魔鬼摄去心神。
大年初一自动起床,忌被人叫醒,否则会懒惰1年。
初一至初五不得打扫室内,否则会扫走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