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石宝山巅留踪迹

合集下载

带有山肝天夜等的古诗

带有山肝天夜等的古诗

带有山肝天夜等的古诗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

下面是带山的古诗大全,请参考!1、《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天道钟戒坛,阴阳割去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可以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游钟山》宋·王安石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丁年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4、《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来,孤帆一片日边去。

5、《晓行望云山》宋·杨万里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存有一峰忽然短,方知一动就是真山。

6、《题天柱峰》唐·白居易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挟日月,洞门千仞门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为,紫清仙鹤认巢去。

7、《江上望皖公山》唐·李白奇峰出奇云。

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

口绝表示人意。

独游沧江上。

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

何由讨伐闹鬼。

默然遥相许。

欲往心莫遂。

等待吾还丹成。

投迹归属于此地。

8、《咏江郎山》宋·辛弃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同心协力并无背靠,撑持天地与人看看。

9、《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晚莺争暖树,谁家崭新燕鸽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快乐湖东行严重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并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求见。

11、《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游大理日记文言文翻译

游大理日记文言文翻译

游大理日记文言文翻译游大理日记是崇祯十二年三月徐霞客在大理盘桓所写的日记。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游大理日记文言文翻译,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游大理日记文言文十二日觉宗具骑挈餐,候何君同为清碧溪游。

出寺即南向行,三里,过小纸房,又南过大纸房。

其东即郡城之西门,其西山下即演武场。

又南一里半,过石马泉。

泉一方在坡坳间,水从此溢出,冯元成谓其清冽不减慧山。

甃为方池,其上有废址,皆其遗也。

志云:“泉中落日照见有石马,故名。

”又南半里,为一塔寺,前有诸葛祠并书院。

又南过中和、玉局二峰。

六里,渡一溪,颇大。

又南,有峰东环而下。

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峡中西望,重峰罨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独高垂如匹练界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之下流也。

从溪北蹑冈西上,二里,有马鬣在左冈之上,为阮尚宾之墓。

从其后西二里,蹑峻凌崖。

其崖高穹溪上,与对崖骈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从此以内,溪嵌于下,崖夹于上,俱逼仄深窅。

路缘崖端,挨北峰西入,一里余,马不可行,乃令从者守马溪侧,顾仆亦止焉。

余与巢阿父子同两僧溯溪入。

屡涉其南北,一里,有巨石蹲涧旁,两崖巉石,俱堆削如夹。

西眺内门,双耸中劈,仅如一线,后峰垂雪正当其中,掩映层叠,如挂幅中垂,幽异殊甚。

觉宗辄解筐酌酒,凡三劝酬。

复西半里,其水捣峡泻石间,石色光腻,文理灿然,颇饶烟云之致。

于是盘崖而上,一里余,北峰稍开,得高穹之坪。

又西半里,自坪西下,复与涧遇。

循涧西向半里,直逼夹门下,则水从门中突崖下坠,其高丈余,而下为澄潭。

潭广二丈余,波光莹映,不觉其深,而突崖之槽,为水所汩,高虽丈余,腻滑不可着足。

时余狎之不觉,见二僧已逾上崖,而何父子欲从涧北上,余独在潭上觅路不得。

遂蹑峰槽,与水争道,为石滑足,与水俱下,倾注潭中,水及其项。

亟跃而出,踞石绞衣。

攀北崖,登其上,下瞰余失足之槽,虽高丈余,其上槽道曲折如削,腻滑尤甚;即上其初层,其中升降,更无可阶也。

再逾西崖,下觑其内有潭,方广各二丈余,其色纯绿,漾光浮黛,照耀崖谷,午日射其中,金碧交荡,光怪得未曾有。

山古诗大全100首

山古诗大全100首

1、《独坐敬亭山》李白〔唐代〕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咏华山》寇准〔宋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3、《望岳》杜甫〔唐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登太白峰》李白〔唐代〕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5、《忆东山二首·其一》李白〔唐代〕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6、《忆东山二首·其二》李白〔唐代〕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7、《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唐代〕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8、《巫山高》李贺〔唐代〕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

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9、《泰山吟》谢道韫〔魏晋〕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10、《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宋代〕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11、《题君山》方干〔唐代〕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12、《浪淘沙·云藏鹅湖山》章谦亨〔宋代〕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

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

与天一样白漫漫。

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13、《经火山》岑参〔唐代〕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14、《登望楚山最高顶》孟浩然〔唐代〕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大理的情歌

大理的情歌

2012.08DALI口耳心授,手指脚跺,符号出现之前的远古时期,最原始最基本的方式,变成今天的山歌水调。

山盟海誓动天庭,收冬藏的四季轮回中,晚,往,的人海中去寻心中久盼的“有了生命,就有了爱情,青年男女都有自己的独特方式,难别之意,中在火塘边、田野间、草地上、上,以即兴借景托物,的方式最为普遍,现列举如下,(男唱)多时不见妹子面,. All Rights Reserved.DALI2012.08,泉水浇,小妹你家在哪方?。

,愿变十,好花开在高山巅,,整棵不贪恋。

,你把你的?去年相见花未放,今年,分离话莫讲。

,送你新鞋细,风风雨雨不分离,。

,小燕子想青瓦房,,你要蜂蜜就蜂蜜,。

,身上穿着,约我白天来相会,。

(女唱)穿白衬衣小弟弟,情人没有莫伤心,情人没有气什么,气煞咱脸嘴。

(男唱)小心肝,一年共有十二月,一天也有十二时,时时把你想,今天哥妹巧相逢,分离话莫讲。

(男唱)四咬恩,鹰还没飞雀就惊,我们两人才相好,他人讲纷纷。

要讲要说随人家,只要我俩心合心,即使把头砍下来,血要流一坑。

(女唱)四咬恩,刀子虽快不在心,刀子不过两三寸,皮子比它厚十分,奈何桥上我等你,九曲桥上手牵手,阎王面前我去说,死也做情人。

(男、女唱)姻亲结在石宝山,对罢情歌宿山巅,花枝花叶当枕眠,云雾做被盖。

老虎豹子远远避,锦鸡孔雀舞翩跹,五更夜短金鸡啼,哥妹梦魂牵。

洱源白族情歌(男唱)花上花,有心爱你这朵花,有心爱你花这朵,是否有人家?没有人家说句话,有了人家莫搭腔,弦子响处歌声起,莫误好时光。

(女唱)白花红花开满山,妹是芍药悬崖开,彝族情歌对唱陶嘉隆/摄2012.08DALI 采花要靠胆子大,你可敢登攀?要爬高山你上路,敢登悬崖你就来,鲜花小妹爱一个,一心等你来。

(男唱)哥有情来妹有意,姊妹交情又交心,云岗松下定私情,哥妹心印心。

小哥爱妹一辈子,同你相约过一生,茈碧湖畔来发誓,永远不变心。

(男唱)花上花,有心爱你这朵花,有心爱你花这朵,日夜想采它。

鹤山文化诗词 (鹤山诗句)

鹤山文化诗词 (鹤山诗句)

鹤山文化诗词1、游鹤山东坡公园留笔
古劳畔水多灵秀,昔日坡公从此经。

荷叶横波三百亩,新花浅浅戏蜻蜓。

2、鹤山坡公泊舟处遥思
古劳石系子瞻舟,欲报江山谁与酬。

夜里涛声强作伴,船灯昏暗水西流。

3、鹤山春江明月私人会所观景有寄
临亭北眺西江水,玉练如珠鱼跃鳞。

百里行舟终不破,艄公善渡古劳人。

4、鹤山坡公泊舟处三首
一、来寻碑石大江边,遥想迢遥北宋年。

一自泊舟人去后,至今山水属坡仙。

二、胜迹真如七宝台,鹤山有幸驻英才。

波心一片西江月,曾照诗人放棹来。

三、迢迢我亦蜀中来,每仰先贤愧乏才。

话到东坡当日事,也随胜友上高台。

七河坝古代“阿登高沃”(一村两渡口)

七河坝古代“阿登高沃”(一村两渡口)

七河坝古代的“阿登高沃”(一村两渡口)和如海现今七河坝五峰、三义、新民三个村委会与鹤庆县辛屯镇的连义、三合两个村委会,田园交叉,山脉相连,真可谓唇齿相依。

古代七河坝与鹤庆坝连为一体,是个高原湖泊,统称为“蒙统罗”。

据说是纳西语音,面积33.9平方公里,海拔2250米,地势北高南低。

(即七河坝略高,鹤庆坝略低),唐代南诏时代,牟伽陀祖师赞陀山居多来泄水开疆,最初开辟了鹤庆坝和七河坝。

“鹤庆旧名蒙统罗,四山回合高峨峨,中潴渊潭百余里,民居两岸隈山河,”是鹤庆坝与七河坝的真实写照。

传说古代鹤庆坝共有“九村十八渡”,即白族语的“斤登直吧沃。

”七河坝与鹤庆坝相连,七河坝当时也有“一村两渡口”,即白族语的“阿登高沃”。

“阿登”是指现名七河镇三义村委会的下木登村,白族语称为“真登”,(真为汉语拼音第二声阳平)是断了路的村子的意思。

白族语称“断”为“真”,所以叫“真登”。

时至今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三义村委会下木登的老人,鹤庆辛屯镇三合村委会西登的老人,七河镇新民村委会龙兴村的老人中,至今仍有人叫下木登村叫“真登”,并把下木登村的人叫“真登子”。

这是白语讲的“阿登”。

(一个村子)“高沃”是两个渡口的意思。

白族语称“高”是数字“二”的意思。

现七河镇七河村委会所属各村,白语统称“器沃”。

当时据说是七个渡口的意思。

白语称“器”为“七”,所以叫“器沃”。

现属新民村委会的龙兴村,白语称为“绿土沃”。

这个村,丽江和鹤庆的居民交错杂居,这样,鹤庆坝的“斤登直吧沃”,加上七河坝的“阿登”(真登)“阿沃”(器沃),就应该是白族语中的“直登直斤沃”,即“十个村十九个渡口”。

原鹤庆坝的“斤登直吧沃”中,绿土沃既是鹤庆的,也是七河的(因为居民杂居)。

也就是说,现在鹤庆坝和丽江的七河坝在唐代时一共应有十块陆地(真登),和十九个互相往来的“直斤沃”(十九个渡口)。

纵观鹤庆的“直吧沃”(十八个渡口),加上七河的“器沃”,应该是十九个渡口,在十九个渡口中,现在的“沃”已经改成“河”就有十一个。

西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玄化寺讲解

西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玄化寺讲解

西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玄化寺鹤庆玄化寺是滇西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也是滇西北最重要的宗教圣地之一。

玄化寺是唐代云南地方政权南诏王劝丰佑时期的云南三大建筑之一,据《滇云历年传》载:“丰佑保和二年(公元825年)建立鄯阐(昆明)王宫,僧赞陀建玄化寺于鹤庆,王嵯巅建大理崇圣寺。

”可见就当时而言,玄化寺与南诏国内东京王宫、西京崇圣寺规模相当。

玄化寺是历史上已知的鹤庆境内建造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大的佛寺。

关于修建玄化寺的原因,《南诏野史》、《僰古通纪浅述》等许多云南地方史乘都有这样的记载,鹤庆在唐代以前,鹤庆坝子大部分地方为湖泊,南诏王劝丰佑时期,从印度东部摩揭陀国来的佛教密宗僧侣赞陀崛多,做了南诏国的国师。

他看到鹤庆坝子汪洋一片,于是泄水开疆,使鹤庆坝子由沧海变成了桑田,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在《掷珠记》中详细记载了这一个神话传说故事。

坝子开辟后,随之由南诏国师赞陀崛多主持下,在坝子中央修建了玄化寺。

《僰古通纪浅述》载:“国师往石宝山修道,见谋统(鹤庆古称)地方为水所占,乃以锡杖决其东南隅,水遂泄涸。

水中得一香樟木,刻为释迦佛像,以安息香、白檀、龙脑、牛黄、麝香六味布漆之,书光,聚咒一万八千遍,呼像曰:嗯。

师恐佛像能言,人以为怪,再呼佛曰:吐舌。

师书哑字于佛像舌,自是佛像不言。

”这就是玄化寺木雕释迦牟尼佛像传说为活佛的端倪所在,也是修建玄化寺的原因。

玄化寺修建于公元825年,迄今已近1200年历史。

玄化寺规模宏大,故址与文庙毗邻,今与文庙一道被建成鹤庆县第一中学,但文庙局部保留了下来,玄化寺却在建国后荡然无存。

据史载,玄化寺原有双塔、照壁等附属建筑和一片松林。

玄化寺的古钟由大理工匠铸造,“玄化晓钟”为鹤庆著名的鹤阳八景之一。

玄化寺因清代避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名讳,故又名“元化寺”。

玄化寺是明代至清初鹤庆军民府僧纲司僧正驻锡之地,出过不少大德高僧。

民国时,玄化寺大殿上塑有三丈高的大佛三尊,这在滇西北也是少见的。

剑川概况

剑川概况

剑川概况县城全景【地理位置及气候】剑川县境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跨北纬26°12'—26°42',东经99°33'—100°33'之间,东连鹤庆县,南邻洱源县,西与云龙县和怒江州的兰坪县毗连,北和丽江县接壤,县城金华镇,海拔2195米(十字街口),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滇藏公路从这里穿过,距大理州首府下关126公里,距丽江75公里,距省会昆明526公里。

自然概貌:县境东西最大横距5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5公里,总面积3405665.1亩,折合2270平方公里。

其中:山原面积1670.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4.25%;盆地面积579.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5.1%;水域579.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22%。

主要山脉、河流呈南北走向,山势西北高、东南低。

境内山峦起伏,河川交错,地貌类型复杂,有高山深壑,也有平坝丘谷。

从地形上分为高寒山区、山区、半山区、坝区。

县内主要山脉中部有老君山(4247.2米)、石钟山(3032.8米)、佛顶山(3038.9米)、东面为白山母山(3795.1米),东南面为华丛山(3265.8米)、南面为鹅尖山(3327.6米);西南面为千柏山(3715米);西部为天台寺山(3763米)。

盐路山主峰雪斑山,海拔4295.3米,为州内最高海拔点,象图河河谷的沽泥盆和黑潓江边的米子坪海拔1973米,为县内最低海拔点。

主要河流分金龙河——黑潓江水系,白石江——弥沙河水系,象图河水系,均属澜沧江流域水系,剑川坝子中的剑湖为淡水湖泊,被誉为“高原上的明珠”。

气候特点:县境位于高海拔、低纬度地区,气候受印度洋季风气候影响,属南温带冬干夏湿季风气候类型,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2.3℃,最冷1月均温4.5℃,最热7月均温18.5℃,正常年份年降雨724.4毫米,无霜期151天,日照2218.15小时,有晚霜重冻、降温过早、干旱、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为地震多发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鹤庆石宝山巅留踪迹鹤庆石宝山是玉龙雪山向东南延伸的支脉,属县境内第二座大山。

素有“大理有名三塔寺,鹤庆有名石宝山”的民谣广为流传。

这皆因大自然的崇高、卓越而美丽,它煞费心机,创造万物,创造了人间奇迹,特别安排了这样一处胜境。

登上石宝山巅,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意境,这绝对是非常惬意,非常豪迈的。

石宝山,典籍记载为“石石缶山”,古称峰顶山,以主峰高耸入云而得名。

民间有俚语夸赞说:“鹤庆有座石宝山,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不知是巧合或是天意,石宝山主峰那高耸入云的三座山峰恰如象形字的“山”字,中间高两边矮。

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在造“山”字时不知是否受此启发,兴许在远古时代仓颉曾经到过鹤庆,认真观察过石宝山。

在古时候,鹤庆坝子是个高原湖泊。

民间流传着一个神话:在唐南诏保和年间,有一西来的赞陀崛哆圣僧,在峰顶山洞内面壁十年,坐禅修行,后来功满法成,以神力开辟了鹤庆坝子。

后来,邑人在山顶捐修了峰顶寺(后改称玉皇阁),续建了太子阁、白衣阁、祖师殿等庙宇,并逐渐形成了每年农历三月初九至十五日的朝山会,从此引仿剑川石宝山改今名。

我从小生长在鹤庆坝子西边的朝霞山麓,春去秋来,放眼望去,石宝山气象万千。

清晨,群山初醒,身披彩霞,在青苍的山色中,乳白色的云纱飘游在山腰,像天仙在轻轻起舞。

傍晚,夕阳映照重峦,霞光倾泻青山,转眼间,太阳落山,霞光消退,在暮色降临山野的苍茫中,峰巅却凝聚着一片彩霞,经久不灭。

逢遇绵延不绝的连日多雨,石宝山也会失去往日的光彩,浓云弥漫,像含羞的少女,深藏不露,只见茫茫一片裹住身子。

冬日初春,晴空突变,祥云逆转,阴雨忽然飘飘洒洒,石宝山巅就会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好似一条纱巾,披在头顶,显得分外洒脱,一旦放睛又是银光闪闪,飕飕冷风直扑脸颊。

记得伯父曾对我说过,在他们小时候,祖父就不止一次告诫过他和父亲,眼光不要只看到石宝山。

是的,石宝山太高了,每天都面对着石宝山,让我产生不尽的遐想。

从小就让它挡住了视线。

随着一天天长大,总希望了解山外更加丰富多彩、扑朔迷离的世界。

也就产生了登上石宝山巅,极目鹤庆山外广阔天地的强烈愿望。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迎来了登石宝山的第一次机遇,当时我就读的赵屯学校,组织初二、初三的两班学生和年轻教师去石宝山春游。

自带行李,从学校出发,经过建邑村,向鸡窝寺(若庵)进发。

鸡窝寺属龙华十八寺之一,是当晚的食宿地,半夜出发登石宝山观日出。

师生们手握电筒,身背棉毯或棉衣,走在山路上就像串串火龙在山间舞动。

同学们谈着笑着,不知不觉中,只听见走在前面的同学惊喜地叫起来:“南天门到了!”由于天黑,也看不清什么,跟着走,也不知怎么就登上了睹光台,寒风呼啸着,带着一丝丝凉意,大家不约而同地穿上棉衣,或披上棉毯。

周围一片漆黑。

只见山下的鹤庆坝子散落着星星点点的灯光。

天刚破晓,大家静静地站在睹光台上等待,极目朝东方遥望。

淡青色的天空还镶嵌着几颗稀落的残星。

远处的山峰朦朦胧胧地,如同笼罩着一层银灰色的轻纱。

这时,万籁俱寂,只听见远近传来几声鸡鸣。

一会儿,东方出现了一丝白色,慢慢地扩展开来,远山、近树依稀可见。

刹时,白色变成微红、深红,天际就像铺上了一层红色的锦缎。

慢慢地,太阳冒出了地平线.一弯、半圆,就像新鲜的巨大蛋黄在煮沸的水面上下振荡,如此反复,最终挣脱大地的羁绊,慢慢升起,最后终于露出了整个笑脸。

此刻,万道霞光,将半个天空染得通红:层层山峦也涂上了一层鲜红的油彩,片片翠绿的树叶也泛着耀眼的红光,在晨风中不住地摆动,宛如孔雀开屏似地绚烂。

出林的鸟儿欢叫着,披着一身红霞,在天空展翅高翔。

面向鹤庆坝子,寂静的村舍也醒来了,人们开始了晨炊。

红光、村舍,袅袅炊烟,组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图画。

随着太阳离开地平线,我们久久地陶醉在初次观日出的兴奋之中。

同学们豪情满怀,一路高唱着当时的流行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向着鸡窝寺缓缓下山。

今年我再次登上石宝山。

早晨分乘?琢境担?向东陆续奔向半山腰一个叫麻地箐的小山村(属草海镇小水漾行政村)。

8时许又从麻地箐出发,一路跟随向导向石宝山往上爬。

山路崎岖,我们顺箐沿山路十八弯,左拐右转。

由于雨水长年冲刷,箐沟里满是石头,走起来挺硌脚。

细看山景,沟深林密,东山朝阴夕晖,照不到太阳,倒还凉爽。

尽管山路难行,但我们都兴致很高,间或作稍许休息,讲个笑话,调侃一下,活跃一下气氛。

沿途遇到很多朝山返回的人,他们洋溢着虔诚的自信和满足。

不少人拄着拐杖,有的是从山上刚买的竹杖。

其中有很多中学生,他们奔跑着、跳跃着、欢呼着直往下冲,朝气蓬勃。

还遇到一队队巡山的护林员。

途经“一碗水”,旁边建有“新佛寺”。

往上山势逐渐平缓,两边是茂密的松林和灌木,一株株华杉松(又称果松或松子松)间杂其间,已挂上了松包。

经过近3个小时的跋涉,出现了一小段平坦的山路,石宝山赫然出现在眼前。

抬头一看,左前方耸立着三座山峰,拔地参天,直上青天,仰头一看,只见山这边断崖削壁,好像用神斧砍去了一半,直上直下,险峻陡峭,游动的云朵轻抚着它的脸。

山峰下,茂草迷离,藤葛缠绕,间或有几只飞鸟在山腰盘旋,为这险山峭壁平添了几分趣意。

啊,终于在近距离目睹了石宝山傲立群峰的面容!继续前行,山路立时又变得陡起来,渐渐进入险境,更增添了石宝山的诗情画意。

山岭裸露出一个个青黑色巨石,我们步步接近石宝山。

过了“山神庙”,依稀可见“第一天门”已坍塌的古迹遗址。

前人辑录的第一天门联是“入天门初登佛国,到玉阁再谒皇宫”。

“第二天门”的石牌坊至今犹存,古籍记载的第二天门联有“到此地殊非凡境,入斯门别有洞天”。

“高攀多时,回首殊非平坦地:再走几步,抬头即是大罗天”。

拾级而上,“第三天门”的石牌坊傲然挺立,两边石门坊上刊刻的对联是“登天门,喜看空山胜境:望世界,莫忘净土因缘”。

拾级又上,直抵“南天门”,这是一座三开间平房,坐北朝南,中间为过道,上书“炳焕南天”四个大字。

两边的门联是“足下起祥云,始信登天原有路;眼前开玉宇,何言揽月苦无门。

”通过“南天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开阔的山间平地,称“石宝坪”。

石宝山主峰映入眼帘,巍然耸峙,雄奇壮观,一览无余。

前来朝觐的人熙熙攘攘,石宝坪人声鼎沸。

旧时的石宝山庙会场面热烈,赴会的人数众多。

每年农历三月初九至十五日,为期七天的庙会上。

有朝山、唱阴戏、朵觋表演“上刀杆”、“含犁铧”等仪式,成百的朵觋手拿铁环。

铁环上串着铜线。

脚上拴着响铃,一齐跳起来,那场面蔚为壮观。

青年男女则将庙会作为他们社交、谈情说爱的最佳时机。

朝山会至今仍兴盛不衰,但一些恶俗已经破除。

据史料记载石宝山曾建有很多寺庙。

经解放初期、破“四旧”和“文革”等各种运动的冲蚀。

现在大多已绝然消失,现存的为民间捐资重修,已没有旧时的巍峨壮观。

准备攀登主峰时,我心里满是虔诚,又惴惴不安,因有“恐高症”,越往上,山势越陡,挑战就越大。

山风肆虐,呼呼嘶鸣,心里直发毛,本想打退堂鼓,不再往上爬。

兄长鼓励道:“别怕!‘恐高症’我也有,慢慢上,登不到顶,你这一趟就白来了,不要留下遗憾。

”说的也是,回味第三天门另一联:“到此处,还差几步;望诸君,勿废半途”。

终于鼓起勇气,弯腰低头,慢慢往上爬,先到了白衣阁,大家在一起吃带来的中午饭。

白衣阁内熙熙攘攘、烟熏火燎,香火很旺,祈福求子的多。

接着又要登上玉皇阁,山越陡,风更大,心里直打鼓。

王文铭老师告诉我:“靠近石梯内侧走,不要向悬崖下望。

”我以手触地,紧挨右边的石壁,一级级往上爬,爬完七十四级石阶,最终到达峰顶――玉皇阁。

是为主峰南峰。

玉皇阁坐东向西,是一个三开间的殿堂.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及阿南和迦叶的塑像。

对面的石照壁、围墙和殿堂都是用石头依山崖边砌就的,中间石柱上有邑人杨金铠(光绪庚寅科进士)的对联“万家烟火春三月,一朵红云尺五天”。

里面挤满朝山的香客,嘶叫的旋风刮得天昏地暗。

用手扒紧石照壁往下看,天哪!万丈深渊,惊险万分。

一边是峭壁,高不可攀,一边是悬崖,深不见底。

攀上峰顶最高处,我不再是用观赏景致的目光,而是像艺术家欣赏自己的杰作那样,深情地环视着四周,举目眺望。

东观是重重迭迭、连绵不断的群山,如翻卷的巨浪。

南眺可见耸立天际的鸡足山天柱峰。

西瞰,鹤庆坝子尽收眼底,八十八弯的漾弓江,蜿蜒曲折如玉带铺地。

北睹,皑皑白雪映照的玉龙雪山雄峙碧空。

观毕四周风光,又沿石梯扶住石壁慢慢下去,下到睹光台,又折向西,向半山腰悬崖下面的祖师殿走去。

相传,祖师为了开辟鹤庆,在石宝山峰顶洞面壁修行,有一高姓土人很可怜他,常帮助他挑水打柴。

七八年过去了,见祖师一事无成,便劝他说:“你修行这么多年,一无所成,何苦这样下去。

”祖师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我若开辟不了鹤庆,誓不回头。

”高姓土人也说:“看你这个模样,如能开辟了鹤庆,我发誓再也不面向鹤庆坝子。

”说着便抛下祖师走了。

祖师殿坐东向西,是为顺从他的誓愿,让他永远看着鹤庆坝子。

祖师殿?是“锡杖开疆,沧海变桑田,十载神功垂鹤拓:金身永铸,香烟绕古寺,八方黎庶颂龙登”。

出了祖师殿,沿着一条崎岖小路向北。

慢慢爬上中峰。

峰顶建有“三清阁”。

北峰有“祖师洞”但没去,传说当年赞陀崛哆圣僧就在此面壁修行。

出“三清阁”沿北侧小路下去,已没有南峰险峻,慢慢回到石宝坪,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啊,又返回到了安全地带!在灵山老爷殿旁休息,等还没有下山的文友。

建灵山老爷殿是祖师感念他往昔为祖师挑水打柴的辛劳,坐西向东,是应承他曾经发过的誓言。

灵山老爷殿,又称石宝老爷殿,殿联是“汝志竞成。

信手拓开龙世界;余心有愧,无颜面对鹤家乡”。

从鹤庆坝子远观,南峰之南还有座较矮的尖尖的山峰,山间有块较大的平坦地面,俗称“勒白照(白语)”。

传说当年祖师开辟鹤庆后,种下的五谷不低头,成熟不了,原来是雪山在北边高高壁立,坝子里气候太冷了。

祖师便在“勒白照”作起法事,刚磕完三个头,雪山就倒成三岔。

吓得雪山娘娘赶忙磕头谢罪,保证在鹤庆坝稻谷扬花吐穗时用云彩把雪山遮起来,祖师这才作罢。

所以至今每年农历五月底到九月初,鹤庆坝不见雪山。

文友聚齐后,大家在一起合影留念,随后返程。

带着登顶的自豪和快意,迈着轻快的步伐下山了,回到麻地箐,丝毫没有累的感觉,举起酒杯兴致更佳,倍加豪爽!正如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记述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想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