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的组成和数量
四肢骨

髌骨
为人体内最大籽骨。呈三角形、尖向下,前 面粗糙,后面平滑。
小腿骨:胫骨
胫骨:为三棱柱状长骨、位于小腿内侧。 上端:内侧髁、外侧髁、腓关节面、髁间隆起、胫 骨粗隆。 体:前缘——胫骨前嵴。 下端:内踝(位于内侧)、腓切迹。 骨间缘
小腿骨:腓骨
腓骨:细长 位于胫骨后外侧。 上端:腓骨头。 下端:外踝(三角形膨大)、外踝关节面。
胸锁关节
组成:锁骨内侧端与胸骨柄的锁骨切迹和第一肋软骨。
结构特点:1)关节腔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下内、上 外两部分。 2)关节囊上、下、前、后都有韧带加强。 运动:1)矢状轴:上下运动。 2)垂直轴:前后运动(微弱)。 3)额状轴:旋转运动(微弱)。
肱骨介绍
肱骨:上肢最长的管状骨,各部的主要结构有: 上端:肱骨头、解剖颈、大结节、大结节嵴、小结 节、小结节嵴、外科颈。 体:三角肌粗隆、桡神经沟。 下端:内上髁、外上髁、肱骨小头(外侧)、肱骨 滑车(内侧)、鹰嘴窝(后面)。
尺骨(Ulna)
上端粗大、下端细小。 上端:鹰嘴、冠突、滑车切迹、桡骨切迹、尺骨 粗隆。下端:尺骨小头、尺骨茎突。 体、上段粗;下段呈细园柱状;外侧缘即骨间嵴。
桡骨(Radius)
上端细、下端粗大: 上端:桡骨小头、环状关节面、桡骨粗隆。 下端:桡骨茎突、尺骨切迹。 体、三棱柱状,内缘为“骨间嵴”。
四肢骨
四肢骨分类
四肢骨包括三部分:上肢骨、肢带骨、下肢骨
上 肢 带 骨
上 肢 骨 ( ) 64
肩胛骨(2) 锁骨(2)
游 离 上 肢 骨
肱骨(2) 桡骨(2) 尺骨(2) 腕骨(16) 掌骨(10) 指骨(28)
下 肢 骨 ( )
下 肢 带 骨
髋骨(2)
人体解剖学——骨学:颅骨,躯干骨,四肢骨等

(二)自由上肢骨
肱骨、桡骨、 尺骨、腕骨、 掌骨、指骨。 1.肱骨humerus 上端:肱骨头、解剖颈、 大结节、小结节、 外科颈。 干:桡神经沟
大结节
肱骨头 小结节 外科颈
大结节 解剖颈
肱骨体
桡神 经沟
外上髁 肱骨小头
冠突窝 内上髁
鹰嘴窝 外上髁
肱骨滑车 尺神经沟 肱骨滑车
下端:肱骨小头、肱骨滑车、 内上髁、外上髁、 尺神经沟、鹰嘴窝。
股骨体
外上髁 髌面 前面观
内侧髁 后面观
外侧髁 髁间窝
2.髌骨 3.胫骨 上端—内侧髁 外侧髁 胫骨粗隆 下端—内踝
髌骨
外侧髁 腓骨头 腓骨颈 内侧髁 胫骨粗隆 胫骨体
4.腓骨 上端—腓骨头 腓骨颈 下端—外踝
外踝
41
内踝
5.足骨
(1)跗骨 7 距骨 跟骨 足舟骨 骰骨 内侧楔骨 中间楔骨 外侧楔骨
顶骨 泪囊窝 眶下裂
额骨 视神经管 泪骨 眶下沟
眶腔:底朝前外锥体形 上颌骨 1)底—眶上孔、眶下孔 2)尖—视神经管口 3)上壁—泪腺窝 4)内侧壁—泪囊窝、鼻泪管 5)下壁—眶下裂、眶下沟 眶下管 6)外侧壁
31
眶下孔
下鼻甲
(3)骨性鼻腔
骨性鼻中隔
垂直板 (筛骨)
犁骨
上鼻甲 中鼻甲 下鼻甲
上鼻道
44
14
椎动脉沟 后结节
第2颈椎有齿突 —枢椎
上关节面 横突孔 椎孔 椎弓 棘突
齿突
椎体钩 椎体
第7颈椎棘突长 —隆椎
上关节突 横突 下关节突
椎弓根
棘突
15
(3)腰椎 •椎体大
椎体 椎孔 上关节突 横突 椎弓板 棘突 横突 上关节突 椎体 椎弓根
人体骨骼解剖结构(创伤)

上颌 下颌 锁骨 肩胛骨 肋骨
头颅
颅骨 面骨
肱骨
胸骨
脊柱 桡骨 尺骨 骶骨
髋骨 髂骨、坐骨和耻骨 股骨
腕骨、掌骨和指骨
髌骨
胫骨 腓骨
人体骨骼的组成
跗骨、掌骨和指骨
全身骨的分布概况 人体共有骨206块,以骨连接互相结合成骨骼。 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分布如下: 颅骨 (29) 1.脑颅骨(8) 2.面颅骨(15) 3.听小骨(6) 1.脊柱(26) 2.胸骨(1) 3.肋骨(24) 1.上肢骨(64) 2.下肢骨(62)
躯干骨 (51) 四肢骨 (126)
上肢 带骨
锁骨:呈“~”形弯曲。内侧端粗大,与胸骨柄相关节;外侧端扁
平,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
肩胛骨:位于背部上方脊柱的两侧,为一不规则的三角形扁骨,
有三缘、三角及前、后两面。上缘外侧有与向前弯曲的指状突起, 称喙突。上角对第二肋;下角与第七肋同高;外侧角肥厚,有与卵 圆形的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肩胛骨的前面凹陷,称夹胛下窝; 后面被隆起的肩胛冈分为冈上窝和冈下窝。冈的外侧端成一扁突, 称肩峰。
足骨
外侧髁
腓骨头
内侧髁
胫骨粗隆 前嵴
腓骨
胫骨
胫骨和腓骨
内踝 外踝
膝部
髌骨上缘上方两横指到胫骨粗隆高度的范 围。 小腿部
上缘为平胫骨粗隆的环行线,下界为内外 踝基部的环形连线
谢谢大家的聆听,请提宝贵意见!
髋臼 耻骨联合
坐骨
臼 坐骨棘
闭孔肌孔
髋骨
坐骨粗隆
下肢带骨(髋骨) 股骨:分上、下两端和一体。上端弯向内上,末端膨大呈
球状,称股骨头。头下方狭细部分称股骨颈,股骨颈以下为 股骨体。股骨颈和股骨体交接处有两个隆突:外上方的称大 转子;内后的称小转子。股骨体稍向前凸,其后面有纵行的 粗线。股骨下端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二髁的下面及后 面都是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二关节面的前方连成髌面, 与髌骨相关节。
四肢骨及其连接

上肢骨及其连接一、上肢骨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两大部分。
前者有锁骨和肩胛骨,后者包括臂部的肱骨、前臂部并列的尺骨、桡骨及手的8块腕骨、5块掌骨和14块指骨。
1.上肢带骨(肩带骨)(一)锁骨(图3-16)图3-16 锁骨锁骨clavicle位于胸廓上方前面的皮下,呈“S”字形,内侧2/3凸弯向前,外侧1/3凸弯向后。
可分为内、外侧两端和体等3部分。
内侧端膨大称为胸骨端,借关节面与胸骨的锁骨切迹相关节。
外侧端为肩峰端,略扁,借关节面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
锁骨体较细而弯曲,位置表浅,受暴力时易发生骨折,一般多见于内中1/3交界处。
(二)肩胛骨(图3-17至图3-18)图3-17 肩胛骨(前面)图3-18 肩胛骨(后面)肩胛骨scapula为三角形扁骨,位于胸廓背面脊柱的两侧。
有三角、三缘和两面。
内上角位于骨的内上方,平对第二肋。
外上角位于骨的外上方,较厚,其外侧面有一梨形光滑的关节面,叫做关节盂,与肱骨头共同构成肩关节。
盂的上下方各有一隆起,称为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
关节盂向内侧,周径较细处,叫肩胛颈。
下角位于骨的下端,与第七肋或第七肋间隙同高。
内侧缘朝向脊柱,又名脊柱缘。
外侧缘较肥厚,对向腋窝,又名腋缘。
上缘薄锐,其外侧端有一切迹,称为肩胛切迹。
切迹的外侧有一伸向上前外方的骨突,形如鸟嘴,叫做喙突。
肩胛骨的前面为大而浅的肩胛下窝。
背面有一从内侧向外上方斜行并逐渐隆起的骨嵴,称为肩胛冈,将背面分为上小下大的两个窝,分别叫做冈上窝和冈下窝。
肩胛冈的外侧端高耸,叫做肩峰,其内侧缘关节面与锁骨肩峰端构成肩锁关节。
2.自由上肢骨(一)肱骨肱骨humerus是臂部的长管状骨,分为一体两端。
上端膨大,向内上方突出的半球形的关节面,叫做肱骨头(图3-19),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
头的下方稍细,称为解剖颈。
从头向外侧突出一个粗涩的隆起,叫做大结节。
肱骨头的下方有向前方的骨突,叫做小结节。
由大、小结节向下延续的骨嵴,分别叫做大结节嵴与小结节嵴。
四肢骨

茎突
腕关节面 尺切迹
前面观(右侧) 后面观(右侧)
桡骨:
[上端] • 桡骨头 环状关节面 • 桡骨粗隆 [下端] • 桡骨茎突
尺骨:
[上端] • 滑车切迹 • 鹰嘴 • 桡切迹 [下端] • 尺骨头 • 尺骨茎突
(六)手骨
包括腕骨、掌骨和 指骨。
远节指骨 中节指骨
1. 腕骨 carpal bones
共 8 块,属短骨,排 列成两列,每列 4 块。 外内,
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掌骨 钩骨 豌豆骨 三角骨 月骨
近节指骨
8 块腕骨排列成掌面凹 陷,共同构成腕骨沟。
头状骨 小多角骨 大多角骨
手舟骨
2. 掌骨 metacarpal bones
有 5 块,从外至内依 次为第 1 ~ 5 掌骨。 每一掌骨都可分为底、 体和头三部。底接腕骨, 头接指骨。
肱骨体
是臂部的长骨, 可分为一体和 上、下 两端。
下端
前面观(右侧) 后面观(右侧)
肱骨上端
大结节
肱骨头 小结节
大结节
肱骨头:肱骨上端向后内 结节间沟 上方突出的半球形突起, 与关节盂相关节。 小结节:肱骨头前下方的突起。 大结节:小结节外侧的隆起。
结节间沟:大、小结节之间的沟。
前面观(右侧)
后面观(右侧)
髂嵴 髂窝
耳状面 髂后 上棘
髂嵴 髂结节
弓状线
髂前上棘
髂前下棘
髂后下棘 坐骨大切迹 闭孔
髋臼
闭孔
内面观(右侧) 外面观(右侧)
2. 坐骨 ischium
位于髋骨的后下部,分体和支两部。
坐骨体:形成髋臼的后下部。有坐骨棘、 坐骨 大切迹、坐骨小切迹;坐骨结节。 坐骨支:参与围成闭孔。
骨学(躯干骨、颅骨、四肢骨)-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

3.颅前面观
(1)眶 眶腔:底朝前外锥体形 1)底:眶上孔、眶下孔 2)尖:视神经管 3)上壁:泪腺窝、眶上裂 4)内侧壁:泪囊窝、鼻泪管 5)下壁:眶下裂、眶下沟 6)外侧壁
3.颅前面观
(2)骨性鼻腔 ➢ 梨状孔、鼻后孔 ➢ 骨性鼻中隔 ➢ 上、中、下鼻甲 ➢ 上、中、下鼻道 ➢ 蝶筛隐窝
(3)鼻旁窦 额窦、上颌窦、筛窦、蝶窦
蹠(zhí) 寰(huán) 臼( jiù) 骰(tóu) 砧(zhēn)
2 第二节 中轴骨
一、躯干骨
二、颅骨
一、躯干骨
躯干骨
脊柱:椎骨 26 胸骨 1
胸廓 肋12对
颈椎 7 胸椎 12 腰椎 5 骶骨 1 尾骨 1
(一)椎骨
1.椎骨的一般形态
➢ 椎体
➢ 椎弓
椎弓根 椎弓板
棘突1个 ➢ 突起 横突1对
生字
桡(ráo) 趾(zhǐ) 骶(dǐ) 匝(zā) 楔(xiē) 胼(pián)
髂(qià) 髁(kē) 颞(niè) 颧(quán) 髌(bìn) 胝(zhī)
跗(fū) 踝(huái) 囟(xìn) 腭(è) 喙(huì)
跖(zhí) 棘( jí) 髋(kuān) 釉(yòu) 肱(gōng)
舌骨
舌骨大角 舌骨小角 舌骨体
颅骨
脑颅骨
成对
不成对
成对
顶骨 颞骨 额骨 筛骨 蝶骨 枕骨 鼻骨 泪骨 颧骨 上颌骨
面颅骨 下鼻甲 腭骨 犁骨
不成对 下颌骨
舌骨
(三)颅的整体观
1.颅顶面观 ➢ 冠状缝 ➢ 矢状缝 ➢ 人字缝
2.颅侧面观
➢ 乳突 ➢ 颞窝 ➢ 颞下窝 ➢ 翼点(pterion): 额、顶、颞、蝶骨汇合处形 成H形的缝,此处骨质较薄, 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01骨学-躯干骨、四肢骨

7
第一章 骨学—总论
2.骨膜 骨外膜:纤维结缔组织,外层致密,内层 疏松,有血管神经分布; 骨内膜:菲薄结缔组织,骨髓腔内面。 临床:骨折时,骨膜剥离过多→难愈合 →坏死 3.骨髓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含不同发育阶段血 细胞,位松质骨内,婴儿髓腔。 黄骨髓:无造血功能,脂肪组织,位长骨 髓腔,失血→转化红骨髓。 临床:骨髓穿刺,在髂后上棘,查骨髓象 8
关节突 上关节突(2)
下关节突(2) 口诀:一体一弓围成孔
棘突横突关节突
12
第一章 骨学—躯干骨
(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颈椎:横突孔,棘突分叉,椎
体椭圆形,椎孔三角形,
椎体钩――钩椎关节, 颈动脉结节(第6颈椎)
寰椎:前弓―齿突凹、上关节凹
后弓、两侧块、下关节面 椎动脉沟 枢椎:齿突 隆椎:棘突长,不分叉,易触及 ―计数椎骨的标志 13
(二)自由上肢骨
1. 肱骨 典型的长骨
上端:肱骨头,解剖颈,外科颈
大结节-大结节嵴 小结节-小结节嵴 结节间沟
体:三角肌粗隆,桡神经沟 下端:肱骨滑车,尺神经沟,内上髁
肱骨小头,桡窝,外上髁
冠突窝,鹰咀窝
21
第一章 骨学—上肢骨
2. 桡骨 上端 体 骨间缘 腕关节面 3. 尺骨 长骨 长骨 环状关节面 桡骨颈,桡骨粗隆 桡骨头 关节凹
26
第一章 骨学—下肢骨
2. 胫骨 长骨 内侧髁 髁间隆起 上端 外侧髁 胫骨粗隆,腓关节面 体 骨间缘,胫骨前缘 比目鱼肌线 下端 内踝、腓切迹 3. 腓骨 长骨 上端 腓骨头、腓骨颈 体 骨间缘 下端 外踝、踝窝 4. 髌骨 籽骨,上宽下尖、前 粗后光、内小外大。 27
四肢骨实验报告

四肢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四肢骨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四肢骨的结构、位置和功能。
通过解剖学知识和实际操作,了解人体四肢骨骼系统的组成和作用,并且对骨骼系统的损伤、病变和修复进行探讨。
结果显示,四肢骨的复杂结构和复杂作用对人体的身体机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引言:人体四肢骨骼系统是良好的支架和框架。
它们刚度高、稳定性好、可塑性大的特点,既为职业运动员、运动员和舞蹈演员提供了支撑,又帮助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材料与方法:实验使用人类遗体进行,选择男性和女性的四肢骨骼组进行解剖学分析和人工操控。
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骨骼解剖学技术、骨骼切割技术、被动关节运动观察和功能拉伸呼吸等,使操作更灵活且更具有实际意义。
结果:1.四肢骨骼的形态和位置四肢骨骼由数十个骨头组成,从肩范围到踝范围。
骨骼结构复杂,覆盖在韧带、肌肉和血管上,形成骨骼肌系统和关节系统,共同保障人体的姿势、运动能力和身体稳定性。
2.四肢骨的作用四肢骨起到支撑、运动、保护和约束等作用。
从骨骼肌系统和关节系统的角度来看,四肢骨体现了完美的机能性、协调性和稳定性,是人体运动控制的主要部分。
3.四肢骨的特点四肢骨的特点很明显,它们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本身的可塑性。
在骨骼系统的修复过程中,四肢骨可以非常迅速地适应新环境,并同时晋升到良好的运动状态。
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揭示了四肢骨骼系统的结构和作用,这对人体理解骨骼系统的结构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四肢骨组的解剖学和操作研究,对骨骼系统的损伤、病变和修复充满进一步的探讨空间。
最后需要谨记,四肢骨是人体骨骼系统的重要支撑和框架,它们对维持身体的稳定性和运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肢骨的组成和数量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四肢骨骼系统。
以下是四肢骨的组成和数量的详细介绍:
1.上肢骨:
上肢骨包括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和手骨。
每侧上肢骨有32块,因此两侧共64块。
具体组成如下:
(1)锁骨(clavicle):每侧1块,连接胸骨和肩胛骨。
(2)肩胛骨(scapula):每侧1块,为三角形的扁骨,位于背部上方。
(3)肱骨(humerus):每侧1块,为上肢最长的管状骨,位于上臂。
(4)尺骨(ulna)和桡骨(radius):每侧各1块,位于前臂,尺骨位于内侧,桡骨位于外侧。
(5)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共有27块。
其中腕骨有8块,掌骨有5块,指骨有14块(每个手指有3个指骨,除拇指外)。
2.下肢骨:
下肢骨包括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
每侧下肢骨有31块,因此两侧共62块。
具体组成如下:
(1)髋骨(hip bone):每侧1块,由髂骨、耻骨和坐骨融合而成,位于骨盆处。
(2)股骨(femur):每侧1块,为下肢最长、最粗壮的管状骨,位于大腿。
(3)髌骨(patella):每侧1块,位于膝关节前方,为最大的籽骨。
(4)胫骨(tibia)和腓骨(fibula):每侧各1块,位于小腿。
胫骨较粗壮,位于内侧;腓骨较细长,位于外侧。
(5)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共有26块。
其中跗骨有7块,跖骨有5块(与掌骨相似),趾骨有14块(每个脚趾有2个或3个趾骨)。
综上所述,四肢骨共有126块(64块上肢骨 + 62块下肢骨)。
这些骨骼在人体运动中起着支撑、保护和杠杆作用,使人体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