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
中国文化通论课后题

1.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思考中国地名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联系?3.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与反改革斗争?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致有四种:一是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二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三是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四是封建统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一场改革的成败,通常有四个决定性因素:一是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二是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力量对比,三是有无触动当时的政治基础,四是改革在王朝所处的时期。
改革如果有人受益无人受损,改革就会受到各阶层的拥护,能够长久的走下去,反之最后一定会转化为政治斗争。
改革的命运就取决于政治斗争的最后结果。
4.“三皇五帝”传达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战国时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货币的使用已经很普遍。
但是各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都不相同,齐国的货币样子像刀,赵国的货币样子像铲;货币计算的单位也不一致。
秦始皇规定:以后一律使用圆形方孔、每个重半两的铜钱,各国的旧货币全都作废,不许再在市面上流通。
原先六国的度量衡也是不统一的,尺寸、升斗、斤两等,也不大一样。
在一个国家买一尺布,到另一个国家也许只能算八寸。
在这个国家买一斗米,到那个国家就成了九升。
度量衡这样乱,和一个统一国家的政权当然不相适应,对人们的生活也太不方便了。
秦始皇下令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全国的尺寸、升斗斤两都得一律,这就克服了过去那种换算混乱的局面。
战国时期的文字也是不统一的。
同一个字的写法不尽相同,状各异,笔画有多有少。
统一以后,这种情况对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传播,都是一大障碍。
所以秦始皇又下了“书同文”的命令。
“书同文”就是统一文字的意思,政府规定了一种叫做小篆的字体,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文字。
后来又根据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成一种比小篆更便于书写的字体,叫做隶书。
隶书跟现在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2.摧毁了许多文化典籍,毁灭了许多宝贵的先秦文化;3.嵌制了人民思想,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
中国文化通论(1)

赋:平铺直述,采用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叙述;比:即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
又称《诗三百》。
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风》:民歌,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
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反压迫的怨叹和愤怒。
常用手法:复沓。
共160篇《雅》:多为贵族祭祀的诗歌,宫廷宴会,朝会等。
105篇《大雅》:贵族文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部分民歌《颂》:宗庙祭祀的诗歌。
40篇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政治美刺诗:作者多为贵族,对国家的兴亡之所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美刺:古代对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
燕飨诗:直接反映周礼中宴请宾客时进行礼仪活动的诗。
根据不同的礼仪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
诗经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反映了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奠定了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情感。
3、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和谐的韵律,语言结构采用四言,二言至八言,常用叠章的形式。
4、复沓的手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
春秋笔法: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在文章中委婉而微妙的表达作者的看法,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吕氏春秋》:吕不韦及其门客所编订。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共160篇,文风平实畅达。
十二纪:按月令编写,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
八览:以人为中心,围绕以人的价值观点,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展开。
六论:以人的行为事理为主题,主要是人的行为尺度,处事准则,情境条件,地利。
《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我国第一部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撰而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大著,体式新颖,诸子散文从语录体到对话体到独立成篇,发展到《吕氏春秋》的系统化专著,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
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资料

第一编制度文化
第一章经济制度
一、自然经济形态
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
自然经济延续到近代,形成了几千年来稳定的生产格局和劳动组合方式。
1.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生产格局(它构成了封建经济的基石,但使劳动者互相分离难以组织,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
上级对下级颐指气使,下级对上级曲意逢迎,奴姓十足。
一级驾驭一级的政治格局,塑造出传统官僚主子与奴才兼具的人格。
权力界限的模糊,导致了权威者和服从者的关系异化为人身依附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官僚的政治人格。
第四章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的一种制度。宗法建立在宗族的基础之上,宗族由若干个同血缘的家族集合而成,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成宗族,结成乡社,进而成为国家的基石,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事实。
2.树立君主权威【周天子不仅是天下的共主,而且又是天下的大家长。】
3.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实行,造就了一个向心型的统一大势,形成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秦朝:中央集权政治模式的确立(三个具体特征)
1.君权至上(国家的最高权力全部集中于皇帝一人。尽管有宰相,作为行政首脑的宰相和作为国家元首的皇帝在名义上是分职的,但在行政决策层面,最高执政者却不是行政首脑宰相,而是皇帝,皇帝凭借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和垂直型的官僚机构,一统天下。)
但抑商思想极力排斥社会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工商业和工商业者,这表明了传统的经济思想体系存在着扭曲和偏差。所以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步履艰难,处于受自然经济支配的地位。
重义轻利:重义轻利的思想不仅属于价值与伦理范畴,也属经济范畴。义即道义,利即利益或功利。重义轻利要求人们在义利关系的处理上,把履行道德义务放在第一位,而把获取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
中国文化通论

导论1、四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2、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易经 系辞下》、程颐、宋濂、刘向《说苑 指武篇》。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4、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时代,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文化。
现代文化产生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首先,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在长期的共同地域、语言、心理等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创造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并非静止不变,传统文化一经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更,其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最后我们要知道中国文化也有负面,我们认识和弘扬优秀的,同时不回避了解其拙劣的并加以摒弃,避免被某种优秀所征服,避免被简单的道理说服。
5、地理环境 P56、农耕经济: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已见谷类遗痕或稻谷遗迹,发现了石镰、石锄等。
在南方的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立国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中国北方则生活着游牧民族,发展着游牧经济。
7、传统农业模式风格特征:农民大多聚族而居、自给自足、安土重迁。
8、中国文化的基本有四大特征:人文性、包容性、伦理型、和谐型。
(务实精神)第一编制度文化第一章 经济制度1、经济结构特点:1、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在经济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手工业只是维持生计的补充手段。
2、中国古代除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外,又存在城市经济结构。
3、出现游牧经济结构,占第二主导地位。
2、商品经济难发展的原因:1商品经济不能摆脱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和牧业社会经济结构的 制约2,官商盛行;3,城镇中形成的手工业行会制度,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家族性。
4商人经商致富后,往往喜好置田产、开当铺、或放高利贷使利润增值。
3、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重本抑末、重义轻利。
中国文化通论 - 副本

中国文化通论一、名词解释 1.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出现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2.封建制:即分封土地以建国的制度,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
古代中国的皇帝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
3.周代八礼:八礼是周代《仪礼》所讲的:冠、婚、丧、祭、射、乡、朝、聘,大多是礼俗。
礼制成于周,八礼代表了礼制中很重要的部分。
4.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政治体系,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
5.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文化措施: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焚书坑儒。
6.古代税收制度: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鲁国:“初岁亩”两汉:“编户齐民”北魏:租调制隋唐:租庸调制唐中期:两税法北宋: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王安石变法时期)明:一条鞭法清前:地丁银清中后期:摊丁入亩以人丁为主:编户、租调、租庸调制以土地才产为主:相地衰征、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以货币为主: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7.史家四长:史才,是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史料的组织富有逻辑性和生动性,文字简洁、条理清楚。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4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54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2、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2、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第四章中国文化的主要门类(古代史学)

注意治学的原则——学思并重,更重实践
《礼记·中庸》强调治学的原则——“博 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五个学习步骤,肯定了学思并重, 又强调实践的重要地位。
学问→思辨→实践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丰富的内容 多样的形式
刘知几探讨史书源流,把唐以前史籍归 为六家,即《尚书》家、《春秋》家、 《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 《汉书》家。六家演归为二体,即编年 体、纪传体,为史书最主要的体裁。
通鉴系列编年体史书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980卷、南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220卷、清陈鹤 《明纪》60卷、清夏燮《明通鉴》100卷。
“起居注”和“实录”
汉以后的编年体史书还有一个重要系列, 这就是历朝的“起居注” 和“实录”。 “起居注”按照时间顺序专门记载帝王 的言行,“实录”是历代所修每一皇帝 在位期间的编年大事记,它们常被史家 采入正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纪事本末与史评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一种史书体 裁。南宋袁枢以事为纲,将《资治通鉴》中千 余年史事,按时间顺序,分编为239个题目, “每事各详起迄,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 自为首尾” ,撰成《通鉴纪事本末》。明清两 代,颇多仿效之作。有《绎史》(从远古至秦 末)、《左传纪事本末》(春秋时期),《续 通鉴纪事本末》(北宋至元末)、《宋史纪事 本末》、《明史纪事本末》、 《清史纪事本 末》,分别可与编年、纪传相配合。
“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或者民族的传 记。
“表”,其实就是大事记,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 各历史时期的大事。
“书”是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比如说天文、历法、 水利、经济等。
纪传体是最流行的史书体裁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

三、文化分层: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为物态文化,或称“物质文 化”。
所谓“物态文化”,是由“物化的知识力 量”所构成的,包括人类加工创制的各种 器具,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物质 实体的文化,也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 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第二个层面为制度文化
所谓“制度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 中组成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以及各种组织 形式所构成的。制度文化所反映的是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 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 教育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 等。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柏拉图 (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以及 十六世纪的法国学者博丹(Jean Bodin)都 曾有过或多或少的讨论,但真正系统地谈
论这一问题的,无疑还要数孟德斯鸠 (Mon-tesquieu)。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 (Charles de Secondat, Baron de Montesquieu )
第三个层面为行为文化
所谓“行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中尤 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 往往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出现的 行为规范。
第四个层面是心态文化
或称“精神文化”、“社会意识”。所谓 “心态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 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 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 格等。这些都是文化整体中的核心部分。
主要观点:
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阐述了社 会事实之间存在的结构、功能和因果的关 系,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则 。 在宗教信仰的研究方面,反对万物有灵论 和自然崇拜论,用“集体意识”和“集体 表象”解释宗教起源 。
第二节:“中国”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主义思想的渊源
•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 在老子看来,“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与 规律,而“道”的本性与特征就是“自 然”。 • 因此,是不是出于自然、是不是合乎自然 就成了道家判断、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
老子的“自然”主张
• 就政治手段而言,老子主张“无为”。 • 就社会制度而言,老子推崇小国寡民的原 始社会。 • 从人生态度而言,老子推崇没有机巧智谋 的赤子之心 。
《陶征士诔》
• 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不任,藜菽 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
担任官职
• 江州祭酒,当时的江州刺史是王凝之。州 祭酒掌管的是一州内的兵戎、治安、田租、 户口、祭祀、农桑、水利、兵器等各个部 门。 • 桓玄幕僚。 • 镇军参军:刘裕幕僚。 • 建威参军:刘敬宣幕僚。 • 彭泽县令。
庄子
• 将这种人生态度发展为一种出于本人意 愿的、符合自我本性的、不受外物拘牵的 自由生活,如果执着于对名誉、权力、财 富的追求就都丧失了自我的本性。
魏晋时期自然主义思想的兴起
• 一、社会思想背景: • 东汉的礼教 • 以道德取士造成士林风气的败坏。
1、矫情
• 周泽:“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 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 王祥:卧冰求鲤。 • 邓攸:弃己子求弟子。
2、虚伪
• 赵宣:入墓道守墓二十年。 • 许武 分家。
魏晋两朝统治者崇尚不同
• 魏:出身庶族,三世立贱。曹操举止随便, “魏文慕通达”。 • 晋:河内司马氏自东汉司马钧以来,世代 为将军、守尹。 司马防有子八人:“诸子 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 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 也。”
清谈
• 源起于党锢之祸时的清议。“品覈公卿, 裁量执政 ”。 • 发展为对士人的品题。许劭的“月旦评”。 • 再发展就成为脱离具体问题的玄谈。
玄谈三题
• 声无哀乐论 • 圣人有情无情说 • 言不及意论
审美风貌
• 何晏:“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 步顾影。” •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山公曰: “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 新语· 容止》) • 卫玠: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 观之者倾都。
责子
• • • • • • •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挽歌诗》其三
•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 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 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 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 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 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 非。
•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 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 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 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 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 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 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 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潇洒自如
• 从容淡定、喜怒不形于色: • 谢安 • 顾荣
饮酒
• 《晋书· 阮咸传》: • 诸阮皆饮酒,咸至,宗人间共集,不复 用杯觞斟酌,以大盆盛酒,圆坐相向,大 酌更饮。时有群豕来饮其酒,咸直接去其 上,便共饮之。
《世说新语· 任诞》
•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 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 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 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 “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 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 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 隗然已醉矣。
归去来兮辞
•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 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 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 见用为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 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 《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 《晋书· 隐逸传》载:刘子骥曾去衡山采药, 入山深处,见一条涧水,水那边有两个石 仓。但涧水既深且宽,不能渡过,想回家, 又迷失了道路。幸亏碰上伐木做弓的人, 问明了道路才回到家里。后来听说石仓里 满是仙丹妙药之类,刘再想去找,怎么也 找不到了。
陈寅恪的观点
• 主张类似桃花源这样与世隔绝的社会,有纪实的 成分,它应该源自于当时人们相率入山以避世乱 的社会现实。 刘裕曾经命令他的参军戴延之沿着 洛川寻溯,想为他的水军找一个停靠的地点。戴 延之为此来到过一个檀山坞的地方,这个檀山坞 就是原先的坞堡,很多人在这里避过难。刘裕的 大将檀道济、王镇恶则占据过一处叫皇天源的地 方,这个皇天源同样是原先的坞堡,先前也有很 多人在此避过难。这个皇天源就在阌乡,阌乡在 古代就称为桃林,
魏晋文人风度
《世说新语· 任诞》
• 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 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 名士。”
桓温与孟嘉的对话
• 桓温问:“听伎,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何也?’ • 孟嘉答曰:“渐近自然。”
“自然”的含义
• 第一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对的自然界,以及 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 自然规律; • 第二是指天然的、本来如此的、未经人为 加工的状态; • 第三则是指出自本人意愿的、不勉强的自 由行为。
父系家族
• 曾祖陶侃:太尉,都督八州军事,荆、江 二州刺史, 封长沙郡公。 • 祖父陶茂:曾经担任过武昌郡的地方官 • 父亲:不详 • 族叔:陶淡,是个隐士。
母系家族
• 外祖孟嘉。 • 母亲:孟嘉的第四个女儿 。 • 孟家与陶家是世代通婚。孟嘉本人娶了陶 侃的第十个女儿,而他自己的两个女儿分 别嫁给了陶侃的两个孙子,即陶渊明的父 亲与叔父。 • 孟陋,孟嘉之弟。是个隐士,又是个孝子。
•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 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 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 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富贵非我愿, 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 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 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风格是读者对诗歌的一种整体感受,风格 的形成取决于种种因素。拿陶渊明来说, 他的平淡冲和风格的形成就与他诗歌创作 的目的、诗歌描写的题材内容、诗歌的表 现手法有密切关系。
• 首先,就创作诗歌的目的来说,陶渊明的 诗歌创作是为了“自适”,也就是他写作 诗歌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为的是自 己享受,他并不想通过诗歌创作来让别人 赏识他,从而获取声名与利益,因此,他 不需要炫耀学识、展示才华,无须通过种 种修辞手段来使诗文华美,这就使平淡风 格的形成有了可能。
唯美主义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倾向
陶渊明
• • • • 《宋书· 隐逸传》: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陶渊明的名字有10种不同的说法。 按沈约、萧统的说法陶渊明享年63岁,但这与陶 渊明诗文中的一些叙述有矛盾,因此,陶渊明年 谱的编撰者提出了很多种不同的意见,大致有76 岁说(张縯、袁行霈)、51岁说(吴挚甫)、52 岁说(古直)、56岁说(梁启超)、59岁说(圣 旦、邓安生) 等。
家庭生活
• 陶渊明的两位妻子为他生了五个儿子,不 包括女儿。分别取名为俨 、俟、份、佚、 佟,其中陶份与陶佚是双胞胎,小名分别 为舒、宣、雍、端、通。 •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 聊用忘华簪。”(《和郭主薄二首》其一》 •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 良日登远游。”(《酬刘柴桑》)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
• 首先,他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那 就是将田园风光与田园生活作为诗歌的题 材。陶渊明诗歌的题材类型还是很丰富的, 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即田园诗、咏怀诗、 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等,但相比之下, 田园诗是最为人们所重视的。
• 其次,创造了一种新的美学风格——平淡 冲和。在陶渊明之前或稍后的文学创作中, 屈原的风格是惊采绝艳、瑰丽神奇的,汉 大赋的风格是侈肆闳富、铺陈扬厉的, 《古诗十九首》的风格是温柔敦厚、怨而 不怒的。建安文学创造了风骨,为中国文 学带来了慷慨悲凉之美;谢灵运描绘了山 水,为中国文学带来了富丽精工之美;而 陶渊明则为中国文学创造了平淡冲和之美。
陶渊明为人处世的方式
• 1、率真:不虚伪、不做作,不矫情。 • 2、适性:不拘执,不迂泥,顺应自己的性 情爱好。
陶渊明的思想
• 对于出处问题的思考 • 隐逸的三种类型:1、抗议。2、避祸。3、 表示清高。 • 陶渊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 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西晋以后对隐居的三种态度
• 1、批判隐逸。 • 2、出者为劣,处者为优。 • 3、出与处是殊途同归。
陶渊明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 道家的自然主义态度: •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 总结:委运乘化。
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
服药
• 五石散: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 磺、赤石脂 。 • 源起于张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