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复习提纲完整版
文化通论考试复习资料

1.宋代理学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产物,他以儒家的封建伦理为中心吸取了佛教道教的一些宗教修行方法,加上繁琐的逻辑思辩的论证形成了一个体系严密规模庞大的理论结构。
理学源于北宋的周敦颐、张载、经程颐、程颢的发展,完善于南宋的朱熹。
理学依其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可分为三派:唯物主义派、客观唯心主义派和主观唯心主义派。
2.儒:儒家被称为儒。
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
在春秋社会大动荡时期,儒失去原来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职业。
按这种说法春秋末期,儒指以“相礼”为业的知识分子,此后“儒家”指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
3.三皇五帝是传说中的始祖,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人物。
关于他们的情况历史文献记载不一且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历代帝王崇祀的三皇五帝序列是:伏羲、神农、黄帝、少昊、尧、舜。
4.地理环境:宇宙的、地质的、气象的、水文、地文,生物作为生态基石的地理环境,可纳为有机环境和无机环境两大类。
5.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据说是清代光绪年间由王懿首次发现。
甲骨文分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两个阶段,前者出土于陕西西安和山东恒台,后者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
墨家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
也就是不只单方面的爱自己,而是还要爱别人。
不是单方面的使自己有利,也要使别人有利。
墨子认为,“兼相爱”就是大家都要树立把别人的国看成是自己的国,把别人的家看成是自己的家,把别人的身体看成是自己的身体。
“非攻”即反对战争,是“兼相爱,交相利”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墨子反对破坏生产,保全其生命财产安全的价值主张。
战争在春天进行就使农民不能耕种庄稼,在秋天进行就使农民不能在田间收获。
因此,它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
”这反映了小生产者为确保其生命财产的愿望。
墨子只是反对无故攻无过之国的侵略战争,对于防御性战争是支持的。
尚贤:墨子反对世袭制度,主张政治地位的获得必须要靠才能,没有才能不能做官。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文化”界说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文的引申义: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的儒生编辑的《易。
贲卦。
象传》:(刚柔交错),开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
2、文明: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而西文的CULTURE去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发、继而才引申到精神领域的。
和中国语言系统中的文明更为相似。
文明:经天纬地日文,照临四方日明。
文明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是对火的利用)扩展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简而言之,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接近于今天人们通常理解的广义文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生理与心理的、工艺与道德的、自律与律人的)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3、简而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人化”即是文化。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大文化”。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里的“共业”包摄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资料

第一编制度文化
第一章经济制度
一、自然经济形态
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
自然经济延续到近代,形成了几千年来稳定的生产格局和劳动组合方式。
1.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生产格局(它构成了封建经济的基石,但使劳动者互相分离难以组织,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
上级对下级颐指气使,下级对上级曲意逢迎,奴姓十足。
一级驾驭一级的政治格局,塑造出传统官僚主子与奴才兼具的人格。
权力界限的模糊,导致了权威者和服从者的关系异化为人身依附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官僚的政治人格。
第四章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的一种制度。宗法建立在宗族的基础之上,宗族由若干个同血缘的家族集合而成,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成宗族,结成乡社,进而成为国家的基石,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事实。
2.树立君主权威【周天子不仅是天下的共主,而且又是天下的大家长。】
3.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实行,造就了一个向心型的统一大势,形成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秦朝:中央集权政治模式的确立(三个具体特征)
1.君权至上(国家的最高权力全部集中于皇帝一人。尽管有宰相,作为行政首脑的宰相和作为国家元首的皇帝在名义上是分职的,但在行政决策层面,最高执政者却不是行政首脑宰相,而是皇帝,皇帝凭借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和垂直型的官僚机构,一统天下。)
但抑商思想极力排斥社会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工商业和工商业者,这表明了传统的经济思想体系存在着扭曲和偏差。所以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步履艰难,处于受自然经济支配的地位。
重义轻利:重义轻利的思想不仅属于价值与伦理范畴,也属经济范畴。义即道义,利即利益或功利。重义轻利要求人们在义利关系的处理上,把履行道德义务放在第一位,而把获取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
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资料

1.试述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以道德教育为核心,教人如何“做人”,如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
儒家教育思想是乐观的“乐感教育”;是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是以群体为本位的;强调在学校、家庭及日常生活中积累到的行为,加强自身修养;追求道德的“自律”,反对“他律”。
1、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提倡“有教无类”可以说是其办学方针,不分等级、地区、年龄限制,平等入学2、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伦理本位:儒家认为,治理国家除了让国家富足,还要对民众进行,伦理教育。
即教育的目的一是培养人才,二是社会教化。
同时孔子阐明在有了人口财富之后,才能进行教化。
提出了富国教民和保国教民的思想,揭示了教育的作用。
3、关于教育目的思想:《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进行伦理教化。
4、关于教学理论的思想:(1)主张要勤于学习,广于见闻。
“学而知之”、“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重视反复学习,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思并重,学思结合的思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当学生思考却不能理解透彻时,需要老师启发引导。
5、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1)立志有恒:“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克己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改过迁善:“过而不改。
是谓过矣”(4)慎言民行、言行一致由“敏于事而慎于言”、“言必行,行必果”6、关于教师的思想:(1)因材施教:儒家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实践者,孟子曾经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总结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办法。
(2)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热爱学生,忠于职守:“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有教无类”即不分贫富、贵贱、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以入学,人人有受教育机会。
体现了教育平等精神。
中国文化通论考试复习题

中国文化通论1.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伦理政治。
2.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3.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
4. 原始道教最初称为“五斗米道”,又叫天师道。
5. 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左右对称。
6. 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7.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隋唐。
8.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9. 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两次。
10.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已经十分清晰的相关观念则是天下。
11. 秦朝中央“三公”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御史大夫。
12. 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13.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
14. 我国先民发明观察星象物候的方法是在夏代。
15. 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蔡伦。
16. 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是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17. 徽商和晋商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他们贸易的方式属于行商经营。
18.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勤农观。
19. 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夏代。
20. 唐代最有名的大型舞蹈是《霓裳羽衣舞》。
21. 属于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有信仰标志;仪礼标志;职业标志。
22. 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瑰宝中,孙思邈编写的医学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3. 属于上层文化的是宫廷礼仪;文庙典礼;宗庙音乐。
24.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中华民族的通用语。
25.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高潮除了春秋战国时期之外,还有魏晋南北朝;唐宋之际。
《中国文化通论》考试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考试大纲一、主要参考书目马敏. 中国文化教程. 第一版.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二、考试大纲(一) 文化与文明[考试要求]了解文化与文明的基本概念、关系、分类;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学习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考试内容]1.“文化”的广义与狭义的概念;2.文化的分类方法;3.“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4.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5.学习中国文化的意义。
(二)中国文化的源流[考试要求]了解中国文化的形成条件、发展脉络以及突出成就。
[考试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与文化的关系;2. 建构在农耕基础上的文化模式与儒家思想;3. 中国原始文化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成就;4. 自夏到清的断代文化突出成就。
(三)中国哲学与文化[考试要求]了解哲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国哲学的思想、思维与流派;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考试内容]1. 哲学与文化的相互影响;2. 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分期;3. 中国辩证逻辑的特点;4. 中国传统哲学中最主要的思想;5. 传统人文精神的特点与积极内涵。
(四)儒家思想与文化[考试要求]了解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阶段;“诸子百家”以及争鸣时代;“仁学”思想、“礼”与“入世”精神。
[考试内容]1. 儒家思想的发展四阶段;2. 诸子百家及其学派特征;3.“仁学”的核心与“仁”的含义;4 “仁学”思想的现实意义;5. “礼”的起源诸说以及古代礼的种类;6. 儒家修身的基本方法以及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理念的体现。
(五)制度文化[考试要求]了解制度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宗法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内容[考试内容]1. 制度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2.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3.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4. 宗法制度产生的原因与特点, 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六) 中国传统风俗[考试要求]了解社会风俗的内涵,特点与作用; 中国传统年节的来源与内容特征; 饮食与文化的关系; 服饰与文化的关系。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通论复习提纲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纲主要看每章节后面的名词及思考题。
下面这些在课堂上基本讲到,只有“三纲五常”和“中庸”没有解释,但涉及到。
另补充“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
1、“文化”一词的古代解释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人类文化史上的四大文化指什么?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3、文化的外显模式、内隐模式文化的外显模式主要包括哲学、法律、历史、艺术、宗教、风俗、社会制度、行为规范、语言体系等,它们以文字等符号系统或人的具体行为为载体,一般都有外壳形式。
文化内隐模式大致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这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深层的东西。
4、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即以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审视和筛选文化遗产,批判封建性的糟粕,继承民主性的精华。
5、中国的“伦理型文化”的显著表现?历代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统治稳固、社会有序的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此即所谓“以德治国”。
强调两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
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
6、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1)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得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
2)对于境外文化,中国文化多能以宽阔的胸怀去迎接挑战,并加以采撷、消化和吸纳,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来自南亚的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并未取代中华文化,也无损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立性格。
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考试资料】(7月20日).pdf

绪论一、文化的含义文化的定义,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凡务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诛。
”其中文化的含义指封建王朝的“文化教化”,用诗书礼乐等教化世人,大体上说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
在吸收了西方细想后,被赋予新的含义。
第一,物质文化。
人们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综合。
诚如杜甫在《忆昔二首》中描绘的那样“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第二,制度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成的各种行为规范及各种组织形式所构成的。
如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第三,行为文化。
人类社会实践中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习惯,往往是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出现的行为规范。
如重阳节登高、赏菊。
第四,心态文化。
是在人类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
如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
二、中华文化的起源与中华名族的形成1、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含义中华一词,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含义在古代与中国一词相当,在许多场合是同义语,论地域主要是指中原,扩而大之,及于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地区;论民族,一般指汉人;中华又是文化概念,一般是指古人所称“礼乐冠第”的中原文化。
#加例子#2、中华文化滋生和发展的环境(1)。
:自然之富,物产之丰”这是中国文明得以滋生的一个先决条件,气候类型的完备,地地貌、流域繁复,为中华文化的多样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地理条件。
(2)。
农业是中国经济的主体,这就注定了中国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农业社会的文化,中国文化的若干传统都与此有关。
(3)。
有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制度给与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各方面以深刻的影响。
血缘联系与社会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
加大了中华文化的延续力,使之成为世界罕见的不增中断的文化系统。
三、中华文化的名族特点(一)外在特点1、统一性元朝朱元璋在檄文中还说到“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承认元统治中国是符合天命,因而也就承认它是合法的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纲主要看每章节后面的名词及思考题。
下面这些在课堂上基本讲到,只有“三纲五常”和“中庸”没有解释,但涉及到。
另补充“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
1、“文化”一词的古代解释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人类文化史上的四大文化指什么?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3、文化的外显模式、内隐模式文化的外显模式主要包括哲学、法律、历史、艺术、宗教、风俗、社会制度、行为规范、语言体系等,它们以文字等符号系统或人的具体行为为载体,一般都有外壳形式。
文化内隐模式大致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这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深层的东西。
4、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即以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审视和筛选文化遗产,批判封建性的糟粕,继承民主性的精华。
5、中国的“伦理型文化”的显著表现?历代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统治稳固、社会有序的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此即所谓“以德治国”。
强调两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
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
6、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1)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得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
2)对于境外文化,中国文化多能以宽阔的胸怀去迎接挑战,并加以采撷、消化和吸纳,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来自南亚的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并未取代中华文化,也无损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立性格。
中华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
7、中国文化和谐型的特点有哪些?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认为人与自然不是截然分离的对立物,人的存在于自然的存在是互为包含的。
首先,天人合一思想肯定天地、万物、人是齐同的,同类相通,统一成一个整体。
其次,人是“天地之心”,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要爱万物。
再次,人的活动要遵从自然的法则,与自然环境和谐交融。
知行合一在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的视野中,不仅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首先,主张人应该增进道德认识,提高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反对只说不做或言过其行。
其次,“知”与“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情景合一是中华民族在创造美和鉴赏美时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其深层文化内核在于“天人合一”。
它要求在追寻、创造美的过程中,执著于人的情感与自然、社会的“合一”,在再现自然之工、社会之真时渗透主体色彩、使审美过程中,要求人与自然、社会即审美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强调客体与主体的和谐交融,这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谐型”的特点。
8、内圣和外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内圣”与“外王”统一的理想人格,对秦汉以后的知识分子,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追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9、整体直观思维整体直观思维是以整体思维为思维模式。
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以整体思维、类比思维和辩证思维为特色。
气作为一种思维模式,体现了整体直观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整体直观的思维模式影响深远,从而使传统科技擅长全面而系统地观察现象,并直接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综合。
从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上看,从整体直观出发描述研究对象,体现了朴素的对立统一的法则。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的缺陷也是显然的,即忽视对客观事物内部深层结构作定量研究和实验分析,从而在不断修正中建构起理论体系。
10、观物取象注重实用和整体思辨,形成了古代中国人观物取象、直观类比的方法论。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即是观象,由现象而产生直觉领悟,进而近取人身,远取万物,在类比的基础上作出类推,以认识和解释在宇宙大系统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
古代天文、中医等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最能体现观物取象、直观类比的特点。
观物取象、直观类比的方法,使中国古代科技在重视整体把握的同时,又注意把握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这也使中国古代医学,以及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天人协调理念至今仍尤其生命力。
但是,重视以直观和经验为基础,去领悟和把握宇宙,却忽视了理性和逻辑,用这种方法去认识、理解和描述事物,往往显得笼统和模糊,甚至带有直觉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成分。
应该承认,严密的定理和定律的匮乏,使传统科技难以构架起系统的理论。
11、三纲五常指什么?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12、中庸在价值观方面,孔儒之学以“中庸”为最高的价值准则。
中庸注重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和谐与平衡,有其原则与标准,而且中庸又非一成不变,而应随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变化进行调整。
中庸要求坚持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在儒家看来就是万事万物固有的规律,以及基于这个规律之上的人类社会的和谐秩序。
13、一国的文化生成背景有哪些?地理环境、农耕经济、社会结构14、历代“冠服”有哪几类?(P112--113)中国历代帝王、群臣的官服,变换繁杂,分类亦多,从其发展变化来看,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秦以前,创设了冕服制度;第二阶段为秦汉两晋南北朝,主要以冠作为身份地位和品秩的标志;第三阶段为隋唐至明清,创设了朝服、公服制度,并以服色和补子纹饰作为区分官阶和官品的补充。
15、上衣和下裳华夏族的衣裳为上衣下裳形制。
衣是上衣,裳指的是下裙。
华夏族上衣的形制多为交领右衽。
“衽”即衣襟,右衽是华夏族上衣的主要特征,而当时少数族人则多为左衽。
周代上衣的款式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襦。
商周时期下身穿的服装称为“裳”。
裳由7幅布帛缝纫而成,前3幅,后4幅,腰部带,穿有带子,穿着时带子结系腰间,即成一简状,样式与裙相似。
16、五服制及其意义中国传统的孝服俗称五服。
五服制: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
意义:起到强化社会等级的作用;服饰制度起到维系九族血亲为纽带的宗法制的作用。
17、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的主要特点及相关理念群体的和谐型。
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而又深邃的组织,聚而不乱,分而不散,规整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秩序,在建筑群体中充满着一种和谐的气氛;中国传统建筑崇尚中轴的理念和依恋大地的情结,使建筑布局处处体现井井有条的秩序感和对称均齐的和谐性;中国传统建筑不仅体现了世俗的理性精神,而且渗透着传统的伦理精神。
组合的内向性。
内向性是中国传统建筑平面布局的又一特征。
中国古典建筑,对墙的重视,反映其相对封闭的内向性格。
阴阳的融合性。
中国建筑一般都坐北朝南,即背阴向阳;中国古代建筑在体量和尺度上注意“适可而止”,不追求过分的高大;阳数作为吉祥的象征,成为建筑设计时所关注的文化要素之一。
18、明清园林种类明清的园林种类: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
19、释“四合院”四合院的住宅布局。
从平面布局看,它是以规整的单体围合,组织成整体的建筑组群,布局既均衡对称,又自然构成建筑的内向性。
四合院,方形平面,房屋围院而建,兼有“墙”的功能,成“四合”形制。
家庭成员按其尊卑长幼各居其所,封闭性、私密性和注重伦理秩序是四合院的文化内核。
在北京,四合院是明清城市建筑的最小单元,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排列拼组成胡同,胡同与大街相通,构建出古都的基本格局,维系着充满古情古韵的历史文脉。
四合院的平实、方正、和谐、理性的布局,恰如其分地昭示了中国文化重伦理秩序及群体和谐的特点。
四合形制独立于外部世界,内部自成系统,建构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伦理和空间秩序。
在人文意蕴上,也折射出民族心理的内敛性和向心力。
20、古代建筑里坊制和街巷制在唐代,里坊四周筑有坊墙,设两门,坊内有街、巷、曲,坊门于早晚定时启闭。
这种棋盘形封闭式的里坊制度,给人以理性、严谨和秩序感,体现了封建集权为了严格社区管理而加以严整规划的政治色彩。
城市即积聚着财富,又荟萃着人文。
这种“比屋鳞次,坊无广巷,市不通骑”的街巷制格局,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基本格局。
21、古代园林的美学特征(包括相关名言)曲折含蓄之美。
前人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
”诗文的曲折含蓄,在于写得有起伏,有波澜,园林的曲折含蓄,在于整体布局上取奥多变的序列轴线,在于细部营构上的山的求奇,水求曲,廊求回,路求幽。
古典诗文与园林,对于隐与藏的艺术处理,以及对曲折含蓄的美学追求,恰有异曲同工之妙。
疏密相间之美。
中国园林在景点布设上通常采用疏密相间的手法,移步换景,张弛有度,景色连绵不断,但和谐中有变奏,流畅中有间歇,给人以忽张忽驰、忽扬忽抑、似断实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天趣盎然之美。
人工产物却有盎然的天趣,这是中国园林的又一美学特征。
在自然与人文的关系上,中国园林讲求“天开”与“人作”的完美融合,人工建筑要与自然环境水乳交融般地统一成和谐之妙。
诗情画意之美。
中国园林既有画的意趣,又满蕴着诗的情韵,诗情与画意交融,合构成深邃意境。
22、古代首饰种类及成人礼古代首饰的种类:发饰中常见的有簪、钗、胜和步摇等;耳饰有耳瑱、耳环、耳坠等;手饰主要有指环和手镯。
成人礼:古代女子“十五而笄”,男子“二十而冠”,举行成人礼后,女子挽发结髻,男子束髻戴冠,都要用到簪。
23、四大菜系是什么?鲁菜、川菜、粤菜、苏扬菜24、礼之初,始之饮食古代食物匮乏,要在食物上规定礼仪。
《礼记》认为,礼仪风俗导源于饮食活动。
所谓礼之初,始之饮食,揭示了文化现象是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中发生,这是中华民族顺应自然生态的创造。
25、官学西周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在中央办有国学,在地方办有乡学。
西周官学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学在四夷。
汉代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按学科分类,是官学制度上的创新。
唐代的官学制度已相当完备,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代表。
宋代在官学中创办画学,这是宋代在人文美育史上的贡献。
明清两代狭隘的立国思想,制约了官学的发展。
26、六艺商代的贵族子弟,在学校学习识字、写字和阅读,还须接受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和技能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在商代就被称为“六艺”,六艺教育在商代已被列入学习科目,这为西周的学校教育奠定了基础。
27、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中国古代较著名的蒙学读物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
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是:(1)在内容上,这些课本大多能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和思维特点,融知识性、伦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最基本的识字起步,融入伦理道德、历史典故、自然常识、生活常识、人文教育等内容,以开启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