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云金芽孢杆菌固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苏云金芽孢杆菌高浓度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研究

苏云金芽孢杆菌高浓度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研究孙翠霞;弓爱君;闫海;姚伟芳;宋晓春【期刊名称】《化学与生物工程》【年(卷),期】2006(23)9【摘要】以葡萄糖和甘油作碳源进行苏云金芽孢杆菌液体发酵,其发酵效果明显优于原实验室优化培养基,680 nm处的吸光度增加了5~6倍,得到的高浓度培养基成分为:胰蛋白胨5.0g·L-1、酵母膏5.0 g·L-1、葡萄糖(或甘油)20 g·L-1、KH2PO4 0.3 g·L-1、Na2 HPO4 1.1 g·L-1、MgSO4·7H2O 1.0 g·L-1、FeCl2·6 H2O 0.02 g·L-1、CaCl20.02 g·L-1、EDTA 0.2g·L-1、微液1 mL·L-1,pH值7.2.用葡萄糖作碳源进行8 L发酵罐小试,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正常,工业发酵采用此培养基可以大大降低发酵成本.【总页数】2页(P38-39)【作者】孙翠霞;弓爱君;闫海;姚伟芳;宋晓春【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920;Q939【相关文献】1.杏鲍菇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 [J], 李志涛;孙金旭2.枯草芽孢杆菌液体发酵培养基成分优化研究 [J], 阙斐3.桑黄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 [J], 唐思煜;赵优萍;吴迪;蔡成岗;毛建卫4.北冬虫夏草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研究 [J], 孟丽君;张玉萍;鹿有贵;王术荣;张玉梅;王芳5.姬松茸液体发酵培养基筛选和条件优化研究 [J], 侯宪文; 符瑞益; 徐林; 文少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云金杆菌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2000年2月第30卷第1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 o rthw est U niversity (N atural Science Editi on ) Feb .2000V o l .30N o.1 收稿日期:1999209214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97K 032J 6) 作者简介:申烨华(19642),女,陕西延安人,西北大学博士生,从事生物大分子分离与纯化研究。
苏云金杆菌发酵培养基的研究申烨华1,孙 2,张粉艳2,李宝璋2(1.西北大学现代分离科学研究所;2.西北大学化学工程学系,陕西西安,710069)摘要: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B t 2HD 1产毒能力的影响。
优选出的培养基为:发酵液芽孢数达511×109・mL -1,2%发酵液24h 致死3龄小菜蛾幼虫65%,48h 达89%,72h 达100%。
普通培养基对应值分别为6.0×108・mL -1和35%,83%,100%。
优选出培养基最佳碳氮比(C N )为2.0,最佳含固量为8%。
关 键 词:正交实验;苏云金杆菌;培养基中图分类号:Q 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4 (2000)0120032204 B t 菌发酵生产的杀虫剂是一种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畜无毒害,害虫难以产生抗药性,不杀灭害虫天敌,从而能有效防治鳞翅目农林害虫,粮贮害虫以及卫生害虫的微生物农药[1],有极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B t 生产中,培养基成分、碳氮比(C N )及含固量对菌的芽孢数量和发酵终产物的杀虫活性即毒力有较大的影响[1]。
关于B t 菌培养基的研究已有很多[2,3,4],但是综合考虑碳源、氮源、C N 和含固量的工作未见报道。
因此,本实验采用正交实验法,综合研究了这些因素对B t 2HD 21产毒能力的影响,得出了B t 2HD 21菌株的优化培养基配方,为B t 2HD 21的生产提供必要的参考。
苏云金芽孢杆菌菌剂培养条件的优化及毒力测定

现代农业研究Modern Agriculture Research第26卷在农作物生产中,经常会发生虫害,与化学农药相比,微生物杀虫剂已成为全球农药产业发展的重点[1-2]。
其中苏云金芽孢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其生长繁殖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易于人工培养,对直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鳞翅目等多种农业害虫有很强毒杀作用,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的细菌性杀虫剂。
本试验对苏云金芽孢杆菌产芽孢的培养配方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旨在为苏云金芽孢杆菌菌剂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材料苏云金芽孢杆菌WY-197菌株,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微生物实验室保藏菌种;牛肉膏蛋白胨斜面试管培养基:牛肉膏5g/L,蛋白胨10g/L,NaCl 5g/L,琼脂20g/L,分装试管,常规灭菌后备用;液体菌种培养基:不加琼脂,装入250mL 三角瓶中,每瓶装入量100mL,常规灭菌后备用;碳源基础培养基:蛋白胨10g/L,NaCl 5g/L;氮源基础培养基:葡萄糖10g/L,NaCl 5g/L;无机盐基础培养基:葡萄糖10g/L,牛肉膏5g/L,NaCl 5g/L。
以上培养基调pH 值为7.4-7.6。
1.2培养条件的优化培养温度设25、30、35、37、40℃五个水平,培养72h;培养时间设24h、36h、48h、60h、72h 五个水平;培养基初始pH 值设6.5、7.0、7.5、8.0、8.5五个水平。
对芽孢进行染色显微观察,对菌剂进行毒力测定,考查芽孢释放的最适培养温度、时间、pH 值。
1.3培养基质及配方的优化碳源、氮源、无机盐的单因素比较:在供试碳源基础培养基中,分别加入葡萄糖、蔗糖、麦芽糖、马铃薯粉、玉米淀粉各10g/L;在供试氮源基础培养基中,分别加入酵母膏、蛋白胨、大豆(煮熟粉碎)、鱼粉(粉碎)、麦麸(粉碎)各10g/L;在供试无机盐基础培养基中,分别添加FeSO 4、KH 2PO 4、MgSO 4各4g/L,以及FeSO 42g/L+KH 2PO 42g/L、Fe-SO 42g/L+MgSO 42g/L、KH 2PO 42g/L+MgSO 42g/L。
苏云金杆菌液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苏云金杆菌液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廖湘萍;付三乔;易华蓉;杨翠珍
【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7(46)4
【摘要】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液体发酵法的培养基进行优化,确定其适宜的配方为4%葡萄糖,4%蛋白胨,2.5%酵母水溶性浸出物,0.5%无机盐混合.在此条件下,经过32 h 发酵后,还原糖0.49%,生物效价4 234.00IU·μL-1,晶体含量0.55%,菌体湿重
18.72%.
【总页数】2页(P571-572)
【作者】廖湘萍;付三乔;易华蓉;杨翠珍
【作者单位】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武汉,430070;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武
汉,430070;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武汉,430070;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武
汉,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67+.11
【相关文献】
1.鹰嘴豆纳豆液态发酵高产蛋白酶的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J], 卓晓沁;赵慧莹;何国庆
2.灰树花液态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 [J], 吴强;胡宝坤
3.解钾胶冻样芽孢杆菌的液态发酵培养基及条件优化 [J], 赫玲玲;程顺利;肖进彬;
王鹏晓;方玉美
4.基于响应面的红曲色素液态发酵培养基优化 [J], 王芳慧;张静;王昌禄;李贞景;杨华;刘欢欢
5.生产纤溶酶液态发酵培养基中碳氮含量的优化 [J], 贾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云金芽孢杆菌LLB19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第2期杨梅等:苏云金芽孢杆菌LLBl9发酵培养基的优化运用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设计原理,以最陡爬坡实验得到的中心点对Plackett—Burman实验确定的3个显著性影响因子各取3水平.设计了3因素3水平共15个实验点进行响应面分析.1.5芽孢量测定用石碳酸复红对待测菌液进行染色,芽孢未被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2结果与分析2.1单因子实验2.1.1碳源单因子实验分别以玉米淀粉、葡萄糖、玉米粉、蔗糖、乳糖为碳源,对苏云金芽孢杆菌LLBl9进行发酵培养,结果表明5种碳源都能促进该菌的生长并产生芽孢.其中以玉米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芽孢产量最多,结果见图1.从培养基原料的来源、价格和对芽孢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考虑,确定以玉米粉、玉米淀粉作为发酵培养基的碳源.2.1.2氮源单因子实验以玉米淀粉作为碳源,分别以黄豆饼粉、酵母粉、硫酸铵、蛋白胨、黄豆粉作为初始氮源,进行单因子实验.在培养过程中苏云金芽孢杆菌LLBl9生长良好,各种培养基组合都有芽孢产生,但在芽孢产量上有所差别,结果如图2所示.可见酵母粉对芽孢的产量影响最大,本实验确定以酵母粉、黄豆饼粉作为培养基的氮源.2.2Plackett—Burman设计法筛选培养基巾影响发酵液芽孢产量的重要因子通过碳源和氮源单因子实验,结合其他召z发酵实验过程中发酵培养基的组成以及碳氮源比例,确定初始发酵培养基为:玉米粉10.0g/L,玉米淀粉15.0g/L,黄豆饼粉20.0g/L,酵母粉3.0g/L,K2HP040.3g/L,MgSO。
·7H200.2g/L,CaCO。
0.4g/L,ZnSO。
0.2g/L.将初始发酵培养基巾的8个组分作为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考察,选择8因子2水平的实图1不同碳源对苏云金芽孢杆菌芽孢产量的影响图2不同氮源对苏云金芽孢杆菌芽孢产量的影响验设计,以x。
、咒、x。
、X。
、x,、x。
、x。
、x。
分别代表玉米粉、玉米淀粉、黄豆饼粉、酵母粉、K:HPO。
苏云金芽孢杆菌培养基优化及间歇发酵

苏云金芽孢杆菌培养基优化及间歇发酵
关雄;陈锦权
【期刊名称】《生物工程学报》
【年(卷),期】1998(014)001
【摘要】对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培养基配方进行室内摇瓶优化筛选,首先用摇瓶培养筛选到Ⅱ号培养基,在此配方的基础上,将培养基组分划分为氨源、碳源及无机盐三因素,采用三因素二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进行培养基优化组合研究,建立其芽孢产量依氨源、碳源、无机盐的呼应方面方程。
借助此方程获得响应最佳点即培养基各组分的最佳配比。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也苏云金芽孢杆菌培养基优化中十分简便、实用、快速的途径。
此外,对其间歇发酵
【总页数】6页(P75-80)
【作者】关雄;陈锦权
【作者单位】福建农业大学;福建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5
【相关文献】
1.苏云金芽孢杆菌A322菌株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 [J], 张路路;朱朝华;郭刚
2.苏云金芽孢杆菌固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J], 孙翠霞;弓爱君;姚伟芳;邱丽娜;曹艳秋
3.苏云金芽孢杆菌BtR05菌株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J], 王贻莲;赵晓燕;李红梅;魏艳
丽;李纪顺;杨合同
4.苏云金芽孢杆菌LLB19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J], 杨梅;张峰;苏新华
5.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苏云金芽孢杆菌BRC-ZQL3菌株发酵培养基 [J], 张群林;张志国;余洁;林群新;吴小凤;关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云金杆菌CF1263菌株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

s c e s l e n s l ce r m i ee t a b n a d nto e o r e ,a d KH2 O n S u c s f l b e ee td fo d f rn r o n i g n s u c s n uy f c r P 4a d Mg O4・ H2 o d f r n n r 7 O f m i e e t o — r f i
目前 , 内外 研 究 开 发并 用 于生 物 防 治 的杀 虫 国 微 生物 主要 是细 菌 、 毒和 真菌 3大类 , 中 主要 运 病 其 用 苏 云 金 芽 孢 杆 菌 ( aiu h r ges ) 白僵 菌 B c l tui i i 、 ls n ns
粉 , 无 机 盐 中筛 选 出 K O 和 MgO 7 。运 用 以上 7个 因素 进 行 L 3 ) 从 HP S ・ H O ( 因素 3水 平 的正 交 试 验 , 而 得 从 出 C 16 优 配 方 为 15 淀 粉 、% 蛋 白 胨 、. % 牛 肉 膏 、. % 麦 麸 、. % 酵 母 粉 、. % K O F 2 3最 .% 2 02 03 20 0 1 H P 和 0 2 Mg .% —
摘要 : 高毒 B 对 T菌株 — — C l6 2 3进 行 液 体 振 荡 培 养 和 正 交试 验结 果 表 明 : 据 碳 源 、 源 和 无 机 盐 对 芽 孢 产 量 的 F 依 氮
影响, 对液体培养基进行成分优化组合 , 在碳 源 和氮源 中分别 筛选 出最佳 因子 , 粉 、 白胨 、 肉膏 、 淀 蛋 牛 麦麸 、 母 酵
p wde , .1 o r 0 % KH2 PO4, . 0 2% M g SO4 ‘7H2 O.
Ke r s y wo d :Ba i u h rn in i ; iu d fr n ain; p i l omu ain cl st u ig e ss L q i e me t t l o O t ma r lt f o
苏云金芽胞杆菌Bt0601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

生物农 药 因具 有 安全 、 效 、 残 留 、 合 可 持 高 无 符 续 性发展 的原 则. 泛 应 用 于农 林 害 虫 的 防治 。其 , 广
中, 以苏 云 金 芽 胞 杆 菌 ( aiu tui i s ,简 称 B cl h r ge i ls n ns B) t 发酵生产 的 B 杀虫剂 是生物农药 中研究最 多 、 t 产
t e mos ptmu arfo rt s 1. 5 L/ri h to i m i w ae wa 7 a n. l
K e r : cl stuige s ;rc mbn n t i ;oto o a et e e tt n c n io y wo ds Ba iu h rn i i e o ia t r n r g n l s;fr nai o dt n l ns sa h t m o i
ta tebs fr e tincn io s f t 6 1sanw r a lw : . fntl H vle 3 h th ete na o odt n 0  ̄ i ee s o o s 7 5o ia p a ,( 0±0 5 C o m m t i oB0 fl i i u . )o f e — t
第 1 7卷第 6期
20 0 8年 1 2月
激
光
生
物
学
报
V0 . 7 No 6 11 . De . 0 C 2 08
ACTA LAS ER BI OΒιβλιοθήκη OGY S NI I CA ・
技 术研 究 ・
苏 云 金 芽 胞 杆 菌 B 6 酵 条 件 的优 化 研 究 t 0 0 1发
关键 词 : 苏云金芽胞杆菌; 工程菌; 正交设计; 发酵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K1 K2 K3 K4 1 2 3 4 R
麦麸
g
30 30 30 30 35 35 35 35 40 40 40 40 45 45 45 45 1. 881 2. 174 2. 287 2. 152 0. 470 0. 544 0. 572 0. 538 0. 102
吸光度
0. 401 0. 481 0. 510 0. 489 0. 536 0. 537 0. 551 0. 550 0. 562 0. 543 0. 586 0. 596 0. 520 0. 537 0. 545 0. 550
表3 Tab. 3
碳氮源优化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Variance analysis of orthogonal test for
2 结果与讨论
21 1 碳氮源优化实验( 表 1 、表 2 、表 3 、图 1)
收稿日期 :2006 - 06 - 05 作者简介 :孙翠霞 (1981 - ) ,女 ,河北人 ,硕士研究生 ,从事生物农药发酵的研究 ;通讯联系人 :弓爱君 。电话 :010282388592 , E2mail :
图 1 碳源 、氮源 4 个水平与发酵液吸光度的关系 Fig. 1 Relationship of carbon and nitrogen resource at four
levels with absorbance of fermentation liquor
由图 1 可以看出 ,碳氮源最佳水平为 A3B3 C3 D3 E3 , 即麦麸 40 g、豆饼粉 10 g、玉米粉5 g、酵母粉 1 g、米糠 5 g。麦麸为菌体生长提供碳源 ,又是菌体生长的载体 , 它的物理性状决定它起着填充作用 ,增加麦麸的比例会 增加培养基的透气性 ,因此麦麸在培养基中所占比例较 大 。豆饼粉为蛋白质含量丰富的有机氮源 ,为菌体生 长代谢产物合成提供必要的氨基酸 ,但豆饼粉粘度比 较大 ,为防止影响透气性 ,又能提供充足的氮源 ,其比 例应该在每 40 g 麦麸中加入10 g豆饼粉 。 21 2 无机盐优化实验( 表 4 、表 5 、表 6 、图 2)
与化学杀虫剂相比 ,苏云金芽孢杆菌对营养物质 的要求不高 ,在含氮 01 075 %~01 225 %、含糖 01 1 %~ 11 5 %和糖氮比 01 44~201 0 的环境下就能很好地生 长[2] ,但是选择合适的碳源 、氮源和无机盐以及它们之 间的比例直接影响到目标产物伴孢晶体的产生[3~5] 。 利用一些生产成本低廉的农副产品作为发酵培养基的 主要碳氮源可以降低发酵生产成本 ,有利于实现工业 化大规模发酵生产[6] 。作者采用正交实验对苏云金芽 孢杆菌固态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 ,确定了 HD21 菌株 的最佳固体发酵培养基组分 。
根据菌体总数多少和伴孢晶体吸光度值的大小 , 把目标产物的吸光度作为优化培养基的依据 。选择米 糠 、麦麸 、豆饼粉 、玉米粉 、酵母粉 5 个因素 ,每个因素 分别选 4 个水平设计正交实验 ,应用 L16 (45 ) 正交表对 各组分进行优化实验 。
将 KH2 PO4 、FeSO4 、( N H4 ) 2 SO4 和 MgSO4 4 个 因素作为培养基无机盐成分 ,每个因素选 3 个水平设 计正交实验 ,应用 L9 (34 ) 正交表对无机盐组分进行优 化实验 。 11 5 吸光度测定方法
豆饼粉
g
0 5 10 15 0 5 10 15 0 5 10 15 0 5 10 15 2. 019 2. 098 2. 192 2. 185 0. 505 0. 524 0. 548 0. 546 0. 043
玉米粉
g
0 2. 5
5 7. 5 2. 5
0 7. 5
5 5 7. 5 0 2. 5 7. 5 5 2. 5 0 2. 074 2. 158 2. 159 2. 103 0. 518 0. 539 0. 540 0. 526 0. 022
关键词 :苏云金芽孢杆菌 ;固态发酵 ;正交实验 中图分类号 : TQ 9201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5425 (2006) 08 - 0034 - 03
苏云金芽孢杆菌 (简称 Bt ) 是目前世界上生产和 使用量最大的生物杀虫剂 。固体发酵作为 Bt 工业发 酵的一种新方法 , 和液体发酵相比在生产中逐渐体现 出它的优越性 :培养基含水量少 ,废水少 ,废渣少 ,环境 污染少 ,容易处理 ;能源消耗量低 ,工艺设备和技术较简 单 ,投资低 ;产物浓度高 ,后处理方便等[1] 。Bt 的发酵工 艺由液体发酵转为固态发酵 ,效价得到了明显提高 。
0. 6
0. 9
0. 2
0. 5
0. 4
0. 9
0. 4
0. 5
0. 6
0. 7 1. 295 1. 400
0. 2 1. 346 1. 349
1. 304 0. 432 0. 467 0. 435
1. 304 0. 449 0. 450 0. 435
0. 035
0. 015
吸光度
0. 485 0. 524 0. 475 0. 487 0. 472 0. 468 0. 357 0. 342 0. 389
sf scx689 @sohu. co m 。
孙翠霞等 :苏云金芽孢杆菌固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006 年第 8 期
3 5
表1 Tab. 1
水平 1 2 3 4
碳源 、氮源水平表/ g
Level of carbon and nitrogen resource/ g
A. 麦麸 B. 豆饼粉 C. 玉米粉 D. 酵母粉
按照正交实验的配比进行固体发酵 ,在 31 ℃恒温 培养50 h ,停止发酵 。
将发酵物干燥后 ,准确称取干燥发酵成品 11 0 g , 加入装有数十枚玻璃珠的锥形瓶内 ,再加入50 mL 无 菌水 ,在振荡器上振荡 30 min , 将发酵成品打碎 ,过 滤 ,定容至 200 mL ,制成菌悬液 ,然后取出 10 mL ,再 稀释至200 mL ,在278 nm处测量吸光度 ,每种发酵液 重复 5 次 。
optimizing carbon and nitrogen resource
方差分析 麦麸 豆饼粉 玉米粉 酵母粉 米糠 误差
平方和 0. 022 0. 005 0. 001 0. 000 0. 002 0. 02
自由度 3 3 3 3 3 3
F值 4. 400 1. 000 0. 200 0. 000 0. 400
0. 031
2
15. 500
FeSO4
0. 000
2
0. 000 F0. 05 (2 ,3) = 19
( N H4) 2 SO4 0. 002
2
1. 000 F0. 10 (2 ,3) = 9. 0
MgSO4
0. 000
2
0. 000
误差
0. 03
2
从表 6 方差分析可以看出 , KH2 PO4 的 F 值为 151 500 ,说 明 KH2 PO4 对 发 酵 的 影 响 比 较 显 著 , 而 FeSO4 、(N H4 ) 2 SO4 、MgSO4 对发酵效果的影响不显 著 。由此可知 ,影响发酵效果的主因素是 KH2 PO4 。
3 4
2006 ,Vol. 23 No. 8 化 学 与 生 物 工 程
Chemistry & Bioengineering
苏云金芽孢杆菌固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孙翠霞 ,弓爱君 , 姚伟芳 , 邱丽娜 , 曹艳秋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 100083)
摘 要 :采用正交实验法 ,对苏云金芽孢杆菌固态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 ,将发酵产品干燥粉碎后制成菌悬液 ,通过测 量其吸光度来确定不同农副产品培养基成分对苏云金芽孢杆菌发酵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不同培养基成分配比对发 酵效果影响差别很大 ,确定最佳培养基组分为 :麦麸 631 9 %、豆饼粉 161 0 %、玉米粉 81 0 %、酵母粉 11 6 %、米糠 81 0 %、 KH2 PO4 01 5 %、FeSO4 01 3 %、(N H4 ) 2 SO4 11 1 %和 MgSO4 01 6 %。
Fe SO 4
g
0. 1 0. 2 0. 4 0. 1 0. 2 0. 4 0. 1 0. 2 0. 4 1. 329 1. 338 1. 332 0. 443 0. 446 0. 444 0. 003
( N H4) 2 SO4 MgSO4
g
g
0. 5
0. 2
0. 7
0. 4
0. 9
0. 6
0. 7
备注
F0. 05 (3 ,4) = 9. 28 F0. 10 (3 ,4) = 5. 39
从表 3 方差分析可以看出 ,麦麸和豆饼粉的 F 值
分别为 41 400 和 11 000 ,说明麦麸和豆饼粉对发酵的 影响比较显著 ,而玉米粉 、酵母粉和米糠对发酵液吸光
度的影响不大 ,以玉米粉和酵母粉的影响最小 。由此 可知 ,影响发酵效果的主要因素为麦麸和豆饼粉 。
optimizing inorganic salt
实验号
1 2 3 4 5 6 7 8 9 K1 K2 K3 1 2 3 R
KH2 PO4
g
0. 3 0. 3 0. 3 0. 4 0. 4 0. 4 0. 5 0. 5 0. 5 1. 484 1. 427 1. 088 0. 495 0. 476 0. 363 0. 132
30
0
0
0
35
5
2. 5
0. 5
40
10
5
1
45
15
7. 5
2
E. 米糠 0 2. 5 5 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