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酵母菌的分离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2. 酵母浸液0.5g (NH4)2SO4 2g 葡萄糖1g (2) 1.酵母浸液0.5g NH4NO3 1g 葡萄糖1g
2. 酵母浸液0.5g NH4NO3 2g 葡萄糖1g
(3) 1.酵母浸液0.5g NaNO3 1g 葡萄糖1g • 2. 酵母浸液0.5g NaNO3 2g 葡萄糖1g • 3.对比试验:酵母浸液0.5g 蛋白胨1g 葡萄糖1g • 4.配置完毕调PH值 PH等于5为准确 • 包三个移液管然后将以上培养基一起拿去灭菌
• 5.3减少进气量,控制罐压在0.02MPa左右后,点 燃接种火圈内的酒精棉球。
• 5.4 拧下进料口螺盖,放入盛有酒精的培养皿中。
• 5.5将接种瓶是瓶口在火焰上烧一下,并在火焰的 保护下拔下瓶塞,迅速将菌种倒入发酵罐内。
• 5.6旋上进料口螺盖后灭火焰,拧紧螺盖,并用酒 精棉球将进料口擦洗干净。
二、配制
1、配多少培养基 10L罐装料量60%:10X60%=6L 接种量10%:培养基5400ml(实际操作培养基
5000ml),种子液600ml 2、配方用多少
6L:60g酵母浸粉1%,120gc120g葡萄糖2%; 150ml:1.5g酵母浸粉1%,3g酵母浸粉1%,3g葡 萄糖2%.其中100ml加1g琼脂配成固体培养基用于 倒平板;50g原液用于测OD时做标准液。 3、所需器材包扎灭菌 4个装有9ml蒸馏水的试管,6个空试管,4个涂 布器,4个移液管1ml,6个平板
四 实验内容
1、分离单菌落
(1)实验物品灭菌
仪器:包扎9个移液管、9个涂布器、9个装有9ml 蒸馏水的试管、16个平板、
液体:3g酵母浸粉1%、6g蛋白胨2%、6g葡萄糖 2%,配成300ml溶液,取240ml溶液平均分装两个三 角瓶中,然后每个三角瓶放入2.4g琼脂,剩下60ml 为液体培养基,然后将以上设备拿去灭菌
酵母菌发酵培养基优化要点

❖ 本实验以菌体生物量为指标,用四因素三水 平的正交试验确定酵母菌的最优培养基。
实验步骤
一、培养基的配制
1.将葡萄糖、蔗糖、酵母提取粉、KH2PO4作为培养基的主要 影响因素,每一因素设定3个水平,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 试验,试验设计如表1
因素水平 A葡萄糖 /%
1
1.0
2
2.0
3
3.0
表1 正交试验表设计
(X1+X2+X3)/3 (X4+X5+X6)/3 (X7+X8+X9)/3
K最大- K最小
B
1 2 3 1 2 3 1 2 3
(X1+X4+X7)/3 (X2+X5+X8)/3 (X3+X6+X9)/3
K最大- K最小
C
1 2 3 3 1 2 2 3 1
(X1+X5+X9)/3 (X2+X6+X7)/3 (X3+X4+X8)/3
1(1.0)
1(0)
1(1.0)
2(1)
1(1.0)
3(2)
2(2.0)
1(0)
2(2.0)
2(1)
2(2.0)
3(2)
3(3.0)
1(0)
3(3.0)
2(1)
3(3.0)
3(2)
C酵母提 取粉/%
1(0.5) 2(1) 3(1.5) 2(1) 3(1.5) 1(0.5) 3(1.5) 1(0.5) 2(1)
C酵母提取 D KH2PO4
粉/%
/%
1(0.5)
1(0.5)
2(1)
2(1)
3(1.5)
酵母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酵母菌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如糖、糖蜜、淀粉等,其中葡萄糖是最常用的碳源, 因为其易得且能够快速被酵母菌利用。在优化培养基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 择合适的碳源及其浓度。
氮源
总结词
氮源是酵母菌发酵培养基中必不可少的成分,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细胞成分 。
详细描述
酵母菌可以利用多种氮源,如氨、尿素、氨基酸等。在选择氮源时,需要考虑其 适用性和成本效益。在某些情况下,添加适量的氨或尿素可以促进酵母菌的生长 和代谢。
研究结论
优化后的培养基能够显著提高 酵母菌的发酵效率和产物产量, 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实验对比,优化后的培养 基在营养成分、pH值、渗透压 等方面均表现出更好的性能。
优化过程中采用的单因素实验 和正交实验方法为培养足与展望
1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探 究不同酵母菌种的最佳培养条件和营养需求。
正交实验法
总结词
通过设计正交表,对多个因素进行同时调整,以找出最优组合。
详细描述
正交实验法是一种高效且科学的方法,通过设计正交表,对多个因素进行同时调整,以找出最优组合。这种方法 可以同时考虑多个因素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避免了单因素实验的片面性,提高了实验效率和准确性。
响应面法
总结词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描述酵母菌生长与培养 基成分之间的关系,并找出最优解。
结果讨论
本实验通过添加不同种类的营养物质,发现 葡萄糖、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对酵母菌的生 长具有促进作用。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营 养物质配比,以达到最佳的酵母菌发酵效果 。
本实验结果可为酵母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提 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酵母菌发酵 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05
酿酒酵母工程菌株的构建与发酵优化措施

酿酒酵母工程菌株的构建与发酵优化措施摘要:啤酒酵母是一种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微生物,也被称为“发酵酵母”或“发酵酵母”。
它是一种重要的啤酒发酵菌种;它是葡萄酒质量的灵魂,对葡萄酒的色泽、香味和口感有很大的影响。
酿酒酵母是一种安全、快速繁殖和快速代谢的酵母菌;它的生产过程可以很好地控制,并且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大规模的培养,而且它的来源非常广泛,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到酿造、医药、饲料工业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可以让酵母细胞密度得到提升,从而可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这为以后的大规模培养,使它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它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实践基础。
关键词:酿酒酵母;酵母工程;菌株构建;发酵优化引言酿酒酵母由于其生长速度快,对糖的转化效率高,因此,它是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最重要的微生物。
然而,由于酿酒酵母对高浓度酒精十分敏感,其在工业发酵系统中的酒精浓度一般在14%以下,导致了其高浓度酒精的生产成本,从而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
在此基础上,本项目拟通过对前期对酿酒酵母乙醇耐受性、高温耐受性、高渗性等方面的研究,全面解析酿酒酵母不同类型逆境下的耐受性提升技术,为实现高容积率酒精发酵的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一、资料和方法(一)菌株从浓香型白酒窖池中筛选出的一株酿酒酵母Y013。
(二)培养基筛选菌种的培养基:5.0克/升、10.0克/升、1.0克/升、0.5克/升(无水)、0克/升琼脂、0.0333克/升的孟加拉国红、0.1克/升的氯霉素、1000毫升的蒸馏水、121度的天然 pH值、20分钟的杀菌。
倾斜式培养基:20.0克/升、10.0克/升、5.0克/升、14.0克/升琼脂、1000毫升蒸馏水、天然 pH值、121℃杀菌20分钟。
发酵培养基:一份高粱粉,和四份水一起蒸煮0.5~1小时,按照淀粉酶的使用说明,将淀粉酶添加到其中,然后进行液化。
在液化之后,再添加一份55~75℃的温水,将其搅拌均匀,在55~75℃下糖化0.5~1小时,用稀碘液测试,不会出现蓝色,用细纱布过滤,对溶液的糖度进行测量,并将其调节为8~10°波美度,自然 pH值,115℃消毒20分钟后才能使用。
猕猴桃果酒酵母的筛选及发酵工艺优化探索

猕猴桃果酒的V c 含 量升 高 ,香气 独 特 ,并 手持 糖度计 ;S H P 一 2 5 0 型 智 能 生 化 培 且 该 菌 株 的 发 酵 活 力 强 ,能 有 效 提 升 猕 猴 养 箱 ;肯 德 利 多 功 能 食 物 搅 拌 器 ; 桃 果酒 的 品质 。
S W
—
CJ
3 8 g / L 。 菌 落 颜 色 为 浅 黄 色 至绿 色 ,表 面 呈球 形 突 初 始 糖度 2
起光 滑 ,不透 明 ,奶 油状 的 菌株 。 酵 母 菌 复 筛 :对 酿 酒 酵 母 进 行 的初 次 筛 选 采 用 杜 氏 管 发 酵 法进 行 ,将 不 同菌 落
一
3 结 论
点 ,已经 逐 渐 的成 为了 人 们 生 活 中必 不 可 精能 力大小 的 比较 。
少 的水 果 之 一 。在 我 国 ,野 生 猕 猴 桃 的 产
酵母 菌 的 三 级 复 筛 采 用 Y P D液体 培 养
量 巨 大 ,但 是 野 生 猕 猴 桃 的 果 实 小 且 不 易 基 ,以适 宜 条 件 培 养8 d 以 后 ,测 定 每 瓶 发
—
I F 型 单 人 双 面 净化 台 ;7 5 6 MC 型 紫
2 . 2筛选 菌株 猕 猴桃 果 酒发 酵 工艺 优化
外 可 见 光 分 光 光 度 计 ; 生 物 显 微 镜
( L E D )XS P — I O C。
( 1 ) 酵 母接 种 量对 果 酒 酒精 度和 V c 含
量的影 响 详细 数据 见 表 1 。从 表 l 可 以 看
1 . 3方 法 出,酵母接种量对酒精度没有影响 ,而在 酵 母 筛 选 :对 酿 酒 酵 母 的无 性 繁 殖 方 接 种 量为 1 0 %时 ,v c 含 量 最高 。 式 筛选 :对 Y P D 培养4 8 h 的 酵母 菌 株 ,用显 re/ (g/L) O 5 6 o 5 2 o 5 O 4 5 o 4 I
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方案

发酵设备的改进
设备升级
采用先进的发酵设备和技术,如自动化控制系统、高效搅拌器等, 以提高发酵过程的效率和稳定性。
设备维护
定期对发酵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 寿命。
设备创新
鼓励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以适应不同微生物发酵过程的需求和提高 生产效率。
PART 05
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的实 验设计
添加适量的无机盐,如磷酸盐、硫酸盐等,以维持微 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
发酵工艺的优化
接种量控制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发酵周期,合理控制接种量,以确保发 酵过程的顺利进行。
发酵时间调整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产物合成动力学,优化发酵时间,以获得 最大的产物产量。
发酵过程监控
实时监测发酵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pH值、溶氧、温度等,以便 及时调整工艺条件。
发酵条件控制
优化温度、pH值、溶氧等发酵参数,提高发酵效率和产物质量。
代谢调控
通过添加代谢调节剂或改变代谢途径,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和纯度。
酶制剂生产的优发酵工艺优化
调整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提高酶的表达 量和活性。
基因工程改造
通过基因重组、定点突变等技术手段提高酶 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和特异性。
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 方案
汇报人:停云
2024-01-15
REPORTING
• 引言 • 微生物发酵过程概述 • 微生物发酵过程的影响因素 • 微生物发酵过程的优化策略 • 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的实验设计 • 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的应用实例 • 总结与展望
目录
PART 01
引言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拓展应用领域
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发酵工艺

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发酵工艺生物制药是指利用生物体表达和生产能产生治疗作用的药物。
发酵工艺是生物制药过程中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生物转化将酵母菌、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与培养基反应,从而得到目的性的化学物质,进行后续的制药工艺处理,最终制成药品。
发酵工艺具有高效、环保、可控性好等优点,在生物医药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发酵工艺的概述发酵工艺是指利用微生物,如酵母菌、细菌、真菌等进行有机物质的生物合成,从而得到目的性的化学物质和生物制品的技术过程。
这种生物转化过程可以在液态或固态介质中进行。
发酵工艺的主要过程包括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接种、发酵过程的控制、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等。
在生物制药中,具有自然和复杂的化学结构的产物,通常通过发酵过程来制造。
二、发酵工艺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生物制药是现代医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利用发酵工艺可以生产出多种生物药物,如抗体、重组蛋白、基因治疗药物、酶类药物等。
其中,重组蛋白在生物制药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制备过程主要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人类生长因子、激素等基因植入到宿主细胞中,在培养基中进行发酵过程将产生的蛋白进行提取和纯化。
三、发酵工艺的控制发酵工艺的控制是指对发酵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监控,以实现高产、高质量的目标。
发酵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如温度、pH、氧气供应、营养物质的供应等。
这些因素对产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有重要影响。
因此,发酵工艺的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不同的微生物需要不同的培养基成分。
通过优化培养基的成分和比例来提高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2. 微生物的筛选和改良。
通过筛选高产、高稳定性的微生物,并进行基因工程改造,来提高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3. 发酵过程参数的优化。
针对不同的微生物和产物特点,优化发酵过程的温度、pH、氧气供应、营养物质的供应等参数,以实现高产、高质量的目标。
4. 发酵产物的提取和纯化。
通过合理的提取和纯化工艺,来提高产物的纯度和活性。
酵母培养物生产工艺(一)

酵母培养物生产工艺(一)酵母培养物生产工艺介绍•酵母培养物是一种用于生产发酵产品的微生物培养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文将介绍酵母培养物生产的工艺流程和关键步骤。
工艺流程•选择合适的酵母菌株–根据所需产品的特性,选择适合的酵母菌株。
•制备培养基–根据酵母菌的需求,配制适宜的培养基。
•菌种培养–将选定的酵母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预培养。
•移植培养–将预培养得到的酵母菌种移植到大规模培养器中进行主培养。
•发酵控制–控制培养器中的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条件,促进酵母菌的生长和代谢。
•收获培养物–在发酵结束后,通过分离、过滤等方法,获取酵母培养物。
关键步骤1.酵母菌株的选择非常重要,必须考虑到所需产品的特性和生产条件。
2.培养基的配制需要满足酵母菌的生长和代谢需求,如碳源、氮源、微量元素等。
3.培养器的选择和设计对酵母菌的培养效果至关重要,需考虑到氧气传递、温度控制等因素。
4.发酵过程中,控制发酵液的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指标,以及添加适量的培养基。
5.发酵结束后,通过适当的分离、过滤等步骤,获得纯净的酵母培养物。
结论•酵母培养物生产工艺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酵母菌株的选择、培养基配制、发酵过程控制等。
•通过合理的工艺流程和关键步骤的控制,可以获得高质量的酵母培养物,满足不同产品的需求。
•进一步研究和改进酵母培养物生产工艺,有助于提高酵母培养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注:本文仅为示例,实际文章中需根据具体情况展开讨论。
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基是酵母培养物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酵母菌对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微量元素等有不同的需求。
•碳源可以选择葡萄糖、麦芽糖等,氮源可以选择酵母粉、尿素等。
•培养基需要pH调整,一般在5.0-6.0之间为宜。
发酵过程中的控制•发酵过程中,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温度通常控制在26-30摄氏度之间,适合大多数酵母菌的生长。
•pH值的控制可以通过添加酸碱调节剂实现,常常在5.0-6.0之间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某一因素k3或者k1 最大,则说明所选择的该因素的水 平范围不合适, 如:对于因素C,k3最大,说明因素水平表 中所设计的最高水平0.6% 不一定为最佳。如果该因素的R值 较大,影响较显著,则必须进行重复实验或对照实验。 其中对照实验条件应为: 试验1: A2 B2 C3 试验2: A2 B2 C4 C4应大于C3 对照两者的结果,若试验1结果值大于试验2,则试验1 条件即为最优化条件。若试验2结果值大于试验1,则应再改 变因素C的水平,继续做对照实验,直至达最佳结果。
C
结果
(4)分析试验结果
1)方法一:直接比较
因素 实验号 1 2 3 4 5 6 7 8 9 1 1 1 2 2 2 3 3 3 A 1 2 3 1 2 3 1 2 3 B 1 2 3 3 1 2 2 3 1 C
结果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2)方法二 直观分析
直观分析法是通过对每一因素的平均极差来分析问题。 所谓极差就是平均效果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有了极差, 就可以找到影响指标的主要因素,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最佳 因素水平组合。 极差的大小反应在所选择的因素水平范围内该因素对测定结 果影响的程度。极差大的因素在所选择的因素水平范围内对 测定结果的影响最大,在测试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
酵母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实验目的
1.掌握发酵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2.熟悉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的方法 3.学习比浊法测定发酵液菌浓的方法
实验原理
一、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1.确定培养基的基本组成 2.确定所用原材料的种类
3.确定所用原材料的浓度配比关系
二、培养基优化方法(原材料种类和浓度配比优化)
B蔗糖/% 0.0 1.0 2.0
C酵母提取 D KH2PO4 /% 粉/% 0.5 0.5 1.0 1.5 1.0 1.5
2.按表2配制9组培养基入100ml锥形瓶中,每瓶25ml,(可四小
组分工合作)
表2 正交表实验方案
因素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A葡萄糖/%
1(1.0) 1(1.0) 1(1.0) 2(2.0)
14.0
12.0
11.2
10.0
10.1 8.6 9.0 9.2 8.3 6.8 6.9 9.3
8.0
6.0
5.9
4.0
3.7
3.1
3.0 1.7
1.1
3.3
2.7 1.7 1.7
2.7
3.0
2.4
2.0
2.0
0.0 7 8 ® Ö Ë · 9 4 6 £ È Á ¶ 8 1.1 1.3 î È ¼ ¶ -----1.5
实验结果
填写正交实验表,分析数据,确定最优培养
基配方
表3 正交表实验结果记录及分析
因素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5 实验6 实验7 实验8 实验9 k1 k2 k3 极差R
A葡萄糖/%
1(1.0)
1(1.0) 1(1.0) 2(2.0) 2(2.0) 2(2.0) 3(3.0) 3(3.0) 3(3.0)
试验目的与要求
试验方案设计:
试验指标
选因素、定水平 因素、水平确定 选择合适正交表 表头设计 列试验方案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结果分析:
进行试验,记录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极差分析
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绘 制 因 素 指 标 趋 势 图
计 算 K 值
计 算 k 值
计 算 极 差 R
计算各列偏差平方和、 自由度 列方差分析表, 进行F 检验 分析检验结果, 写出结论
液管吸取0.5ml悬液,接到每一组培养基中
(接种量要完全一样)
四、发酵
将三角瓶置于恒温摇床中,30℃,
120rpm培养24h
五、比浊法测定各发酵液OD值
取下摇瓶,以空白培养基为对照,于560nm
处测定各摇瓶中发酵液的OD值,填入表中。 注意:如果OD值过大,需将发酵液作一定稀 释后再测定。
27.0 8.7 B>A>D>C B3 C3 A2B3C3D1
Hale Waihona Puke 本实验以菌体生物量为指标,用四因素三水
平的正交试验确定酵母菌的最优培养基。
实验步骤
一、培养基的配制
1.将葡萄糖、蔗糖、酵母提取粉、KH2PO4作为培养基的主要 影响因素,每一因素设定3个水平,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 试验,试验设计如表1
表1 正交试验表设计
因素水平 A葡萄糖 /% 1 1.0 2 3 2.0 3.0
2.基本工具——正交表 记号:Ln(tm)
L:正交表的符号 n:表的行数(可安排试验的次数) t:表中的字码数(水平数) m:表的列数(最多可安排因素个数)
L8(27)
L9(34)
L16(45)
3.正交表的特点
试验点分布均匀、整齐可比 任何一列中各字码(水平)都出现,且出现的次
B黄豆饼粉/% 3 5 7
C蛋白胨/% 0.2 0.4 0.6
(3)设计试验方案
1)选择正交表 2)表头设计(不混杂) 3)列出试验方案 4)进行实验
因素 实验号 1 2 3 4 5 6 7 8 9 1 1 1 2 2 2 3 3 3
A 1 2 3 1 2 3 1 2 3
B 1 2 3 3 1 2 2 3 1
1.单因素法 2.正交试验法 3.均匀试验设计
三、正交试验法
1.概念
利用已经设计好的表格--正交表--来安排试验并进
行数据分析的一种方法。 它是从全面试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 试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备了“均匀分散,齐 整可比”的特点,是一种高效率、快速、经济的 实验设计方法。
B蔗糖/%
1(0)
2(1) 3(2) 1(0) 2(1) 3(2) 1(0) 2(1) 3(2)
C酵母提取 D KH2PO4 /% 粉/%
1(0.5)
2(1) 3(1.5) 2(1) 3(1.5) 1(0.5) 3(1.5) 1(0.5) 2(1)
OD值
1(0.5)
2(1) 3(1.5) 3(1.5) 1(0.5) 2(1) 2(1) 3(1.5) 1(0.5)
表10-8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号 1 2 3 4 5 6 7 8 9 K1 K2 K3 k1 k2 k3 极差R 主次顺序 优水平 优组合 因素 A 1 1 1 2 2 2 3 3 3 41 87 61 13.7 29.0 20.3 15.3 A2 B 1 2 3 1 2 3 1 2 3 13 82 94 4.3 27.3 31.3 C 1 2 3 2 3 1 3 1 2 46 71 72 15.3 23.7 24.0 D 1 2 3 3 1 2 2 3 1 89 46 54 29.7 15.3 18.0 14.3 D1 液化率% 0 17 24 12 47 28 1 18 42
3(2) 1(0) 2(1) 3(2)
3(1.5)
1(0.5) 3(1.5) 1(0.5) 2(1)
1(0.5)
2(1) 2(1) 3(1.5) 1(0.5)
二、灭菌
锥形瓶培养基:标记,加棉塞、报纸包扎。
1ml移液管2支
121℃,灭菌20min
三、接种
将菌种(教师预先培养好)摇匀后用无菌移
B蔗糖/%
1(0) 2(1) 3(2) 1(0)
C酵母提 取粉/%
1(0.5) 2(1) 3(1.5) 2(1)
D KH2PO4 /%
1(0.5) 2(1) 3(1.5) 3(1.5)
OD值
实验5
实验6 实验7 实验8 实验9
2(2.0)
2(2.0) 3(3.0) 3(3.0) 3(3.0)
2(1)
优水平 优组合
因素主次顺序
结 论
绘制因素与指标趋势图 以各因素水平为横坐标,试验指标的平均值(kjm) 为纵坐标,绘制因素与指标趋势图。由因素与指标趋 势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出试验指标随着因素水平的变化 而变化的趋势,可为进一步试验指明方向。
16.0
14.3 13.3
¹ ¹ ¿ È ¿ Ñ Ç ¶ ä Â ¿ È Â Ï Ç ¶ Ñ Æ È 12.7 Á Î ¶
A: 首先计算各因素每个水平的平均效果和极差。
因素 实验号 1 2 3 4 5 6 7 8 9 k1 k2 k3 1 1 1 2 2 2 3 3 3
(X1+X2+X3)/3 (X4+X5+X6)/3 (X7+X8+X9)/3
A 1 2 3 1 2 3 1 2 3
B 1 2 3 3 1 2 2 3 1
C
结果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X4+X7)/3 (X2+X5+X8)/3 (X3+X6+X9)/3
(X1+X5+X9)/3 (X2+X6+X7)/3 (X3+X4+X8)/3
极差
K最大- K最小
K最大- K最小
K最大- K最小
B :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各因素的主次和影响趋 势,找到最优试验方案。 比较RA 、RB、RC值,R值越大的因素,影响越大,控 制要越严格,R值越小的因素,影响越小。 对每一个因素,选择K值最大的水平为最佳条件。如对 于因素A 淀粉,若k2>K1>k3 ,即k2最大,根据因素水平表中 的设计,其水平为7%。表明7%为最佳的淀粉浓度。对于因 素B ,k2最大,对于因素C ,k3最大。 则实验的最佳实验条件为: A2 B2 C3,即最佳实验条件 为:淀粉为7%,黄豆饼粉5%,蛋白胨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