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基优化设计

合集下载

培养基优化设计

培养基优化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新编生物工艺学设计题目: 培养基优化设计院系: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学生姓名:学号:2专业班级:08生物技术指导教师:关现军2011 年6月3 日课程设计任务书目录1.摘要················································页码2.关键字··············································页码3.设计背景············································页码3.1培养基简介···········································页码3.2培养基优化设计的重用意义····························页码4 设计方案·················································页码 4.1原材料制备···········································页码 4.2菌种的选择···········································页码 4.3营养因子的比例设·····································页码4.4理化条件控制············································页码4.5总工艺流程列叙········································页码5 预期结果················································页码6 方案实施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页码7 设计感受·················································页码7.1 关于本方案···················································页码 7.2 关于自我·····················································页码8参考文献··················································页码.1 摘要以改良MRS发酵培养基为墓础,选择玉米浆、牛肉膏、乳糖、番茄汁、际蛋白陈等7个营养因子增菌培养乳酸菌进行优化。

酵母菌的分离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酵母菌的分离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50ml • 1.酵母浸液0.5g (NH4)2SO4 1g 葡萄糖1g
2. 酵母浸液0.5g (NH4)2SO4 2g 葡萄糖1g (2) 1.酵母浸液0.5g NH4NO3 1g 葡萄糖1g
2. 酵母浸液0.5g NH4NO3 2g 葡萄糖1g
(3) 1.酵母浸液0.5g NaNO3 1g 葡萄糖1g • 2. 酵母浸液0.5g NaNO3 2g 葡萄糖1g • 3.对比试验:酵母浸液0.5g 蛋白胨1g 葡萄糖1g • 4.配置完毕调PH值 PH等于5为准确 • 包三个移液管然后将以上培养基一起拿去灭菌
• 5.3减少进气量,控制罐压在0.02MPa左右后,点 燃接种火圈内的酒精棉球。
• 5.4 拧下进料口螺盖,放入盛有酒精的培养皿中。
• 5.5将接种瓶是瓶口在火焰上烧一下,并在火焰的 保护下拔下瓶塞,迅速将菌种倒入发酵罐内。
• 5.6旋上进料口螺盖后灭火焰,拧紧螺盖,并用酒 精棉球将进料口擦洗干净。
二、配制
1、配多少培养基 10L罐装料量60%:10X60%=6L 接种量10%:培养基5400ml(实际操作培养基
5000ml),种子液600ml 2、配方用多少
6L:60g酵母浸粉1%,120gc120g葡萄糖2%; 150ml:1.5g酵母浸粉1%,3g酵母浸粉1%,3g葡 萄糖2%.其中100ml加1g琼脂配成固体培养基用于 倒平板;50g原液用于测OD时做标准液。 3、所需器材包扎灭菌 4个装有9ml蒸馏水的试管,6个空试管,4个涂 布器,4个移液管1ml,6个平板
四 实验内容
1、分离单菌落
(1)实验物品灭菌
仪器:包扎9个移液管、9个涂布器、9个装有9ml 蒸馏水的试管、16个平板、
液体:3g酵母浸粉1%、6g蛋白胨2%、6g葡萄糖 2%,配成300ml溶液,取240ml溶液平均分装两个三 角瓶中,然后每个三角瓶放入2.4g琼脂,剩下60ml 为液体培养基,然后将以上设备拿去灭菌

谈富集光合细菌培养基的优化研究

谈富集光合细菌培养基的优化研究

谈富集光合细菌培养基的优化研究论文摘要: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一种富集光合细菌的培养基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酵母膏和NaHCO3在培养基中的浓度对富集红螺菌科的光合细菌有显著的影响。

若以达到相同生长量(OD660值)做指标,应用优选出来的培养基进行富集比原培养基要提前5~6 d。

光合细菌(PSB)是一大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的总称。

研究应用的实践表明,光合细菌中的红螺菌科能利用多种硫化物和有机物作为其光合作用的供氢体和有机碳源,在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水产养殖的水质调控与促进健康生长、在农业中作为高效活性菌肥等方面,发挥着十分有益的和令人瞩目的作用[1]。

光合细菌的推广和应用,需要合适的培养基质,但目前经典的用于富集红螺菌科光合细菌的培养基(小林达治1977)[2]平均富集的时间为2~8周,且存在培养基成分种类多,成本较高的缺点。

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其进行应用型优化设计,旨在为高活性光合细菌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1 材料和方法1.1 样品和菌种来源光合细菌样品来自湛江港岸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湛江湖光岩附近奶牛养殖场和鸭塘的污水和底泥中。

共分离出3种红螺菌科菌株: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palustris)、荚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capsulata)、红螺菌(Rhodospirillumsp.),沼泽红假单胞菌为优势菌群,故选沼泽红假单胞菌为本试验菌种。

1.2 培养基富集培养基采用《微生物学实验教程》[2]中配方:氯化铵0.1 g,碳酸氢钠0.1 g(5%水溶液,过滤除菌取2 ml加入),磷酸氢二钾0.02 g,乙酸钠0.1~0.5 g(取0.3 g),七水硫酸镁0.02 g,氯化钠0.05~0.2 g,(取0.2g)生长因子1ml,微量元素溶液1ml,蒸馏水97 ml,pH 7.0。

1.3 方法1.3.1 富集培养基的初步优选1.3.1.1 NaHCO3利用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发现:适当的提高NaHCO3浓度,可缩短富集的时间。

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方法

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方法

工业发酵进展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方法对于微生物的生长及发酵,其培养基成份非常复杂,特别是有关微生物发酵的培养基,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之间的配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微妙的。

面对特定的微生物,人们希望找到一种最适合其生长及发酵的培养基,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以期到达生产最大发酵产物的目的。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在微生物产业化生产中举足轻重,是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必要环节。

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发酵培养基,是一个发酵产品工业化成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以工业微生物为例,选育或构建一株优良菌株仅仅是一个开始,要使优良菌株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还必须优化其发酵过程,以获得较高的产物浓度〔便于下游处理〕,较高的底物转化率〔降低原料成本〕和较高的生产强度〔缩短发酵周期〕。

设计发酵培养基时还应时刻把工业应用的目的留在脑海里。

一.发酵培养基的成分现代别离的微生物绝大部分是异养型微生物,它需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前体等物质提供能量和构成特定产物的需要。

其营养物质一般包括碳源、氮源〔有机氮源、无机氮源〕、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生长因子、前体、产物促进和抑制剂等。

另外,在设计培养基时还必须把经济问题和原材料的供给问题等因素一起考虑在内。

此外,还要考虑所筛选的菌种来源的地点环境,比方本实验室长期从事红树林微生物的别离及其研究工作,红树林的环境处于海洋与陆地之间,所以配制培养基所用的水除了一般的去离子水外还包括陈海水。

如果在知道产物结构或者产物合成途径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加入构成产物和合成途径中所需的特定结构物质。

我们也可以结合某一菌株的特定代谢途径,加入阻遏或者促进物质,使目的产物过量合成。

例如青霉素的合成会受到赖氨酸的强烈抑制,而赖氨酸合成的前体α-氨基已二酸可以缓解赖氨酸的抑制作用,并能刺激赖氨酸的合成。

这是因为α-氨基已二酸是合成青霉素和赖氨酸的共同前体。

如果赖氨酸过量,它就会抑制这个反应途径中的第一个酶,减少α-氨基已二酸的产量,从而进一步影响青霉素的合成。

培养基优化方法

培养基优化方法

方法一:LB培养基、平板保存的工程菌HB101/pJJ-rhIFNα2B、Amp、酵母提取物、蛋白胨、10×SAE、100×MgCl2、100×TES、Tris、HCl10×SAE配方(1L):KH2PO410g、K2HPO4·3H2O52.4g、NH4Cl10g、K2SO426g100L【步骤】种子制备:1、取100mLLB培养基加入到一无菌的500ml三角形中,同时加入100μl100mg/ml的Amp。

2、接种甘油管保存的工程菌HB101/pJJ/rhIFNα-2b100μl,使工程菌分散于培养液中。

3、盖好试管,在摇床上以220rpm的速度,于37℃培养至对数中期(约5小时)上罐准备:1、配置500ml10×SAE2、配置发酵培养基(3L)称取胰蛋白胨30g,酵母提取物90g,加入2.64L去离子水,搅拌溶解后加入300ml 10×SAE、30ml100×MgCl2、30ml100×TES。

3、将培养基加入到5L发酵罐,插入pH、溶氧电极和温度探头,装上空气过滤膜,包扎好后放入灭菌锅中,同时放入一瓶250ml30%磷酸(调pH用),于1.05kg/cm2高压下蒸汽灭菌30min。

4、待灭菌结束后,将发酵罐放在冷却底座上,开启发酵罐控制系统,联接好冷凝水、空气线路。

5、控制pH=7.4,在转速650r/m、通气量3L/min 定D.O.为100%于自动控制发酵罐上37℃发酵22小时。

6、当培养基温度冷却到37℃后,接入制备好的种子7、从接种完时刻起,每两小时取适当量样品,其中取1ml用于测菌体浓度(A600nm);另取1ml加入到一称过重ep管中,12000rpm离心,小心取出900μl上清用作测菌体浓度的空白,甩干后再次称重,计算菌体湿重,按每8.3mg菌体湿重加入300μL水重悬菌体,冻于-20℃备用。

【doc】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优化培养实验

【doc】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优化培养实验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优化培养实验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优化培养实验吴俊罡张秉胜刘吉华秦贵江王梅雪张红霞庚涛(大连翔大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摘要本文从生产实际出发,针对生产用菌种,通过对培养基碳源,氮源等的选择及配比的正交实验,得出最适培养基.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芽孢率活菌数培养基前言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是我国农业部允许作为饲料添加剂的两种芽孢杆菌之一.其已被越来越多地研制成饲用微生态制剂.因其制剂是无毒,无残留,无污染的"绿色"添加剂,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已在畜牧业,饲料行业广泛应用,显示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枯草芽孢杆菌具有很强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活性,能产生抗菌素,在动物肠道内具有较强生物夺氧能力.这些特性对促进动物营养的消化吸收,提高动物的饲料转化率和防病促进生长起到重要作用.现阶段的工业化生产中,常存在着发酵周期长,芽孢形成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对此我们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实验,以提高枯草芽孢杆菌的产量并降低生产成本.材料与方法材料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翔大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保存.主要试剂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葡萄糖,淀粉,硫酸锰,葡萄糖等.主要设备P270普通摇床,303AB一3隔水式培养箱,1600倍微生物显微镜,PHS一25G型酸度计,50升高级发酵罐,电热干燥箱等.检测方法活菌计数采用平皿活菌计数法,芽孢率采用芽孢染色后显微镜下计数比较.检测培养基:牛肉膏0.3%,蛋白胨1%,葡萄糖1%,氯化钠0.5%,琼脂2%菌种处理安培管菌种活化:用无菌吸管吸取0.3--0.5毫升无菌水滴入安培管,轻轻震荡使冻干菌体溶解成悬浮状,取0.1--0.2毫升菌悬液涂于上肉汤培养基平皿上,37℃培养36小时.菌种筛选:挑取少许活化后菌落划线于促芽孢形成培养基(土壤浸出液1000毫升,牛肉膏6可克, 蛋白胨5克,琼脂20克,pH7.0~7.2)平皿上,37℃培养20小时左右取出,选大菌落挑到装有4.5毫升无菌水的试管中,震荡均匀后置120oC干燥箱中加热20分钟,再涂布于促芽孢形成培养基的平皿上培养,反复多次.最后选取平皿上的大菌落转接到促芽孢培养基的试管斜面上,37℃培养箱培养l3~15 小时拿出放入4~C冰箱保存备用.筛选前后种子作对比:从冰箱中拿出筛选前后的种子斜面各1支,分别接入装有肉汤培养基的三角瓶中,在37℃,每分钟195转的摇床上振动培养,每3小时涂片观察一次,培养36小时记录活菌数和芽孢率. 此过程重复3次.培养基选择首先选择四种不同培养基进行摇瓶培养比较,观察菌数和芽孢形成情况.培养基的配制:①号培养基:淀粉0.15%+葡萄糖0.5%+尿素0.1%+磷酸氢二钾0.3%+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5%+酵母膏0.02%+氯化铁0.01%+碳酸钙0.01%+大豆粕1%;②号培养基:淀粉0.15%+葡萄糖0.5%+尿素0.1%+磷酸氢二钾0.3%+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5%+酵母膏0.02%+氯化铁0.01%国外畜牧学——猪与禽第23卷第3期2003年5月?31'+碳酸钙0.01%+大豆粕1%+淀粉0.3%+3.08%浓度的硫酸锰溶液0.1%.③号培养基:牛肉膏0.3%+蛋白胨1%+葡萄糖1%+氯化钠0.5%;④号培养基:牛肉膏0.3%+蛋白胨1%+葡萄糖1%+氯化钠0.5%+淀粉0.3%+3.08%浓度的硫酸锰溶液0.1%;以上所有各种培养基的pH均调为7.0~7.2.以上每种培基各做三瓶,装液量100毫升/500毫升三角瓶,用四层纱布和牛皮纸包扎置立式压力蒸汽消毒器中于121℃灭菌20分钟,取出备用.摇瓶种子制备:将在冰箱保存的种子在无菌室内接入肉汤培养基中,在37℃,每分钟195转的摇床上振荡培养12小时.接种和培养:培养好的种子液以10%接种量分别接入四种不同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每隔12小时检测一次,36小时结束培养.此过程重复3 次.正交实验:我们将上述摇瓶结果相对较好的②号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设计了四个因素,三个水平的正交实验,以进一步优化培养基配比(培养36 小时测活菌数).正交实验设计见表1(所用培养基中其它营养成分不变).表1正交实验设计简表发酵罐实验以摇床正交实验得出的最佳培养基进行50升发酵罐培养,并与肉汤培养基进行对比.发酵罐培养的有关条件如下:定容30升,加消泡剂3‰,用NaOH溶液调pH值到7.5~8.0(注:因为灭菌后pH约下降0.5~1.0),培养121'112灭菌20分钟,培养温度37'112,搅拌转速200转/分钟,起始气流量比1:0.5.当芽孢率达到80%以上时,发酵结束.此实验重复两次.结果和讨论菌种处理结果从菌种优化的三次结果看:经优化后在相同的培养时间内(36小时)芽孢形成率由原先的约38% 提高到约96%,活菌数也由17.7亿/毫升提高到28.6亿/毫升.菌种处理结果见图1.处理前芽孢形成率(%)菌种处理结果处理后臼活菌数(亿/毫升)摇床实验的结果摇床实验所确定的四种培养配方依据是:①号培养基为普遍应用于培养细菌的培养基配方,③号培养基为经验配方,②号和④号培养基配方是在①,③号培养基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3%的淀粉和添加30.8ppm浓度的硫酸锰而成.通过本试验证明锰离子,淀粉对芽孢形成有促进作用.②号培养基配比要明显优于其它三种培养基配比,培养到36小时芽孢率可达到95%以上,活菌数可达到27亿/毫升,故我们选择②号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进行正交实验.摇床实验的结果见表2.表2摇床实验的结果培养基和检测项目培养时间(小时)122436培养基①芽孢率(%)活菌数(亿魔升)培养基②芽孢率(%)活菌数(亿魔升)培养基③芽孢率(%)活菌数(亿魔升)培养基④芽孢率(%)活菌数(亿魔升)个别芽孢约40约8026.2518.615.4个别芽孢约50约10027.1528.4526.2个别芽孢约50约8015.7519.112.25个别芽孢个别芽孢约2514.3619.2511.75正交实验结果表3显示了正交实验的结果.由表可见,影响因素为:MnSO4>豆粕>淀粉>葡萄糖;适宜条件为:葡萄糖1.5%,淀粉0.2%,豆粕3%,Mn-SO40.1%,磷酸氢二钾0.3%,磷酸二氢钾0.15%,.32.国外畜牧学——猪与禽第23卷第3期2003年5月∞∞∞∞加0目硫酸镁0.05%,酵母膏0.02%,氯化铁0.01%,碳酸钙0.01%.表3正交实验的结果发酵罐实验结果以摇床正交实验得出的最佳培养基进行50升发酵罐培养,与肉汤培养基培养的两次比较实验,结果基本稳定.采用优化培养基的培养结果比肉汤培养基有很大提高,主要体现在:①发酵周期缩短了24~26小时,在发酵生产中降低了能耗,且可提高年产量;②最终活菌数提高了约54.7%.芽孢形成比率高,菌体死亡率较优化前低24.7%.图2显示了两种培养基两次培养结果的对比.结论适合该菌株发酵的培养基配比为:葡萄糖1.5%,淀粉0.2%,豆粕3%,MnS040.1%,磷酸氢二钾0.3%,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5%,酵母膏0.02%,氯化铁0.01%,碳酸钙0.01%.(参考文献7篇略)一◆l:了||I::||l:||.一-.一一./'一■——一一'———◆..-,一t一▲v..一.一二'.一一一.~.?:::!::,6l014182226303438424648培养时间,时)注:芽孢率1,活茵数1,芽孢率2,活茵数2代表两次肉汤培养基配方发酵培养结果;芽孢率3,活茵数3,芽孢率4,活茵数4代表优化的培养基配方发酵培养结果.图2两种培养基培养结果的对比代邮:257000鲁东营IZl区河滨路东营力大王农畜产公司于勇510000广州天河广汕路高唐科技产业园廖益平我们已将你们买的书寄出,但被邮局退回了,原因是"原写地址不详",希望你们见此通知后速与《国外畜牧学——猪与禽》编辑部联系.谢谢!国外畜牧学——猪与禽第23卷第3期2003年5月?33?∞舳∞∞∞∞加m0晕。

红色诺卡菌固体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红色诺卡菌固体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Abstract Solidmedium formulawasoptimizedusing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toincreasethesolidculturebio massofNocardiarubraNr8206.First,discoveredthekeyfactorsaffectingthebiomassofN.rubraNr8206fromex istingmedium formulabyPlackettBurmanmethod,thendeterminedtheformulawiththelargestbiomassadoptedthe steepestascent,usedasbasicstartingvalueofcentralcompositedesign(CCD)experimenttofitthemathematical modelequations,finallywastofindtheoptimalcombination.Theoptimizedformulawasthentransferredtotheenter prisestoapplyenlargementexperimentandconductverificationandcomparisonoftheresults.Theresultsshowedthat keyfactorsthataffectedthebiomassofN.rubraNr8206ineachmediumcomponentwere:peptone,NaCl,andbeef extract;andtheoptimalsolidmediumformulawas:peptone42g/L,beefextract8g/L,NaCl1.2g/L,glycerol10 mL/L,Na2HPO4·12H2O0.3g/L,agar20g/L.Intermsofcellbiomass,theoptimalsolidmediumformulationwas higherby104% ascomparedwiththeoriginalformulation.Therefore,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canbeusedto optimizethesolidmedium forimprovingthebiomassofN.rubraNr8206,andalsoprovideabasisfortheoptimiza tionofN.rubraNr8206cultureconditionsandliquidfermentation. Keywords Nocardiarubra;responsesurfaceoptimizedesign;centralcompositedesign;mediumformulations;cells biomass

培养基的优化策略

培养基的优化策略

培养基的优化策略1试验设计在工业化发酵生产中,发酵培养基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培养基的成分对产物浓度、菌体生长都有重要的影响。

实验设计方法发展至今可供人们根据实验需要来选择的余地也很大。

1.1单因素法(One at a time)单因素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保持培养基中其他所有组分的浓度不变,每次只研究一个组分的不同水平对发酵性能的影响。

这种策略的优点是简单、容易,结果很明了,培养基组分的个体效应从图表上很明显地看出来,而不需要统计分析。

这种策略的主要缺点是:忽略了组分间的交互作用,可能会完全丢失最适宜的条件;不能考察因素的主次关系;当考察的实验因素较多时,需要大量的实验和较长的实验周期。

但由于它的容易和方便,单因素方法一直以来都是培养基组分优化的最流行的选择之一。

1.2正交实验设计(Orthogonal design)正交设计就是从“均匀分散、整齐可比”的角度出发,是以拉丁方理论和群论为基础,用正交表来安排少量的试验,从多个因素中分析出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以及它们对实验的影响规律,从而找出较优的工艺条件。

石炳兴等利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了新型抗生素AGPM 的发酵培养基,结果在优化后的培养基上单位发酵液的活性比初始培养基提高了18.9倍。

正交实验不能在给出的整个区域上找到因素和响应值之间的一个明确的函数表达式即回归方程,从而无法找到整个区域上因素的最佳组合和响应值的最优值。

而且对于多因素多水平试验,仍需要做大量的试验,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1.3均匀设计 (Uniform design)均匀设计是我国数学家方开泰等独创的将数论与多元统计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试验方法。

这一成果已在我国许多行业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均匀设计最适合于多因素多水平试验,可使试验处理数目减小到最小程度,仅等于因素水平个数。

虽然均匀设计节省了大量的试验处理,但仍能反映事物变化的主要规律。

1.4全因子实验设计(Full factorial design)在全因子设计中各因素的不同水平间的各种组合都将被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新编生物工艺学设计题目: 培养基优化设计院系: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学生姓名:学号:200806040035专业班级:08生物技术指导教师:关现军2011 年6月3 日课程设计任务书目录1.摘要··页码2.关键字··页码3.设计背景·页码3.1培养基简介··页码3.2培养基优化设计的重用意义··页码4 设计方案·页码4.1原材料制备··页码4.2菌种的选择··页码4.3营养因子的比例设··页码 4.4理化条件控制··页码4.5总工艺流程列叙··页码5 预期结果··页码6 方案实施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页码7 设计感受··页码7.1 关于本方案··页码7.2 关于自我··页码8参考文献··页码.1 摘要以改良MRS发酵培养基为墓础,选择玉米浆、牛肉膏、乳糖、番茄汁、际蛋白陈等7个营养因子增菌培养乳酸菌进行优化。

利用L8(2的7次方)正交实验,优化出培养墓营养因子最佳组成是:玉米浆3%、牛肉膏1%、乳糖1%。

研究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酸菌,在优化后的MRS培养基发酵液中,37℃培养20h,菌落数均高于原MRS培养基发酵液的菌落数,达到1护cumL以上,乳酸菌发酵液得到了浓缩,大大降低了乳酸菌发酵培养墓的成本,原料成本降低了约40%,同时使菌种数量达到最大。

2 关键字乳酸菌,营养因子,优化培养,最大产菌3. 设计背景3.1乳酸菌培养基简介乳酸菌工业产品为菌体本身细胞,因而设计出能增菌的培养基在工业上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选用工业上佳美低廉的原料,便于降低成本,也有利于降低菌种的适应期,利于增值。

乳酸菌增菌液配方设计中因营养要求复杂,影响生长的因素多,在实际工作中还应做其他条件的优化,如增菌液氧化还原电势、pH值、温度等,因工作量大而时间有限,只能对配方作初步的优化设计。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工业应用时可选用乳清和脱脂乳经蛋白酶水解,用以提高增菌效果,再加入乳糖、啤酒酵母的自溶水解物,在发酵罐内完成乳酸菌的增菌,罐内可以通入过滤除菌的N2和CO2 ,以降低反应液氧化还原电势(特别是保加利亚乳杆菌)。

若有自动化发酵罐还可通过监测pH值,发酵罐自动注入灭菌的1 mol - 1NaOH或NH4OH液,以中和代谢乳酸。

培养基(Medium)是供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水等。

有的培养基还含有抗菌素和色素,用于单种微生物培养和鉴定。

培养基由于配制的原料不同,使用要求不同,而贮存保管方面也稍有不同。

一般培养基在受热、吸潮后,易被细菌污染或分解变质,因此一般培养基必须防潮、避光、阴凉处保存。

对一些需严格灭菌的培养基(如组织培养基),较长时间的贮存,必须放在2~6℃的冰箱内。

由于液体培养基不易长期保管,现在均改制成粉末。

化学分类:天然培养基(指一类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体包括其提取物制成的培养基。

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麦芽汁培养基等);组合培养基(又称为合成培养基或综合培养基,是一类按微生物的营养要求精确设计后用多种高纯化学试剂配制成的培养基。

如葡萄糖铵盐培养基、淀粉硝酸盐培养基等。

);半组合培养基(指一类主要以化学试剂配制,同时还加有某种或某些天然成分的培养基。

例如,马铃薯蔗糖培养基。

)物理分类:液体培养基(一类呈液态的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一类外观呈固态的培养基。

根据性质又分为固化培养基、非可逆性固化培养基、天然固态培养基、滤膜。

);半固体培养基(指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凝固剂而配制成的半固体状态的培养基。

);脱水培养基(又称预制干燥培养基,指含有除水分外的一切成分的商品培养基。

)微生物分类:选择性培养基(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鉴别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的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例如,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EMB)。

)另外一种就是天然培养基。

天然培养基是指来自动物体液或利用组织分离提取的一类培养基,如血浆、血清、淋巴液、鸡胚浸出液等。

组织培养技术建立早期,体外培养细胞都是利用天然培养基。

但是由于天然培养基制作过程复杂、批间差异大,因此逐渐为合成培养基所替代。

目前广泛使用的天然培养基是血清,另外各种组织提取液、促进细胞贴壁的胶原类物质在培养某些特殊细胞也是必不可少。

3.2存在问题目前的培养基虽能进行乳酸菌生产,但是,其有操作复杂、产量小、资源浪费、成本过高等不足之处。

3.3培养基优化设计的重用意义合理配置的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成分达到最适比例,PH达到最适,溶解氧也达到了最适浓度,这样就给微生物创造了最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并且对环境产生的污染降到最低,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又能单位时间内生长最多的菌量。

同时减少了动力设备与加压设备,大大减少了成本,这对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无疑意义重大。

4.设计方案4.1原材料制备41.1 菌种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及其混合菌,4.1、2电子天平,酸度计,培养箱,电热恒温水浴锅,高压灭菌锅,放大镜冰箱4.1,3玻璃仪器试管、三角烧瓶、试剂瓶、刻度吸管、平皿等4.1,4 实验室试剂浓度为1mol/L的NaOH,;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M17合成培养基、酸化MRS培养基;质量分数为10%脱脂乳液的配制:取150g脱脂奶粉,加入1350mL的蒸馏水中,配成10%的脱脂乳液,备用4.2菌种的选择4.2.1 酸奶的特征微生物菌落计数[9]及菌落形态将样品以十进制稀释后,取适当的稀释度分别接种,应用选择性培养基倒平板;MRS培养基,在37℃下培养72h,计算其保加利亚乳杆菌的菌落数;M17培养基,在37℃下培养48h,计算其嗜热链球菌的菌落数。

4.2.2 绘制球菌和杆菌及混合菌的发酵曲线取已知含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菌量的牛乳,在相同的温度下,各取1种单独培养,同时也使2种菌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培养,随着时间的变化分别测定其酸度值,然后绘制曲线,其操作步骤如下。

(1)取质量分数10%的脱脂乳液600mL,分装于3个烧瓶中,每个烧瓶装入200mL,于105℃下高温蒸汽灭菌15min。

(2)无菌室(超净台)中的分别接种。

取装有接种菌种牛乳的试管,摇匀里面的牛乳。

用吸管吸取含嗜热链球菌的牛乳1mL,注入1个烧瓶中,用吸管吸取含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牛乳10mL,注入第2个烧瓶中,然后,用吸管吸取含嗜热链球菌的牛乳0.5mL,同时用吸管吸取含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牛乳5mL,一起注入第3个烧瓶中,并均编号(3)将3个烧瓶密封,充分振摇,然后将其都放在42℃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

每隔30min测定1次3个烧瓶中牛乳的酸度。

做出其酸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测定酸牛乳的酸度(吉尔涅尔度)】。

取10mL酸牛乳,用20mL的蒸馏水稀释,加入0.5mL体积分数为0.5%的酒精性酚酞指示剂,以浓度0.1mol/L的NaOH滴定,将消耗的NaOH体积(mL)数乘以10,即每100mL牛乳中所需要的浓度为0.1mol/L的NaOH的毫升数为1°T,称为1吉尔涅尔度。

一般牛乳的酸度超过20°T,即可认为该牛乳已开始变酸。

酸度越高,对热的稳定性越差,越易凝固。

由图1可得知,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单独作为发酵剂时,它们在开始阶段的发酵速度比混合菌的快,其中,嗜热链球菌的发酵速度又较保加利亚乳杆菌快。

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嗜热链球菌的发酵速度开始减小,保加利亚乳杆菌的发酵的速度也开始减小,但混合菌的发酵速度逐渐加大,并且在2h后混合菌发酵牛乳的酸度分别超过杆菌的和球菌的,酸度明显提高;12h后,其酸度远远超过单菌的。

品尝酸奶时,发现混合菌发酵的酸奶口感更好.有一上可知混合菌的发酵条件比单菌的更好更有价值,但如何搭配这两种菌使其得到更加优化的乳酸菌呢?现就设计不同比例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发酵条件来得出使乳酸菌增菌的最佳混合菌的比例。

绘制不同比例的混合菌发酵曲线:将菌种混合后,在相同的温度下培养,测定菌种的比例,并随着时间的变化分别测定其酸度值,然后绘制曲线,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取配制好且灭菌的质量分数10%的脱脂牛乳1000mL,分装于5个烧瓶,每瓶200mL,分别接种。

第1个烧瓶中注入含嗜热链球菌的牛乳0.75mL和含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牛乳2.5mL;第2个烧瓶中注入含嗜热链球菌的牛乳0.5mL和含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牛乳5mL;第3个烧瓶中注入含嗜热链球菌的牛乳0.8 mL和含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牛乳2mL;第4个烧瓶中注入含嗜热链球菌的牛乳0.25mL和含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牛乳7.5mL;第5个烧瓶中注入含嗜热链球菌的牛乳0.6mL和含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牛乳4mL。

分别标注发酵剂1号~5号。

(2)取接种牛乳的5个烧瓶,每瓶中分别倒出50mL 于另一烧瓶中,编上号。

培养前,取装混合菌的5个烧瓶中的牛乳,用酸奶的特征微生物菌落计数法记数。

将接种的5瓶牛乳密封后,放在43℃的恒温培养箱里面培养。

将另5个烧瓶盖上塞子后,置于43℃的水浴锅中,每5min测定5个烧瓶里牛乳的酸度值。

(3)待到水浴锅中的烧瓶中的牛乳出现凝聚时,将恒温箱中对应的烧瓶取出,测定其酸度,之后置于4℃的冰箱中储存。

将菌种1和菌种2每隔一段时间从冰箱中取出后,倒出30mL测定其酸度,然后放回冰箱中继续储存。

4.3营养因子的比例设计结果不同营养因子对嗜酸乳杆菌生长关系影响大小顺序为:玉米浆>马铃薯汁>牛肉膏>乳糖>际蛋白陈>葡萄糖>番茄汁>帕拉金糖1.3 正交试验培养基中共取7个营养因子:牛肉膏、乳糖、番茄汁、马铃薯汁、葡萄糖、玉米浆、际蛋白胨采用7个因子2个位级的正交表L8(2的7次方)设计试验,接种嗜酸乳杆菌采用二级发酵试验由7个因子的R值,得出它们作用的主次顺序为:玉米浆>牛肉膏>乳糖>际蛋白陈>马铃薯汁>番茄汁>葡萄糖,分析得到下表:利用正交试验所优化培养基组成(即:玉米浆3%、牛肉膏1%、乳糖1%,加其他盐),进步用3种乳酸菌进行发酵试验,验证培养基的发酵增菌效果并与MRS培养基进行比较,分别接种3种乳酸菌,37℃发酵培养20h,用平板计数法(无氧培养)进行检测,均进行3次发酵,测定发酵液菌落数,结果见表4.4理化条件的控制1、温度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