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方法
微生物培养基优化方法概述

微生物培养基优化方法概述微生物培养基是微生物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实验工具,可以提供适宜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环境条件,为研究微生物生理生化学特性和分子机制提供便利。
然而,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基存在很多缺陷,如成本高、配方复杂、不够精准等。
因此,如何优化微生物培养基成为微生物学领域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下面,我们简述一些微生物培养基优化方法的概述。
一、基础化学物质的选择化学物质对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基础化学物质如氮源、碳源和微量元素等对微生物生长和繁殖至关重要。
因此,选择优质、纯净、含量稳定的化学物质是优化微生物培养基的基本方法。
二、组成比例的优化微生物培养基中各组分物质的比例也是影响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因素。
优化微生物培养基组成比例需要遵循适量原则,依据不同微生物类型的生长需求进行调整,使得培养基中各组分物质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添加辅助物质现代微生物培养技术倡导添加适量的辅助物质,如生物素、维生素和抗生素等,来促进微生物生长和繁殖。
辅助物质能够刺激微生物代谢活性、增加其生长速度和数量,从而提高微生物培养基的质量。
四、结构体系的调整微生物培养基的结构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主要包括酸碱平衡、温度、pH值等方面,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培养基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因此,通过调整酸碱平衡、温度和pH,能够使培养基中微生物生长、繁殖更加顺畅。
总之,优化微生物培养基是微生物学领域必须要着手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和创新,以便更好的促进和推动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
发酵培养基组成优化对化工产品发酵性能的影响

发酵培养基组成优化对化工产品发酵性能的影响发酵培养基是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化工产品的发酵性能。
通过对发酵培养基的组成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发酵过程的效率和产量。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讨论发酵培养基组成优化对化工产品发酵性能的影响。
首先,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是影响发酵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常用的碳源包括葡萄糖、木糖、果糖等。
不同的碳源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有着不同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碳源可以提高微生物的产量和速率。
例如,某些微生物对果糖的利用能力更强,将果糖作为主要碳源可以提高产品的产量。
其次,发酵培养基的氮源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也有重要影响。
氮源可以分为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两类。
有机氮源如蛋白胨、酵母膏等可以提供微生物所需的氨基酸和其他生长因子,有助于细胞生长。
而无机氮源如铵盐、硝酸盐则提供了微生物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氮元素。
合适的氮源选择可以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此外,微量元素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也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常用的微量元素包括铁、锌、钙等。
这些微量元素通常以盐的形式添加到发酵培养基中。
微量元素的添加可以促进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增加产物的合成能力。
pH值是另一个影响发酵性能的重要因素。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对pH值的适应范围有一定要求。
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导致发酵产物的产量下降。
因此,通过控制发酵培养基的pH值可以提高发酵性能。
一般来说,微生物的pH适应范围在6.0-8.0之间。
另外,温度和氧气含量也对发酵过程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对温度和氧气的需求各不相同。
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氧气含量过高或过低也会对发酵过程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氧气含量是优化发酵性能的重要步骤之一。
此外,发酵培养基中还可以添加一些增效剂来提高发酵的效果。
增效剂可以通过调节微生物的代谢通路、提供必要的辅助物质等方式,增加产物的合成能力。
常用的增效剂包括酵母提取物、维生素等。
发酵过程及优化实验

发酵过程及优化实验——产淀粉酶细菌的优化实验淀粉酶是一类能催化淀粉糖苷键水解的酶类,作用于淀粉分子产生糊精、低聚糖及葡萄糖等多种产物。
而淀粉酶是应用最广的酶制剂之一,占全球酶工业市场份额的25%-33%。
淀粉酶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机体中。
目前,已报道的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种属包括不动杆菌属、微球菌属、黄隐球酵母、盐单胞菌属、青霉菌属、类芽孢杆菌属、链霉素属、假单胞菌属和杆菌菌属等。
实验一培养基的配置、灭菌一、实验目的1. 温故配制微生物培养基的原理及配制的一般方法、操作步骤。
2. 了解鉴别性培养基的原理,并掌握配制鉴别性培养基的放到和步骤。
二、实验原理鉴别性培养基是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需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如对于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选用的是在含有淀粉的培养基中培养微生物,滴加碘液进行染色,若出现透明圈,则表明该菌能产生胞外淀粉酶。
三、材料和器材(1)培养基:普通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 5g,自来水1000mL,pH7.2~7.4。
鉴别型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可溶性淀粉10g,NaCl 5g,琼脂20g,自来水1000mL,pH7.2~7.4。
另一个鉴别性培养基加可溶性淀粉15g每1000ml。
(2)器皿:电子天平,烧杯,锥形瓶,量筒,培养皿,玻棒,涂布棒,移液管等。
(3)其他:药匙,记号笔,报纸等。
(4)碘原液:称取碘化钾22g,加少量蒸馏水溶解,加入碘11g,溶解后定容至500mL,贮于棕色瓶中。
稀碘液:取碘原液2mL,加碘化钾20g,用蒸馏水定容至500mL,贮于棕色瓶中。
四、方法和步骤1.配制基本培养基,分装50mL至250mL锥形瓶,供实验菌株扩增。
2.配制鉴别培养基,检测实验菌株是否能产胞外淀粉酶。
3.配制稀释用的生理盐水,分装4.5mL至每个试管(11管)。
微生物发酵生产中的关键工艺优化

微生物发酵生产中的关键工艺优化微生物发酵生产是一种常见的工业生产方式,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来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高效、可控、环保等优点。
然而,微生物代谢的复杂性和生产环境的变异性使得微生物发酵生产中的关键工艺优化成为一个挑战。
本文将从培养基、发酵条件、控制策略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优化微生物发酵生产中的关键工艺。
一、培养基的优化培养基是微生物发酵生产中的基础环节,它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能量和其他辅助物质。
因此,培养基的优化对于微生物代谢和生长的影响非常明显。
1.1 碳源的选择碳源是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能源,常用的碳源包括葡萄糖、麦芽糊精、木糖等。
在选择碳源时需要考虑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以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比如,若目标代谢产物是乳酸,则可以选择葡萄糖、果糖等作为碳源;若目标代谢产物是乙醇,则需要选择合适的含淀粉物质为碳源。
1.2 氮源的选择氮源是微生物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基础,常用的氮源包括酵母浸粉、玉米粉、蛋白胨等。
在选择氮源时需要考虑微生物对氮源的需求以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例如,若目标代谢产物是角质素,则需要选择富含氮的培养基;若目标代谢产物是乳酸,则可以选择氨基酸等为氮源。
二、发酵条件的优化发酵条件是微生物发酵生产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包括发酵温度、pH值、曝气速率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微生物代谢过程和转化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
2.1 发酵温度的控制发酵温度是微生物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微生物有不同的适宜发酵温度。
例如,革兰氏阳性菌适宜发酵温度在35-40℃之间,而革兰氏阴性菌则适宜发酵温度在25-30℃之间。
发酵温度的选择应考虑微生物的生长速率、代谢通量以及代谢产物的稳定性等多种因素。
2.2 pH值的控制pH值是微生物发酵代谢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
在微生物发酵生产中,pH值的控制应根据微生物对pH值的敏感性和代谢要求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微生物发酵的最适pH值在6.5-7.5之间。
生物发酵过程的优化与控制研究

生物发酵过程的优化与控制研究生物发酵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药、食品、化工等众多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要实现高效、稳定且优质的生物发酵过程,对其进行优化与控制至关重要。
生物发酵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涉及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产物合成等多个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如培养基成分、温度、pH 值、溶氧浓度等。
因此,深入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并采取有效的优化与控制策略,是提高发酵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
培养基成分的优化是生物发酵过程中的基础环节。
培养基为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
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发酵菌株和目标产物来确定培养基的配方。
例如,碳源、氮源的种类和浓度会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代谢途径。
葡萄糖通常是一种常用的碳源,但过高的葡萄糖浓度可能会导致代谢抑制。
氮源的选择也十分重要,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的比例需要合理调配,以满足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合成需求。
此外,还需要考虑微量元素和生长因子的添加,它们虽然需求量较少,但对微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温度是影响生物发酵过程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的微生物都有其最适生长温度范围。
在这个范围内,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代谢活性较高。
如果温度过低,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会减缓;而温度过高则可能导致蛋白质变性、酶失活等问题,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存和产物合成。
例如,在青霉素发酵过程中,前期需要较低的温度以促进菌丝生长,后期则需要提高温度来刺激青霉素的合成。
因此,根据发酵的不同阶段精确控制温度,对于提高发酵效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pH 值对生物发酵过程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对 pH 值有一定的要求。
pH 值的变化会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酶的活性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大多数微生物在中性或微酸性环境中生长良好,但有些特殊的微生物可能适应更极端的 pH 值条件。
生物发酵过程优化和控制方式比较

生物发酵过程优化和控制方式比较生物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动植物细胞或其代谢产物进行产物合成、能量转换或废弃物处理的过程。
在工业生产中,生物发酵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食品、药物和酒精的制备。
为了提高发酵过程的效率和产出质量,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进行优化和控制方式的比较研究。
生物发酵过程的优化旨在提高产物产量和质量,并减少生产成本。
不同的微生物、培养基、发酵条件以及控制方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下面将对常见的优化和控制方式进行比较分析。
一、不同的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代谢特性和适应能力,在发酵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选择合适的微生物对于优化发酵过程非常重要。
目前,大多数工业发酵过程使用的微生物是大肠杆菌、酿酒酵母、乳酸菌等。
这些微生物具有高产率和高产量的特点,适用于各种生物发酵过程。
二、不同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培养基是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营养来源。
不同的培养基成分会对发酵过程产物的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
常用的培养基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维生素等。
通过调整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可以优化发酵过程。
三、不同的控制方式1. 手动控制:手动控制是最基本的控制方式,通过人工调整发酵过程中的参数来实现优化。
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但需求较高的人工干预,容易出现误差。
2. 开环自动控制:开环自动控制是通过根据先前的经验和规律设定参数来控制发酵过程。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人工干预,但无法对实时变化做出调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3. 闭环自动控制:闭环自动控制是通过传感器或监测设备收集实时数据,并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调整。
这种方式可以实时调整发酵过程中的参数,提高控制精度,但设备和传感器的精度要求较高,成本也较高。
四、对比分析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以及控制方式的选择对于生物发酵过程的优化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对比分析:1. 大肠杆菌 vs. 酿酒酵母:大肠杆菌是最常用的微生物之一,在产物产量方面具有优势,但其培养条件相对复杂。
顶头孢霉菌发酵培养基优化及发酵工艺改进

顶头孢霉菌发酵培养基优化及发酵工艺改进摘要:从头孢菌素被发现以后,就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展现了较强的价值和作用。
我国头孢菌素C生产规模巨大,但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技术方面存在不小差距。
头C(cephalosprin C)发酵生产中,原材料成本所占比例很大,加之最近两年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扬,所以原材料成本已成为降低头C钠盐生产成本的瓶颈。
在头C生产中,原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60%左右,而发酵原材料占整个原材料成本的45%左右。
本项目的目标是对发酵培养基的氮源、无机盐实施优化,改进发酵工艺,加大补料工艺建设,节省动力,降低染菌率,降低生产成本。
关键词:发酵培养基;发酵工艺;改进一、引言抗性小、毒性小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实践的历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和作用。
尤其是市场中抗生素需求的增加,展现了较好的发展前景。
在头孢菌素C的工业化生产中,豆油发酵利用率低,还带来了很多的浪费与污染。
企业为了发展,要不断的创造利润,优化工艺,最大限度满足现代化市场需求。
此时,要从菌种、染菌、耗油量、生产不稳定、补料工艺复杂、发酵液粘度高、副产物高等问题中,合理整合内容[1]。
在原有发酵培养基及工艺的基础上,找出适合工业化生产发酵培养基配方与工艺。
提高产量,最大限度降低产物含量,为后续的生产提供基础准备。
二、发酵培养基优化及发酵工艺改进(一)实验材料在这里选择的材料是产黄顶头孢霉,使用的主要设备是实验室PH 计、台式离心机、显微镜等。
实验设备三联罐和中试放大实验设备5T发酵罐中,相关人员要积极分析中试离线检测的发酵工艺参数。
培养基主要是斜面培养基、一级种子培养基、二级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补料培养基等几个类型[2]。
(二)实验方法中试实验方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要结合发酵工艺对发酵设备实施改造。
完成一级种子的培养,二级种子工艺优化。
在5 T发酵罐进行放大实验,之后每隔24 h取一次样直到培养结束,30 h后开始测发酵液效价,直至发酵结束。
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方法

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方法微生物发酵培养基是指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碳源、氮源以及其他必需营养物质的复杂液体或固体介质。
优化培养基是通过调整培养基成分来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产物产量,保证产物质量和生产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些优化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方法。
1.确定微生物的需求不同的微生物对培养基的成分有着不同的要求,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以及其他生长因子等。
因此,首先需要明确所需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有助于指导后续优化工作。
2.碳源优化3.氮源优化氮源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改变氮源种类和浓度来优化培养基。
常用的氮源包括氨基酸、尿素、硝酸盐等。
可以试验不同的氮源和浓度,根据微生物生长状况和产物产量来确定最佳氮源。
4.矿物质优化5.添加生长因子一些微生物需要特定的生长因子才能生长和产生产物,如一些维生素、辅酶等。
了解微生物所需的生长因子并添加到培养基中,可以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产物产量。
6.调整pH值和温度微生物对pH值和温度的要求较为敏感,因此需要优化培养基的pH值和温度来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
通过试验不同pH值和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选择最佳的pH值和温度来优化培养基。
7.添加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强微生物与培养基之间的接触,促进培养基中的气液传质。
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产物产量。
8.优化培养条件除了调整培养基的成分外,优化微生物发酵培养基还需要考虑一些培养条件,如培养基的搅拌速度、培养温度、空气进气率等。
通过优化这些培养条件,可以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产物产量。
综上所述,优化微生物发酵培养基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微生物的要求和反应机制来选择合适的调整方法。
通过调整培养基成分、添加生长因子、调整pH值和温度、添加表面活性剂以及优化培养条件等方法,可以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产物产量,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发酵进展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方法
对于微生物的生长及发酵,其培养基成份非常复杂,特别是有关微生物发酵的培养基,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之间的配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微妙的。
面对特定的微生物,人们希望找到一种最适合其生长及发酵的培养基,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以期达到生产最大发酵产物的目的。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在微生物产业化生产中举足轻重,是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必要环节。
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发酵培养基,是一个发酵产品工业化成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以工业微生物为例,选育或构建一株优良菌株仅仅是一个开始,要使优良菌株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还必须优化其发酵过程,以获得较高的产物浓度(便于下游处理),较高的底物转化率(降低原料成本)和较高的生产强度(缩短发酵周期)。
设计发酵培养基时还应时刻把工业应用的目的留在脑海里。
一.发酵培养基的成分
现代分离的微生物绝大部分是异养型微生物,它需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前体等物质提供能量和构成特定产物的需要。
其营养物质一般包括碳源、氮源(有机氮源、无机氮源)、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生长因子、前体、产物促进和抑制剂等。
另外,在设计培养基时还必须把经济问题和原材料的供应问题等因素一起考虑在内。
此外,还要考虑所筛选的菌种来源的地点环境,比如本实验室长期从事红树林微生物的分离及其研究工作,红树林的环境处于海洋与陆地之间,所以配制培养基所用的水除了一般的去离子水外还包括陈海水。
如果在知道产物结构或者产物合成途径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加入构成产物和合成途径中所需的特定结构物质。
我们也可以结合某一菌株的特定代谢途径,加入阻遏或者促进物质,使目的产物过量合成。
例如青霉素的合成会受到赖氨酸的强烈抑制,而赖氨酸合成的前体α-氨基已二酸可以缓解赖氨酸的抑制作用,并能刺激赖氨酸的合成。
这是因为α-氨基已二酸是合成青霉素和赖氨酸的共同前体。
如果赖氨酸过量,它就会抑制这个反应途径中的第一个酶,减少α-氨基已二酸的产量,从而进一步影响青霉素的合成。
二.发酵培养基的设计和优化
由于发酵培养基成份众多,且各因素常存在交互作用,很难建立理论模型;另外,由于测量数据常包含较大的误差,也影响了培养基优化过程的准确评估,因此培养基优化工作的量大且复杂。
许多实验技术和方法都在发酵培养基优化上得到应用,如:生物模型、单次试验、全因子法、部分因子法、PlackettandBurman法等。
但每一种实验设计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不可能只用一种试验设计来完成所有的工作。
1.单次单因子法
实验室最常用的优化方法是单次单因子法,这种方法是在假设因素间不存在交互作用的前提下,通过一次改变一个因素的水平而其他因素保持恒定水平,然后逐个因素进行考察的优化方法。
但是由于考察的因素间经常存在交互作用,使得该方法并非总能获得最佳的优化条件。
另外,当考察的因素较多时,需要太多的实验次数和较长的实验周期[3]。
所以现在的培养基优化实验中一般不采用或不单独采用这种方法,而采用多因子试验。
2.多因子试验
多因子试验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1)哪些因子对响应具有最大(或最小)的效应,哪些因子间具有交互作用。
(2)感兴趣区域的因子组合情况,并对独立变量进行优化。
3.正交实验设计
正交实验设计是安排多因子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可用少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试验来代替全面试验,较快地取得实验结果。
正交实验的实质就是选择适当的正交表,合理安排实验的分析实验结果的一种实验方法。
具体可以分为下面四步:
(1)根据问题的要求和客观的条件确定因子和水平,列出因子水平表;
(2)根据因子和水平数选用合适的正交表,设计正交表头,并安排实验;
(3)根据正交表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选出较优的“试验”条件以及对结果有显著影响的因子。
正交试验设计注重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试验,可同时考虑几种因素,寻找最佳因素水平结合,但它不能在给出的整个区域上找到因素和响应值之间的一个明确的函数表达式即回归方程,从而无法找到整个区域上因素的最佳组合和响应面值的最优值。
正交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因素之间的交叉效应,但需要提前考虑那些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再根据考虑来设计实验。
因此,没有预先考虑的两因素之间即使存在交互作用,在结果中也得不到显示。
对于多因素、多水平的科学试验来说,正交法需要进行的次数仍嫌太多,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无法安排,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4.均匀实验设计
如果仅考虑“均匀分散”,而不考虑“整齐可比”,完全从“均匀分散”的角度出发的实验设计,叫做均匀设计。
均匀设计按均匀设计表来安排实验,均匀设计表在使用时最值得注意的是均匀设计表中各列的因素水平不能像正交表那样任意改变次序,而只能按照原来的次序进行平滑,即把原来的最后一个水平与第一个水平衔接起来,组成一个封闭圈,然后从任一处开始定为第一个水平,按圈的原方向和相反方向依次排出第二、第三水平。
均匀设计只考虑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均匀分布,因而可使所需试验次数大大减少。
例如一项5因素10水平的试验,若用正交设计需要做102次试验,而用均匀设计只需做10次,随着水平数的增多,均匀设计的优越性就愈加突出。
这就大大减少了多因素多水平试验中的试验次数。
5.Plackett-Burman法
Plackett-Bunnan设计法是一种两水平的实验优化方法,它试图用最少的实验次数达到使因子的主效果得到尽可能精确的估计,适用于从众多的考察因子中快速有效地筛选出最为重要的几个因子,供进一步优化研究用。
理论上Plackett-Bunnan设计法可以达到99个因子仅做100次试验,但该法不能考察各因子的相互交互作用。
因此,它通常作为过程优化的初步实验,用于确定影响过程的重要因子。
许多文献都对此有报道。
CastroPML报道用此法设计20种培养基,做24次试验,把gamma干扰素的产量提高了45%。
6.部分因子设计法
部分因子设计法与P1ackett-Burman设计法一样是一种两水平的实验优化方法,能够用比全因子实验次数少得多的实验,从大量影响因子中筛选出重要的因子。
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出一次多项式,并以此利用最陡爬坡法确定最大响应区域,以便利用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
部分因子设计法与Plaekett-Burman设计法相比实验次数稍多,如6因子的26-2部分因子设法需要进行20次实验,而Plackett-Burman设计法只需要7次实验。
7.响应面分析法
响应面分析(responsesurfaceanalysis,RSM)方法是数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产物,和其他统计方法一样,由于采用了合理的实验设计,能以最经济的方式,用很少的实验数量和时间对实验进行全面研究,科学地提供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而取得明确的、有目的的结论。
它与“正交设计法”不同,响应面分析方法以回归方法作为函数估算的工具,将多因子实验中,因子与实验结果的相互关系,用多项式近似,把因子与实验结果(响应值)的关系函数化,依此可对函数的面进行分析,研究因子与响应值之间,因子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优化。
近年来较多的报道都是用响应面分析法来优化发酵培养基,并取得比较好的成果。
RSM有许多方面的优点,但它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如果将因素水平选的太宽,或选的关键因素不全,将会导致响应面出现吊兜和鞍点。
因此事先必须进行调研,查询和充分的论证或者通过其它试验设计得出主要影响因子;其次,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只能对该类实验作估计;第三,当回归数据用于预测时,只能在因素所限的范围内进行预测。
响应面拟合方程只在考察的紧接邻域里才充分近似真实情形,在其他区域,拟合方程与被近似的函数方程毫无相似之处,几乎无意义。
中心组合设计是一种国际上较为常用的响应面法,是一种5水平的实验设计法。
采用该法能够在有限的实验次数下,对影响生物过程的因子及其交互作用进行评价,而且还能对各因子进行优化,以获得影响过程的最佳条件。
三.结论
培养基的优化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所有影响因子的确认;②影响因子的筛选,以确定各个因子的影响程度;③根据影响因子和优化的要求,选择优化策略;④实验结果的数学或统计分析,以确定其最佳条件;⑤最佳条件的验证。
经以上几种方法的比较,我们可以通过把几种试验方法的结合,减少实验工作量,但又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首先充分调研和以前实验的基础上,用部分因子设计对多种培养基组分对响应值影响进行评价,并找出主要影响因子;再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区域;最后用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子的最佳浓度。
已经有许多报道利用这几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优化了目的菌株的发酵培养基。
另外,在缺乏某一菌株的生理代谢和合成调控机制知识的情形时,可通过摇瓶实验先用Plackett-Burman法从手边可获得的多种培养基中确定出重要因素,然后用响应面优化设计法或均匀设计法得到各重要因素的最佳水平值。
参考文献
[1]李孱,白景华,蔡昭铃等.细菌素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及动力学初步分析.生物工程学报.
[4]郝学财,余晓斌,刘志钰等.响应面方法在优化微生物生物培养基中的应用.
[5]张元星.发酵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6]陈坚,李寅.发酵过程优化原理与实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7]潘向军.生物过程优化的研究进展.化工时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