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在临床的应用及护理评分标准

肠内营养在临床的应用及护理评分标准
肠内营养在临床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术后肠功能恢复:手术后患者常常会出现暂时性肠功能障碍,导致不能正常吸收营养。
肠内营养可以通过提供易吸收的营养物质,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加快患者康复。
2. 营养不良治疗:患有各种疾病的患者如肿瘤、慢性肾脏病、肝脏疾病等,常伴随有营养不良的情况。
肠内营养可以通过输注足够的营养物质,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增强免疫力,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3. 消化道疾病治疗:对于一些患有肠道疾病,如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肠内营养可以通过减轻胃肠道负担,提供易消化的营养物质,促进肠道的愈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肠内营养的护理评分标准常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营养状况评估:包括测量体重、身高、BMI指数、皮褶厚
度等,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2. 肠内营养治疗监测:包括监测患者的血生化指标、电解质平衡、肝功能等,以评估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3. 营养需求评估: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和身体状态,评估患者的营养需求,确定合理的营养配方。
4. 肠内营养的实施和管理:包括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途径(如胃管或空肠管),调整输注速度和输注量,定期更换导管,监测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5. 营养教育和指导: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营养教育和指导,包括合理饮食的选择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以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在临床的应用

目录
CONTENTS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概述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适用人群与禁忌人群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方法与技术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临床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注意事项与风险控制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概述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是指通过口服或管饲方式,为患者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支持,以满足其日常营养需求。
在骨折中,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和康复。
03
02
01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注意事项与风险控制
严格遵循医嘱
保持清洁卫生
观察不良反应
合理安排输注时间
在输注过程中,要确保营养液的清洁卫生,防止污染和感染。同时,要定期更换输注管道和附件,保持管道通畅。
在输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新生儿
对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促进其生长发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2
儿童营养不良
对于长期营养不良的儿童,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其营养状况,促进生长发育。
对于老年衰弱综合征的病人,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衰弱综合征
老年痴呆
骨折
在老年痴呆中,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病人的认知功能和延缓病情进展。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输注时间,确保营养液能够被充分吸收和利用。
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前,应详细了解医嘱,确保营养液的成分、剂量和输注速度等符合医生要求。
控制感染风险:在输注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对输注管道进行消毒,以降低感染的风险。同时,要定期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症状。
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制剂可能不适合所有患者,如消化系统疾病严重者、过敏 体质者等,需要谨慎使用或咨询专业医生建议。
肠内营养制剂与其他营养方式的比较
与普通食物比较
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成分更加全面和 均衡,但缺乏食物的口感和味道,长 期使用可能影响患者食欲。
与静脉营养比较
肠内营养制剂与静脉营养各有优缺点 ,肠内营养制剂更符合人体的自然生 理状态,但静脉营养适用于无法进食 或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
04
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与使用
如何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
根据疾病类型和营养需求
不同的疾病类型和营养需求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肠内营养制剂。例如,对于胃肠道疾病患 者,应选择易于消化和吸收的肠内营养制剂;对于糖尿病患者,应选择低糖、高蛋白的肠 内营养制剂。
考虑患者的年龄和生理状况
老年人和儿童患者需要选择适合其年龄和生理特点的肠内营养制剂,如高蛋白、低脂肪、 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制剂。
肠道负担。
方便使用
肠内营养制剂一般为液态或半固 态形式,易于配制和使用,适合
在家庭和医疗机构中使用。
肠内营养制剂的缺点
价格较高
肠内营养制剂的生产成本较高,因此价格相对较高,可能增加患 者的经济负担。
可能引发并发症
长期使用肠内营养制剂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腹泻等并发症,需 要密切关注并适当调整使用方式。
参考医生建议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营养需求,推荐适合的肠内营养制剂。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 议,并定期进行营养评估和调整。
肠内营养制剂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使用前仔细阅读说明书
01
在使用肠内营养制剂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正确的使用
方法和注意事项。
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
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临床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一种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物质的方式,肠内营养不仅能够满足患者的基本营养需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预防肠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对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深入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首先回顾了肠内营养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概念提出到现如今的广泛应用,概述了肠内营养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优势。
接着,文章将重点关注肠内营养在不同疾病领域的临床应用,如重症患者、消化道疾病患者、肿瘤患者等,分析肠内营养对这些患者群体的营养支持和治疗效果。
本文还将对肠内营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包括肠内营养制剂的改进、营养支持方式的创新以及肠内营养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效果,也为未来肠内营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文章将展望肠内营养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其在精准医疗、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
二、肠内营养的历史与发展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肠内营养主要通过管饲提供单一的营养素,如葡萄糖、蛋白质等。
然而,这种方式的营养支持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它忽略了人体对营养素的复杂需求。
随着医学和营养学的发展,肠内营养逐渐从单一的营养素转向更加均衡的配方。
20世纪中叶,肠内营养制剂开始出现,这些制剂包含了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这些制剂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肠内营养的效果,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通过肠内营养得到充足的营养支持。
进入21世纪,肠内营养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关注。
一方面,肠内营养制剂的种类不断丰富,满足了不同疾病和营养需求的患者。
肠内营养制剂在临床营养中的应用

肠内营养制剂在临床营养中的应用
肠内营养制剂是什么呢?
是以不同的方式,通过人体消化系统提供各类营养成分,并能够修复和维护肠壁及粘膜功能的医用食品。
其内的营养素包括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等,原料主要来源于动植物的提取物。
肠内营养制剂不同于通常意义的营养品,前者更被强调易消化吸收或不需消化即能吸收,对于手术患者及危重患者而言,营养支持治疗是治疗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当患者在疾病、损伤等情况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全部或部分受到损害,或者因治疗的需要没有办法正常进食以及摄入的食物不足以满足生理需求等情况时,都可以采用肠内营养的方式来补充营养。
营养不良在肿瘤患者中是常见问题,肿瘤患者发生营养不良更容易造成病情的恶化,甚至导致肿瘤的复发。
患者食用肠内营养制剂可以更好更及时的补充蛋白质以及其他营养素,保证患者的正常生理营养需求。
通常的肠内营养制剂的的使用方法可经鼻饲、胃或空肠置管滴入,有些产品可以直接口服,比如冬泽全、冬泽力。
肠内营养制剂的特点有:可以和其他食物调配成能量充足和各种营养素齐全的合理膳食;口感良好,渗透压不高,对胃肠无刺激;避免了脂肪和胆固醇的偏高;一般的营养制剂都含有较多粗纤维,可预防便秘;肠内营养制剂可以长期食用,并且没有不良反应。
肠内营养制剂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未来几年将会会成为临床营养以及术后康复营养的主流。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ppt

肠内营养适应征
高代谢疾病
烧伤/创伤、感染
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肠道准备 纠正营养不良
其它脏器功能障碍
心血管、肝、肺、肾功能障碍
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
肠内营养种类
要素膳(elemental diet)
氨基酸单体:爱伦多、Vivonex 短 肽 类:百普素
非要素膳(non-elemental diet)
为肠道原藉菌提供养分 为结肠粘膜提供能量物质 避免肠粘膜萎缩 促进肠蠕动
添加膳食纤维的目的
避免肠粘膜萎缩 保护肠道原藉菌,避免细菌易位 补充小肠能量吸收的不足 防止便秘和腹泻
瑞高的特点
液体量少,能量高(1.5kcal/ml)
含有MCT
脂肪含量略高于普通肠内营养
碳水化合物与脂肪比
瑞高
45 : 35
能全素 49 : 35
安素
145 : 37
Isosource 170 : 41
应激病人的代谢特点
高代谢
幅度大:与应激程度有关,可达正常 值的2倍
持续时间长,数周至数月
原因
分解代谢激素 炎性介质 细胞因子
应激时的糖代谢
多数为高血糖
糖原和蛋白质糖异生 组织对葡萄糖利用率相对低下
增加食糜在肠道内的通过时间 延缓胃排空 减缓葡萄糖在小肠内的吸收 降低胆固醇 不溶性: 缩短食糜在肠道内的通过时间 增加粪便体积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大肠癌防护作用
粪便体积增加,稀释 吸附有毒物质如胆酸 加快肠道排泄 膳食纤维发酵产物具有抗肿瘤作用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减少细菌易位
高代谢病人118例,EN容量均为 2 L/d
标准EN: 1.0kcal/ml,6.3gN/l;
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一、概述作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是指通过胃肠道给予患者全面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满足患者的基本营养需求,促进疾病的康复和机体的恢复。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肠内营养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它不仅能够为不能耐受正常膳食的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肠内营养还具有预防肠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优点。
肠内营养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
研究人员通过改进肠内营养制剂的配方和制备工艺,提高了其营养价值和生物利用率。
随着营养支持方式的创新,肠内营养的适应症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从中受益。
肠内营养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深入了解肠内营养的机制和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肠内营养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重症患者、消化道疾病患者、肿瘤患者等多个领域。
通过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手术耐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
肠内营养还支持了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肠内营养将继续在精准医疗、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肠内营养将更加精准地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
肠内营养作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 肠内营养的定义与重要性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通过胃肠道途径为机体提供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以满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疾病状态下的营养需求。
其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营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定义和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展和完善。
从定义上来看,肠内营养不仅涉及口服摄入的食物消化吸收,更包括通过导管等辅助方式,将特制的营养液直接输送到胃肠道中,使机体能够有效地吸收利用其中的营养成分。
综述论文(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摘要: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被认为是营养支持的两大支柱。
肠外营养曾一度被人们认为是万能的营养良方。
但随着营养支持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胃肠道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肠内营养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由于其具有价廉、安全、有效、合乎生理、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已成为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1]。
随着肠内营养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大,其护理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护理措施也逐渐完善。
现就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护理;进展营养的重要性早为人们所熟知,无论在传统医学或现代医学中都很强调营养的作用。
实验研究证实肠内营养不但有供给营养的作用,且能改善肠粘膜的屏障功能。
于是, 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应用比例从肠外营养多于肠内营养逐渐转向为肠内营养多于肠外营养[2]。
1 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和肠内营养的目的营养支持按营养素进入人体的途径可分为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
肠内营养的目的不仅是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还可以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加速门静脉系统的血液循环,促使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使营养物质中的营养因子直接进入肝脏,这是单纯肠外营养所不具备的作用[3]。
2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及禁忌症2.1适应症:由于肠内营养用于临床的时间比较晚,所以适应症尚不规范,普遍认为当病人因原发疾病或因治疗与诊断的需要无法经口、和不愿经口摄食,或摄入的食物不足以满足生理需要,且小肠吸收功能尚可耐受时,均可采用肠内营养[4]。
根据近几年来的资料统计, 有以下几种情况[5]:①营养不良患者的术前、术后支持治疗。
②严重的创伤、烧伤等高分解代谢的患者。
③肿瘤导致的营养不良。
④老年营养不良、畏食症。
⑥中风、昏迷等管喂治疗的患者。
⑦口腔、耳鼻喉科手术后需流质饮食的患者。
⑧消化管及食管的手术,术中可置胃管或空肠造瘘管,术后从第3 d 可以进行肠内营养,不仅能改善氮平衡,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胃肠道功能与生理功能的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1肠内营养的历史虽然营养支持被认为是一些XXXX人几年前已经研究过的当时,营养液是直肠给药,主要是乳制品、动物血、葡萄酒和牛肉的混合物。
由于营养制剂的限制,肠内营养在XXXX之前并不常见二战后,由于鼻胃管的出现,开始了上消化道肠内营养的尝试。
1957年,格林斯坦等人开发了一种具有明确化学成分的肠内营养制剂,用于开发宇航员的肠内营养。
该制剂能维持大鼠的正常生长、繁殖和泌乳。
1965年,Winitz等人将其应用于人体。
1973年,Relany等人报道了腹部手术后导管针空肠造口术的应用,1980年,Hoover等人证实了术后早期空肠喂养的营养益处。
随着20世纪80年代对肠功能的重新认识,特别是肠黏膜屏障、细菌移位和肠道作为应激反应的中枢器官等概念的确立,肠内营养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理论、技术和制剂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2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在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应用于临床时,临床医生以极大的热情接受和推广了肠内营养的重要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缺点逐渐显现。
特别是当人们认识到肠黏膜屏障、肠道细菌移位、肠道作为应激反应的中枢器官等概念的建立,以及对肠道免疫防御功能的认识,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和应用有所增加,国外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比例已从8:2变为2:8。
2.1肠粘膜屏障:①机械屏障:肠上皮及其细胞与粘膜上皮表面粘液的紧密联系;②化学屏障:主要指消化道内的消化液,如胃液、胰液、肠粘膜杯状细胞分泌的粘液等。
(3)生物屏障:肠道细菌和生物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微生态系统;④免疫屏障:十二指肠相关淋巴组织主要由帕耶氏斑、粘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和上皮组织淋巴细胞组成。
肠道通过S-IgA的体液免疫分泌和细胞毒性细胞免疫反应形成体内最有效的防御屏障2.2提出细菌易位的概念。
细菌移位是指寄生在胃肠道中的微生物包括活的和不活的微生物和微生物产物,如内毒素等。
通过解剖学上完整的肠屏障进入正常的无菌组织,如肠系膜淋巴结和其他器官。
2.3肠内营养对肠粘膜代谢的意义肠上皮细胞具有代谢活性。
正常情况下,肠上皮细胞平均每3天左右更新一次,因此对能量和营养的需求相当大。
Bergel等人在1997年的研究表明,肠粘膜的营养30%来自肠系膜动脉的血液供应,70%来自肠腔内营养此外,大量数据证明肠内营养中包含的组织特异性营养因子如谷氨酰胺和膳食纤维对肠和结肠粘膜营养具有重要意义。
肠内营养可以调节上皮细胞的更新,提供肠上皮细胞所需的能量和营养,促进绒毛顶端细胞的脱落,并刺激对肠粘膜有营养作用的胃肠激素的分泌Thompson等发现,胃肠外营养组大鼠的体重、绒毛高度和小肠及粘液中血浆二胺氧化酶水平低于肠内营养组。
正常受试者在肠饥饿36小时后,肠吸收功能显著下降,肠粘膜通透性增加。
实验证明,肠饥饿可导致幼猪胃、小肠和胰腺生长迟缓,小肠粘膜刷状缘寡糖酶活性降低,同时肠粘膜厚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从隐窝基部到中绒毛的上皮细胞数量较肠内营养组明显减少。
大量数据表明肠道营养是维持正常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因素。
2.4肠内营养对肠道免疫防御功能的意义肠道免疫防御功能主要是分泌IgA和局部细胞免疫反应。
肠道免疫组织和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呈递、肠道微环境免疫调节因子的存在以及能够表达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和分子是维持肠道免疫防御功能的关键。
Fong等人的研究发现,肠外营养和肠道休息使机体对内毒素更加敏感,血液中的分解激素和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肠内营养组。
Alverdy发现肠外营养组大鼠胆汁中S-IgA含量明显低于肠内营养组。
肠腔内细菌增多,细菌移位率增加。
肠内营养8天后,胆汁中的硫代IgA仅增加2.5肠内营养对机体应激状态的意义在创伤、感染和外科手术等应激条件下,血液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导致肠内灌注不足,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导致细菌移位研究表明,在应激状态下,肠内营养可以维持肠屏障功能,减少肠腔内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防止系统性网状内皮系统激活引起的系统性损伤反应。
Moore等将75例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
结果显示,两组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7%和17%。
严重感染的发病率是XXXX年提出的新概念,即营养药理学。
随着研究的发展,疾病特异性、组织或器官特异性和患者特异性营养支持的概念相继被提出,特别强调特定营养物及其营养效率。
这里有一些目前在几个热点的特殊营养素。
3.1谷氨酰胺3.1.1谷氨酰胺在人体内的分布及意义谷氨酰胺是人体内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在细胞外液中,谷氨酰胺占25%,而在骨骼肌中,谷氨酰胺占组织游离氨基酸库的60%谷氨酰胺不仅是蛋白质合成的前体,也是许多代谢途径的中间体,是嘌呤嘧啶和核酸合成的前体和氮源提供者。
谷氨酰胺是肾脏中最重要的氨生成底物,因此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作为血液中最高浓度的氨基酸,谷氨酰胺在体内各种组织中运输氮源中起作用。
3.1.2谷氨酰胺的特殊生理功能谷氨酰胺是小肠粘膜细胞和所有快速生长细胞,尤其是免疫细胞的能量物质小肠可以通过基膜侧的血流吸收循环中25%-30%的谷氨酰胺,也可以通过肠腔直接吸收谷氨酰胺。
小肠是消耗谷氨酰胺的主要场所。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也能吸收和利用大量的谷氨酰胺。
谷氨酰胺不仅是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中核苷酸合成的重要前体,也是淋巴细胞的重要能量来源。
巨噬细胞摄取谷氨酰胺用于巨噬细胞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合成信使核糖核酸,以合成和释放大量分泌蛋白,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或用于合成磷脂,以支持巨噬细胞膜的胞饮作用和吞噬活性。
然而,在严重应激条件下,如严重创伤、败血症和大手术,小肠和其他组织(小肠、免疫系统、肾脏、伤口愈合组织等)对谷氨酰胺的需求增加。
)使用谷氨酰胺作为能量来源已经大大增加。
尽管骨骼肌和肝脏迅速分解并释放出大量的谷氨酰胺,但血液循环中谷氨酰胺的浓度仍然很低。
当对谷氨酰胺的需求远大于内源性谷氨酰胺的生产,并且没有外源性谷氨酰胺补充时,这些组织结构和功能将被破坏。
严重的骨骼肌消耗、肠粘膜萎缩和肠粘膜屏障功能降低导致细菌移位、免疫功能低下和伤口愈合能力下降。
此时,如果提供外源性谷氨酰胺,不仅有助于改善体内氮平衡,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增强免疫细胞和肠粘膜的屏障功能,减少肠内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还能有效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各种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调节免疫活性细胞的各种介质、细胞毒素和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和相互作用。
Jensen等人将28名重症监护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中的谷氨酰胺含量相差6倍),并接受10天相同热量和氮气量的肠内营养支持。
结果表明,富含谷氨酰胺的组蛋白分解代谢低,免疫细胞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此外,在肠内营养中添加谷氨酰胺可显著减少由肠道疾病如放射性肠损伤引起的粘膜结构损伤,并促进短肠综合征中残余小肠的适应性补偿。
3.2精氨酸3.2.1精氨酸的生理意义精氨酸是一种半必需氨基酸。
在处于严重压力下的儿童和成人中,自身合成的精氨酸是有限的,必须从外部补充。
精氨酸在身体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精氨酸是所有组织中蛋白质合成的底物。
它也是唯一参与肌酸合成的脒供体氨基酸。
磷酸肌酸是一种高能量池,它将磷酸二氢钾转化为三磷酸腺苷。
精氨酸促进血氨进入尿素循环,最终以尿素的形式从尿液中排出,以防止氨中毒。
精氨酸是一氧化氮合成的唯一底物,参与免疫和血管张力的调节。
3.2.2精氨酸在应激状态下的特殊意义当伤口感染出现严重应激时,补充外源性精氨酸不仅能满足机体对精氨酸的需求,而且能促进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分泌,纠正代谢紊乱,减少创伤后的氮损失,加速伤口愈合Daly等人比较了16名腹部手术患者服用精氨酸(25g/d)和14名患者服用甘氨酸7天。
结果表明,精氨酸组的平均氮平衡为-2.3g/d,甘氨酸组的平均氮平衡为-3.9g/d,精氨酸组能较早达到正氮平衡。
3.2.3精索酸支持机体免疫系统的机制①参与细胞的蛋白质合成;②它是多胺、腐胺和精胺的前体,这些低分子物质能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3)促进激素分泌,影响免疫反应;④可转化为瓜氨酸、鸟氨酸和一氧化氮,它们都是免疫系统中的有效物质。
Daly和其他研究结果也表明,精氨酸组的T淋巴细胞对促分裂原Con-A和PTH的反应显著增强,而CD4细胞则显著增加。
3.2.4精氨酸对肠粘膜屏障的意义精氨酸能促进肠粘膜滋养层因子如多胺、瓜氨酸、鸟氨酸和α-酮戊二酸的合成,改善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并产生具有免疫防御作用的一氧化氮,因此精氨酸能增强肠粘膜屏障,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Gianotti等人表明,精氨酸的肠内给药可以调节和消除细菌,并提高患有肠脓毒症和腹膜炎的小鼠的存活率。
3.3 n-3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直接结合到细胞膜的磷脂成分中,因此它可以改变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其释放调节物质的能力。
PUFA可以分为n-3和n-6类。
亚油酸是n-6PUFA的一种,而α-亚麻酸是n-3PUFA。
外源性PUFA可以被氧化为能量供应,储存在脂肪组织或进一步饱和,延伸到各种长链PUFA,并选择性地进入细胞一些与休克、感染和器官衰竭相关的炎症介质包括前列腺素、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它们是n-6PUFA的代谢产物,如亚油酸及其延长和去饱和产物花生四烯酸,前两者是细胞膜磷脂部分的组分。
N-3PUFA被去饱和并延伸成二十碳五烯酸。
二十碳五烯酸是低效率合成另一种二十碳五烯酸系列(前列腺素系列-3和白三烯-5)的前体。
这些生物化学介质具有抵抗或防止n-3PUFA产生二十烷酸的作用。
因此,增加外源n-3PF如鱼油可以更好地调节花生酸的产生。
此外,n-3磷酸果糖还能影响细胞膜流动性、细胞膜信使传递和细胞膜受体功能,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并减少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的产生因此,n-3PUFA 可以促进免疫功能,减少急性和慢性炎症反应。
Meydani等人将22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富含鱼油(1.23吉帕+二十二碳六烯酸),而另一组不含鱼油。
结果表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和血浆单核细胞对辅酶a的反应增强,而鱼油组辅助性t细胞百分比降低,t细胞百分比升高。
此外,n-3脂肪酸还具有调节脂肪、糖和蛋白质代谢,降低血液甘油三酯、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浓度,减少蛋白质分解,促进蛋白质合成和维持氮平衡的作用。
3.4膳食纤维3.4.1膳食纤维和生理膳食纤维(df)是指多糖(非淀粉多糖)和非常少量的木质素的总和,这些木质素来源于小肠中未被消化酶水解并直接进入大肠的植物膳食纤维可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包括果胶、树胶和植物多糖。
不溶性膳食纤维包括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减缓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延缓胃排空等。
不溶性纤维可以增加粪便的重量,刺激肠蠕动,减少粪便的平均运输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