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生产紫杉醇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生产紫杉醇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微生物发酵生产紫杉醇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真菌细胞发酵生产紫杉醇的优势,同时也对如何改良内生真菌菌种性能和优化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以提升其产紫杉醇的能力,作出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关键字:紫杉醇,微生物发酵,内生菌,产量前言:目前国外市场上的紫杉醇仍依靠从红豆杉树皮中提炼和人工合成方法,目前并未见有第三种形式形成大规模产业化制作的报道。
紫杉醇的生产受着原材料与科技二个方面的约束,短期内无法突破。
为克服红豆杉资源匮乏和紫杉醇需要量的日益扩大的问题,人类对生产紫杉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学研究,涉及化学全合成、植物细胞培养、微生物转化和微生物发酵。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紫杉醇由于具备突出优点,其研制与发展日益引起中外科研学者的普遍重视。
一、紫杉醇产生菌的研究进展(一)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的种类Stierle和Strobel等首次从短叶红豆杉的树枝上分离出一个可以形成紫杉醇的内生真菌,命名为安德列亚霉[1]。
当时这一发现对于紫杉醇的药源研究是一次重要的突破,为开发紫杉醇的物源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途径。
此后,各地研究者相继进行对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的分离操作,先后在西藏红豆杉、云南省红豆杉、东北地区红豆杉、欧洲红豆杉和中国红豆杉中分离到能形成紫杉醇的内生真菌,其寄主植被基本包括红豆杉属下的所有种类。
在国外的树木中,科学家也分离出来到了可形成紫杉醇的内生真菌。
Li等在不同种类的秃柏的韧皮部和木材部中均分离出能形成紫杉醇的内生真菌[2]。
GA等18人在同一种松树中分离出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
这表明,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不但存在于红豆杉属植被中,在某些非红豆杉属植被中也存在,他的研究结果更拓宽了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的研究范畴。
(二)真菌发酵制备紫杉醇的优越性与过去在红豆杉植株的树皮上获得的紫杉醇比较,由内生真菌发酵制备紫杉醇有着更多的优越性,微生物发酵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易扩大化,有利于工业化生产的落地实施;(2)微生物易于通过诱变育种等方法筛选高产菌株,提高紫杉醇的产量,微生物育种及选育速度明显高于植物细胞株;(3)内生真菌生长迅速,在简单培养基中便可大量繁殖,形成丰富的发酵活性性质;(4)内生真菌在生物反应器中生长时,可人为调节各项发酵参数,使代谢路径朝着有利于紫杉醇的生产及高浓度紫杉醇的积累的方向进行。
紫杉醇

抗癌药物——紫杉醇一、前沿1963年美国化学家瓦尼(M.C. Wani)和沃尔(Monre E. Wall)首次从一种生长在美国西部大森林中称谓太平洋杉(Pacific Yew)树皮和木材中分离到了紫杉醇的粗提物。
在筛选实验中,Wani和 Wall发现紫杉醇粗提物对离体培养的鼠肿瘤细胞有很高活性,并开始分离这种活性成份。
由于该活性成份在植物中含量极低,直到1971年,他们才同杜克(Duke)大学的化学教授姆克法尔(Andre T. McPhail)合作,通过x-射线分析确定了该活性成份的化学结构——一种四环二萜化合物,并把它命名为紫杉醇(taxol)。
紫杉醇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和独特的作用机理,现主要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和卵巢癌等癌症。
紫杉醇分子结构复杂,具有特殊的三环[6+8+6]碳架和桥头双键以及众多的含氧取代基。
其全合成引起国内外许多有机化学家的兴趣。
先后共有30多个研究组参与研究,实属罕见。
经20多年的努力,于1994年才由美国的R.A.Holton与K.C.Nicolaou两个研究组同时完成紫杉醇的全合成。
随后,S.T.Danishefsky(1996年)、P.A.Wender(1997年)、T.Mukaiyama(1998年)和I.Kuwajima(1998年)4个研究组也完成这一工作。
6条合成路线虽然各异,但都具有优异的合成战略,把天然有机合成化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紫杉醇是目前已发现的最优秀的天然抗癌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广泛用于乳腺癌、卵巢癌和部分头颈癌和肺癌的治疗.紫杉醇作为一个具有抗癌活性的二萜生物碱类化合物,其新颖复杂的化学结构、广泛而显著的生物活性、全新独特的作用机制、奇缺的自然资源使其受到了植物学家、化学家、药理学家、分子生物学家的极大青睐,使其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举世瞩目的抗癌明星和研究重点,包括寻找新的生物资源、化学全合成、半合成、衍生物制备、生物转化、生物合成、生物工程、构-效关系研究、作用机制研究、药理学和药效学等研究.2011年是发现紫杉醇结构40周年,对紫杉醇发现的曲折历史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以纪念这一伟大发现并纪念为紫杉醇的研究与第二代紫杉醇的开发作出贡献的科学家。
紫杉醇的发现及发展

Thanks a lot for your attention!
29
24
分离纯化
超临界提取 ,然后经己烷脱脂, 氯 仿萃取 HPLC 梯度洗脱
25
紫杉醇的应用研究
26
紫杉醇药物的发展趋势
紫杉醇生产 植物细胞培养,微生物发酵和生物合成是有潜力的 生产方法;植物细胞发酵萃取制造紫杉醇; 如何控制植物细胞生产紫杉醇的不稳定性是难点之 一。 靶向药物的开发 脂质体、药质体、环糊精包合、大分子结合物给药 系统与紫杉醇结合提高靶向性、水溶性; 聚合物(微囊、微球等):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包 载紫杉醇,生物适应性好可生物降解。
27
紫杉醇药物的发展趋势
紫杉醇结构优化 如在紫杉醇结构改造过程中合成出来的紫杉醇衍生物 -多烯紫杉醇,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抗癌活性优 于紫杉醇,且毒副作用较小。 因水溶性增加,它更容易被制成制剂,目前已在世界 上40多个国家上市。 结构优化能够发现效果更好,毒副作用小且更易得到 的活性体。
28
23
细胞悬浮培养:培养基为含1ppm的2,4-D、0.05ppm 的KT及10%椰乳的B-5培养基 红豆杉细胞大量培养:培养基与悬浮细胞培养基相 同。在反应器中加入培养液,灭菌后冷却至室温, 接种已经培养30天的悬浮培养细胞,接种量按干细 胞1到2克每升,在25摄氏度下,培养30天,待收获 细胞。 细胞干燥及收集:每批细胞培养30天后,离心或过 滤收集细胞,用去离子水洗涤两到三次,每次抽干, 然后于30至40摄氏度低温下真空冻干,即得红豆杉 培养细胞成品。
17
化学全合成:
3)Danishefsky全合成路线(1996):
18
化 学 全 合 成 :
整个路线37步,是 已知最短全合成路 线。
紫杉醇的合成研究进展

化工能源化 工 设 计 通 讯Chemical Energy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163·第47卷第1期2021年1月紫杉醇由于其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得到广大的关注,广泛应用于治疗乳腺癌、头颈癌、卵巢癌、肺癌等。
紫杉醇注射液、紫杉醇酯质体、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等产品不断更迭换代、提高疗效,将紫杉醇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紫杉醇结构化学名为5β,20-环氧-1,2α,4,7β,10β,13α-六羟基紫杉烷-11-烯-9-酮-4,10-二乙酸酯-2-苯甲酸酯-13[(2’R ,3’S )-N-苯甲酰-3-苯基异丝氨酸酯],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紫杉醇结构式1 紫杉醇的全合成紫杉醇母核骨架为6-8-6碳环结构,其全合成自20世纪开始,全世界众多化学家致力于其合成路线的研究。
其全合成路线主要分为三个过程:紫杉醇母核骨架的合成;对骨架进行官能团反应,对其进行修饰;最后加上侧链苯基异丝氨酸完成全合成。
其全合成过程复杂、烦琐,耗时长,且效率低下。
Wender 合成是目前公开最短的紫杉醇全合成路线。
以化合物2为起点,经过系列反应得到化合物7,完成AB 环的合成。
经过C-3位反应和氧化反应得到10,经醇醛缩合得到12,完成C 环的建立。
然后经过C-5的溴取代,C-4、C-20臭氧化完成对含氧D 环的建立,得到13,再进一步得到巴卡亭Ⅲ(14),最后完成C-10乙酰化及侧链的加成得到紫杉醇。
其合成路线,如图2所示。
23OOOOHOH OTMSO OO O CHO45678OOO OOOOOOO OTBSTIPSOOTBSTIPSOCHOOH TIPSOTIPSOOBOMOHHO OBzOAcOTESO OO OOO 910TIPSOHO OH OHOH BrOTroeAcO AcOO OHO 1211OBzOBzHHOBOMTIPSOTIPSOHO HOHO 1314OCOPhOAcOBzH HHH O OOTES 1OO ONPhAcO AcOOHBzOTroe图2 Wender 合成路线2 紫杉醇的半合成紫杉醇的全合成烦琐且收率低,不适合大生产,于是应寻求更佳的合成方法。
紫杉醇的大规模培养及其影响因素

课程名称细胞工程课题紫杉醇的大规模培养及其影响因素学院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专业生物工程姓名学号指导老师老师紫杉醇的大规模培养及其影响因素钟坤1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生工112班摘要:紫杉醇是一个从红豆杉植物中提取的对多种癌症都具有较好疗效的天然药物。
近几年植物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尝试性研究不断有突破性进展,综合当今研究报告,对利用植物细胞培养大规模生产紫杉醇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作一定的分析与概述。
关键字:紫杉醇、细胞培养、红豆杉、影响因素紫杉醇是一种复杂的天然的抗癌药物,属于二萜生物碱,其基本结构由浆果赤霉素Ⅲ和连接其13位碳上一苯丙氨酸衍生物构成。
1982年紫杉醇开始在临床上进行试验,1989年完成II期临床,1990年进行Ⅲ期临床,1992年12月29日美国正式批准用于晚期卵巢癌、肺癌、子宫癌的治疗。
它是经认证、目前最好的天然抗癌药物之一,可广泛用于肺鳞癌、肺腺癌、乳腺癌、睾丸胚胎癌、卵巢癌、恶性胸腺癌、胆囊癌、食道癌、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瘤、膀胱癌、生殖细胞癌、头颈癌等肿瘤的治疗,特别是晚期卵巢癌的治疗。
199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制的国产紫杉醇原料(从云南红豆杉、西藏红豆杉、东北红豆杉、中国红豆杉和美丽红豆杉五种植物中提取,纯度达98%以上)、据估算,从1000~2000棵稀有的紫杉树皮中只能提取lkg紫杉醇,而对l例病人制各充足的药物需3~4棵百年的老红豆杉树。
由于红豆杉属植物中紫杉醇的含量极低,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为了解决紫杉醇供需之间的尖锐矛盾,多年来,科学家在寻找及扩大紫杉醇药源途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紫杉醇的全合成已取得成功,但皆因路线长,收率低等原因目前无法实现工业化.化学半合成是一条扩大紫杉醇来源的较好途径,国外已用半合成法生产紫杉醇,但化学半合成所用前体巴卡亭III和10一去乙酰巴卡亭III等仍要依赖于从红豆杉属植物中提取,限制了它的应用,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是一种大有前途的途径。
紫杉醇

紫杉醇的研究进展【摘要】:紫杉醇是存在于红豆杉树中的一种化学物质,其独特的抗癌疗效日益被人们重视,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的抗癌药三大成就之一。
作为抗肿瘤药物应用于临床,特别是紫杉醇的化学结构与其药理活性的构效关系获得了重要成果。
恶性肿瘤患者应用紫杉醇的临床资料,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总结紫杉醇临床应用特点。
探讨紫杉醇的作用机理及其获得方法。
【关键词】:红豆杉紫杉醇抗癌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机理紫杉醇简介紫杉醇最早由太平洋红豆杉Taxus brevifolia的树皮中分离提取的新型抗癌植物药,1992年12月29日,美国FDA批准紫杉醇上市,美国BMS公司,商品名Taxol,用于治疗卵巢癌。
紫杉醇的特点是广谱抗癌。
对肺癌、食管癌、膀胱癌、头颈部癌、黑色素瘤、结肠癌和HIV 引起的卡波济肉瘤也有效【1】。
紫杉醇(Paclitaxel,商品名为Tax01)分子式为C47H5lNOl4,是1963年美国化学家Wall等首先从短叶红豆杉(Taxus brevifolia)树皮中分离出来的具有独特抗癌活性的二萜类化合物,命名为紫杉醇,1971年利用X射线确定了它的结构,紫杉醇为针状结晶,具有高度的亲脂性,不溶于水(在水中溶解度为0.006 mg/mL) ,不溶于石油醚,可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等有机溶剂。
与糖结合成苷后的水溶性大大提高,紫杉醇分子中虽有含氮取代基,但氮原子处于酰胺状态,邻近又有吸电子基,故不显碱性而为中性化合物。
紫杉醇对酸相对稳定(pH4-8范围内),碱性条件很快分解【9】。
紫杉醇在植物体内的含量相当低,目前公认含量最高的短叶红豆杉树皮中也仅含0.069%,资源很匮乏。
由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对红豆杉立法保护,药源地转向了中国等国家。
在中国,80%的红豆杉集中在云南,而且云南红豆杉的紫杉醇含量最高。
从1992年到2001年,将近10年时间,云南红豆杉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分布在滇西横断山区中的300多万棵红豆杉,绝大部分被剥了皮(有调查数据认为是92.5%),已慢慢死去。
红豆杉细胞组织培养生产紫杉醇的综述

1 . 简介 红豆杉又名紫杉 ,是世界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 植物 , 红豆杉 的提取物紫杉醇 , 因具有独特的抗癌机理 , 被认为 是人类同癌症抗争的最有利武器。 在全世界共有十一种 , 目前我 国共有四个种和一个变种 , 即云南红豆杉 、 西藏红 豆杉 、 东北红 豆杉 、 中国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 ( 变种) 红豆杉产生 的二萜类次 药物, 亢 具有独特的抗癌机理 , 因此红豆杉倍受关注『 。 2 ] 紫杉醇是红豆杉属植物 中的一种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 也 是目前所了解 的惟一一种可以促进微管聚合和稳定已聚合微管 的药物。同位素示踪表明, 紫杉醇只结合到聚合 的微管 上, 不与 未聚合的微管蛋 白二聚体反应。细胞接触紫杉醇后会在细胞 内 积累大量的微管 , 这些微管的积 累干扰了细胞 的各种功能, 特别 是使细胞分裂停止于有丝分裂期 , 阻断了细胞的正常分裂 。 通 过 Ⅱ一ⅢJ 研究, I 紫杉醇主要适用于卵巢癌和乳腺癌 , 对肺癌 、 大肠癌 、 黑色素瘤 、 头颈部癌 、 淋巴瘤 、 脑瘤也都有一定疗效 。 解决药源的问题的方法说来应该就两个大方面 ,即人工合 成和生物技术方法 ,也就是化学合成和利用相关生物技术解 决 紫杉醇 的药源 问题。但是 , 由于紫杉醇化学结构 的复杂眭 , 这就 意味着紫杉醇的化学合成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 :而且紫杉醇 的 半合成原料 , 例如从针叶红豆杉所分离得到的巴卡亭 Ⅲ, 也要从 红豆杉属植物中提取获得 【。这样看来 , 3 】 人工合成的方法 , 不论 是全化学合成还是 ̄4 &合成 , - g 其可行 艮 。 低 从生物技 术角度来看 , 人们主要从遗传转化 、 人工栽培 、 真 菌生产和植物细胞培养等几个方面尝 试解 决紫杉醇的药源 问 题 ,而其 中的细胞培养因具有众多优点而成为商业化生产 的首
真菌发酵法生物合成抗癌药物紫杉醇的研究

真菌发酵法生物合成抗癌药物紫杉醇的研究真菌发酵法生物合成抗癌药物紫杉醇的研究一、引言癌症是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寻找有效的抗癌药物一直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紫杉醇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癌药物,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显著的临床疗效。
传统的紫杉醇提取方法主要依赖于从红豆杉属植物中提取,然而红豆杉生长缓慢,资源有限,这限制了紫杉醇的大量生产。
因此,探索新的紫杉醇生产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真菌发酵法生物合成紫杉醇作为一种有潜力的替代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紫杉醇的结构与作用机制1. 紫杉醇的化学结构紫杉醇是一种复杂的二萜类化合物,其分子结构包含多个手性中心和独特的官能团。
它的基本结构由紫杉烷环和侧链组成,紫杉烷环是一个刚性的四环结构,侧链则连接在紫杉烷环的特定位置上。
这种复杂的结构赋予了紫杉醇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紫杉醇的抗癌作用机制紫杉醇主要通过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微管解聚,从而稳定微管结构来发挥抗癌作用。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微管是构成纺锤体的重要成分,紫杉醇稳定微管的作用会导致纺锤体无法正常形成,进而阻断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使癌细胞停止增殖并最终死亡。
此外,紫杉醇还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影响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如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诱导细胞凋亡等。
三、真菌发酵法生物合成紫杉醇的研究进展1. 产紫杉醇真菌的筛选与鉴定研究人员从自然界中广泛筛选能够产生紫杉醇的真菌。
通过对不同环境样本(如土壤、植物组织等)进行分离培养,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析方法检测培养物中是否含有紫杉醇。
经过大量的筛选工作,已经发现了一些能够产生紫杉醇的真菌菌株,如紫杉霉属(Taxomyces)、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等。
对这些产紫杉醇真菌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有助于深入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代谢途径。
2. 真菌发酵条件的优化为了提高真菌发酵生产紫杉醇的产量,需要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克隆技术筛选
• 目前,主要运用现代生物基因工程的方法来获得高产 细胞系
问题与前景
①红豆杉属植物组织细胞培养中的褐化现像,尚无 良好的解决办法【8】 ②紫杉醇本身是一种细胞生长的毒性物质,其量的 积累愈多,对细胞增殖的抑制越强.,即使添加真菌 诱导子及生物合成前体,组织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 也难以达到产业化应用水平【10】,
继代培养
• 愈伤组织长出后经过4~6周的迅速细胞分裂,原 有培养基的水分和营养成分多以耗失有害代谢产 物已在培养基中积累,必须移植。即是继代 • 愈伤组织也易分泌橙红色色素或发生褐化,使生 长速度减慢,甚至死亡(这是愈伤组织分泌的酚 类物质被氧化成醌类物质造成的)。
*缓解褐化
• 在培养基中加入还原剂或吸收酚类的物质, 可以减 少致死现象,保持愈伤组织的生长活性。 • 如:半胱氨酸、维生素C、活性炭 • PS:由于吸附剂对营养物质和激素的吸收,较高浓 度的吸附剂会部分地抑制愈伤组织的生长
• 紫杉醇在植物体内含量极低, 最多0.069% • 需多步柱分离技术,生产成本高
真菌发酵
• 真菌发酵生产紫杉醇因真菌的紫杉醇含量仅有植 物细胞的十万分之一,离生产的距离太远。
• 从长远来看,植物组织培养才是解决紫杉醇供需矛 盾的最佳途径。
组织培养
• 组织培养是在无菌和人为控制外因(营养成分、 光、温、湿)的条件下,培养和研究植物组织、 器官,甚至进而从中分化、发育 出整体植株的技 术。
添加诱导子
• 紫杉醇是一种植物防卫素,可以被诱导 • 茉莉酸甲酯----参与植物防御信号的转导与放大
• 花生四烯酸----浓度为5µ g/g时即可将紫杉醇含量 提高9.3倍,与茉莉酸甲酯表现出明显的诱导协同 作用。
筛选出高产的细胞株系
• • 紫杉醇含量 • 高的外植体 • • 诱导
愈伤组织
变异
高产细胞 植株
③细胞培养物生长速度慢,有效物质含量低、成本 高、大规模生产技术尚未过关【9】 ④添加诱导因子,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增加紫杉醇产 量,但随着细胞的遗传,会逐渐产生抗性,是产 量降低,这也是无法工业化生产的一大原因。
• ⑤紫杉醇作为一种抗有丝分裂机制,在有丝分裂 过程中,干扰了细胞的正常分裂,使红豆杉细胞 染色体数目极易发生变化,红豆杉中紫杉醇的含量 极不稳定,因此稳定的保存并筛选高产的紫杉醇 细胞系显得尤为重要。
步骤:
悬浮培养
继代
悬浮
悬浮细胞培养
• 只有当愈伤组织经过长时期固体培养,表现出相当 的生理稳定性后,才能进行悬浮培养。一般采用B5 培养基,碳源多为蔗糖。 温度、接种量、光照强度,pH值等的改变均能影 响细胞的生长率和产物合成
加入培养基 • 半连续培养:每隔一定时间倒出一定量的悬浮液, 同时补充加入等量的新鲜培养液 • 连续培养:连续收获细胞,同时不断补充培养液
植物组织培养
• • • • 愈伤组织培养 继代培养 悬浮细胞培养 紫衫细胞大量培养
愈伤组织培养
• • • • 选择合适的外植体:以幼茎为佳 除去病原菌和杂菌:处理外植体 配置合适的培养基。 诱导及培养:将上述小块组织接种于MS培养基中, 于25 ℃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40天。PH5.8, 诱导和分化,即可形成小的愈伤组织块
提高紫杉醇产量的方法
前体饲喂
添加诱导因子
添加抑制剂 筛选细胞株系
前体饲喂
• 一方面可通过增加底物量来加快反应速度和提高 产率 • 另一方面能够反馈抑制分支路径而促进反应顺利 进行,有效提高紫杉醇产量。 • 常用:苯甲酸,苯甲酰甘氨酸
添加抑制剂
• 添加抑制剂能够反馈抑制分支路径而使反应向有 利于紫杉醇合成的方向进行。 • 发现合成代谢抑制剂氯化胆碱CCC可以使紫杉醇 含量提高,但浓度过高却抑制合成。
• ⑥现今又有一种新的培养高产细胞系的方法,即利 用秋水仙素诱导建立四倍体红豆杉细胞系,实验证 明,产量是普通二倍体的3.85倍.[13]
参考文献
• [1]邓立新.抗癌新药紫杉醇简介.化学教学,2006年,第1期
• • • • • • • • •
•
• •
[2]Kohler D R,Goldspiel B R.Paclitax(el taxol)[J].Pharmacotherapy.1994,1(41):3-34 [3]王蒂.植物组织培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4]常明进,李春强,彭明.天然药物紫杉醇的研究与开发.安徽农业科 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6,34(2):257-258 [5]邢建民,查丽杭,李佐虎,刘大陆.植物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研究进展.植物学通报,1997,14(3):22~ 29 [6]Fett-Neto A.G.et al.1994a Biotechnol.Bioeng.44P205~210 [7]胡凯,何颖,祝顺琴,谈锋,唐克轩.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生产紫杉醇的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 发》.Vo1.15,No.5 [8]夏铭,吴绛云,张丽梅.红豆杉组织培养中褐变问题的研究.生物技术,1996;16(3):18-20 [9]张宗勤,杨建英,吴耀武.南方红豆杉组织培养及紫杉醇的产生.西北植物学报1998,18(4):488—492 [10]JaziriM,A.zhiri,Y.W Guo et al.Taxus sp.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s as alternative sources for taxoids production: a literature survey.Plant Cell Tuiss. Org.Cult.,1996;46:59-75 [11]周忠强,梅兴国.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研究进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Sci.Edition).第23卷第1期2004年3月 [12] Wickerenesinhe E.R.M.andR.N.Artac.1994.J.Plant physil.144:183~193 [13]李丽琴,余龙江,高产红豆杉细胞系的建立与评价
排出培养基及其培养 物
紫衫细胞大量培养
• 前期利用碳水化合物的选择加快细胞生长,使细胞 量迅速增加。达到一定细胞量后,改用利于紫杉醇 合成的培养液。通过调整合成培养液的组成,延长 紫杉醇合成时间(静止期)。 • 为了提高生产率,需要提高活性细胞浓度,大规 模地培养红豆杉细胞。现在已经发展了不少大规 模培养系统,同时使用固定化的细胞,原位提取 等现代发酵技术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活性 细胞的浓度。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 研究进展
背景介绍
• 紫杉醇是红豆杉属植物中的 一种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 也是目前所了解的惟一 一种可以促进微管聚胞接触紫杉醇后会在细胞内积累大量的微管, 这些微管的积累干扰了细胞的各种功能,特别是使 细胞分裂停止于有丝分裂期,阻断了细胞的正常 分裂。 • 通过Ⅱ-Ⅲ临床研究,紫杉醇主要适用于卵巢癌 和乳腺癌,对肺癌、大肠癌、黑色素瘤、头颈部 癌、淋巴瘤、脑瘤也都有一定疗效。
获取紫杉醇的途径
• • • • 化学合成 红豆杉中提取 真菌发酵 植物组织培养
化学合成
1.全合成: 路线复杂,反应条件难以控制,产率低, 用到剧毒原料,仅限于实验室水平
2.半合成: 国外专利技术壁垒,国内生产附加值低
红豆杉中直接提取
• 资源匮乏红豆杉生长缓慢, 树皮剥取后不能再生, 树木将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