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合集下载

第三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第三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的是( B )
冬至
冬至
冬至
冬至
(2)黄赤交角与四季变化: 黄赤交角是形成地球上四季变化的根本 原因。若黄赤交角等于零,就没有太阳 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也就没有正午太阳 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也就不可 能形成四季变化。
3.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化(变小或变大)会导致地球上的一系列现象 发生变化,图解如下:
12.22南回归线
①曲线与纬线MN有两个交点说明了什么?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上每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以南(北)的地区每年没有太阳直 射
B——夏至,6月22日前后,阳光直射点在 北回归线
第三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C——秋分,9月23日前后,阳光直射点在 赤道
D——冬至,12月22日前后,阳光直射 点在南回归线
“三个基本不变”
绕日过程中, 地轴指向基本不变 黄赤交角大小不变 地球运动方向不变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 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6.22 M
N
北回归线
AB
3.21
9.23
赤道
3.21
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A—春分,3月21日前后,阳光直射点在赤道
二分二至日
标注A、B、C、D四个位置的节气和日期
简述B、D两处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秋分,9.23 C
N
D 冬至 12.22
夏B至 6.22
春分,3A.21
从北极上空看,地轴“左倾左冬,右倾右冬”
第三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以下四幅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中,准确

各节气太阳直射点纬度

各节气太阳直射点纬度

各节气太阳直射点纬度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以下是太阳直射点在各节气的大致纬度位置:
1.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即纬度0°。

随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进入
北半球。

2.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北纬23°26'。

这是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达到的最北位置。

3.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再次直射赤道,即纬度0°。

随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进入南半球。

4.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南纬23°26'。

这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半
球达到的最南位置。

太阳直射点与日出日落方向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与日出日落方向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与日出日落方向的关系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一点,其位置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改变。

而日出和日落则是指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和下降的时刻。

太阳直射点与日出日落方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下面将详细探讨这个关系。

我们需要了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每年都会发生移动,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所造成的。

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而地球公转一周约为365天。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23.5度,所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会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移动。

在北半球的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而在冬季,则位于南回归线附近。

在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点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

我们来探讨太阳直射点与日出日落方向之间的关系。

在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因此北半球的日照时间较长。

日出方向偏北,日落方向偏西。

而在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因此南半球的日照时间较长。

日出方向偏东,日落方向偏西。

在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点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日出方向正东,日落方向正西。

还有一些地理因素会对日出日落方向产生影响。

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势差异会导致日出日落的方向有所偏移。

比如在高山地区,由于山体的阻挡,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可能会有所延迟。

而在平原地区,日出和日落则相对顺畅。

总结起来,太阳直射点与日出日落方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改变,而日出日落的方向则受到太阳直射点位置和地理因素的共同影响。

了解这一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太阳运行的规律,以及预测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和方向。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对太阳直射点与日出日落方向的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

图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_贺亚琴

图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_贺亚琴

2007年5月20日《新课程》教师版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只看课本中的文字表述和示意图很难理解,而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由静态的改变为动态的模式图,可以比较直观地表示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运动规律,同时随着移动箭头的指向,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1.往返式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从图1可以看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①———②———③———④———①,纬度由0°———23°26′N———0°———23°26′S———0°,北半球节气由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以一年为周期往返移动。

正弦式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从图2可以看出: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2.从A点到C点(即从北半球的夏至日到冬至日,或从6月22日前后到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从北向南移动;从C点到E点(即从北半球的冬至日到夏至日,或从12月22日前后到次年的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从南向北移动。

同时在图上还可以判断任意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犬约位置及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如3月12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约在图上的F点(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即位于南半球),太阳直射点将继续向北移动,再如9月10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约在图上的G点(在北回归线和赤道间,即位于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将继续向南移动。

3.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及昼夜长短状况及变化趋势。

如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而且越往北白昼越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这一天是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而且越往南白昼越短,在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引言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在黄道上的最高点,即太阳光射到地球表面时垂直于地面的位置。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会随时间变化而移动。

本文将深入探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垂直射到地球表面的地点。

由于地球的赤道倾斜,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之间来回移动,形成四个主要直射点: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和南极圈。

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是位于赤道以北和以南23.5度的位置,分别对应着夏至和冬至,标志着太阳直射点南移或北移最远的位置。

北极圈和南极圈则是两极附近太阳直射点的最远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

由于地球自转,太阳直射点每天会在东西方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

每天中午的太阳直射点会在经度上向东移动15度,相当于地球自转一小时所需的角度。

2. 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5天。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相应地沿着黄道移动。

3. 倾角的倾斜地球赤道与黄道的夹角是23.5度,被称为地球的倾角。

地球倾斜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会在赤道以北和以南23.5度的范围内移动。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四个主要的太阳直射点。

4. 日照时间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还受到节气和季节的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形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导致不同季节的日照时间不同。

这种变化会影响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

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的计算方法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方法来估算。

以下是计算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的一般步骤:1.获取某一地点的日出和日落时间的数据。

2.计算每天的日照时间,即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

3.根据所选日期的日照时间计算太阳直射点在东西方向上的移动距离。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方向、昼夜长短)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方向、昼夜长短)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方向、昼夜长短)考点详解•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为“黄道面”。

两个平面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影子的方向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的视运动轨迹有关。

假设某地位于北半球,则影子的方向为:①春分-夏至-秋分:太阳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因此早上影子朝向西南,黄昏影子朝向东南;②秋分-冬至-春分:太阳东南日出、西南日落,因此早上影子朝向西北,黄昏影子朝向西南;③正午影子方向:与观察者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有关,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者以南,则正午影子位于正北;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者以北,则正午影子位于正南;④南/北极点: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正南,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正北。

图2 影子的方向例题图3 例题答案:C、A精讲精析:(1)分析影子的方向。

①由于该地为北极点,因此该点的四周,全部为“南”,因此中国结的影子指向正南,拍摄者也位于正南;②如果此时为3月21日(春分),则全球昼夜平分,北极点处应该是一半夜晚、一半白天,而图中全部都为白天,因此不是春分或者秋分。

(2)分析南极点的气候特点。

①南、北半球的季节恰好相反,1月份为南极的夏季,但南极点的冰层很厚,夏季虽然有融化,但仍然比北极要厚很多;②3月1日~21日为南半球的夏半年,南极点及其附近的昼长>夜长;3月21日~31日为冬半年,南极点及其附近夜长>昼长,因此总体来看3月份昼长>夜长,而北极点及其附近地区恰好相反,因此累计昼长:南极点附近>北极点附近;③南极的海拔较高,因此气压较低;④假设南极北极海拔相同,则9月1日~23日为南半球冬半年,气温较低;24日~30日为夏半年,气温较高,因此总体来说气温较低的日子更多。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日移动速度并不均匀,在赤道附近移动速度较慢,纬度越高速度越快。
太阳直射点与昼夜变化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在春分和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在夏 至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相反;在冬至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南半球 相反。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了该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进而影响该点的太阳辐射强度和 日照时间。
太阳直射点日移动的观测方法
01
02
03
使用日晷
通过观察日晷上影子的移 动,可以大致判断太阳的 方位和高度,进而推断太 阳直射点的位置。
使用天文望远镜
通过观察太阳黑子和光斑 等特征,可以判断太阳直 射点的位置。
使用现代科技
使用GPS和太阳辐射计等 现代科技手段,可以精确 测量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 移动速度。
05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实践应 用
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指导作物种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和光照强度, 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通过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 律,可以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品种,提高产量和品 质。
农业气候区划
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 ,可以对不同地区进行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生产和布局提 供科学依据。
由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也会有所差
异。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点 位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 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北半球昼短夜长。
夏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 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在一年中,பைடு நூலகம்阳直射点在南 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完 成一次回归运动。
生物多样性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一、引言太阳直射点是地球上每年两次发生的现象,也是地球气候变化和季节交替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原理以及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太阳直射点指的是太阳的垂直射线(也称为垂直入射角),它与地球表面形成一个垂直的角度,这个角度受到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及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倾角的影响。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23.5°,所以太阳的直射点会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发生变化。

三、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是由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引起的。

每年地球绕太阳完成一周运动,太阳直射点也会随之变化。

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有一个称为赤道的带状地区,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往返移动,形成两次太阳直射点。

四、太阳直射点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会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产生影响。

1. 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是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

当太阳直射点靠近北半球时,北半球就进入夏季;当太阳直射点靠近南半球时,南半球就进入夏季。

夏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太阳的垂直射线倾向于北半球,使得北半球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气温升高,天气炎热;冬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气温升高,天气寒冷。

2. 地区气候差异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不同地区的气候也有所不同。

赤道地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比较稳定,因此赤道地区的气候相对稳定,年平均温度高。

而靠近极地的地区,由于太阳直射点的远离和辐射角度的变化,气候变化较为剧烈,温度差异大。

3. 降水分布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也会影响雨季和旱季的分布。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时,赤道地区会受到持续的热力作用,形成热带雨林,年降水量很大;而靠近太阳直射点的地区则容易形成干旱带,降水非常稀少。

4. 海洋环流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也会对海洋环流产生影响。

热带地区的太阳直射点位置稳定,热力作用较强,导致在赤道附近形成热带低气压带,海水蒸发增加,形成热带雨林和热带风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教具使用说明
邻水县九龙中学沈俊
有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回归运动)问题是理解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文字表达往往不能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如果说能够巧妙地利用图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人仅以利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图示,进行分段分析的教学进行阐述,供参考。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图中日期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
图1
一、直射点与昼夜长短
引导学生从图1中获取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相关的基本知识,如: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0°),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夜;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0°),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为极昼;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以北为极夜。

二、图示分段
引导学生从图1中获取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与相应的时间段,如:3月21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①段;6月22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②段;9月23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③段;12月22
日~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④段。

三、分段分析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1、昼夜长短的变化(图2以北半球为例)
图2
(1)纬度变化规律
①段和②段:全球大体上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

③段和④段:全球大体上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

(2)周年变化规律
①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②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③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④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图3以北半球为例)
图3
由④段到①段,正午太阳高度角由最小值逐渐增大到最大值;由②段到③段,正午太阳高度角由最大值逐渐增大到最小值。

(2)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图4以南半球为例)
图4
由④段到①段,正午太阳高度角由最大值逐渐增大到最小值;由②段到③段,正午太阳高度角由最小值逐渐增大到最大值。

(3)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比较特殊,分析如下。

赤道~北回归线(图5):直射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而不是出现在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值仍出现在12月22日。

图5
赤道~南回归线(图6):直射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而不是出现在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值仍出现在6月22日。

图6
以上是利用图示法对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进行了分段分析的教学,主要是针对地理教学过程中,力争把系统的地理科学原理用简明扼要、生动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

图一:教具没有使用的状态
图二:教具在使用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