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晚清牛人徐寿简介 徐寿的历史功绩

合集下载

简述徐舜寿的故事

简述徐舜寿的故事

简述徐舜寿的故事徐舜寿(1880年-1949年),字秉义,号东轩,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家境贫寒,但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优秀的才华,成为了中国近代文艺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徐舜寿的父亲在他5岁时去世,他由母亲一手带大。

从小,徐舜寿就展现了对书法和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

他师从于当时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郑板桥的弟子,深入研究了古代经典书法的精髓,并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融入其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徐舜寿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改革运动。

他担任过多所学校的教职,在教育事业中默默耕耘,为培养新一代的人才而努力。

他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格素质。

除了从事教育工作外,徐舜寿也十分关注社会公益事业。

他积极参与筹办各种慈善机构,为贫困人群提供帮助。

他还积极组织文化活动,推广传统文化,提倡人道主义价值观,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徐舜寿一生中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他的书法艺术。

他以楷书著称,被誉为“楷书之宗”。

他的书法作品字形秀丽,结构严谨,遒劲有力,很多作品被誉为艺术珍品。

他的著名作品包括《论字帖》,《徐氏九成楷法帖》等,这些作品成为了学习书法的经典教材,影响了几代人的学习和创作。

1949年,徐舜寿因年老体弱去世,享年69岁。

他的离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哀悼和深切缅怀。

他一生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教育事业的丰碑,他的书法被誉为中国现代书法的瑰宝。

徐舜寿的故事展示了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教育、文化和社会事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鼓励我们勇于追求理想,不畏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的教育理念和艺术成就也让我们认识到教育和文化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激励我们为教育事业和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起来,徐舜寿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教育、文化和社会事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国近代化学之父徐寿

我国近代化学之父徐寿
手工艺活,懂得古琴等乐器的演奏及修理,因此得到清道光举人、同乡华翼纶的赏识,并结 识了其子华蘅芳。但要在那个时候学习科技非常困难,不仅没有一所学校,就连最基础的数 学、物理、化学书籍也都没有。他和华蘅芳到上海,在传教士开设的“墨海书馆”买到一本由 西方翻译过来的《博物新编》,并得到当时著名数学家李善兰的指点,又去洋人开设的修理 船舶的工场看机器设备, 参观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洋人小火轮。 据华蘅芳后来对著名思想家王 韬说,徐寿当时就说小火轮上的机器自己也完全能够制造。还说,徐寿能够造自鸣钟和指南 针, 与欧洲制造的没有两样。 他还能铸造墨西哥的银元, 铸出的银元使人难辨真假。 徐
南制造局技术工作的同时, 还与傅兰雅创办了格致书院, 格致书院是我国第一所开创实验教 育法的科技教育专门学校。在此期间,他还协助傅兰雅创办了科技期刊《格致汇编》,为培 育科技人才,普及科技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寿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献身于科 教救国。在他在科技上取得巨大成就之后,一些封疆大臣争相向朝廷推荐,并请他去创办主 持工矿企业。他不愿做官,淡泊名利,认为当时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译书和培养科技人才, 对于聘请一概推辞,推辞不了的就派他的儿子徐建寅、徐华封代他前往。 徐寿对家乡
了《抛物线说》,引起了人们瞩目。 徐寿和华
蘅芳的科技才能,名声愈传愈远。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后,特地聘他们去从事技术工 作。徐寿的第二个儿子徐建寅当时只有 17 岁,也随同前往。曾国藩要求他们制造出一艘用 机器驱动的轮船。他们用自己制造的简陋土机床和工具,经过三个月夜以继日的苦干,制成 了一台船用蒸汽机模型;接着,就造出了我国第一台船用蒸汽机;又经过近一年的奋战,造 出了一艘机动木质轮船; 再针对试航时不够理想之处加以改进, 造成了我国第一艘机动轮船, 在长江中试航获得成功。该船由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曾纪泽命名为黄鹄号,寓意象传说 中的大鸟黄鹄一样翱翔于江海。当时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的记者特地赶去采访,确认 船上机器直至螺帽螺钉均由徐寿父子率领工人手工制作, 他在文章中说, 这艘轮船的制造成 功,显示了中国人具有制造机器的天才。 徐寿作为科学家,懂得靠手工、土机床造轮

近代爱国化学家徐寿简介

近代爱国化学家徐寿简介
蒸汽机”相似。稍后,即着手进行中国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黄
鹄号轮船的研制工作。这使他的科学事业迈进到一个新阶段。
1865年,黄鹄号试制成功。这是一艘长55余公尺、载重25吨、时
速达20余里的木壳轮船。这艘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轮船的研制成
功,标志着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开始,在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上具
有重要意义。
最丰富的中国近代科学家之一。这些译作的影响,还远播日本等
国。徐寿的主要代表译作还有:《化学鉴原》6卷。此书为普通
化学,对一些化学基本原理和许多重要化学元素作了概略的论
述。《化学鉴原续编》24卷,主讲有机化学。《化学鉴原补编》
6卷,主讲无机化学。《化学考质》8卷,主讲定性分析。《化
学求数》16卷,主讲定量分析。《物体遇热改易记》4卷,主要
进、安贫若素、耿直敦朴的好品德。他曾经参加过一次童生考
试,没有成功,便毅然抛弃科举,“专研格物致知之学”,开始
涉猎天文、历法、算学书籍,走上了运用科学、传播科学并为科
学奋斗终身的艰难道路。
1843年,徐寿和同乡、算学家华蘅芳来到上海,旨在求得西
方传入的科技知识。当时,英国人在上海开办了墨海书馆,聘请
近代化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
徐寿在钻研化学的同时,对数学、物理、矿学、汽机、医学
等都极为重视,逐渐成为“能通晓制造和格致之事”的学者。
1861年,他受到曾国藩“研精器数、博涉多通”的评价,并被聘
请到安庆内军械所。其间,与华蘅芳等人合作,于1862年制造出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蒸汽机,与当时居于世界 先进水平的“往复式
二年春开始授课。课程主要有:矿物、电务、测绘、汽机、制造
等。格致书院是我国近代开办新式科技教育的先河,培育了一批优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简介 徐寿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简介 徐寿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简介徐寿是怎么死的?人物档案姓名:徐寿字:生元号:雪村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中国近代出生地:江苏省无锡市郊外出生时间:公元1818年去世时间:公元1884年职业: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毕业院校:自学成才代表作品:翻译了关于蒸汽机的专著《汽机发初》主要成就:引进和传播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译书17部105本168卷共约287万余字。

“赋性狷朴,耐勤苦,室仅蔽风雨,悠然野外,辄怡怡自乐,徒行数十里,无倦色,至不老倦。

”说的就是本文的男主角,徐寿。

公元18118年,徐寿出生在江苏无锡郊外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自幼丧父,被母亲抚养长大,十七岁的时候又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凄惨的人生经历和贫寒的家境,早就了他吃苦耐来,坚毅勇敢,诚实朴素的品质。

青年之时,徐寿学习经史,研究诸子百家,很有自己的看点,所以受到时人的称赞。

但是后来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却连秀才都没有考过。

徐寿仔细思考,发觉八股文实际上并没有其他用处,于是便放弃了八股取士的打算,转而开始涉及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包括:科学、几何学、力学、医学、光学、电学、汽机等各个方面,凡是这类书籍他都看。

与其他中国近代学习科学技术是通过海外留学,在外国名校学习的人不同,徐寿是属于自学成才。

徐寿当时开始接触科学的时候,中国还没有涉及这些科目的学校,所以全靠徐寿个人的坚持。

好在徐寿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他能够全身心的专研进知识的海洋中。

自学中,他的同乡华蘅芳是他的学友,两人通过互相探讨,互相学习,互相质疑,逐步的进步。

他们后来拜访了正在上海墨海书馆从事西方近代物理、动植物、矿物学等书籍翻译工作的李善兰,给李善兰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从上海返回之时,徐寿买了许多书籍,还采购了不少有关物理实验的仪器。

回家之后,根据书上所写,自己开始从事各种实验。

公元1856年,再次来到了上海的徐寿,读到了《博物新编》的中文译本,开始接触到化学及化学实验。

徐迟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徐迟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徐迟: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作者:来源:《今传媒》2010年第06期徐迟(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3日),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

浙江南浔人。

原名商寿,生于一个教师家庭。

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

1931年开始写诗,1934年开始发表诗作《寄》、《沉重的BUS》、《诗拔萃》等,后结集为《二十岁人》。

1936年起陆续发表散文《歌剧院及其它》、《贝多芬之恋》、《理想树》等,后收入《美文集》、《狂欢之夜》。

徐迟早期创作受欧美现代派影响。

特别是他的诗作,追求意象的蕴蓄,节奏的跳跃,有些作品较为难懂。

散文创作则因受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影响,稍趋明朗,叙写细腻,富于诗情。

正如作者所说:“已经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写入散文中的诗味比我的诗中的更加浓郁。

”新中国成立后,徐迟创作勤奋。

50年代的前七年,他两次到朝鲜战场,4次去鞍钢,6次到长江大桥工地。

诗集《美丽·神奇·丰富》、《战争·和平·进步》和《共和国的歌》,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论文集《诗与生活》等,是他这一时期的创作收获;1957年至1960年的四年间,他担任《诗刊》副主编。

1960年定居武汉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报告文学的创作,写成《火中的凤凰》、《祁连山下》、《牡丹》等作品。

记述两个爱国知识分子常书鸿﹑孙健初的《祁连山下》,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

1996年底,徐迟因患抑郁症而在武汉同济医院跳楼自杀,震动全国。

徐迟的报告文学被誉为“别具特色的科学诗篇”。

徐迟在1977年第10期《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为知识分子立传的《地质之光》。

“《地质之光》是一篇光彩照人的好作品,引起文坛普遍重视,这是在‘文化大革命’后率先闯入科学与知识分子禁区的较为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品。

……它写出了地质学家李四光如何用他的学识、智慧为我国描绘出石油、煤炭、金属、非金属、稀有元素等矿产资源的壮丽远景。

作品并没有对主人公的个人经历作直观的平面化的叙述,而是把中心聚集在李四光如何创建地质力学理论这一中心上。

近代前期科学家徐寿[详细讲解]

近代前期科学家徐寿[详细讲解]

近代前期科学家徐寿第一节研读科技典籍,善制工艺器械徐寿,字生元,号雪村,江苏无锡人。

清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1818年2 月26 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社岗里。

徐氏世居无锡,“力田读书”④,是一个比较贫苦的农民家庭。

徐寿的祖父审发务农的同时兼作商贩,家境日渐富裕。

徐寿的父亲文标大概是徐家的第一个读书人,但不幸的是年仅26岁过早去世了,徐寿时年仅4 岁。

母亲宋氏含辛茹苦,将他和两个妹妹抚养成人。

在他17 岁那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在此之前,他已经娶妻,并有了一个儿子。

徐寿早年也习举子业,“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①。

显然,八股诗文无法解决他一家人的生计问题。

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一面务农,一面经商,往上海贩运粮食。

难能可贵的是,徐寿并没有就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生活的磨难和务农经商的实际经验,使他痛感时文词章毫无用处,因此,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转向了经世致用之学。

那时正是鸦片战争前夜,清皇朝已经走向衰亡,社会矛盾日益突出,青年徐寿立下了“不二色,不妄语,接人以诚”和“毋谈无稽之言,毋谈不经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觋谶纬”的座右铭②,抱定了经世致用的宗旨,开始在经籍中学习研究有用之学。

他研读《诗经》和《禹贡》等经书时,将书中记载的山川、物产等列之为表,研读《春秋》、《汉书》、《水经注》等历史、地理著作,则注意古今地理的沿革变迁。

凡是有用之学,他无不喜好。

徐寿的家乡无锡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远近闻名的手工业之乡。

那里有许多能工巧匠。

这种风气也影响了徐寿,他从小就爱好工艺制作,“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①。

大概正是由于这一爱好使他由博览群书逐渐转而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

徐寿在科技方面的兴趣极为广泛,举凡数学、天文历法、物理、音律、医学、矿学等等,他无一不喜,无一不好。

他不仅潜心研究中国历代的科技典籍,对于明末清初从欧洲翻译过来的西方科技著作也认真加以研究。

他认为工艺制造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而科学的原理又藉工艺制造体现出来,所以他总是“究察物理,推考格致”②。

中国近代科学家的故事200字!

中国近代科学家的故事200字!

中国近代科学家的故事200字!
摘要:
一、引言
二、徐寿父子对近代化学的贡献
三、华罗庚对数学的杰出成就
四、梁思成对建筑学的贡献
五、陈景润对计算机科学的突破
六、结尾
正文:
二、徐寿父子对近代化学的贡献
徐寿(1810-1884)是清朝时期著名的化学家,他首次将西方化学知识引入我国。

他的儿子徐建寅(1845-1901)继承父业,编译了多部化学著作,为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华罗庚对数学的杰出成就
华罗庚(1910-1985)是我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华罗庚三角,并在多复变函数论、数论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华罗庚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还致力于我国数学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数学人才。

四、梁思成对建筑学的贡献
梁思成(1901-1972)是我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

他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古代建筑史,揭示了中华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梁思成还参与了北京城市规划工作,为我国现代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五、陈景润对计算机科学的突破
陈景润(1933-1996)是我国计算机科学的先驱。

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陈景润定理”,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陈景润还参与了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发工作,为我国计算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结尾
这些中国近代科学家的事迹激励着我们继续探索科学真理,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中国近代卓越的化学启蒙者和造船专家——徐寿

中国近代卓越的化学启蒙者和造船专家——徐寿

中国近代卓越的化学启蒙者和造船专家——徐寿
孙秋香;程翔章
【期刊名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8(0)5
【摘要】本文总结了近代爱国科学家徐寿自学成才的艰难道路,论述了他在洋务运动中为振兴中华民族,在化学、造船和译介西学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总页数】4页(P85-88)
【关键词】卓越的;化学启蒙者;造船专家
【作者】孙秋香;程翔章
【作者单位】湖北教育学院化学系;华中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
【相关文献】
1.纪念我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逝世一百周年 [J],
2.徐寿父子对中国近代化学的贡献 [J], 徐振亚
3.纪念我国十九世纪卓越的化学专家徐寿 [J], 蒋树源
4.徐寿与中国近代造船业 [J], 赵敏
5.中国科学技术近代化的启蒙者——徐寿 [J], 徐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故事-晚清牛人徐寿简介徐寿的历史功绩
说起晚清英豪,李鸿章、张之洞、曾国潘等人肯定第一时间浮现大家脑海。

本文给大家介绍的晚清牛人不在此列,他是真的牛,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

这位牛人就是晚清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造了中国第一艘军舰,建了中国第一所科技学校,一人撑起中国近代军工业半边天的徐寿。

听到这些头衔,可能大家也并不是很熟悉。

但要说另一件事,大家就不可能不熟悉了。

学习过化学的朋友们,在当初刚接触化学的时候,有一样东西必背,那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

而这个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是徐寿翻译命名的,可见徐寿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

1818年,徐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和很多人一样,徐寿最开始学习的是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八股文,是冲着科举考试去的。

然而徐寿明明十分聪慧,但是却连个秀才的考不上。

科举失意,大多数人应该十分伤心。

但是徐寿不,他说:“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

”俗一点大概是说:“八股文有个毛用,老子不学了!”
放弃当时的“通天大道”,徐寿转而研究经世致用之学。

他读书杂,什么都看,山川、物产、地理变迁,还有数学、天文历法、物理、音律、医学都涉及在内。

他还根据书中所学,自制指南针、自鸣钟。

徐寿喜欢器械科学,他不仅潜心研究中国历代科技典籍,同时也想方设法的搜罗中国翻译的西方科技著作。

当时中国没有系统学习科学的书院,徐寿一切都靠自学,由此还结识了另一位科技爱好者华蘅芳。

在一片研究八股考试的人中,找一个爱好科技的知音多难啊!两人一见如故,组成cp闯天涯,共同探讨和研究科学知识。

徐寿学习讲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学知识必须用于实践检验。

当时没有咱们今天的实验室那样,想要什么工具都有。

没有工具,徐寿就自己做。

他曾经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需要一个三棱镜,买不到就用自己的水晶图章硬磨出来。

就是这样潜心学习研究,徐寿渐渐的闯出名气,连当时像李鸿章这样的清朝大臣都听说了他的名字。

后来清廷“师夷长技以制夷”,展开洋务运动,徐寿就
这样被清朝大臣们推到台前。

1861年,徐寿入曾国潘所开设的安庆内军械所工作。

做什么?当时外国轮船开到中国内河横冲直撞,中国用的还是帆浆动力船,大家一拍手一致决定造轮船。

轮船好造吗?又不是纸糊的,当然不好造。

但是徐寿就这样瞎子摸象,凭着《博物新编》上的图和简介,跑到洋人船上研究了一整天,回来就开造了。

没有零件,就自己一锉子一锉子的做。

就这样靠着一股韧劲和聪慧,三个月后徐寿造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象征蒸汽机。

三年后,造出了中国海军第一艘蒸汽动力船——黄鹄号。

看到此船,同治帝钦赐牌匾:天下第一巧匠。

曾国藩夸赞:“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
徐寿对于办好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提了些意见,但是曾国藩说:“你只管造船,其他的就别操心了。

”徐寿心想:“你让我造那就造呗!”
就这样,在徐寿的带领下,先辈们造出了中国近代第一艘军舰“惠吉号”。

随后“操江”、“测海”、“澄庆”、“驭远”等接连诞生,徐寿堪称我国海军军工业的鼻祖。

办好了这事儿,徐寿深知如果中国的科技想要进步,就必须有系统的教育。

于是在他又开始了漫长的翻译之路,《化学鉴原》、《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等,当然还包括让今天学生们痛苦不已的元素周期表,都被徐寿引入中国。

为了传播近代科学知识,徐寿又开办了上海格致书院,书院含矿物、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等专业,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科技学院。

咱们今天说“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而徐寿则是征途的起点。

这位先辈,理应被所有人铭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