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

合集下载

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

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

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历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十分特殊的历史时期。

对这一时期中国大陆范围内的电影创作与相关的历史现象,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十七年”中国电影。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状况进行宏观的描述和系统的分析,力求在一更宽阔的时代背景上来认识“十七年”电影的有关问题。

因此,本文从艺术、管理、政治文化等几个不同角度着手对历史材料进行组织和融汇,希望能比较清晰地勾勒出“十七年”电影发展变化的大致轮廓。

并在此基础上对“十七年”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有关作品展开分析研究,辩明一些特殊电影形态的衍生、成型、流变的历史足迹,并对它们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做出力求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价。

本文准备分成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对1949年社会政治转型为电影生产与创作,以及艺术观念、生产管理方式、体制结构等等电影各个环节带来的变化进行概括性的描述,为后面的分析研究确立一个相关的知识基础。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十七年”电影的发展历程,粗略地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建国初期”、“‘一五’时期”、“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期”。

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将沿着时间的线索,对“十七年”电影的历史过程进行叙述和考察。

着重分析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创作观念、管理体制等因素对电影创作与生产的影响。

找出不同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说明一种电影趋势之所以如此的大致原因。

第四部分,主要在前面的分析基础上,对电影艺术方面的材料进行更高一层的综合,并以此为前提归纳、提炼出“十七年”电影的一些基本艺术特征。

本文认为,“十七年”电影创作基本是在一种预设的意识形态和艺术规范框架中进行的。

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对电影的艺术手法、技巧、美学风格的选择和借鉴是在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下进行的,因而在艺术探索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政治和社会观念因素的干扰。

百年中国电影艺术风格的建构和发展

百年中国电影艺术风格的建构和发展

百年中国电影艺术风格的建构和发展艺术风格涵盖形式到內涵的综合艺术形态,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标签”之一。

在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艺术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电影艺术风格经过百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认同特色,电影题材的选择、镜头语言的描述、情感意蕴的表达风格多样,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修正、完善中从未止步,形成了中国电影艺术风格特有的建构思路和发展历程。

一、百年中国电影艺术风格概述总体来说,中国电影的阴柔含蓄风格较为突出,这和东方特有的审美观、价值观有很大关系。

东方艺术追求教化价值,在情景交融中抒情或写意,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电影的叙事方式、情感诠释、风格表现、价值选择、伦理现实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尤其是情感表达与西方电影有很大区别,以情感叙事为主导,在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呈现上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即使在电影艺术风格多元发展的今天,传统经典风格仍具有深远影响,在电影表现中更侧重意义的表达,通过融合、委婉、含蓄的叙事方式呈现中国电影特有的风格。

在中国电影中,“静”远远多于“动”,情感的内敛远比张扬要多,即使是在现代电影中,这一风格特色也很鲜明。

二、百年中国电影艺术风格的建构与发展(一)沉静中营造意境在中国电影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中,“静中寓动”的特点尤为突出,这种风格特点的形成与人文环境有很大关系。

在中华民族性格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强调中庸与天人合一的价值观,表现在电影中是关注历史、依照经验、注重领悟、淡化逻辑、拒绝狂暴、远离臆想,电影更关注现实风格的营造。

譬如《林家铺子》这部电影,片头是小船在水上行使的场景,船橹划破水面,泛起一道道涟漪,这样含蓄的表现手法令人感到意味悠长,同时也联想到电影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特有的沉重和阻力,人们奋力前行,前面有未知的风浪和险滩,小船引领镜头来到窄窄的河道,寓意前路曲折而艰难,这样艺术化的写照很容易通过镜头语言传递给观众,在沉静的画面中,营造出不一样的悲欢意境。

中国艺术电影的跨国流动_历史、文本和思潮(1979-2010)

中国艺术电影的跨国流动_历史、文本和思潮(1979-2010)

中国艺术电影的跨国流动:历史、文本和思潮(1979-2010)中国艺术电影的跨国流动:历史、文本和思潮(1979-2010)引言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电影逐渐进入了跨国流动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积极借鉴国际影视制作的经验和技术,同时也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文本和思潮等方面分析中国艺术电影在此期间的跨国流动。

一、历史背景1979年标志着中国电影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

经济改革为中国电影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也加速了电影技术的更新换代。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为中国艺术电影的跨国流动创造了机遇。

二、跨国流动的文本深化在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电影的文本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一方面,中国电影工作者开始参与国际合拍,合作的影片在题材、故事情节、表现方式等方面与国外影片融合,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工作者尝试引进国外文学作品改编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创新,并在文本中融入西方的影视表现手法。

三、思潮的传播与融合在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的先锋思潮开始渗透进中国艺术电影中。

中国电影工作者积极参与国际电影节并与国际影人进行交流,拓宽了思潮的传播渠道。

毛泽东时代的封闭和意识形态束缚逐渐放松,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其他各种思潮开始在中国艺术电影中产生影响。

这些思潮的传播与融合不仅激发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创作激情,也丰富了中国艺术电影的题材和形式。

四、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需求是中国艺术电影跨国流动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电影工作者开始关注海外市场,更多地考虑观众需求并适应国际市场对中国电影的接受程度。

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西方影视语言相结合,创造了一系列既有中国特色又能走向世界的影片。

同时,国际电影在中国的引入也影响了国内市场,中国电影工作者积极借鉴国际技术和风格,提升了中国电影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结论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中国艺术电影经历了跨国流动的时代。

电影艺术的历史演变 探寻电影的发展脉络

电影艺术的历史演变 探寻电影的发展脉络

电影艺术的历史演变探寻电影的发展脉络电影艺术作为一种融合了戏剧、文学、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表演艺术,自诞生以来便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探寻电影的历史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脉络。

一、早期影像的诞生电影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

当时,由于人们对光和影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早期的影像设备开始出现。

这些设备包括幻灯片放映机和光线追踪装置,为后来电影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无声电影时代20世纪初,无声电影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新篇章。

电影摄影机和胶片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能够记录和播放连续的影像,而无声电影则开始成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当时,电影以纯视觉形式展现,伴以音乐和字幕来传达情节和对白。

无声电影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进展之一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兴起。

《卡比利亚》和《大都会》等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而广受赞誉。

1927年,声音首次成功地被引入到电影中,这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

这一技术创新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更加生动和真实的视听体验。

三、好莱坞的兴起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商业化的发展,好莱坞成为了世界电影产业的中心。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好莱坞制作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电影作品。

这些电影在剧情和视觉呈现上都追求完美,使得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

同时,不同国家的电影产业也在发展壮大。

欧洲新浪潮运动带动了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电影创作。

这些电影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表达,探索了电影艺术的更多可能性。

四、后现代主义的冲击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逐渐渗透到电影艺术中。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叙事结构和视觉效果提出了质疑,电影开始呈现出更多的实验性和颠覆性的特点。

新浪潮运动的崛起为电影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

《400击》和《饥饿》等影片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电影拍摄规范,引领了电影的新潮流。

五、数字化时代的到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制作和观影方式。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尝试时期(1905——1923)1、中国境内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时间:1896年8月地点:上海徐园“又一村”2• 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搭建上海第一家专门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3 1909年,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拍摄短片《不幸儿》、《西太后》,在香港拍摄短片《瓦盆伸冤》、《偷烧鸭》。

二、中国第一部电影的拍摄1、任庆泰,字景丰(1850—1932年)。

2、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年)三、拍摄短故事片的尝试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揭开了中国叙事电影的序幕。

(一)张石川、郑正秋与《难夫难妻》的拍摄张石川,(1889—1953年),浙江宁波人。

郑正秋(1889-1935 ),广东潮州人。

《难夫难妻》,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三)黎民伟与《庄子试妻》的拍摄黎民伟(1892—1953年)《庄子试妻》(1913年导演:黎北海编剧:黎民伟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四、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电影拍摄活动•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成立于1918年,是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机构。

•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摄影棚,是中国电影制片业规模性经营的开端。

•具有明确的制片方针,要求电影为教育服务,要具有文化品味和爱国内容。

•(一)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戏曲片拍摄•1920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二)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短故事片拍摄•任彭年《死好赌》、《猛回头》、《憨大捉贼》、《清虚梦》等。

•五、《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中国电影资料馆保存下来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影片。

•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创作趋于成熟。

•六、最初的长故事片拍摄•《黑籍冤魂》(1916年,4本)导演:张石川管海峰•(二)中国长故事片的开山之作1、《阎瑞生》2、《张欣生》4、《红粉骷髅》•(三)长故事片的艺术化倾向•但杜宇电影就是动的美术但杜宇十分重视画面造型,讲究构图和光线的视觉美感。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脉络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脉络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脉络
一、电影艺术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电影艺术起源可追溯至1896年,随着电影技术的引入,中
国电影产业逐渐兴盛。

起初,中国电影产业主要以模仿西方电影为主,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有了自己的特色,如默片和武侠片。

二、中国电影在政治运动中的发展
在20世纪中叶,中国电影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很大,如文化大革
命期间,电影被用作政治宣传工具。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电影
艺术开始走向多样化,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导演和作品。

三、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与影响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产业逐渐崛起,拍摄技术得到提升,也逐
渐走向国际化。

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多部中国电影
获得了国际奖项,展现了中国电影艺术的魅力。

四、未来中国电影的展望与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电影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数字化时
代的来临,电影拍摄技术将进一步提升,而如何保持原创性与创新性,将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课题。

以上是关于中国电影艺术发展脉络的一些概述,希望能为您提供
一些参考。

近代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演变

近代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演变

近代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演变电影艺术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电影艺术也不断地在变革和进步。

在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滋长和演变的历程。

从开国初期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电影艺术逐渐走向了成熟和多样化。

本文将从电影创始期到现代电影的发展演变,探讨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演变。

一、电影创始期中国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当时,一位英国传教士展示了一部在上海展出的摄影机的电影。

此后,电影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且在1905年开始正式进入了中国大陆。

1913年,投资者成立了“南洋影片公司”,这标志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化。

在电影创始期,从技术上讲,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还比较弱。

这是因为中国没有一套完整的制作流程。

然而,早期的电影创作者们是一批热血青年,他们在电影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文化、历史和社会现象等方面的看法。

这些电影充满了强烈的人情味和社会关怀,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二、电影黄金时期中国电影黄金时期大概是在1930年代到1940年代,当时的电影市场经济繁荣,有大量的资本流入电影产业。

同时,中国电影艺术的技术和制作环节也开始逐渐成熟。

《神剑峰》、《牡丹亭》等电影精品问世,多位电影艺术家在这个时期独树一帜。

在这个时期,电影艺术家开始在政治方面进行创作,为中国涉及争取独立和抗日战争等政治事件倡导。

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电影艺术也不断变化。

三、社会主义时期时代变迁,中国电影艺术随之而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当时,电影成为了文化教育和政治宣传的重要武器。

电影工作者开始深入挖掘中国社会生活现象,从而帮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电影艺术关注的重点从精品转向了一般大众。

电影的传教工作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通过电影的形式呈现给大众。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电影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期。

四、新旧更迭时期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成名,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影像中国与中国影像: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

影像中国与中国影像: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影像中国与中国影像: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第二节石挥的《我 这一辈子》
第一节电影观念和 审美追求
第三节成荫、汤晓 丹的《南征北战》
1
第四节王苹的 《柳堡的故事》
2
第五节水华及 其《林家铺子》
3 第六节谢铁骊
及其《早春二 月》
4 第七节崔嵬、
欧阳红樱的 《小兵张嘎》
5
第八节凌子风 的《骆驼祥子》
第九节谢晋及 其《红色娘子 军》《芙蓉镇》
5 第十节第四代
导演的艺术创 造
01
第一节电影 观念和审美 追求
02
第二节张军 钊的《一个 和八个》
03
第三节陈凯 歌及其《黄 土地》《霸 王别姬》
04
第四节黄建 新的《黑炮 事件》
06
第六节吴子 牛的《晚钟》
05
第五节田壮 壮的《盗马 贼》
第七节张艺谋及其 《红高粱》《秋菊打
官司》
第八节胡玫的《远离 战争年代》
第九节周晓文的《二 嫫》
第十节第五代导演的 艺术创造
第二节姜文的《阳 光灿烂的日子》
第一节电影观念和 审美追求
第三节贾樟柯的 《小武》
第四节路学长 的《长大成人》
与王小帅的 《十七岁的单
车》
第五节新生代 导演的艺术创 造
第二节电影观念和 审美追求
第一节台湾电影发 展历程
第三节李行的《养 鸭人家》
1
第四节白景瑞 的《家在台北》
2
第五节胡金铨 的《侠女》
3 第六节陈坤厚
的《小毕的故 事》
4
第七节王童的 《稻草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来源:作者: 2003-11-05 14:10:02一、形成时期(1905-1931)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了中国。

1906年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的沈阳人任景丰在北京利用他开设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影片。

这部影片拍摄三天,共成三本。

内容是著名京剧泰斗谭金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当时出现“万人空巷来观之势”,由此奠定了中国电影的起始点。

1913年摄制了我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原名《洞房花烛》),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郑正秋导演,依什尔摄影,共拍摄了一个月。

影片详细地叙述了旧社会一个父母包办婚姻的故事,批判了封建买卖婚姻制度的不合理。

这部影片与以前的戏曲影片有着明显的区别:①它有一系列影像活动,有电影创作意识;②具备了戏剧电影样式的雏形;③具有干预社会、批判现实的创作倾向。

因此,它开中国电影片种、样式、和创作方法的风气之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917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首次注意到电影,他们自筹资金,成立了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以自制自销的经营方式,开始了中国电影事业的真正起步。

1922年2月,张石川、郑正秋等人率先筹建“明星影片公司”,此后,该公司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出品最多、历史最长的一家制片机构。

据《中华新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在国内各大城市注册的电影公司多达175家,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淘汰,最后只剩较著名的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明星”、“天一”、“联华”等影片公司。

中国电影就是在这样混乱状态中发展的。

当时公司林立,队伍复杂,思想混乱,艺术质量参差不齐。

正在这时,电影艺术和技术的最大革新成果——有声电影于1926年8月6日在美国诞生了。

不久传入中国,同年12年16日在上海虹口新中央大戏院进行了试映,这是中国有声电影的开始。

1930年,“明星”怀着极大的勇气,开始了中国有声电影片《歌女红牡丹》的摄制工作。

影片于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次公映,成为中国最早的蜡盘发音的有声片。

1931年,中国开始了片上发音有声片的试制工作,从此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走向成熟。

二、成熟时期(1931—1949)(一)、左翼电影运动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它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新道路。

1931年9月,通过的“左翼剧联”的《最近行动钢领》指出:“除演剧而外,本联盟目前对于中国电影运动实有兼顾的必要。

除产生电影剧本供给各制片公司并动员盟员参加各制片公司活动外,应同时设法筹款自制影片。

”“九?一八”事件之后,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空前高涨,广大观众和进步的电影工作者强烈要求电影走现实化、大众化的道路。

许多电影公司的老板迫于经济压力,也开始摇摆不定,改造中国电影混乱状况的时机成熟。

因此,明星公司为了摆脱经济困境,于1932年通过关系,邀请夏衍等左翼文化工作者来公司从事编剧工作。

夏衍向党的地下组织作了汇报,1933年3月,在中共地下领导人瞿秋白亲自过问下,以夏衍为组长的党的电影小组正式成立,随即在电影战线上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们首先抓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渠道把大量的新文艺骨干输送到各影片公司,团结大多数爱国电影工作者,全力推进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的左翼电影运动。

二是抓电影评论,电影小组除创办左翼电影工作者自己的刊物《电影艺术》外,还千方百计地利用合法途径在上海各大报纸的副刊上开辟电影批评阵地,坚持以“每片必评”的方式作出观点鲜明的评述,以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是抓剧本创作,源源不断地向各影片公司的导演们提供剧本,使1933年成为公认的“中国电影年”,当年及往后涌现出《狂流》、《天明》、《都会的早晨》、《三个摩登女性》、《渔光曲》、《神女》、《上海24小时》、《春蚕》、《姐妹花》、《铁板红泪录》、《盐潮》、《民族生存》、《船家女》、《劫后桃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风云儿女》、《壮志凌云》等四十余部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的进步影片。

总之,左翼现实主义电影,在题材上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涉及了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在思想上具有深刻性和鲜明性,始终贯穿反帝反封建的主线;在人物塑造上具有生动性和典型性,创造了一批下层社会小人物的艺术形象;在创作方法上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艺术形式上,完备戏剧式电影样式,对电影手法、语言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因此,这批左翼现实主义影片,形成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潮期。

(二)、抗战及战后电影1937年,“芦沟桥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蒋介石迫于军事上的压力,不得不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中国现代史上,形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局面。

11月上海沦陷,大批电影工作者离开上海,中国电影的发展,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12月南京失守,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而当时的抗日中心却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的武汉。

许多爱国的电影工作者,先后群集武汉,投身到抗日救亡的历史洪流,阳翰笙任主任委员的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拍摄了突出抗日战争的故事片:《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八百壮士》以及五十部左右的新闻纪录片。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中制”迁往重庆,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也由南京经芜湖迁往重庆,阎锡山的西北电影公司由太原经西安迁往成都。

此后,“中制”出品的故事片《保卫家乡》、《好丈夫》、《东亚之光》、《胜利进行曲》、《火的洗礼》、《青年中国》、《塞上风云》、《日本间谍》等;“中电”出品的故事片《中华儿女》、《万里长空》等;西北影业公司出品的故事片《风雪太行山》、《老百性万岁》等,致使中国电影在抗日战争初期取得了很大成绩。

上海沦为“孤岛”以后,少数爱国的电影工作者和一些小制片商,仍然曲折地从事着影片创作。

他们主要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摄制了一些“鼓励人群向上,坚持操守”的古装片,如《木兰从军》、《孔夫子》、《苏武牧羊》等,借古人衣钵表达爱国情,民族志。

在中国电影史上称为“孤岛电影”。

1940年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破坏国共合作,掀起反共高潮,迫使抗日救亡影片的摄制工作陷于瘫痪,大批进步电影工作者或者去延安,或者转入戏剧战线,或者赴香港继续从事电影创作。

因此,抗战后期,中国电影十分萧条和冷清。

1938年9月,“延安电影团”成立,揭开了中国电影新的一页,奠定了人民电影发展的坚实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政府利用从日寇手中接收过来的电影制片厂和新建电影制片厂,排挤民营电影公司和进步电影,迫害进步电影工作者,对中国电影实行反动恐怖的特务统治。

中共党的地下组织和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为了粉碎国民党独霸影坛的梦想,一方面总结和吸取了三十年代左翼电影运动的经验,利用“官办”的制片基地拍摄了一批优秀和比较优秀的进步影片,如《遥远的爱》、《天堂春梦》、《还乡日记》、《乘龙快婿》、《追》、《幸福狂想曲》、《松花江上》等等。

他们还团结“文华”、“国泰”、“文同”等影片公司,拍摄了《假凤虚凰》、《夜店》、《艳阳天》、《表》、《大团圆》、《无名氏》、《忆江南》、《梨园英烈》等。

另一方面,为了更有力地推动进步电影运动的开展,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阵地——昆仓影业公司,摄制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关不住的春光》、《丽人行》、《希望在人间》、《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等等影片。

无论在编剧、导演、表演以及摄影、音乐、美工等方面,这些影片都达到了当时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平,它标志着中国电影史上第二个高潮期的到来。

三、发展时期(1949—)(一)建国十七年的电影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电影事业便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从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里,是新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尽管受到政治气候的严重干扰,经历了几起几落的波折,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但是,电影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在17年里共摄制了600多部题材相当丰富的故事片,在数量与质量上较建国前的影片都有一些突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其中不少影片在国际电影节获奖,赢得很高的评价。

这些影片塑造了众多与过去电影中被怜悯、被蹂躏的角色不同的人物形象,劳动人民成了银幕形象的主体,表现出主人公的风范,从而展现出中国影坛此前鲜见的一种“崇高壮美”的风格。

这样风格的影片所引起的激情和雄健昂扬的审美趣味,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电影观众。

更何况绝大多数影片所采用的都是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式的情节结构,所以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因此,建国十七年的电影既有经验又有教训,其成就不容低估。

从1954年到1955年为第三个高潮的形成期。

其间较有影响的影片有《渡江侦察记》、《董存瑞》、《鸡毛信》、《平原游击队》、《南岛风云》、《山间铃响马帮来》、《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些影片基本克服了建国初期影片的一些缺点,取得了较高的成就,《鸡毛信》在第9届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获优胜奖,《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第8届卡罗维?利发国际电影节和第9届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董存瑞》避免了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将阶级性与人性较好地统一起来,创造了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银幕形象,为塑造英雄人物闯出了一条新路。

从1956年到1959年为第三个高潮的发展、高峰期。

1959年国庆第一批献礼片将这次高潮推向了顶点。

其间较有影响的有《李时珍》、《林则徐》等历史题材片;《上甘岭》、《母亲》、《柳堡的故事》、《永不消失的电波》、《聂耳》、《风暴》、《万水千山》、《回民支队》等革命历史题材片;《老兵新传》、《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我们村里的年青人》(上集)、《女蓝五号》、《护士日记》、《上海姑娘》、《洞箫横吹》、《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布谷鸟又叫了》等现实题材片;《祝福》、《林家铺子》、《青春之歌》、《家》等改编片以及《天仙配》、《十五贯》等戏曲片。

从1962年到1964年为第三次高潮的余响期。

其间较有影响的影片有《甲午风云》、《早春二月》、《小兵张嘎》、《农奴》、《兵临城下》、《李双双》、《红日》、《冰山上的来客》、《北国江南》、《舞台姐妹》、《英雄儿女》等。

这一时期的影片数量虽不比以往,但是在质量上却有了很大的提高。

就艺术成就而言,可以说在当时是接近国际电影先进水平的。

这些影片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如邓世昌、萧涧秋、张嘎、李双双、强巴等,特别是《兵临城下》中的赵崇武这一形象,冲破了人物脸谱化的老框框,很有创造性,在电影手法的运用上也有所创新。

(二)“文革”时期的电影“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1966—1976)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次大灾难。

广大电影工作者被送进“牛棚”,赶进“干校”,受批挨斗,有的被折磨得致残致死,有的甚至被投入监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