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植物病理学

合集下载

植物病理学:病原物的致病性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病理学:病原物的致病性植物的抗病性
育阶段上的转变,如从营养生长转入繁殖阶段。
兼性寄生物(facultative parasites)
以腐生生活为主,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 以侵害活(obligate saprophytes)
只能在各种无生命的有机体上生存,不能侵染活 的有机体
食品上的霉菌、木材上的腐朽菌、林地上的一些 菌类都是腐生物
病原物还可通过影响植物体内生长调节系统的正常功能 而引起病变。
植物病原菌产生的生长调节物质主要包括生长素、细 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几大类。
植物生长素 (吲哚乙酸IAA)
玉米瘤黑粉病菌(Ustilago maydis) 芸薹根肿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桃缩叶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 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等。 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病株生长素失调,导致一系列生理 变化,最终出现徒长和畸形等病状。
它们的寄生能力很强,但是它们对寄主细胞的 直接杀伤作用较小,这对它们在活细胞中的生 长繁殖是有利的。但是,一旦寄主细胞和组织 死亡,它们也随之停止生育,迅速死亡。
病原生物对寄主的影响,除了攫取寄主的营 养物质和水分外,还对植物施加机械压力以 及产生对寄主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代谢产 物,如酶、毒素和生长调节物质等,诱发一 系列病变,产生病害特有的症状。
死体营养的病原物腐生能力一般都较强,它们能 在死亡的植物残体上生存,营腐生生活,因此都 能人工培养。
这类病原物对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的直接破坏强 烈而迅速,在适宜条件下只要几天甚至几小时, 就能杀伤植物的组织,对幼嫩多汁的植物组织 破坏更大。
死体营养的病原物寄主范围一般较广。立枯丝 核 菌 (Rhizoctonia solani) 、 齐 整 小 核 菌 (Sclerotium rolfsii)和胡萝卜软腐欧氏菌(Erwinia carotovora)等,可以寄生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植 物。

普通植物病理学5

普通植物病理学5
PART FIVE
植物病害发生 的基本因素
一、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
病因与病害三角
1 病因
非生物因素 02
生物因素 01
03 复合因素
一、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
病因与病害三角 2 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
寄主
病害
病原
环境
(一)寄主
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特定 病原物侵染,降低病害程 度的能力称为抗病性。
(三)环境条件
只有当有利于病原 物而不利于寄主植 物的利病环境存在 时,病害才能发生
和发展。
1.抗病性 2.感病性
是寄主植物不能抵抗特定 病原物侵染而发病的特性。
水稻品种抗性不同,病情差异大
不同的水稻品种,发病轻重有很大不同。通常杂交稻和籼稻比较抗病, 粳稻(parasitism)
是寄生物克服寄主植物的组织屏障和生理抵抗,从其体内夺取养分和 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其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专性 寄生菌
寄生能力强 破坏作用小
非专性 寄生菌
腐生能力强 破坏作用大
2 致病性(pathogenicity)
专性寄生菌
非专性寄生菌
3 寄主范围 寄生物对寄主具有选择性,一种寄生物能寄生的植物种的范围称为寄主范围。
畸形 外囊菌
只侵染桃树
立枯 丝核菌
可侵染200多种植物
3 寄主范围 被桃缩叶病菌 (Taphrina deformans )感染的桃树叶
(二)病原物
1 寄生性(parasitism) (1)专性寄生物
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非专性寄生物 既可以寄生于活的寄主植物,也可以在死的有机体以及各种营养基质 上生存。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持继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植物偏离了正常状态的现象称植物病害。

2.单主寄生:在同一种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的病原菌称单主寄生。

3.垂直抗性: 即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它对病原物的某一个或多个小种是抵抗或免疫的,而对另一些小种是感病的或高度感病的,即对病原物的某些小种具有抗病性。

4. 症状: 是寄主内部发生一系列复杂病变的一种表现,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

5. 稀释终点:将感病寄主的汁液(含有病毒)榨出来,加水稀释,超过一定限度时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度为稀释限点。

6. 生物防治: 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产品来进行防治病害的方法称生物防治。

7. 异宗配合:单个菌体不能完成其有性生殖,必须与另一个有亲和力的菌体交配后才能完成其有性生殖的称异宗配合。

8. 失毒温度:把病组织的榨出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分钟,在10分钟内使病毒失去传染的处理温度称为该病毒的失毒温度。

9. 拮抗作用:一种微生物产生某种特殊的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而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为拮抗作用。

10.多型性:指真菌在一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多种类型孢子的现象称多型性。

11.体外保毒期: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室温(20-22℃)下能保存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称为病毒的体外保毒期。

12.交互保护作用:在寄主上接种弱毒株系而能低抗强毒株系侵染的作用称交互保护作用。

13. 因对基因学说:(gene for gene theory)对应于寄主群体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反之,应于病原物群体的每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

14. 生理小种:(race):同种、变种、专化型内的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无差别,在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化特性、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疾病的学科,它探索了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方法。

在植物病理学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名词,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植物疾病发生的过程。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植物病理学名词进行解释。

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侵入植物并在其体内生长,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或器官坏死。

2.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致病菌、致病菌株或者带有致病基因的病原微生物。

病原体可以通过种子、土壤、虫媒、器官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引发植物病害的发生。

3. 病害:病害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而引起的生理、形态和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变化。

病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植物种类、病原体的侵染程度以及环境因素等。

4. 病斑:病斑是病害在植物器官上形成的局部病变区域。

病斑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鉴别病害的类型,并且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5. 症状:症状是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后表现出的外部特征。

症状可以包括叶片变黄、枯萎、变形、裂伤等。

通过观察和描述症状,可以帮助识别和诊断植物病害。

6. 抗病性:抗病性是指植物对病原微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

植物通过表现抗性,如抗性基因的表达、产生抗性蛋白等来保护自身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抗病性可以分为常染色体遗传抗性和质粒遗传抗性两种。

7. 寄主:寄主是指植物病害的宿主植物。

不同的植物种类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和抗病性。

寄主的抗病性水平决定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播。

8. 疫情:疫情是指特定地区或特定时间发生的病害流行。

疫情的严重程度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程度、寄主易感性、环境条件等有关。

疫情监测和预测对于制定病害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9.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植物种群内个体基因组的差异程度。

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与抗病性的破坏和病害发生有关。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病理学导论复习材料

植物病理学导论复习材料

病征:病原物在病部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

病症: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侵扰后,其组织内部的生理生化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会表现出某种异常状态。

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

转主寄生:有些菌物需要在两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体。

基因对基因学说: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基因,病菌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

寄生:是一种生物依赖于另一种生物提供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

寄生性:是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革兰氏染色:用初染剂结晶紫进行初染,再用碘液媒染,然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然后用复染剂复染(如番红)的过程。

(蓝紫色为阳性,红色为阴性)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能够传染,没有侵染过程。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不能传染,没有侵染过程。

植物病害: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的状态抗病性: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感病性:植物对某种病原容易感染而发病的特性致病性:是指病原物破坏寄主、诱发病害的能力。

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互相配合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又称为“病害三要素”。

腐生物:只能从死的有机物上获得营养物质的异养生物。

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的统称为病原物。

多分体现象:病毒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核酸链上,分别被包装在不同的病毒粒体里。

接种:是指病原物与寄住的感病部位相接触,并在适宜的条件下发生侵染。

1.植物病害的症状变色、坏死、腐烂、畸形、萎蔫。

2.一种病原物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寄生性、致病性和传染性。

3.病原物从寄主植物获得养分,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即活体寄生和死体寄生。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三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三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三
子囊果:子囊大多产生在由菌丝形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称为子囊果。

子囊壳:包被有固定的孔口的子囊果,称为子囊壳。

闭囊壳:无固定的孔口的子囊果,称为闭囊壳。

子囊座:子囊产生在子座组织内,子囊周围不另外形成真正的子囊果壁,这种内设呢过子囊的子座称为子囊座。

子囊腔:由子座溶解而成、无真正壳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腔。

子囊盘:呈盘状的子囊果称为子囊盘。

子囊:子囊孢子大多着生在无色透明、棒状或卵圆形的囊状结构即子囊内。

担子果:又称子实体,担子菌亚门真菌有性生殖阶段形成的特殊结构,由双核菌丝组成,其上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分生孢子器:近球形的具孔口的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盘:杯状或盘状的分生孢子盘。

生理小种:同种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上没有什么差别,在生理生化特性、培养性状、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般情况下,不同小种对同种作物不同品种(或不同种、属)之间的致病性不同。

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活的植物体内获取所需营养的能力。

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

抗病性: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活动(侵入、扩散、致病等),减轻发病和损失的能力称为抗病性。

侵染过程:病原物从受到寄主的影响或识别进而到达侵染部位到寄主发病的过程。

接触期(侵入前期):指病原物到达寄主的根围或叶围,受到寄主分泌物的影响,向着寄主运动并产生侵染结构的阶段。

侵入期:指病原物从侵入到建立寄生关系的阶段。

潜育期:指病原物侵入后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所需的时间。

植物病理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病状:指植物受病原物或非生物因子影响后,局部或整株出现的不正常的表现,如在叶部形成的坏死斑点、植株萎蔫等病征(sign):是指在病部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或群体。

寄生性:寄生物克服寄主植物的组织屏障和生理抵抗,从其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其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诱发病害的特性非侵染性病: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非生物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

侵染性病害:植物受病原物寄生引起有传染能力的病害,也可称寄生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

整体产果; 鞭毛菌繁殖时,有的整个营养体全部转变为繁殖体,称为整体产果分体产果:绝大多数真菌仅是部分营养体转变为繁殖体,其余部分仍在进行营养生长子实体: 为真菌的产生孢子的生殖体,异宗配合;多数食用菌的单核菌丝有性别(、异宗配合:“-”与“+”菌丝)之分,同性别的菌丝间永不亲和,只有经过异性菌丝结合才能生育后代者,称异宗配合同宗配合:由一个担孢子萌发的两条单核菌丝能进行结合而生育后代者,称为同宗结合或自交亲、同宗配合准性生殖:是指真菌不通过有性生殖的基因重组过程,包括异核体的形成、二倍体的形成和体细胞的重组。

真菌的生活史指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个体发育过程。

生理小种:同种、变种、专化型内的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无差别,在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化特性、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两游现象(diplanetism)从孢子囊中释放出来的游动孢子经游动休止后,再次萌发释放游动孢子继续游动的现象称为两游现象。

9+2鞭毛;指鞭毛的微观细胞生物结构,由外圈9组二联微管,内包有一对中央微管的结构,所以叫做9+2鞭毛子囊果;子囊大多产生在由菌丝形成的包被里,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叫子囊果担子果(basidiocarp):是高等担子菌的一种产生子实层的高度组织化的结构。

植物病理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病状:指植物受病原物或非生物因子影响后,局部或整株出现的不正常的表现,如在叶部形成的坏死斑点、植株萎蔫等病征(sign):是指在病部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或群体。

寄生性:寄生物克服寄主植物的组织屏障和生理抵抗,从其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其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诱发病害的特性非侵染性病: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非生物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

侵染性病害:植物受病原物寄生引起有传染能力的病害,也可称寄生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

整体产果; 鞭毛菌繁殖时,有的整个营养体全部转变为繁殖体,称为整体产果分体产果:绝大多数真菌仅是部分营养体转变为繁殖体,其余部分仍在进行营养生长子实体: 为真菌的产生孢子的生殖体,异宗配合;多数食用菌的单核菌丝有性别(、异宗配合:“-”与“+”菌丝)之分,同性别的菌丝间永不亲和,只有经过异性菌丝结合才能生育后代者,称异宗配合同宗配合:由一个担孢子萌发的两条单核菌丝能进行结合而生育后代者,称为同宗结合或自交亲、同宗配合准性生殖:是指真菌不通过有性生殖的基因重组过程,包括异核体的形成、二倍体的形成和体细胞的重组。

真菌的生活史指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个体发育过程。

生理小种:同种、变种、专化型内的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无差别,在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化特性、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两游现象(diplanetism)从孢子囊中释放出来的游动孢子经游动休止后,再次萌发释放游动孢子继续游动的现象称为两游现象。

9+2鞭毛;指鞭毛的微观细胞生物结构,由外圈9组二联微管,内包有一对中央微管的结构,所以叫做9+2鞭毛子囊果;子囊大多产生在由菌丝形成的包被里,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叫子囊果担子果(basidiocarp):是高等担子菌的一种产生子实层的高度组织化的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被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
该类因素是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们 主要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 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
1、植物体抵抗病原物侵入的最外层防线——植物 表皮以及被覆在表皮上的蜡质层、角质层等。
2、植物表皮层细胞壁发生钙化作用或硅化作用, 对病原菌果胶酶水解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第二节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一、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一)概念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 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 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病原物发展出不同类别、 不同程度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也相应地形成了不 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抗病性,通常表现为免疫、抗病、 感病和耐病。
3、气孔的结构、数量和开闭习性也是抗侵入因 素。
4、植物受到机构伤害后,可在伤口周围形成木 栓化的愈伤周皮(wound periderm),能有效地 抵抗从伤口侵入的病原细菌和真菌。
5、纤维素细胞壁对一些穿透力弱的病原真菌也 可成为限制其侵染和定植的物理屏障。
6、植物细胞的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都可能 积累木质素(lignin),从而阻止病原菌的扩展。
在遗传上抗性一般是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 的,也叫微效基因抗性或多基因抗性。这种抗 性表现为中度抗病,是稳定和持久的。
3、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区分:
(1)被动抗病性(passive resistance) :植物与病 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2)主动抗病性(active resistance):受病
※研究植物的抗病机制,可以揭示抗病性 的本质,合理利用抗病性,达到控制病害 的目的。 ※植物的抗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有先天具 有的被动抗病性因素,也有病原物侵染引 发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按照抗病因素的性质则可划分为形态的、 机能的和组织结构的抗病因素,即物理抗病性 因素(physical defense),以及生理的和生物化学 的因素,即化学抗病性因素(chemical defence)。
(二)类型 1、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区分:
(1)主效基因抗病性(major gene resistance), 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孟德尔法则 遗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 (2)微效基因抗病性(minor gene resistance), 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2、按照小种专化性区分:
( 2 ) 非 小 种 专 化 抗 病 性 (race-non-specific resistance):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 物小种间没有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也称为水 平抗性(horizontal resistance)。是针对病原物 整个群体的一类抗病性。
病原物毒性不依寄主抗性基因的变化而变 化,寄主品种没有它们自己所特有的病原物小 种。
(1)小种专化抗病性(race-specific resistance):寄主 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的少数几个特定小 种,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有特异 性的相互作用,也称为垂直抗性(vertical resistance)。
这种抗病性是由主效基因控制的,称为主效基因抗 性、单基因抗性或寡基因抗性,抗病效能较高,是当前 抗病育种中所广泛利用的抗病性类别;其主要缺点是易 因病原物小种组成的变化而“丧失”,在生产上这种抗 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
植物体内的某些酚类、丹宁和蛋白质是水解 酶的抑制剂,可抑制病原菌分泌的水解酶。
3、水解酶类
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在病 原菌致病过程中,可使之释放到植物细胞及细 胞间隙中,如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能 够分解病原物细胞壁成分,溶解菌丝,因而表 现对病原菌的抗性。
4、抗菌物质
在受到病原物侵染之前,许多健康植物体 内就含有多种抗菌性物质,如酚类物质、皂角 苷、不饱和内酯、芥子油、有机硫化合物、糖 苷类化合物等等。
植物能忍受病害,在产量和质量方面不受 严重损害的性能。
(5)抗再侵染:植物的抗再浸染特性则通称为 诱导抗病性(iduced resistance)。
5、按抗病的程度常区分为:
(1)高抗:受轻度侵染,表现轻微受害; (2)中抗:中等程度感染和受害; (3)中感:明显的感染,受害程度较重; (4)高感:对病原物的侵染几乎没有抵抗力,
(二)被动抗病性的化学因素
植物普遍具有该类抗病性因素,抗病植物可 能含有天然抗菌物质或抑制病原菌某些酶的物质, 也可能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病所必需的重要成分。
1、体表分泌物 叶片和根系分泌各种物质,有许多生化物质
对病原菌有防御作用,有些对病原物有直接毒害 作用,影响真菌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 2、酶抑制物
▲芥子油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中,以葡萄糖苷酯存在, 被酶水解后生成异硫氢酸类物质,有抗菌活性。葱属植 物含大蒜油,其主要成分是蒜氨酸(alliin),酶解后产生 大蒜素(allicin)亦有较强的抗细菌和抗真菌活性。
(三)主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
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代谢变化,导致亚 细胞、细胞或组织水平的形态和结构改变,产 生了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物理抗病因素可 能将病原物的侵染局限在细胞壁、单个细胞或 局部组织中。
▲紫色鳞茎表皮的洋葱品种比无色表皮品种对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circinans)有更强的抗病性。这是因为前 者鳞茎最外层死鳞片分泌出原儿茶酸和邻苯二酚,能抑 制病菌孢子萌发,减少侵入。
▲由燕麦根部分离到一种称为燕麦素(avenacin)的皂角苷 类抑菌物质,能抑制全蚀病菌小麦变种和其它微生物生 长,其杀菌机制是与真菌细胞膜中的甾醇类结合,改变 了膜透性。
4、根据表达的病程阶段不同区分:
(1)抗接触:又称为避病(disease escaping)由 于某种原因,使本质上并非抗病的植物, 最易感病的阶段与病原物的侵染期相错, 或者缩短了寄主感病部分暴露在病原物之 下的时间,从而避免或减少了受侵染的机 会。
(2)抗侵入:
(3)抗扩展: (4)抗损害:又称为耐病(diseaea tolera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