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范仲淹正直
范文正正直文言文

范文正正直文言文提起范仲淹,这位北宋时期的名臣,大家或许首先想到的是他那脍炙人口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一句话,尽显他心怀天下的宽广胸怀。
但今儿个,咱不说那些众人皆知的大道理,就聊聊他正直品性中的那些实实在在的事儿。
范仲淹年少时,家里穷得叮当响。
那日子过得,真是一个苦字了得!可他呢,偏偏有颗不服输的心,一心向学。
为了读书,他啥苦都能吃。
住在寺庙里,每天就煮一锅粥,等粥凝固了,切成几块,一顿就吃一块,就着点儿咸菜,就算是一顿饭了。
这要是搁咱现在,谁能受得了这苦?但范仲淹就能,而且还学得特别带劲。
后来,他终于考中了进士,踏上了仕途。
本以为这下能过上好日子了吧,可范仲淹那正直的性子,注定了他的路不好走。
有一回,范仲淹发现了一个事儿。
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已经成年了,可朝政大权还掌握在刘太后手里。
这刘太后啊,权势大得很,别人都不敢吭声。
但范仲淹不怕,他直接上书,要求太后还政于皇帝。
嘿,你说这胆子大不大?这事儿一闹,可把那些当官的吓坏了,都劝他别多管闲事,可范仲淹那股子倔劲儿上来了,谁说都不好使。
结果呢,他被贬官了。
被贬就被贬,范仲淹一点儿也不后悔。
到了新的地方,他还是认认真真做事,为老百姓谋福利。
修水利、办学校,只要是对老百姓好的事儿,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做。
过了几年,刘太后去世了,宋仁宗想起了范仲淹,把他又召回了京城。
按理说,吃了这么多亏,范仲淹该学乖了吧?可他没有!当时,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朝廷里乌烟瘴气的。
范仲淹又看不下去了,他画了一张“百官图”,详细地指出了官员晋升中的猫腻。
这一下,可把吕夷简给得罪狠了,范仲淹再次被贬。
这一次,他的朋友们都为他担心,劝他别这么刚直,稍微圆滑一点儿。
范仲淹却摇着头说:“我要是圆滑了,那还怎么为百姓做事?怎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这样,他又一次义无反顾地走了。
范仲淹每到一个地方,都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为啥?就因为他正直啊!不为权贵低头,一心只为老百姓着想。
他治理过的地方,老百姓的日子都好过了不少。
范仲淹品质

范仲淹品质范仲淹,字希文,号东篱,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他的品质深受人们的敬仰和称赞,他的一生充满着正直、勤勉、忠诚和智慧。
在范仲淹的品质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范仲淹以其正直和诚实而闻名。
他在官场上从不妥协,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坚决反对贪污腐败,积极推行廉政,为人民谋福利。
范仲淹曾说:“君子之道,造礼立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自己以身作则,为官清正廉洁,深得人民的赞赏和尊重。
范仲淹是一个勤勉的人。
他勤奋工作,不断学习和进取。
无论是在官场上还是在文学创作上,他都展现出了较高的才华和能力。
他的《岳阳楼记》、《祭十二郎文》等作品,不仅表达了他的个人情感,更融入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未来的殷切期望。
范仲淹的勤勉和努力,使他成为一代名臣,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范仲淹的品质中有着深厚的忠诚。
他对国家和皇帝始终忠诚不二,为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范仲淹在位时,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功地平定了辽、夏两国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
他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范仲淹的智慧和谋略使他成为了独具慧眼的军事家。
他在军事上善于运筹帷幄,善于制定战略和战术。
他在与辽国作战时,运用了一系列巧妙的计谋和战术,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范仲淹的军事智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范仲淹的品质是我们学习和追求的榜样。
他的正直、勤勉、忠诚和智慧,使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功绩。
我们应当向范仲淹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义和真理,努力奋斗,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正直、勤勉、忠诚和智慧成为我们战胜困难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品质。
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努力工作,不断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我们才能像范仲淹一样,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益的人。
范仲淹的高贵品质

范仲淹的高贵品质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高贵品质令人敬佩。
他一生以忠诚、正义和公正为准则,为人民和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范仲淹的高贵品质体现在他对于国家的忠诚。
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顾个人得失,为国家的繁荣稳定不懈努力。
他曾说过:“国家如家,民众如子,我愿竭尽全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
范仲淹不仅在政治上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质,还在教育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提倡儒学,倡导以德治国,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他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范仲淹的高贵品质还体现在他的正义和公正。
在他担任官员的时候,他始终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
他不怕权贵势力的压迫,坚守自己的原则。
曾经有人向他行贿,希望他能放过他们的罪行,但范仲淹毫不动摇地拒绝了。
他说:“法律是公正的,任何人都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他的正义和公正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范仲淹的高贵品质还表现在他的谦逊和谨慎。
他不以权势自傲,不骄纵享乐,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
他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醒自己要谨慎言行。
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端也,岂惟去世无永已耶?”这段话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一切行为后果的深思熟虑。
范仲淹的高贵品质,无论是对国家、人民的忠诚,还是对正义、公正的坚持,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他的品质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范仲淹的高贵品质,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楷模和榜样,让我们共同努力,追求更高尚的品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范文正正直的范仲淹品质

范文正正直的范仲淹品质范仲淹的性格是很正直的,在他做官的时候看到不好的事情就会说出来,或者直接劝谏,这样一来的话就导致了他在官场上面的起起落落,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如果他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他的成就是很会大的,可是他不愿意违反自己的内心。
在他的心里想到的是百姓,想到的是天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样在那个时代勇敢的劝谏,他的官职有了怎样的起落。
在范仲淹的年纪还是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努力学习,在将来为国家做出一番大的贡献。
后来他进入了官场里面,凭借出众的才华,官职升的很快,做到了秘阁校理的位置,那时范仲淹的年纪还很年轻,当时大家都认为范仲淹在未来的成就一定是很了不起的。
那个时候的范仲淹在心里把天下的安危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在心里他想要做出一番事业。
那个时候皇帝的手里并没有很大的权利,反而是太后把握了大部分的权利。
太后的垂帘听政,导致了很多错误的决策,太后并不懂得如何可以治理国家和处理事情,她总是会为自己的家族考虑,这样一来太后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不公平。
整个朝廷都不敢对这件事情提出反对 ___,可是范仲淹朝堂上面提出了自己 ___,这件事情让太后很生气,在一气之下,范仲淹被贬为了通判。
在这里也为范仲淹的敢于直言的性格所折服,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整个朝堂里面的人都很害怕太后,可是范仲淹看到不好的地方,敢于直接提出来,仅仅是他的这份气节就让人动容。
在一场大雨之后,总会有看到天晴的机会,在太后去世的时候,范仲淹有机会得到了重用。
在我们大家看到来范仲淹有了第一次失败的经历,他会收敛自己的性格,可是如果他这样去做那么他就不是范仲淹了。
在范仲淹得到了重用,即将有很大的前途的时候,当时的朝廷里面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仁宗皇帝,因为自己的私心废除了皇后。
这件事情让大家都感觉到震惊,这件事情可不是一件小事,皇后的位置是很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颜面,是不可以随便被废除的。
范仲淹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皇帝怎么会忍受这样的批评,这一次范仲淹的官职有被贬了。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范文正公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因为他的清廉正直、忠心为国的品质而被后人称颂为“范文正公”。
然而,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经历过贫困悴惨的岁月。
范仲淹出生于一个世家,家境优渥,但他却不因此放纵自己,而是勤奋好学,立志要成为一名忠臣良将。
他的政治理念是以“仁政”为核心,主张以仁爱之心治国,以宽厚之德待民。
他在政治上一直秉持着这样的原则,不为私利,不徇私情,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
然而,范仲淹并不是一路顺风顺水的。
在他担任官职期间,曾多次因坚持原则而遭到弹劾和贬谪。
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在知州期间,因为坚持要求官员依法办事,不让其私欲侵害百姓利益,遭到当地官员的排挤和陷害,最终被贬到偏远的地方。
在贬谪期间,范仲淹生活贫困悴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在偏远的地方,仍然不忘为民请命,为百姓谋福利。
他深入了解当地的民情民俗,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和民生状况,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范仲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荆棘,但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和信念。
他的清廉正直、忠心为国的品质,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后人。
他的一生,是对忠臣良将的最好诠释,也是对仁政的最好实践。
范仲淹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为外界的困难和挫折所动摇,就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最终的成功。
他的一生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地位和财富,而在于他的品德和行为。
只有拥有清廉正直的品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范仲淹的故事,也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警示和启迪。
在当今社会,贪腐现象屡禁不止,很多人为了个人私利,不惜背叛自己的良知和原则。
而范仲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清廉正直的品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希望我们都能以范仲淹为榜样,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范仲淹诗书传家:教子扶危济困,清廉正直

范仲淹诗书传家:教子扶危济困,清廉正直
范仲淹是北宋时思想家和教育家,熟读儒、道经典,并崇信佛法,官任参知政事,他在《岳阳楼记》中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家喻户晓。
他治家甚严,教子有方。
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
在他的教导下,他的四个儿子都从小就熟读经书,学有所成,为人正直。
范家家风俭朴,乐善好施。
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到苏州去往四川运麦子。
范纯仁回来时碰见了熟人石曼卿,得知他因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故停留在此。
范纯仁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石曼卿,助其得以还乡。
范纯仁回到家中,因无法向父亲交差,所以久久地站立在父亲身旁,没敢提及此事。
范仲淹问他道:“你在苏州遇到朋友了吗?”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
”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
”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对。
范仲淹虽然身居高位,俸禄丰厚,但他却不为子女留下钱财,而是全部用于扶危济困了,把乐于助人之仁德传给了子孙。
他的长子范纯佑十六岁随父防御西夏,屡立战功,是其得力助手;次子范纯仁,后任宰相,在五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恪尽职守;三子范纯礼官至尚书右丞;四子范纯粹官至户部侍郎,受其父言传身教,他们都正义敢言,
关爱百姓,以清正廉洁著称,俭朴的作风始终从未改变,把做官得来的俸禄,大多用在了扩大父亲范仲淹创建的扶危济困的义庄上了,而自己与家人却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镜鉴】敢于担当范仲淹

【镜鉴】敢于担当范仲淹为人苦奋为官廉俭范仲淹两岁丧父,孤儿寡母生活难以为继,其母只好改嫁朱氏。
幼年的范仲淹就备尝人生的艰辛,但因此也磨炼了他的意志。
他穷则愈奋,发奋苦读,终于叩开科考之门,后又去应天书院苦读4年,每日三餐以凝粥为食,但学问却勇猛精进,为日后成为千古名臣砥励了品格,打下了学识根基。
如果说范仲淹童年、少年备尝艰辛实属人生无奈,但他登第出仕后仍过着清苦的生活,则是儒家士人修身的自觉。
纵观范仲淹从政生涯,其廉洁崇高、敢于担当,可谓行为世范、高山仰止。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科举登第后步入仕途。
最初在安徽的广德县任司理参军,即相当于现今的县法院审判员。
他为人耿介,常抱着案卷与郡守进行辩论,且将争论的内容记录在板壁上,以至他离任时,板壁已再写不下字了。
司理参军之职只是最底层的公务员,薪酬微薄,其时范仲淹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匹马,因囊中羞涩,以至他回家接母奉养不得不卖掉此马以换取盘缠,而徒步回到故里。
范仲淹以廉俭治家甚严,要求子孙秉持简约家风,其“子孙皆守其家法”。
史载,范仲淹母亲在时家里还很贫穷,其后虽然出仕发达了,但他廉俭之风不变,若家里没来客人,餐桌上很少见肉,妻子儿女的日常用度仅能维持即可。
俗话说,家严出孝子。
范仲淹严谨的家风涵养了范家子孙的节操,范家后人亦多以忠孝处世。
范仲淹曾在《上资政晏侍郎书》中表露心迹:本人虽然官小禄微,但一年的俸禄也有三十万钱,百姓耕田一亩方收获一斛,一斛所售不过三百钱。
按此推算,则农民耕田千亩才有三十万的收入。
如果遇上收成不好的年份,那么本人的俸禄用度相当于百姓耕种二千亩的收成。
耕种二千亩田地,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凝结了农民多少血汗。
若本人还不为国为民尽心尽力,饱食终日,那就成了“天之螟”“民之螣”了。
范仲淹对天地及黎民常怀敬畏之心,知廉知耻之心可昭日月,殊为难得。
范仲淹晚年任杭州知州,其时许多朝中退休官员以及文人高士在西京洛阳筑宅安家,颐养天年。
他在杭州的弟子们亦劝其到洛阳建宅安家,以娱天年,但他皆一一谢绝。
范仲淹道德品质及事迹

范仲淹道德品质及事迹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道德品质和事迹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才能深受人们的敬仰和赞颂。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一位备受尊敬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道德品质和事迹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范仲淹的一生,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学上,都表现出了他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才能。
范仲淹是一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他一生秉持着忠诚、廉洁和勤勉的政治理念。
他在官场上深得人心,一直以来都以廉洁自律著称。
他曾经在担任知州期间,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现象,使得当地政风清朗,百姓安居乐业。
他坚持以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待每一个人,无论是朝廷官员还是普通百姓,他都能公正地处理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范仲淹的道德品质使他成为了北宋时期的楷模,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杆。
范仲淹的事迹展示了他卓越的才能和领导能力。
他曾经担任过数个重要职位,包括知州、太尉等,他在这些职位上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卓越的领导力。
他不仅善于治理国家和地方,还深谙军事战略,曾多次在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范仲淹的领导能力和才干使得他成为了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范仲淹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文学才华使得他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他曾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词和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是《岳阳楼记》。
这篇文章以其雄浑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范仲淹的文学作品富有哲理和深度,他的才华使得他在文学界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崇敬。
范仲淹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才能成为了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的忠诚、廉洁和勤勉的品格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领导能力和才干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文学才华使得他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范仲淹的道德品质和事迹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赞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范仲淹忠人之托的举动可贵在哪里?请联系选文,分条说明。
答案 ①他受托之时,生活贫穷困苦,却能抵挡住炼金秘方与一斤白金 的诱惑; ②术者临终托付之事只有他们两人知道,而他没有辜负术者的信 任; ③从受托到完成托付,中间历时十几年,他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选自宋·魏泰《东軒笔录》)
范仲淹正直 范文正公仲淹少贫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 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 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注释 ①悴(cuì) :困苦。②睢(suī)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③病笃:病势沉重。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 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 “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 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范仲淹正直
范文正公仲淹少贫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 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 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 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 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 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 然。
思考与练习 1.范仲淹是(朝代)文学家,政治家,他在《________》中写下 的“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后世传诵的名句。
答案 北宋/宋代;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
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①依( ) ②游( ) ③会( ) ④内( ) ⑤为( ) ⑥其( )
答案 ①依靠,托身;②交往,来往;③正碰上;④同“纳”,放入; ⑤担任;⑥那个
注释 ④封志:封存并加以标志。⑤谏官:给皇帝提建议的官员。⑥俾 (bǐ):使。⑦成立:成人。⑧宛然:清晰的样子。
文言知识 而“而”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法是连词:①表示承接。如选文 中的“使人呼文正而告曰”。②表示转折。如选文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术者 气已绝”。③表示并列。如“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 说》)。④表示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 学》)。它也可以做代词,解释为“你,你的”。如选文中的 “而父有神术”。
3.翻译 ①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②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
答案 ①我的儿子年纪小,不能把(这些东西)交给(他),现在(我) 把(它)托付给你。 ②因为你年纪还小,所以(你父亲)就让我先保存秘方和一斤白 金。
4.选文最后一句“封识宛然”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十几年来范仲淹不曾动过术者交给他的秘方与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