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之宋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之宋代文学史教案教案:中国古代文学之宋代文学史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了解宋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2.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3.了解宋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三、教学难点1.掌握宋代文学的核心作品和代表作2.分析宋代文学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教师对宋代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进行详细介绍,引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分析法: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五、教学内容和流程1.引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宋代文学的时代背景,解释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引发学生对宋代文学的兴趣,并与现代作品进行对比。
2.讲授(30分钟)a.介绍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北宋和南宋时期的文学发展情况。
b.介绍宋代文学的特点,如工笔写实、文人雅致、理性思维等。
c.分析宋代文学的核心作品和代表作,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3.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一个宋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讨论。
4.分析作品(30分钟)分析宋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包括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意境表达等方面,通过细致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资源1.图书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导读》、《中国文学史》等。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评估,评估学生是否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了较好的了解。
同时还可以通过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八、拓展延伸可以安排学生阅读一些宋代文学作品的片段或整本作品,进一步了解宋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
宋代文学 古代 文学史 教案 课件共23页文档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Leabharlann 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宋代文学

重庆三峡学院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谢建忠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二○○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四课时)绪论要点:绪论共分五节,主要从宏观上描述高度繁荣的文化对诗文的影响、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宋代作家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城市繁荣与词的兴盛、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等,勾勒宋代文化与文学关系,及宋代文学概貌。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要点:1、国策与理学。
宋代崇文尚武,重用文臣,使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形成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
理学尽管尚未成为官方意识,但却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依据,宋代文人热衷讲道论学,其议论还旁溢到诗歌中去。
2、文以载道说盛行。
宋代士大夫在政治和学术上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
儒家一向重视“文”与“道”的关系,《文心雕龙》表述其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唐代韩愈倡导“文以贯道”思想,晚唐五代应者寥寥,直到宋代才真正高度重视文道关系。
宋初柳开、穆修开始,宋人反复讨论文道关系,虽然他们具体看法不一致,如柳开、石介观点激矫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但总体都对“文以贯道”认同。
理学家也兴趣浓厚地讨论这一问题,周敦颐率先提出了“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的新命题,更加强调“道”的第一性,而“文”却仅被视为一种负载工具,朱熹痛驳“文以贯道”说,并对“文以载道”说作了更深入的阐述。
“文以载道”说在宋代文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例如苏轼的文道观实质上与“文以载道”说相当接近,只是他的“道”内容较宽泛而已。
“文以载道”说其实是一种价值观,它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这种观点如被推上极端,就形成了二程的“作文害道”,根本上否定了文学。
宋代多数文学家强调“道”的同时并未放松对“文”的追求,但宋代诗文说教显然比唐代浓厚,这不能不归咎于“文以载道”说的流行与影响。
宋代文学教学设计

宋代文学教学设计宋代文学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宋代文学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特点和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下面我将从目标确定、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目标确定:1. 知识目标: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特点和代表作品,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宋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创造能力;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感受宋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内容安排:1. 了解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包括宋代文学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学理论。
2. 学习宋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如辛弃疾、陆游和苏轼的词,杨万里的小品文等。
3. 分析宋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如宋词的格律、抒情和意境,杨万里小品文的真实写实和写意风格等。
4. 课堂阅读和欣赏宋代文学名篇,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陆游的《钓台杂诗》等,通过阅读和欣赏,感受宋代文学的魅力和韵味。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讲解文学常识和理论知识。
2. 研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宋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欣赏法:通过师生共同欣赏宋代文学的名篇,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评价方法:1. 完成作业:布置学生完成对宋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作业,评价学生对宋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小组讨论和汇报: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的方式,评价学生在研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包括发言质量、思维活跃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宋代文学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了解和学习宋代文学的背景、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教案

古代⽂学史宋代⽂学教案宋代⽂学概况宋代⽂学以“词”闻名于⽂学史,和“唐诗”后⾯的“元曲”成为⽂学史上⼀代⽂学的代表。
陈寅恪说“中国⽂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这其中就有⽂学全⾯开花的意味。
当然⾔过其实了⼀些。
思考这些问题:1.为什么“宋诗”就没有“唐诗”有名呢?其实宋诗的数量也不少。
⽽宋代⼈⼜是怎么看他们写的诗歌的?2.⼩说在唐代是以传奇出名,那么为什么宋代的⼩说我们常常和元代放在⼀起讲,“宋元话本”,为什么宋代⼈写的⼩说到了元代才蔚为壮观呢?3.再者我们思考⼀下,“词”宋代⼈写得好,那么在这些已经接近阴性⽂化的后⾯(除了爱国词,边塞词,豪放词以外,我们能不能从词的字⾯,辨识出作者?),这个时代的⽂⼈是否真的快乐或者“为赋新词强说愁”?为⽂学⽽⽂学?4.或者我们再来思考⼀下为什么“宋诗”不如“宋词”有名这个问题?这些⽂学的问题,要把宋代放在⽂学发展的⼀个整体⾛向中来看。
总体⽽⾔,宋代⽂学相⽐于唐代⽂学,⽂⼈的思维更多是内向式⽽不是趋于外向和开放式。
宋代⽂学的社会背景○国⼟不全,强敌环伺的外围环境宋代的国⼟相⽐于以前的乱后⼀统,是不具备完整性的。
宋太祖:“卧榻之侧,岂容他⼈鼾睡”“⼀塌之外皆他⼈家也”钱钟书:“从⼋尺⽅床收缩⽽为⾏军帆布床”。
○重⽂抑武,守内虚外的国策对策⾼粱河之战——“守内虚外”的国策○时代对⽂⼈⼼理的影响:⼀⽅⾯是因爱国⽽⽣成忧患意识贯穿始终⼀⽅⾯是因⾼度集权⽽深受打击形成的⾃我⼈格完善建构○忧患就是宋代⽂⼈主要的深层⼼理意识因此“富国强兵”成为有宋⼀代⼠⼈的共识,在南宋转为强烈的收复故⼟,抵御外寇的爱国精神。
既然外向式的事功⽆法达成,那么转向对内⼼世界的建构尤其是平和内⼼世界的架构就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态。
学会如何在⾯对有许多抱负的⾃⼰和有很多问题的朝代间获得⼼灵的超然,是他们的主要课题。
学会如何在时时⼼⼒有余却⽆从下⼿,看⼤好河⼭⼀⽇⽇陆沉中,将慷慨激昂化作悲愁进⽽平和清冷的⼼境,是他们这个时代的主要⽂学⾛向。
中国古代文学之宋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之宋代文学史教案教案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之宋代文学史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文学的时代背景、特点以及主要代表作家和作品。
2.掌握宋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成就。
3.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宋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阐述宋代文学的特色及其与其他历史时期文学的不同之处。
2.分析并理解宋代重要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教学难点:1.分析宋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内涵。
2.评价宋代文学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和解读,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
2.多媒体展示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素材:1.《宋词选》2.《宋文学通史》3.《宋代文学评论家论著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宋代文学的时代背景和特点1.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社会的特点和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引发学生对宋代文学的兴趣。
2.讲解宋代文学的特点:a.词的兴盛和词人的荟萃b.诗的形式变化和艺术追求3.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探讨为什么宋代文学会出现以上特点,并从社会、历史、文化等角度进行解释。
4.小结:总结讨论成果,强调宋代文学的创作特点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课时:宋诗精华与诗坛盛世1.导入:播放几首著名的宋诗,激发学生对宋诗的喜爱和好奇心。
2.讲解宋代诗歌的特点:a.以词为主,追求语言的细腻和感情的深切b.注重艺术表现和音乐性c.崇尚自然和山水之美3.分析几位著名的宋代诗人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主题。
4.学生朗读并欣赏宋代名诗,强化对宋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第三课时:宋词之美与人文关怀1.导入:播放几首优美的宋词,引起学生对宋词的感受和评价。
2.讲解宋代词的特点:a.情感真挚,语言简练b.内容深入人心,关注人文情感和社会现实c.音乐性强,带有一定的曲调和吟唱性3.分析几位著名的宋代词人及其代表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4.学生朗读并欣赏宋代名词,培养对词的感悟和解读能力。
第四课时:宋代散文之华美与独特性1.导入:引导学生阅读几篇著名的宋代散文,并讨论其与诗词的区别。
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教案

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了解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 2. 掌握宋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 3. 分析宋代文学的主题和风格特征; 4. 理解宋代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2.宋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3.宋代文学的主题和风格特征;4.宋代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掌握宋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2.分析宋代文学的主题和风格特征。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教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宋代文学的好奇心。
第二步:讲解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1.分享幻灯片,介绍宋代文学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2.解释宋代文学的特点,如以诗为主,兼容文、诗、曲、赋等多种文体。
第三步:介绍宋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1.分组讨论,每组负责一位代表人物或一部代表作品;2.每组汇报他们所负责的代表人物或代表作品,包括该人物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第四步:分析宋代文学的主题和风格特征1.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或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宋代文学的主题和风格特征;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宋代文学的主题和风格特征;3.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互动。
第五步:探讨宋代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学生个别发言,表达他们对宋代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的理解;2.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展开讨论。
第六步:总结与评价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本课时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态度等;2.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和互动交流;3.学生个别发言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六、教学延伸1.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宋代文学的作品;2.提供相关文学名句鉴赏的练习。
参考资料: 1. 王福康新编古代文学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2. 《中国文学史》,郑振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教案

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宋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熟悉宋代文学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3.掌握宋代文学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二、教学内容
1.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A.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B.文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观念;
C.宋词的兴盛和发展。
2.宋代文学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A.苏轼:《东坡志林》、《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B. 辛弃疾:《青玉案·东篱乘醉》、《破幽梦影.tim》;
C.范仲淹:《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
D.杨万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3.宋代文学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
A.宋词的题材特点和艺术风格;
B.宋代词人的情感表达和人生观照;
C.宋代散文的叙事和抒情特色;
D.宋代戏剧的题材和表演传统。
4.宋代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A.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传统的延续;
B.对文学发展的贡献和创新;
C.对文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问答等方式,引入宋代文学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向学生介绍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并重点介绍一些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代部分)授课教案彭玉平第一讲宋代文学概说1.陈寅恪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文学是宋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
2.宋代社会的特点:宋代从960-1279年,共319年,其中以1127年为界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
其社会特点可概括为:(1)对外关系特别软弱;(2)内部政权特别稳定;(3)文官制度相当成熟;(4)城市经济相当发达。
3.宋代文人的特点:(1)官吏与文人的结合;(2)社会责任感强;(3)兼擅多种文学样式。
4.宋代文学的特点:(1)主题上充满了沉甸甸的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2)讲究理趣,好发议论;(3)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4)浪漫主义精神减少了,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恢宏雄健的气概削弱了,而深入细致的钻研精神则大大增强了。
5.宋代文学的分体特点:(1)宋诗的成就可以与宋词相提并论,但风格与唐诗和宋词不同,整体上含蓄、深沉,以文为诗成为基本风气;(2)宋词被称为“一代之文学”,词人与词作众多,风格总体上偏于艳科,特别讲究抒情性与音乐性,并形成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3)宋文在思想内容上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总体风格是平易自然、流畅婉转;(4)俗文学如说话、杂剧、南戏也较有成就。
第二讲宋初诗文革新运动1.宋初诗歌的三大流派:(1)白居易体—浅俗平易。
代表人物是徐铉与王禹偁。
徐铉作有《柳枝辞》,近似民歌。
王禹偁早年作有不少讽谕诗,如《对雪》等。
(2)贾岛、姚合体—境界狭仄,语言工巧。
代表人物是林逋、潘阆以及“九僧”。
林逋的代表作是《山园小梅》。
(3)李商隐体—绵密富丽。
代表人物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其唱和诗集名《西昆酬唱集》。
2.宋初散文的创作特色及其理论:大致分两类:(1)重道的一派,以柳开、穆修为代表,主张通过复兴古文来复兴儒道。
(2)重文的一派,以王禹偁为代表,主张在内容上“传道”与“明心”结合,艺术上讲究自由流畅、亦骈亦散的风格。
第三讲北宋前中期的词1.晏殊字同叔。
少以神童应召,受到真宗的赏识,赐同进士出身。
仁宗时官至宰相。
爱好文学,发现并提拔了一批政治和文学方面的人才。
晏殊的词集名《珠玉集》,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
他的词主要受冯延巳的影响,语言清淡自然,以白描为主,不失精巧之美。
内容上以表达他对人生的思索及孤独感为主。
2.张先字子野。
生性浪漫。
有“张三中”、“张三影”之称。
词集名《张子野词》。
他的词多写长调,风格也逐渐背离婉约的传统,趋于明白爽快、铺张详尽。
3.欧阳修欧阳修是北宋前中期的文坛领袖。
他的词主要受到冯延巳的影响。
词集名《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篇》等,存词240多首。
其词的总体风格是典雅,擅长用平常的景象和普通的语言,描绘出悠远的意境,如《踏莎行》(侯馆梅残)等,即为代表。
除此之外,欧阳修的词也有俚俗化的风格,这类词主要继承了唐代民间词的传统。
4.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
其词与父亲晏殊齐名,并称“二晏”,都属婉约一派。
晏几道的性格为人,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概括为“四痴”。
其词集初名《乐府补亡》,后以《小山词》为名行世。
晏几道的词以写爱情为主,在深沉中露出奔放,在温柔中显示真率。
在创作方式上以追忆为主要特色。
5.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1)在体制上以小令、中调为主,长调较少。
(2)在题材上主要写男女相思、感时伤别,较为狭窄。
(3)在语言上以典雅精巧、清丽流畅为主要特色。
(4)在表现手法上,以委婉细腻、含蓄温柔为主。
第四讲柳永1.柳永的生平与家世柳永先祖原籍河东(今属山西省),后迁居福建崇安。
柳永家族自唐代以来即为书香世家。
柳永早年为应科举考试而长期滞留京城,留连于青楼楚馆之间,渐以词名,但也应词名太盛而影响到科举考试的成功。
考中进士后又因此而影响到仕途的升迁。
2.柳永对词的内容方面的贡献柳永的词集名《乐章集》,存词200多首,堪称是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
他对词史的贡献,就内容而言,主要表现在:(1)多描写具有现实感情和现实环境中的女性。
(2)擅长写作描写离别与羁旅之情的词。
(3)描写城市风物的词也颇具特色。
3.柳永对词的艺术方面的贡献(1)发展了慢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2)语言上雅俗结合。
(3)音调优美,格律考究。
4.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1)直接影响到当时和北宋中后期的词风。
(2)“凡有井水饮处,辄能歌柳词。
”(3)“掩众制而尽其妙。
”(4)其俗词上承敦煌词的传统,下启金元散曲谐俗语言风格的开端。
第五讲欧阳修与北宋中期的诗文革新运动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特点:(1)该运动在北宋初年即已开始,但在理论上和创作上未能取得明显成就。
欧阳修的参与并领导,使该运动迅速走向成功。
(2)宋诗的特点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宋代散文也在这一时期确立其正宗的地位。
(3)这一运动主要是针对晚唐五代和北宋初年的不良文风而展开的,提倡唐代韩愈、柳宗元的古文风格。
其复古与革新都有很深的现实背景。
2.欧阳修的生平与政治思想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人。
他四岁时,父亲去世,主要由母亲进行启蒙教育。
后偶尔读到韩愈的文集,遂以之为师。
欧阳修的政治态度前期较开明,而后期则较为保守。
曾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等职。
3.欧阳修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并取得成功的原因:(1)依靠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推进文风变革。
(2)欧阳修善于发现和团结一批有创作力的人才,形成某种集团性的力量。
(3)有一套相对合理的创作主张。
(4)欧阳修自身的创作为其理论作出了典范。
4.欧阳修的散文创作。
欧阳修在文学上和政治上的先进性都主要是通过散文体现出来的。
他的散文可分为三类:(1)论道之文。
代表作有《答吴充秀才书》等,体现了他论道而兼重实际的文风。
(2)论政之文。
代表作有《朋党论》、《与高司谏书》等,在洞达世情的同时,体现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
(3)抒情之文。
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作者将抒情与叙事、议论结合起来,使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欧阳修散文的主流艺术特色是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
5.欧阳修的诗歌创作。
内容上可分三类:(1)反映人民生活和军国大事的诗歌。
代表作有《食糟民》、《边户》等。
(2)表现自己仕途中的各种遭遇,抒发自己的坦荡胸怀和旷达精神。
代表作有《戏答元珍》等。
(3)反映民风民俗以及咏物的诗歌。
其诗歌总体艺术特色是:风格以平淡为主,但含意深婉,脉络细密;也有浓烈的议论化和散文化倾向。
第六讲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续)1.梅尧臣与苏舜钦并称“苏梅”,在诗文革新运动中,欧阳修的贡献主要在散文方面,而“苏梅”的贡献则主要在诗歌方面。
后代学者称赞他们开创了宋诗的新格局。
2.梅尧臣,字圣俞,安徽宣城人。
曾任尚书都官员外郎。
有《宛陵先生集》,存诗8200多首。
梅尧臣在诗歌风格上推崇平淡古雅,但要求以创新为基本前提。
他的大部分诗歌以琐碎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从中往往加进一些哲理性的内容,朝思理深密方向发展,创造出一种内敛的、令人心境平静的美。
3.苏舜卿,字子美,河南开封人。
与改革派范仲淹等时相过从,政治上亦受其影响。
晚年被削职为民。
他以诗歌创作驰名,所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雄健,语言畅达,代表作有《城南感怀呈永叔》。
另有一些写景小诗,也别具韵味,如《淮中晚泊犊头》等。
4.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主要以政治家的身份驰名。
他的散文以政论文为主,代表作有《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等,散文的艺术特点是:逻辑性强,论证严密,立意新颖,语言简朴有力,气势不凡。
其诗歌的成就总体上要超过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4类:政治诗,怀古诗,咏怀诗,写景诗。
怀古诗的代表作有《明妃曲二首》等,写景诗有《泊船瓜洲》等,艺术上以“雅丽精绝”著称。
5.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以散文驰名,以“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而自成一家。
代表作有《墨池记》、《醒心亭记》等。
6.苏洵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著有《嘉祐集》,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政论文方面,有战国策士之风,代表作有《六国论》等。
7.苏辙著有《栾城集》,其散文以“论事精确,修辞简严”著称,代表作有《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等。
第七讲苏轼1.苏轼的生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19岁考中进士,因与改革派的矛盾,仕途颇为曲折。
后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晚年更被贬至琼州。
从政治上看,苏轼也许是个失败者,但他的人格是端正伟大的。
2.苏轼的思想与性格。
苏轼的思想特点是: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
儒家的忠君爱民、道家的因任自然、佛家的自我解脱都在不同的时候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护着苏轼的完整人生。
苏轼的性格也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耿介正直、坦率真挚、宁失其意不失其正的人,故性格中有极认真极执着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随缘自适、处逆如顺的人,故性格中又有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的一面。
3.苏轼的散文创作。
可分三类:(1)论述文(包括政论文与史论文)。
代表作有《留侯论》与《教战守策》等。
(2)叙事记游之文。
代表作有《喜雨亭记》、《超然台记》、《赤壁赋》等。
(3)书札、序跋和杂文。
苏轼散文的主要风格是:自由畅达,随物赋形。
4.苏轼的诗歌创作。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达2700多首,内容题材多样,无论是表现自我、反映现实、歌颂山河,还是品评艺术、描写风俗,都是佳作纷陈。
苏轼的最大特色就是善于从自然中体悟人生哲理,如《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等。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是(1)讲究才学,重视才气与学问。
(2)多发议论。
(3)善用比喻。
(4)时有雅谑。
第八讲苏轼(续)1.苏轼的词。
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
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
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
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
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
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
(3)农村词。
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