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opos theory 20世纪70年代

合集下载

Hans Vermeer “功能理论”与“目的论”

Hans Vermeer “功能理论”与“目的论”

关于功能翻译理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德国的卡塔琳娜·莱思(K.Reiss)、汉斯·弗米尔(H.J.Vermeer)、贾斯特·霍斯一曼特瑞(J.H.Manttari)以及克里丝汀·诺德(C.Nord)等学者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此理论的核心是翻译目的/译文功能,因此本文将借用此理论来解释编译现象。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理论包括莱思提出的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论、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动论、弗米尔的目的论,以及诺德的翻译为本语篇分析理论。

以下概述后三种论说,即翻译行动论、目的论及以翻译为本的语篇分析理论。

翻译行动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是霍斯-曼特瑞于80年代提出来的(Munday 2001:77)。

该理论把翻译视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动。

这种行动所涉及的参与者有:行动的发起者(the initiator)、委托者(the commissioner)、原文产生者(the ST producer)、译文产生者(the TT producer)、译文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文接受者(the TT receiver)。

翻译理论好比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一个环节参与者都有自己的目的,并关联到下一环节。

翻译行动论强调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

因此,译文的形式并非照搬原文模式,而是取决于其是否在译语文化中合理地为其功能服务。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

(Munday 2001:78—79)。

Skopos是希腊语,意指“目的”,其主要概念是,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规则就是“目的规则”,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与具体的翻译方法。

弗米尔认为,翻译的结果是译文,但译者必须清楚地了解翻译的目的与译文功能,才能做好翻译工作,产生出理想的译作。

后来莱思与弗米尔在合著的《翻译的理论基础》(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1984)一书中,指出了目的论的具体准则(Munday 2001:78—79):(1)译文(TT)决定于其目的(determined by its skopos);(2)译文为目标语文化社会提供信息,其关注点是把源语语言文化信息转换为目标语语言文化信息;(3)译文不提供模棱两可的信息;(4)译文必须能自圆其说(internally coherent);(5)译文不得与原文相悖(coherent with the ST);(6)上述所列五条准则的顺序表明其重要性的先后顺序,而所有准则都受目的论之支配。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

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

”[1]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

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l)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更加频繁,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非文学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代表理论有: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由于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与原文文本至高无上观念紧密相关的等值标准逐步被侧重目标系统(target system)的观念所取代。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功能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含以下组成因素:语境(context):语言的“表现功能”,涉及符号与世界的关系;说话者(speaker):语言的“表达功能”,涉及符号和说话者的关系;受话者(hearer):语言的“感染功能”,涉及符号与受话者的关系;符号(sign)。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l)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更加频繁,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非文学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änttä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代表理论有: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由于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与原文文本至高无上观念紧密相关的等值标准逐步被侧重目标系统(target system)的观念所取代。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功能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含以下组成因素:语境(context):语言的“表现功能”,涉及符号与世界的关系;说话者(speaker):语言的“表达功能”,涉及符号和说话者的关系;受话者(hearer):语言的“感染功能”,涉及符号与受话者的关系;符号(sign)。

目的论视角下的泰国电影片名汉译_______

目的论视角下的泰国电影片名汉译_______

东南亚纵横AROUND SOUTHEAST ASIA2013·12目的论视角下的泰国电影片名汉译游辉彩※摘要:在当前泰国影视剧正在中国传播的背景下,用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目的论来指导电影片名的翻译无疑是正确的方法与手段。

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泰国电影片名的汉译能把电影的四项基本价值即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同时能总结出影片名翻译的多种方法,如音译、直译、意译与换译以及这些方法的运用条件与缘由。

关键词:目的论;泰国电影片名;汉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479[2013]12-0057-05Thai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You HuicaiAbstract:It would be an undoubtedly correct method and means to guide the film title translation with Skopos theory in the current popularity of Thai movies and TV dramas in China.With the guidance of Skopos theory,Thai Film Title translation can be adequately reflected four basic values such as information value,cultural value,aesthetic value and commercial value.At the same time,this thesis also sums up various methods of film title translation such as transliteration,literal translation,liberal translation and adaptive translation,as well as the conditions and reasons for using these methods.Key words:Skopos theory;Thai TV and drama;Chinese translation近10年来,泰国电影以其或强烈、或鬼魅、或清新的“泰式风情”风靡亚洲影坛,成为继中国、日本、伊朗、韩国之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亚洲电影品牌之一。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l)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更加频繁,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非文学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代表理论有: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由于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与原文文本至高无上观念紧密相关的等值标准逐步被侧重目标系统(target system)的观念所取代。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功能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含以下组成因素:语境(context):语言的“表现功能”,涉及符号与世界的关系;说话者(speaker):语言的“表达功能”,涉及符号和说话者的关系;受话者(hearer):语言的“感染功能”,涉及符号与受话者的关系;符号(sign)。

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文献综述

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文献综述

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政治文本的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更是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关键因素。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且快速发展的国家,其政治文本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中国政治文本翻译的文献进行综述。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它强调翻译活动应服务于特定的目的和目标受众。

这一理论视角为理解和评估政治文本的翻译提供了新的维度。

本文将首先介绍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政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将回顾和总结近年来在中国政治文本翻译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这包括对政治文献、官方声明、法律法规等重要文本的翻译策略、实践和挑战的研究。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深入分析,本文旨在揭示翻译目的论在中国政治文本翻译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它如何影响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还将探讨翻译目的论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方面的作用。

特别是在中国特有的政治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翻译目的论如何帮助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和文化,实现有效的国际沟通。

本文将通过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全面审视中国政治文本翻译的文献,以期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二、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翻译学者汉斯维尔姆弗里曼(Hans J. Vermeer)和凯瑟琳雷斯(Katharina Reiss)提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翻译目的为首要原则,这一原则贯穿翻译实践的始终。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目标受众、文本功能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均对翻译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翻译活动被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目的分析、策略选择和译文评估。

翻译批评:浅述功能派翻译理论

翻译批评:浅述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姓名:常首鸣班级:08级外应2班学号:2008142摘要: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

它既继承了传统译论的合理的成分,又突破了其束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为整个翻译界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

本文简要介绍功能学派的四位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并对功能派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功能,忠诚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从罗马帝国的翻译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功能派翻译理论虽然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在德国才首先产,可综观历史,翻译的功能观却在翻译实践中早为有所表现。

可是,无论中外,翻译的标准往往更多强调的是译文与原文本字面上严格忠实,因此在翻译的意图、目的和译本所起到的实际效果之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距离,这样翻译活动的执行者就常常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然而,从20 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被圈定在语言范围之内,翻译理论家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随着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

此时,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成为一种必然,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二、功能派主要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将翻译定义从翻译即把原语文本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到翻译行为,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指出翻译涉及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

功能派理论中对等原则的位置与语言学派大相径庭。

对等原则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基础,而功能派只将其视作特定情况下采用的原则。

功能主义理论是以目的论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更符合翻译实践。

德国素有研究功能翻译理论的传统,凯瑟琳·赖斯( Katharina Reiss ) 、弗米尔( Hans. Vermeer ) 、曼特瑞( Justa Holz Manttari ) 、诺德( Christiane Nord )为其代表人物,他们为功能派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kopos theory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
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

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

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

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由于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以“目的原则”为最高准则,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片名翻译的最终目标和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影片的主要内容,并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

因此我们需要对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流派做简单了解。

第三阶段
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第四阶段
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克里斯汀娜·诺德对功能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