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第七讲 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3)获取知识经验(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三、 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I.Altman & D.A.Taylor.1973)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四个阶段:
1 定向阶段
对可能的交往对象:有所注意,理性选择和初步沟通。
初步沟通之时,留给了对方关于自己的最表面信息,即第一印象。
关系一旦破裂,心理压力较大。
4 稳定交往阶段
心理相容性很高;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的个人领域;允许对方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大多数人际关系仅仅在第三阶段的水平上简单重复。
五、 重点回顾与思考
1 定向阶段(陌生人)——重视第一印象;主动沟通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教程》
1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一、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意义 三、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四、重点回顾与思考
2
一、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交往: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直接 相互作用过程。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引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之语:“第一个业余社会心理学家(他当时一定还住在山洞里)无疑想知道,怎样做才能使邻近山洞的人更喜欢
他或不讨厌他,或者至少能使他避免被人用木棒砸到头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良好的情感体验, 满足心理需要(安全感、归属感、自尊心等),保持心理健康
第七讲、我和你:人际关系解析

1)先看脸色辨认表情的诀窍,则在于分析脸部的几个重要线条:嘴角,嘴型(张
开或紧闭),眉毛(上扬或下垂),眼角(上扬或下垮),眼睛(睁大或微眯),以及额
头(眉毛上扬到额间有横纹,眉头紧簇则眉间有直纹)。
2)肢体语言
判断原则(1)肢体语言反映的,通常是一种生理状态)或一时的心智状况(例如
沮丧),而不是更常态性的人格特征。因此用肢体语言来判断一个刚见面的人的性格,其
(2)——三维人际关系理论
1958年,心理学家舒茨(W.C.Schutz)发现在人际关系中存在三种基本的需要。 他认为:人际关系的形成都是由一定的需要引起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这种 需要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权力因素或其他因素造成的。
基本人际需 要
主动
满足方式 被动
包容的需要 控制的需要
(三) 人际沟通的类型
非言语沟通 主要指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
音调(副语言)、身体空间和表情等。非言语沟通与言话沟通 往往在效果上是互相补充的。有人认为,在人所获得的信息总 量中,语词的只占了7%,声音的占了38%,而来自于身体语言, 主要是面部语言的信息大约占了55%左右。
某个问题而激动抬头,那这个改变就值得大大解读。
(4)先清楚要找到的特质,就能确定解读讯息的方向。
3)声调表情
三、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1)单方相识阶段。单方相识阶段的人际关系, 实际上只包含交往双方一些简单的接触,只是交往 的一方单方面了解另一方,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和 交往。 (2)表面性接触阶段。这一水平的人际关系,双 方涉入与投入的程度都很低,实际上都是以相应的 角色在进行交往。 (3)亲密性接触阶段。这一阶段上人际关系的发 展,主要是由于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其基本态度、 情感和行为的一致性,以及其个性品质、相互接受 程度等因素所促成的,因此会产生强烈的感情联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讲义

人际关系心理学讲义一、人际关系的不可避免性:•人类的结群性•人际关系的不可避免性人际关系心理状况对个体的心理生活、群体组织的气氛以及活动效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际关系的解释•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体现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人际关系变化的趋势: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体社会心理需要的满足状态。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三、人际关系的成分•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认知成分——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的理性条件。
情感成分——对交往的评价态度,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标志: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满足与不满足、好感与恶感。
•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来。
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三个阶段:•注意阶段零接触——单向注意——双向注意这是人际关系的准备起步阶段。
•接触阶段双向注意——交往与沟通、进行情感探索这是人际关系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融合阶段接触、交往、沟通——情感联系加强。
深度心理卷入,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三个阶段•冷漠阶段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
人际关系的恶化始于冷漠,对交往者持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严重者甚至表现为一种否定性的评价和行为。
•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
人际关系的恶化是从冷漠开始,以疏远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渗透到彼此交往的各个方面。
•终止阶段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五、印象的形成•印象形成对人际交往的意义注意、接触使我们彼此形成了有关对方的印象。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PPT课件

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
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 自己是什么。”
16
.
5. 刻板印象
表现为把交往对象机械地归入某一类人群中, 并把自己对该类群体的习惯化概括加到交往对象 身上。
举例: 北方人 豪爽 厚道
南方人 精明 仔细
17
.
二 宿舍人际
18
.
三 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
(一)人际交往的原则
1、尊重原则
“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包括尊重自己和尊 重他人,前者告诫我们在各种场合都要自重自爱, 后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 人的隐私和劳动成果,承认他人的社会价值。
19
.
三 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
2、真诚原则
真诚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真诚交往的一
最后的印象对人们的认知具有的影响。在对熟 识的人的认知中体现的比较明显。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提示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 要重视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的作用。
14
.
3. 晕轮效应
指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有关 的一系列特征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印象, 根据最少量的情况作出全面的结论。“情人眼里出 西施”“爱屋及乌”。
❖ 自从这件事之后,老王对小罗的态度彻底地改变了。他认为小罗是个 很好的年轻人,并对自己以前的行为表示歉意。
32
.
人际交往的技巧
7、切记自我投射 ❖ 不要以己度人,要正确理解别人的意思,对别人的行为
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多观察、多理解、,任何时候都不要完 全以自己的立场和标准去推断他人,这样才能避免人际交往 中的误会和失误。有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以 为自己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自己讨厌的,别人也讨厌, 这是不对的。
第七讲人际关系

第七讲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1.人际关系定义定义: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以及心理上的距离。
1)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近,双方都会感到愉快,无所不谈。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远,彼此都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心情郁闷、孤立、忧伤。
2)人际关系通常通过个体的情感、愿望、兴趣、需要、评价以及活动动机和目的表现出来。
它体现出个性的一般倾向性,即他们想干什么?为什么要干?以及对待他人、对待工作和对待自己的态度。
3)直接关系与间接关系直接关系表现为双方生产好感或厌恶,对他人的行为容易接受或无动于衷,积极的交往或关闭自己、与世隔绝,心理上与他人相容或不相容。
在一些松散的团体内直接关系在交往中是主要的。
间接关系是团体内各成员通过对团体价值的评价,通过共同活动的完成而间接表现出来的关系。
2.社会关系的结构1)小团体人际结构的形成(纽加姆)a)团体中的人际关系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不断地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从头至尾维持良好关系的人们只是极少数。
b)富有吸引力的成员并不能一直保持其优势,到了后期,其吸引力将会减少,优势将会被其他人取而代之。
c)这一群人在集合的初期,建立了不少于四人以上的小团体,待到大团体稳定后则以三人小团体的结合居多。
d)随着时间的消逝,由于人与人之间相互日益了解,因此人际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最初的结合群可容纳各种特征的人,结合群内人们的个性呈多样化,最后的结合群往往排除了多样性而变得单一化。
e)团体内有少数孤立者,他们既不主动参加其他结合群,一些结合群也不主动联系和容纳孤立者。
2)人际结构的分类不同的分类标准:◆正式人际关系与非正式人际关系:按所属团体的组织性所做的划分。
如单位中的工作关系与朋友关系◆大团体与小团体:按所属团体的形态所做的划分。
如父子关系与营业员与顾客的关系。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组织间的关系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按涉及范围的划分。
◆其他几类划分法:也可按照时间的长短、权力的大小、行为规则和社会角色等标准来进行划分。
人际心里交往与应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和——孔子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子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
没有友情的社会则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培根友谊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
——马克思一、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二、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三、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和恋爱观一、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1. 人际交往2. 人际关系3. 人际关系与人生一、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1.人际交往:也称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在心理或行动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流思想、情感、经验、技巧、知识,以及互相了解、互相帮助等等活动都属于人际交往范畴。
2.人际关系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上诸领域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具体实际生活领域中通过彼此之间的交往而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关系。
3.人际关系与人生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意义第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
第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事业成功的需要。
第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幸福的需要。
二、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1.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2.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3. 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二、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1.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1)平等尊重原则成功交往并建立协调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真诚守信原则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保证。
(3)理解宽容原则健康持久的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4)互惠互助原则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2.培养人际交往能力(1)认真的态度和正确的自我认识(2)完善人格,增强人际吸引因素(3)坚持交往原则(4)学习交往方法主动接触、建立友谊;坦诚相待、化解矛盾;精心呵护、善始善终;扩大视野、相得益彰。
增进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以下几项通则提供参考:站在对方立场设想,将心比心,并且用温暖、尊重、了解的方式去沟通。
社交心理学人际关系的知识点

社交心理学人际关系的知识点社交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交互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的学科领域。
在人际关系中,了解一些基本的社交心理学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并在不同场合中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种社交情境。
本文将介绍一些社交心理学人际关系的知识点。
一、社交认知社交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过程中对他人和自己的思维和态度的感知和理解。
社交认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1.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和认识。
它包括自我认同、自尊和自我效能等。
个体的自我概念会影响其对他人和社交情境的认知和反应。
2. 公众自我公众自我是指一个人在他人面前的自我表现。
个体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和社会规范而进行的自我呈现,会对其社交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产生重要的影响。
3. 人际推断人际推断是个体基于观察和分析他人行为来推测对方的思想、态度和情感。
了解人际推断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预测他人的行为和反应。
4. 情绪识别情绪识别是指个体识别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准确地识别他人的情绪对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二、人际吸引力和亲近行为人际吸引力和亲近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如何吸引他人和建立亲近关系。
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促进人际吸引力和亲近行为。
1. 相似性相似性是指个体在知觉和认知上与他人的共性。
人们更容易与那些和自己在兴趣、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人建立关系。
2. 互惠理论互惠理论认为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给予他人同等或相应的回报。
了解互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和互动模式。
3. 依恋理论依恋理论是指描述个体在亲近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依恋和归属需求。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了解人们的亲密关系和依赖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三、人际冲突和解决人际冲突是指个体之间在观念、利益、需求和期望等方面产生的争执和矛盾。
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人际冲突。
1. 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七章-人际交往PPT课件

.
15
我们因为什么而相互吸引?
接近性吸引: ➢易得性: ➢对交往的期待就可以引 发喜欢:预期的喜欢——期望
某人是令人喜爱和容易相处的— —能增加与之建立互惠关系的机 会,这种现象具有适应性的意义
.
6
二、提升交往能力—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也叫人际魅力,是指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 相互亲近的现象,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人际吸引 程度越大,人际关系就越密切。
怎样提升我们的个人魅力呢?
.
7
1、人际吸引形成过程
根据人际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成三个不同的 层次:合群、喜欢和爱情。友谊和爱情,是人际吸引的 两种典型状态。人际吸引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要经历四个 阶段: 注意、认同、兼容、深度交往。
.
竞争 顺应 折中 合作 回避
31
1、人际冲突的定义和表现
冲突是一种对立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 争斗的关系。
人际冲突是与人际吸引相反的概念,指人与人之 间互不接纳、互不兼容的现象,包括背离、排斥、侵 犯等方面。
.
32
人际冲突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隐性的冲突,表现为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分歧、对立 和不相容; 二是显性的冲突,表现为行为上的对抗、侵犯、伤害等。
.
18
*四种个人空间——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小于45CM 45CM~1.2M 1.2M~3.6M
亲密距离 ——恋人、夫妻、亲子间的距离
个人距离 ——朋友等亲密关系所保持的距离
社交距离 ——社交场合需要保持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积极——交往中孤独情绪的改善
◦ ◦ ◦ ◦ ◦ ◦ 建立自信心 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 练习自我表达能力 学习如何取得别人意见并尊重团体决议 开朗面对生活 注意培养自己的独立性
不卑不亢——交往中他人嫉妒的消除
◦ 以自我奋进的方式去平息他人的嫉妒最为有效
理性坚强——交往中挫折事件的应对
◦ 对交往挫折抱正确态度 ◦ 对交往挫折进行认真反思、辩证分析 ◦ 设定恰当的交往期望
链式 环式 轮式 Y式 全通道式
交往的行为模式
① ② ③ ④ ⑤ 由一方出发的管理、指挥、指导、劝告、教育等行为,导致另一 方的尊敬、服从等反应; 有一方发出的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信任、接 受等反应; 由一方发出的同意、合作、友好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协助、温 和等反应; 由一方发出的尊敬、信任、赞扬、支援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劝 导、帮助等反应; 由一方发出的害羞、礼貌、服从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骄傲、控 制等反应;由一方发出的反抗、怀疑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惩罚 或拒绝等反应; 由一方发出的反抗、怀疑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惩罚或拒绝等反 应; 由一方发出的攻击、惩罚、不友好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敌对、 反抗等反应; 由一方发出的激烈、拒绝、夸大、炫耀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不 信任或自卑等反应。
◦ 书面语言沟通
言语沟通技巧
◦ 求同——人际交往的起点 ◦ 赞美——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牢记各人性情不同之处,适时给予恰当称赞。 第一次碰面的时候、真诚、有理有据
◦ 意译——人际交流的妙方
关注对方的话语,用于他所说意思相同的不同说法来对他作 出反应,即翻译意思。
交往中的倾听技巧
◦ ◦ ◦ ◦ ◦ 专心、耐心地倾听 要感受性地听,不要评判性地听 积极反馈,适当提问 不要随意打断对方 要抓住言外之意(把握非言语信息)
自立自信——交往中自卑心态的克服
◦ ◦ ◦ ◦ 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努力克服缺点 恢复和增强自信、自尊 设计良好的自我形象
从容不迫——交往中尴尬场面的化解
◦ 产生尴尬的原因:
触及别人的心理敏感区; 处理问题的风格存在差异; 自我中心
◦ ◦ ◦ ◦
增长知识、经验,掌握交往技巧 加强自我修养,注重真诚待人 搞好人际关系,平时与人为善 幽默化解
◦ 多次使用的词语和句子 ◦ 用词的感情色彩 ◦ 特殊情境:正话反说
积极影响对方情绪的技巧
◦ 真诚为本,取信于人 ◦ 将心比心,心理换位
同情:理解他人的情绪反应 移情:分享他人的情绪
◦ 雪中送炭,热情帮助 ◦ 关注形象,印象管理
交往中的身体接触
◦ ◦ ◦ ◦ 握手 轻拍 拥抱 其他
人对事物作出判断或选择时,既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 ,又要凭借即时获得的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和知识; 人有归属的需要,主观上有追求和群体规范相一致的倾向。
◦ 个体差异
服从
个体遵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的 行为,这种行为实在外在压力的影响下被迫发生的。 ◦ 原因:
传统教育塑造了个体的服从意识 群体的规范与准则迫使个体服从 群体约定俗成的惯例或权威人士的影响力迫使个人服从
本讲结束,谢谢聆听!
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月晕效应、成见效应 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鲜明 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 出,从而淹没了对这个人的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 原因:
心理定势 中心性质的扩散
◦ 如何对待:
优化自己的个性 防止不合理的泛化和主观臆断
◦ 留面子效应
先提出一个较大的请求,遭到拒绝后再提出一个较小的(真 正想要的请求),以试图获取依从的方法。 原理-互惠:我们通常更乐意接受一些以前曾给予我们关爱 和牺牲的人的请求。换句话说,我们会强令自己以某种方式 回报那些曾经为我们做过些什么的人。 实验:查尔迪尼的实验 应用:借钱
——小调查:餐馆里吃到青虫,怎么办?? 积极进取——交往中合理态度的选择
◦ 屈从
将自己置于微不足道的地位,认为自己的立场、权利都不重 要,更多地屈从于他人的要求、指示和期望。
◦ 侵取
将自己置于绝对重要的地位,不考虑他人的正当权利,一味 指使他人、侵犯他人,总是希望别人受自己的支配。
◦ 进取
清楚明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在尊重他人的正当需要 和立场情况下,敢于维护和坚持自己的正当权益,在满足自 己需要的过程中不伤害他人的正当权利、合法立场。
刻板印象
◦ 定型化 ◦ 积极作用:使认识他人的过程简化 ◦ 消极作用:刻板印象不一定符合实际
群体对个体的心理效应 规范与制约
◦ “霍桑试验”
感染
◦ 经验和体验的相似性 ◦ 情感程度 ◦ 积极的共鸣、消极的趋同
促进与干扰
群体中的个体行为 从众
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从而在知觉、判断、信 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 谢里夫的游动错觉实验 ◦ 阿希的三垂线实验 ◦ 产生原因:
抵制过度依从的不良影响
◦ ◦ ◦ ◦ 尝试忽略毫无意义的恩惠 避免愚昧追求某些人的行为 觉察虚假的稀缺性 行动前先做理性思考
言语表达技巧
◦ 口语沟通的一般技巧
词汇丰富、措辞恰当 善于抓住听众的兴趣 适应不同场合和不同的谈话对象 积极寻求反馈 书写要正确流利,切忌错别字和古怪字体 不同文章体裁用不同的写法 用词和标点符号要准确 注意遵守约定俗成的格式 掌握基本网络语言
◦ 积极的逆反与消极的逆反
个体间的依从行为 依从:个体对各种直接清楚的指示、恳求、期 望采取与之一致的行为。
如珠宝商建议你买大点的珠宝
◦ 引发依从行为的途径:
言语劝说(注重氛围、态度亲切、有理有情) 互惠技巧 承诺利用(登门槛技术) 稀缺效应(稀缺、最后期限) 示范效应 “淋湿-关水-打肥皂-冲洗干净”实验 负面效应:“己不正,焉能正人?领导干部的示范效应”
⑥
⑦
⑧
以人际关系的基础为依据:
① 以感情为基础
亲情关系&友爱关系
② 以利害为基础 ③ 缺乏任何基础的陌路关系
以人际需要和人际功能为依据:
① 需要型人际关系
以感情为纽带 以支配需要为纽带 以包容需要为纽带
② 功能型人际关系
情感性 工具性 混合性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相似因素
兴趣、爱好 经历、地位 态度和观点
相补因素 相纳因素 性格与能力
最讨人喜欢的是精明而略带缺点的人。 “仰八脚效应”
近因效应
“三日不见,刮目相看
在对人进行的长期了解中,最近了解到的东西 往往占优势并掩盖了对该人一贯的了解。
对陌生人的知觉,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对熟悉的人,新 异表现易产生近因效应。
衣着修饰要适度 言行举止要适当 待人态度要真诚
吸引效应 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彼此注意、欣赏、 倾慕,并进而彼此接近以建立感情关系的历程。 相悦因素
体型相貌漂亮者更易引起别人的注意 相悦吸引不具有持久性
相邻因素
居住距离越近的对象,彼此建希望交往的愿望越强烈,进行 交往的可能性越大。 原因:互助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
依从策略
◦ 登门槛技术
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请求,当被接受后再提出更大的(真正想 要的请求),从而得到别人依从的方法。 原理:承诺/一致性:一旦我们承诺自己某个观点或行为,便 愿意依从与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一致的请求,而不愿依从与之 不一致的请求。 实验:竖立“小心驾驶”标语牌 应用:推销员;长跑第四阶段Fra bibliotek第五阶段
首次效应
素不相识的双方经第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对双方继续交 往产生的影响作用,也就是第一印象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心理学家陆钦斯的实验:罪犯or学者
影响第一印象的两类因素:
◦ 相貌因素 ◦ 性格因素
首次效应产生影响的原因:
◦ 印记作用 ◦ 泛化作用
首次效应与人际交往:
◦ 看待他人时,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 ◦ 展现个人时,力争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 服从的两种发展取向:
压力减弱时,回到原来的状态 被迫的服从变成自觉的服从
逆反 个体对群体影响的一种温和的反抗。
◦ 体现了人心理要求的两重性:
人的归属需要促使个体追求群体生活,愿意服从
个体出于意志自由的需要,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行 为方式
◦ 如何应对:
个人:增强集体意识 领导:审视规范和准则的可行性,避免强制性命令
徐 平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812562156@
本讲主要内容
◦ ◦ ◦ ◦ ◦ 交往与人际关系概述 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及其应用 交往中人际影响 人际交往的一般技巧 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应对
人际交往的意义
◦ ◦ ◦ ◦ 沟通信息 认识自我 协调关系 保障健康 狼孩
人际交往的种类
◦ 群体交往的五种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