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湘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湘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湘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画面的质感是如何通过绘画技法来表达的;
2.能够认识到画家在绘画质感上的表现手法,通过实际画作进行练手锻炼,提升自己的画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质感表现的手法;
2.练习画家笔下不同材质的质感表现。

难点
1.分析画家的质感表现手法;
2.在绘画中灵活运用质感表现技法。

三、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谈论质感在我们身边存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质感的重要性;
2.向学生介绍画家的质感表现手法。

二、学习画家的质感表现手法
1.向学生展示几幅经典名画,并引导学生观察细节,分析画家的质感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尝试模仿画家的手法,练习各种质感的表现。

三、实践绘画
1.以布、纸、木板等材质为对象,让学生进行质感表现的实践绘画;
2.教师在学生绘画过程中进行指导、点拨,并对学生绘画成果进行评价。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成果;
2.归纳总结今天所学的质感表现技法,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课后作业
1.背诵质感表现的技法,并练习运用;
2.自选材质进行实践绘画,并在绘画过程中运用所学质感表现技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理解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质感的表现形式以及画家的表现手法,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创造能力。

在实践绘画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点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绘画技法。

后续教学需要进一步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巩固和提高。

七年级美术下__第三课_画家笔下的质感

七年级美术下__第三课_画家笔下的质感

第三课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湘版普通初中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第3课视觉中的红屋顶第一课时
【授课年级】初中七年级
【授课教师】一中附中黄凤鹏
【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板块,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质感的表现的方法研究学习,了解绘画艺术语言,并运用于造型表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学会触摸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并且学会用绘画方式去描绘对质感的情感表达。

【设计理念】本课的内容根据教材建议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不同物质的不同感受,了解质感的表现方法、尝试与绘画表现。

第二课时不同质感的尝试练习,知识巩固。

【学情分析】通过给学段的学生绘画基础还不扎实,也不喜欢纯讲义教学所以游戏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性地教学,以学生为主而非满堂灌形式。

采取的是激趣生动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不同物质的不同感受,了解美术作品中质感的表现方法,尝试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用不同的线条、笔触去表现不同物质的质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生活中不同物质的质感所带来的情感表达,感悟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了解质感、学习掌握画出质感的几种方法。

【教学难点】用形状去表现物体质感。

【教法学法】激趣法、讲授法、练习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湘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教案设计

湘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教案设计
独立思考。
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分钟
二、对比研究。
合作交流、
全面提高。
两大类不同质感的静物:用不同材质制作的物体光滑度、厚度、硬度、透明度不同,表现着不同质感。
1、粗质感的静物:
如:陶土器(砖头、陶罐),竹木制品,粗织纤维(呢、麻、牛仔……),以及一些表面粗糙的物体(核桃等)。
特点:质地较粗,表面反射光线能力不很强,受环境的影响也不明显。
2、通过明暗对比表现质感。
3、通过暗部反光部分表现质感。
4、通过高光表现质感。
学生思考。
提高观察能力。
15分钟
四、小结。
交流。
强调要点。
3分钟
教学反思
广义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起源于西洋造型能力的培养。狭义上的素描,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画得很精细,线条丰富,有多样的线条,线条有粗细轻重的变化。重在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难点准确而恰当的来自现物体的质感。教学准备
铅笔、橡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合作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时间分配
一、讲评导入。
交流。
展示学生上节课的习作,讲评,及时表扬。
1、什么是质感?
质感是物体具有的特质,质感体验是人的感官经验的积累。
2、绘画中质感的表现:
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再现其特质,使其符合人们的感觉。
第三课《画家笔下的质感》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 题
3、画家笔下的质感
教学内容
质感的表现方法
教学领域
造型·表现
课时
第1课时
执教教师
教学目标

湘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教案设计

湘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教案设计

《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触摸物质,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形象的描述物质表面给予的视觉感和触觉感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能够运用绘画手段,表现几种不同物品的质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不断发现和感受质感之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质感特征,掌握质感的表现方法和情感主题表达之间内在联系。

难点:怎样表现物体的质感以及质感表现对美术作品表达的主体作用。

教学资源:百度图片、羽毛、布料、毛线说教学过程教学导入:一、探究阶段(媒体展示图片)(一)观察比较1.触摸自己的衣服和课桌,看看“手感”一样吗? 有什么区别? 引出“质感”概念。

(多媒体展示)2.美图欣赏说感受(二)自主学习交流感受:欣赏图片合作交流说出物体的质感并完成表格。

二、分析领悟名作欣赏(一)教师引导分析、欣赏、领悟《任弼时》这幅油画作品1.画家画了些什么?2.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3.画家所表达的情感主题是什么?4.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二)分组讨论:《根》你如何分析、欣赏、领悟这幅作品?(1)表现什么?描绘了苍茫雄浑的黄土高原——中华文明的摇篮。

(2)像什么?高原上沟壑纵横,就像一张老人沧桑的脸,又像露了千百年的大树之根。

(3)什么质感?画家通过细腻的刻画表现了黄土高原粗糙坚硬的质感。

(4)什么主题?画中那历经沧桑的风貌不禁使人联想到千百年来生长于此的华夏祖先,以及他们历经的无数艰苦与艰辛,从而感受到那厚重的黄土之下,我们深浅而密布血脉之根,文化之根。

(5)如何表现?画家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细腻深刻的描绘了厚重的黄土地,色彩单纯而炫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三)思考提问一:这两幅作品有什么共同点?(都采用了极端写实的表现手法,肌理和质感等细节表现的非常逼真。

)提问二:作者如此强调肌理、质感的表现,目的是什么?绘画作品中材质美感和表现主题的内在联系?(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主题。

湘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教案设计

湘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教案设计
玻璃岩石不锈钢3交流感受牛仔粗糙无光泽厚重不光滑粗犷奔放皮毛蓬松有光泽柔软光滑温暖高贵丝绸细腻有光泽柔软光滑华丽典雅玻璃坚硬透明光滑能反光晶莹纯净岩石坚硬不透明粗糙无光泽朴实原始不锈钢紧密不透明光滑能反光冰实践体验学习活动一一介绍几种制造肌理的方法1拓印用纸笔在物体上擦印
周次
第四周
年级
七年级下册
教师
2、观察比较观察比较一:牛仔——皮毛——丝绸
观察比较二:玻璃——岩石——不锈钢
3、交流感受牛仔——粗糙、无光泽、厚重、不光滑粗犷、奔放
皮毛——蓬松、有光泽、柔软、光滑温暖、高贵
丝绸——细腻、有光泽、柔软、光滑华丽、典雅
玻璃——坚硬、透明、光滑、能反光晶莹、纯净
岩石——坚硬、不透明、粗糙、无光泽朴实、原始
(二)《任弼时》油画邵增虎
茅草屋,石头地,洗的发白,满是褶皱的军装,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法,真实得表现了各种物质不同的质感,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环境的艰苦,突出刻画了依然保持着理想的革命者形象。
(三)《冠军的诞生》油画杨志坚
提问:这个排球是由什么材料加工而成的?(皮革)
画面中排球表面剥落、损坏、透气变形,画家以极端的写实手法、精致入微的形象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人联想到冠军的诞生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让我们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1、展示肌理表现较清晰的学生作品,请作者谈谈制作与加工肌理效果的感受。
2、对材料选择有新意、方法运用恰当、拓印效果清晰的同学给予激励性评价。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拓印作品,思考:
拓印的方法在绘画表现中有什么作用?
教学反思)
(略)
合作探究
提问一:生活中或旅行中有哪些质感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试着说出几组质感反差明显的物质。

湘美版 美术 七年级下册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湘美版 美术 七年级下册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体验肌理、质感,了解肌理与质感这一视觉语言体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绘画中表达质感的方法。

2.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学情分析学习对象为七年级学生,《画家笔下的质感》一课属于一节典型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质感表现方法的研究、学习,了解绘画的语言,并运用于造型表现活动。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感受质感、欣赏之感、表现质感、探究体验、创作练习,让学生一步步加深对质感的认识,以更好的表现质感。

采用多种手段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认识,增强技能。

因他们富有朝气,接受能力很强,所以借用多媒体等手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更容易使学生对质感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不同材质的肌理和质感的差异;运用材料表达肌理和质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验肌理、质感的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表达不同的质感。

四.教学过程1、观察比较玻璃——坚硬、透明、光滑、能反光晶莹、纯净。

岩石——坚硬、不透明、粗糙、无光泽、朴实。

不锈钢——紧密、不透明、光滑、能反光。

2、交流感受物体肌理、质感感受牛仔——粗糙、无光泽、厚重、不光滑粗犷、奔放。

皮毛——蓬松、有光泽、柔软、光滑温暖、高贵。

丝绸——细腻、有光泽、柔软、光滑华丽、典雅。

不同质感的物体,用不同材质制作的物体光滑度、厚度、硬度、透明度不同,表现着不同质感。

a、粗质感的物体:如:陶土器(砖头、陶罐),竹木制品,粗织纤维(呢、麻、牛仔……),以及一些表面粗糙的物体(核桃等)。

特点:质地较粗,表面反射光线能力不很强,受环境的影响也不明显。

b、细质感的物体:如:上釉瓷器,金属器皿(不锈钢制品),玻璃制品,表面光滑的蔬果(苹果西红柿等),石膏制品,皮革,棉布,绸布等。

七年级美术下册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4 湘美版

七年级美术下册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4 湘美版

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学习绘画中不同质感的基本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2学情分析经过上一学期的美术教学工作,七年级(1)班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思维较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有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有一些学生的表现欲望较强,学生能积极参与美术活动,对美术产生一定的兴趣。

但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即美术技能及想象能力尚有差距。

所以这学期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要深入了解,根据学生的基础、特点,分层因材施教。

重点还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造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材料表达质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表达不同的质感。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欣赏导入1、欣赏油画《根》。

提问:你觉得这幅作品中画的是什么?像什么?学生欣赏、自主回答。

2、教师引导,引出课题《画家笔下的质感》。

活动2【导入】对比研究1、绘画中质感的表现: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再现其特质,使其符合人们的感觉。

什么是质感?质感是物体具有的特质,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体的触觉或视觉的感受。

2、探究、交流感受小组合作研究。

通过实物,学生从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感受不同物体的不同质感。

皮毛质感:蓬松、有光泽、柔软;感受:温暖、舒适。

丝绸质感:细腻、有光泽、柔软;感受:华丽、典雅。

玻璃质感:坚硬、透明、光滑、能反光;感受:晶莹、纯净。

石头质感:坚硬、不透明、粗糙、无光泽;感受:朴实、顽强。

两大类不同质感的静物:用不同材质制作的物体光滑度、硬度、透明度不同,表现着不同质感。

粗质感的静物: 质地较粗,表面反射光线能力不很强,受环境的影响也不明显。

细质感的静物:质地细腻,表面光滑,受光源及环境的影响。

七年级美术下册 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1 湘美版

七年级美术下册 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1 湘美版

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1教学目标1、了解质感及画家笔下的质感的概念及分类;2、可以简单分析作品质感表现方法;3、尝试用不同线条描绘物品,以及不同技法表现质感。

2学情分析学生整体绘画水平不强,难以理解质感的表现方法,第一课时将尝试不同的线条带给我们的感受及不同技法表现出来的质感。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质感概念及分类;2、理解画家如何表现质感。

教学难点: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表现质感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合作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游戏导入1、游戏猜一猜2、请你连一连1、为学生提供游戏道具2、引入课题1、参加活动2、思考问题1、相互认识2、调节气氛、引入主题2学习内容(一)概念学习1、质感2、画家笔下的质感1、提问质感2、留下悬念:画家笔下的质感1、举例质感相差较大的物品2、掌握质感概念引出质感分类2学习:质感分类出示不同图片根据图片体会粗、细(人工、天然)质感分类引出如何用线条表现不同质感学习内容(二)如何用线简单线条表示不同质感出示:刚、柔、光滑、粗糙、轻、重尝试画不同质感的线条让学生了解线条对表示质感重要作用18赏析《根》出示图片尝试赏析师生画羽毛师演示、出示范画学生尝试创作交流1、学生作品展示教师简评学生互评让学生懂得这个世界的“画笔”很多152、其他质感创作出示其他不同质感事例学生动手实践3、画家笔下的质感概念学习用自己的话说什么是画家笔下的质感从内心里理解这个概念,不死记硬背4、不同质感在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图片学生欣赏课外拓展本课小结天然质感、人工质感,粗质感、细质感相互结合使用,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么,能用手中的画笔在你的人生之路上绘出更多美丽的、不同的质感,让你的人生更加完美无缺。

3板书画家笔下的质感一、质感:二、画家笔下的质感三、质感分类:第一类分法:人工质感、天然质感第二类分法:粗质感、细质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活动练习:(二选一)
(1)试着选择一个简单的形,通过线条的变化,画出几种不同的质感。

(2)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尝试用铅笔表现它的质感。

五、作品展示、评析
点评学生作品,学生们对作品进行互评。

六、课堂小结
七、课后拓展
搜寻一些材料和画家的作品,观察其材料的质感,感受画家作品中的质感表现,学习其表现手法。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
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发问,并总结看幻灯片回答、游戏竞猜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质感观看幻灯片回答问题感受质感的表现方式
进一步领悟用线条表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观看视频
现质感
总结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
成员的评价)。

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1、课堂上提问
2、作业:(二选一)
(1)试着选择一个简单的形,通过线条的变化,画出几种不同的质感。

(2)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尝试用铅笔表现它的质感。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
1)何为质感?
质感是:
2)赏析作品《任弼时》、《冠军的诞生》
3)用线条表现质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