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 《生》赏析
第九讲 沈从文

金介甫:《沈从文史诗》
沈从文的创作
2、用一生维护用笔的自 由
他维护自己用笔的自由。 他写作,就要按自己的想法 来写,按照命令或按照规定 来写,他写不出来。 ——儿子眼中的沈从文
沈从文的创作
3、沈从文创作作品
沈从文自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 集《鸭子》以来,先后发表了《蜜柑》、 《入伍后》、《阿丽思漫游中国记》、 《旅店及其他》、《龙朱》、《虎雏》、 《都市一妇人》、《阿黑小史》、《月 下小景》、《边城》、《八骏图》、 《绅士的太太》、《长河》等三十多部 小说集和《记胡也频》、《记丁玲》、 《从文自传》、《废邮存底》(与萧乾合 著)、《湘西》、《湘行散记》等长篇传 记和散文集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多 产作家和京派代表人物。
一个不安分的灵魂
这是一个不安分的灵魂。 他对文学一生未曾放弃过。一
个不安分的人,才有可能为这
个世界创造出那么多优美的作
品,才能使他的作品永远漫溢
出生命的活力 。
晚年沈从文
一个不安分的灵魂
1、少年沈从文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凤凰县沱江镇人。1902年12月 28日生。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入私塾,12岁 入模范国民学校(今文昌阁小学)。因爱逃学,小学刚毕 业,就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当补充兵。15岁就离开 家乡,跟随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那时正是 中国最黑暗的军阀统治时代,他同士兵、农民、小手工业 者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在一起,亲身体 验到他们悲惨的生活,亲眼看到军队杀 害无辜的百姓。过着难以设想的痛苦怕 人的生活,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好坏人 事、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 富的生活基础。
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诞生在风景秀丽的湖南凤凰县。他15岁 以后为谋生曾跟随当地的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飘泊游荡。20岁时 只身来到北京,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解放前他曾长期任教于北京 一生从文—沈从文 大学。
生命沈从文赏析

生命沈从文赏析
沈从文的《生命》是一部充满深刻寓意和丰富情感的作品。
在赏析这部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主题和情感:
《生命》以深刻的人文关怀为核心,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沈从文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个体在生活的重压下的挣扎和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2.人物塑造: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饱满、真实。
通过对主要人物的精细刻画,沈从文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痛苦、迷茫和希望。
3.写作风格:
沈从文的写作风格细腻、抒情,善于通过细节来勾勒氛围和情感。
他的语言简洁而有力,能够深入浅出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4.象征和隐喻:
《生命》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
沈从文通过对
环境、物品、甚至人物行为的描写,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深层主题和寓意。
5.社会背景与文化反思: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经历的描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背景和文化环境。
沈从文通过作品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挣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6.情节构造和叙事技巧:
《生命》的情节构造巧妙,叙事技巧流畅。
沈从文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交织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场景,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深度。
总之,《生命》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其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能够欣赏到沈从文的文学才华,也能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生命》沈从文

《生命》沈从文【作者简介】本书提炼的散文不仅是被公认的上乘之作,更分门别类,意蕴宽广。
此外,每一篇散文更是加入了编者的心路花语,与读者分享。
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登堂入室,管中窥豹,领略中外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人生品位,为自己的人生添上光彩亮丽的一笔。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品有《边城》、《中国丝绸图案》等。
我好像为什么事情很悲哀,我想起“生命”。
……有什么人能用绿竹作弓矢,射入云空,永不落下?我之想象,犹如长箭,向云空射去,去即不返。
长箭所注,在碧蓝而明静之广大虚空。
明智者若善用其明智,即可从此云空中,读示一小文,文中有微叹与沉默,色与香,爱和怨。
无著者姓名。
无年月。
无故事。
无……然而内容极柔美。
虚空静寂,读者灵魂中如有音乐。
虚空明蓝,读者灵魂上却光明净洁。
大门前石板路有一个斜坡,坡上有绿树成行,长干弱枝,翠叶积叠,如翠等,如羽葆,如旗帜。
常有山灵,秀腰白齿,往来其间。
遇之者即喑哑。
爱能使人喑哑——一种语言歌呼之死亡。
“爱与死为邻”。
然抽象的爱,亦可使人超生。
爱国也需要生命,生命力充溢者方能爱国。
至如阉寺性的人,实无所爱,对国家,貌作热诚,对事,马马虎虎,对人,毫无情感,对理想,异常吓怕。
也娶妻生子,治学问教书,做官开会,然而精神状态上始终是个阉人。
与阉人说此,当然无从了解。
夜梦极可怪。
见一淡绿百合花,颈弱而花柔,花身略有斑点青渍,倚立门边微微动摇。
在不可知的地方好像有极熟悉的声音在招呼:“你看看好,应当有一粒星子在花中。
仔细看看。
”于是伸手触之。
花微抖,如有所怯。
亦复微笑,如有所恃。
因轻轻摇触那个花柄,花蒂,花瓣。
近花处几片叶子全落了。
如闻叹息,低而分明。
雷雨刚过。
醒来后闻远处有狗吠,吠声如豹。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以下是我对沈从文散文的赏析笔记:1.自然与人生的融合沈从文的散文中,自然与人生融为一体,相互呼应。
他以自然为背景,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同时将自然的美妙与人生的感悟相结合,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湘行散记》中,他通过对故乡湖南的描写,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然风光。
同时,他也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怀念,表达出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独特的艺术风格沈从文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细腻的笔触、诗意的语言和富有想象力的描写,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和画意的场景。
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在描写自然时,他善于抓住自然中最细微的变化和最动人的瞬间,展现出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在描写人生时,他善于通过平凡的细节展现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沈从文的散文中充满了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他通过对故乡人民的描写,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纯朴和美好。
同时,他也通过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死亡的探讨,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坦然。
在他的作品中,人性和生命是永恒的主题,他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思考,展现出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4.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沈从文的散文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同时,他的作品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他通过对故乡湖南的描写和对苗族文化的描述,展现了湖南地区的独特文化风貌和文化底蕴。
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成就,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沈从文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上学路上的新鲜事儿沈从文赏析

上学路上的新鲜事儿沈从文赏析近年来,沈从文的作品再次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学路上掀起了一股新的风潮。
本文将从沈从文的作品中选取几篇进行赏析,探讨其中的新鲜事儿。
我们来品味一下沈从文的《边城》。
这部小说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与城市相隔甚远的边境小镇的故事。
小说中的角色形象鲜活生动,情节曲折有趣。
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小镇的风土人情,展现了农村人民的坚韧和朴实。
读者们仿佛置身于小镇的街道上,感受着清晨的微风和夕阳的余晖。
这种真实感和亲切感是沈从文作品的特色之一。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沈从文的散文集《围城》。
这本书以城市为主题,通过作者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城市生活的种种困境和压力。
在这本书中,沈从文以犀利的笔触刻画了城市中的人们,他们为了生活奔波忙碌,却往往陷入了一种无形的围城之中。
读者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深思熟虑和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
这种思考和反思是沈从文作品的另一个亮点。
除了小说和散文,沈从文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作品值得赏析。
比如他的诗歌集《山茶花开时》。
这本诗集以大自然为灵感,描绘了山水之间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诗中的文字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读者们仿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这种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能力是沈从文作品的又一特点。
除了以上几篇作品,沈从文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如《湘行散记》、《边城汇文》等。
这些作品都给读者带来了新鲜感和启发。
通过赏析沈从文的作品,读者们可以领略到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们不得不提到沈从文的写作风格。
他的文字简练而有力,表达清晰且富有感染力。
他善于运用比喻和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他的作品中还常常融入一些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空间。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使沈从文的作品在学路上独树一帜,给读者带来了新的感受和体验。
沈从文的作品在学路上带来了许多新鲜事儿。
他的作品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思熟虑的思考而著称,给读者们带来了新的感受和启发。
【doc】时间——不过是生命的物质外壳——读沈从文散文《时间》

时间——不过是生命的物质外壳——读沈从文散文《时间》诗文赏析日寸间不过是生命的物质外壳读沈从文散文《时闻》口王淦生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是时间.但生命的价值恰恰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时间不过是包裹生命的一种物质外壳.而体现生命价值的乃是留给后世的财富,尤其是精神财富.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时问》一文中以其独特的朴素而形象的语言向人们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文章以"时问"为话题,表现的却是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第一到第三段以常人的眼光.讲述了时间之于生命的意义.其实这不过是一种铺垫,文章真正对生命意义的阐述是从第四段展开的.第四段中说"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其原因正在于"聪明人"不安于现状.他们"理解生活"乃是为了改造生活.进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愚蠢人"满足于生活.安于现状,他们的生活只是简单地适应,习惯生活.不安于现状的人因为要追求新的更美好的生活.常常会举步维艰处境艰难,所以他们也就成了常人眼中的"蠢家伙":而安于现状满足于生活的人往往生活安逸而如意.故成了常人眼中的"聪明人".这种本质意义和世俗意义上的巨大反差正是由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所致.这样的论述非常深刻.但未必为常人所接受.于是第五,第六两段作者通过具体而典型的事例阐述了人的"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在第六段中,作者以释迦,孔子,耶稣,屈原等历史巨人为例.归纳出这些人"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的特点.这里的"愚蠢",指的是他们不随波逐流.不安于现状,追求心中的远大的理想.因而人生坎坷处境艰难.甚至最终语文天地2010年第0期成为"殉道者"这种"愚蠢"是世俗眼光中的'愚蠢"而非真正的愚蠢:这里的"伟大"指的是他们的不朽的人格魅力和留给后人的巨大的精神财富."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而"不受时间限制的人生"才是作者所真正渴慕所崇仰的人生.第七段是对第四段到第六段理论上的总结.其中"时间……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 取证"这一句特别值得玩味.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过"事事物物".又能有什么证明我们曾经存在过!所以.生命的意义乃是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最后两段文章宕开一笔.借陈子昂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出历史上那些追求人生价值,想改变这个世界的人的一种寂寞的心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表现出的是一种"人生苦短"的慨叹:而从人生观这一角度来看.则表现出的是一种"知音难觅"的悲哀."人生苦短.知音难觅"酿成了清醒追求者内心那种难耐的寂寞.古来清醒者皆寂寞——这也是我们这个世界数千年来难得进步的重要原因吧透过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先生有着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有着一种"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而贡献自己的力量的信念.今天我们这些正处于青春年华的青少年读起沈从文先生的这篇旧作.应当明白:时间可以衡量生命的长短,却无法衡量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现实的改造.在于为追求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在于增进人类的幸福.在于给后诗文赏析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应当珍惜生命,充实自己的生命,追求人类(也包括自己)向上向前的跳跃附原文:时.『司沈从文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 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 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得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蠢家伙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 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即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 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江苏:盐城市景山中"~(224001)语文天地2010年第7D期。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夫愿意让翠翠自己作主,因此没有直接答应天保的提亲。
待天保明白傩送也爱翠翠,同意傩送提出的公平解决办法:兄弟俩轮流对翠翠唱歌,谁唱动了翠翠的心,翠翠便归谁。
结果,天保自知不敌傩送,赌气乘船下行,不料不小心被竹篙弹入激流淹死了。
顺顺家以为这事与老船夫有关,傩送也以为他做事“弯弯曲曲”,不爽快,面子上对他冷淡了许多。
为了求得人对自己命运的自主,老船夫陷入了不为人理解的孤独。
傩送父子的冷淡,中寨人关于傩送决定要碾坊的谈话,翠翠外柔内刚的脾性,当年女儿悲惨的死,全都综合在一起,“命运”仿佛给了老船夫当胸一拳,他终于无力再抵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白塔的坍塌而死去了。
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及的许多事。
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的理会,又被逼着接受那座碾坊,因此赌气下行。
祖父的死因,又如何和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情,如今可全明白了。
翠翠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晚上。
翠翠终于独自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关注文中描写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的文字,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三、名段助读1、茶峒风情【情节概要】茶峒凭山依水筑城。
贯穿各个码头的是一条河街,街上的吊脚楼是茶峒富有特色的建筑。
春水上涨时,茶峒人便搭了梯子进城,待水退后再从城门口出城。
若大水特别猛,茶峒人便在城头上呆望,若见水中有被飘起的人或物,茶峒人便急急地敢去救起。
茶峒很美,白河清澈,两岸多山,山中翠竹丛立。
河边住户自然随意,黄泥墙,黑瓦顶,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
边地风俗淳朴,即便是妓(ji)女,也做得很义气,相熟了有钱无钱都无所谓,如果遇见相爱的,便会全身心地投入。
沈从文《时间》阅读理解

沈从文《时间》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间①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
时间改变一切,证实一切。
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所以,大多数时候,人们对时间的敏感往往和自己的生命感受联系在一起。
古人说“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又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大约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
②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
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
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正仿佛不少人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是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③生命的意义解释得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
如果人的生命都只能浓缩成“生、老、病、死”这四个字,那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呢?因此一些聪明人同一些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
他们虽都肯定了生活是由“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所构成,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
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
大别言之,聪明人要思考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
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
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
(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愚蠢家伙。
)④这两种人虽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即便有时择业相同,他们的成就却不相同。
就如同面对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厨子做出来的菜肴味道却会截然不同。
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作品《生》赏析
小说从一幅平凡的生活画面切入,以北京什刹海的坪场作为背景,路边的闲人和民间艺人共同组成了生活的一幕,于是,主角上场,故事便开始了。
一位年过六十的老艺人,扛着一对大傀儡来到坪场,他靠表演傀儡相殴的把戏招引看客,靠与傀儡的亲昵对话和自言自语供人欢笑。
但他亲热的话却只说给傀儡中那个白脸的“王九”听。
老艺人表演傀儡摔跤时总是让另一个被唤作“赵四”的傀儡占上风,但“王九”却是永远的胜利者。
结尾处的点睛之笔,则道出了全文最拨人心弦的文字——老汉之所以只把亲昵的话说给“王九”听,表演时只让“王九”得胜,是因为他死去的儿子正是王九,死因就是和名叫赵四的人打架。
王九死了十年,老艺人在北京城圈子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
而那真赵四,则五年前在保定府害病死掉了
“生”,日日弥漫在我们周围,具体而又琐碎,但我们却很少有所体悟。
沈从文的这篇小说,用文字把“生”定格,并把它的含义深藏在一段生活的切面之后,就像老艺人把他的秘密藏在傀儡摔跤的游戏之后一样。
老汉欢快有趣的表演遮
盖着他内心的伤痛,在现实中失去的,他只能从幻想中找回。
一切都是无奈。
《生》里有种北京民俗的味道,但它并不是生机勃勃的民间生活图景。
虽然它表现了人们的喜好与乐趣,然而却蕴涵着生存的压力和束缚。
也许小说里只有那个带着“忧郁的笑”的大学生能从老艺人的表演中体会出一丝生的忧伤。
《生》中没有恶人,就连来收老汉的税的巡警也是“笑咪咪地站在那里”,不过读者还是可以清晰地觉察到那股使“生”变得困顿的无形的力量。
这力量就是整个社会,就是组成这社会的每一个人。
故事中的大学生、巡警、闲人看客也可以看作主角,因为他们共同扮演着“生活”,一起架构了“生”的社会。
全文通过老汉一个人的遭遇,引出了读者一路的联想。
其实生活中的每个人既是看客,又是同老汉一样在舞台上表演的主人公。
人们竭尽所能地进行着各种欢快的表演,为的只是博得周围看客或自己的一笑,其中虽然含着内心的隐痛,但累得满头汗水后,还是要堆起一脸的微笑。
这是何等的无奈。
但这就是命运,而人就是命运的傀儡。
如果真的有神明存在,他们或许正在自己的神殿中,看着下面这些为了摆脱命运而徒劳奔命的芸芸众生发笑呢。
《生》给我的印象是变化莫测的,里面既有生的艰辛也有对生的执着。
小说的结构很讲究,叙述也是从容不迫。
结尾处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变化,然而在叙述时却是那么深沉朴素、波澜不惊,使人觉得这戏剧性的变化也只不过是生活的静水中泛起的一片涟漪,是人生中极其自然的一部分。
正是这种内敛的笔法,表现出了“生”后面的难言的巨大压力与束缚。
叹息,同情,但终究还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