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脘腹胀满中医治疗最佳方

脘腹胀满中医治疗最佳方脘腹胀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可以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感到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也可以是一种客观上的检查所见,发现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拢引起腹胀的原因主要见于胃肠道胀气、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肿瘤等。
正常人胃肠道内可有少量气体,约 150 毫升(ml)左右,当咽入胃内空气过多或因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时,胃肠道内产气过多,而肠道内的气体又不能从肛门排出体外,则可导致腹胀。
1 症状概述是指腹部膨胀的感觉,常有腹部膨隆胀大(也可仅为自觉胀满不适而无客观表现);可以是全腹性的,也可仅为局部性的;有时是系统性疾病的表现(主要原因有胃肠道积气、腹腔内积液、腹腔内肿物、后腹膜疾并功能性腹壁肌张力增加或腹腔内气体)或者是腹内某肿疾病而事先未估计到。
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拢引起腹胀的原因主要见于胃肠道胀气、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肿瘤等2 病因病机形成胀满的原因很多,有因湿热挟痰,或饮食阻滞,或脾胃虚弱,或七情不和,气机阻滞,或误下伤中,或暴怒忧郁,或痰气搏结,都能形成本病。
脏腑感受外邪,或功能失调,气机逆乱,是导致脘腹胀满的重要原因,早在《灵枢胀论篇》有过详细的论述:“脾胀者,善哕,四肢烦,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冬日重感于寒,则食泻不化;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
说明胃肠功能失调,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胀满。
关于胀满的机制,有两点认识相同:(1)基本病机为邪结中焦,气机升降阻隔阻滞,痞塞不通。
(2)主要症状是心下痞塞满闷,按之濡软,外无胀满形迹;或不仅心下痞满闷塞感,外亦见有胀满之形。
对于基本病机还有部分医家认为与瘀血有关。
基本病机是在病因作用下,中焦气机痞塞,经络气血阻滞,胃液逐渐暗耗,导致其络脉瘀闭,日久可痰瘀互结搏而成积;临床证候的基本特点是热多于寒,实多于虚,浊阴不降甚于清阳不升。
3 主要症状(1)腹胀伴腹痛:伴剧烈腹痛时应考虑有急性胆囊炎、胰腺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肠扭转、肠套叠等病变的可能。
用经方调腹胀医宗金鉴之腹胀门经方治疗腹胀痛案三则

用经方调腹胀医宗金鉴之腹胀门经方治疗腹胀痛案三则【病因病机】腹胀因饮食停滞胃肠,阻滞气机;或因情志抑郁,气滞郁结所致,责之于胃腑气实,属实证。
腹胀因素体脾脏虚弱,气机壅滞;或因脾脏虚弱,水饮不化,成为正虚邪实之证,责之于脾脏气虚,属虚证。
因此,清代医家柯韵伯提出了“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提示了太阴脾与阳明胃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高度概括了脾胃的病变规律。
【腹胀辨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主要说明凡以水湿聚留而引起的浮肿、腹胀满者,大都属于脾脏疾病,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滞所致。
故《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了:“脾病,虚则腹满肠鸣。
”此文提示了脾气虚,运化水饮失职,饮邪阻滞胃肠,而成腹满肠鸣。
当脾胃气机不畅,斡旋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描述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之象。
所以,在《伤寒论注》则提出了“盖腹满、呕吐是太阴阳明相关证”。
查看详情腹胀有虚实。
《本经疏证》言:“胀满而按之痛者为实,不痛者为虚。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景岳全书》亦提出了:“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
”腹胀何以“按之不痛者为虚”?因为正气不足,脾虚气聚,虚气痞塞胀满,并非有形实邪充斥,故虽见腹部胀满,而按之可助脾气运转,气机得通,通则不痛,即或疼痛,但按之痛减,且喜热熨。
腹胀何以按之“痛者为实”?有形实邪(宿食、瘀血、水饮、痰热、虫积等)或实热燥屎蕴结胃肠,不按固然要痛,按之腹痛更甚,且痛甚于满,胀满无减轻之时,不通则痛也。
【验案举隅】阳明腑实兼太阳证(厚朴七物汤)王某,女,7岁,2013年4月1日就诊。
主诉:感冒咳嗽两天。
因受风而致咳嗽,干咳无痰,鼻塞流清涕,恶风,伴有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质干,日一行,纳寐可,小便调。
舌红,苔白根厚腻,脉浮滑数。
证属里实已成,复感外邪。
治以表里双解,方用厚朴七物汤加味。
二百九十一、腹满、腹胀

二百九十一、腹满、腹胀经方常见疾病治症:腹满、腹胀【治病策略】1、辩证(1)鼓肿者,气郁则鼓,水郁则肿。
以指接皮肉,随指陷下,皮肉不起,为水肿;外似水肿,随按随起,为气鼓。
皆因胆热阻碍中气,以致胃经不降使然。
因水化气则不肿,气化水则不鼓。
气水变化,全赖中气活泼,旋转升降,膈膜腠理,舒利清通。
胆木横逆,阳热郁塞,中气枯滞,膈膜干涩,腠理团结,然后气不化水,部而成鼓,水不化气,郁而成肿。
此病夹杂,甚难为治。
而胃经不降,实又为膈膜腠理干闭之原。
因胃降则津生,津生则气机活泼,而后旋转升降,流通无阻也。
(气鼓降胃、降胆兼降肺经,水肿降胃、降胆兼升肝脾。
)此二病,非老手难办。
(2)满肿者,脾经不升,气不运则满。
(温运中气。
)水不运则肿。
(燥土疏木。
)停水窜入经络,溢于皮肤,故肿也。
胃经不降者,多阴虚。
(降胃敛肺,兼养中气。
)脾经不升者,多阳虚。
(温补肾肝,兼润风木。
)满,即是胀。
(3)胀者,胃经自头走足,胃经不降,故头项、胸腹作胀。
但此病多兼胆经之逆与本经之滞。
(理滞降逆,调木顾中。
)湿热作胀。
(去湿清热。
)(4)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
土气填实,则不能运化也。
(5)孩子受惊吓而腹胀发烧,只要收惊即愈,情志不顺;抑郁忧思伤脾而发烧,消胀气烧即退。
(6)凡下利腹满不渴者,属太阴也。
(7)曹颖甫:是胀满又不同也。
A、太阴寒湿,则腹中胀满。
B、虚气停阻,则腹中胀满。
C、水结膀胱,则少腹胀满。
D、宿食不化,则腹中胀满。
E、血结胞门,则少腹胀痛。
F、腹满一证,以时减为太阴虚寒,不减为阳明实热。
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此其易知者也。
2、治疗(1)湿注太阴所主之腹部,则腹为之满。
湿流于胃,胃不能受则吐。
湿停中脘,则食不下。
湿渗大肠,则自利益甚。
寒湿在下,故腹时痛。
此证腹满自利腹痛,皆四逆汤证。
(2)桂枝汤症或者感冒并腹满便秘,厚朴七物汤。
呕吐的加半夏。
(3)太阴之利,寒热皆有。
『名医名方』张锡纯治疗脘腹胀满

『名医名方』张锡纯治疗脘腹胀满名医名方张锡纯治疗琦能性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
河北盐山人。
少时广涉浓猎经史子集,读书之暇随父习医。
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
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着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1928年春,张氏携眷至天津,援徒并开业行医。
组织中西汇通医社,传播学术。
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
而他在临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证。
张锡纯与张山雷、张生甫“三张”,为医界公认的名医。
琦能性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常见的症候群,指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上腹部不适,如:食后脘腹胀满、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烧心、胸骨后痛、反胃等,经过胃镜、钡餐胃肠造影、8超肝、胆、胰和各项化验检查均无异常器质性病变,且定期随诊一个时期仍无异常发现;方可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其临床表现多见上腹部和胸骨后胀闷、疼痛、嗳气和肠鸣。
进食后往往可使胀闷或疼痛加重。
此外,还有厌食、恶心、排便不畅以及焦虑或抑郁等神经系统症候群。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诱因很多,其中精神因素作为发病诱因比较常见。
精神紧张或抑郁状态下,胃的运动与分泌减弱,甚至可能停止,在抑郁、灰心时,肠蠕动呈抑制状态,焦虑或抑郁的一心理状态可引起体内某些激素分泌的改变和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从而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的"痞满"、"纳呆"、"反酸"等证。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脾胃虚弱、外感时邪或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或药物治疗失当所致,可用升陷汤治疗。
莫名奇妙总腹胀?古今中医咋治疗?分享6个中医生治疗方法

莫名奇妙总腹胀?古今中医咋治疗?分享6个中医生治疗方法昨天的北中医北辰博士话中医原创好文第4期文章,我借用好多篇参考文献,梳理了估计中医古籍和中医大家对于功能型腹胀的病因病机解读。
今天,我想接着上期,参阅更多文献来分享古今中医是如何治疗腹胀的,同时分享几个医生采用中药方法治疗腹胀的方法。
古今中医治疗腹胀的专方很少#大家健康超能团#翻阅查询文献,古今中医为治疗腹胀这个单一症状而创的成方很少。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中医医圣、东汉杰出中医学家、中医伤寒论创始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曾论述过一个治疗发汗所致脾胃腹胀采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一方,通过补益津液顾护人体正气,再行降逆行气之法的记载。
在《伤寒杂病论》里还记载了治疗与腹胀相关的疮证的五首泻心汤方平调寒热的论著。
明代大医学家王肯堂编撰的古代中国汉医学丛书《证治准绳》在杂病篇里提出针对于寒湿纠结于脾胃中焦的腹胀应用“大辛热之剂"的治疗思考。
明代杰出医学家张惠卿(即张景岳)在论注《黄帝内经》的医经类著作《类经》里,基于《黄帝内经》中的治疗原则“虚则实之,满则泻之"的思想,提出了"实者泻脾之阳谢,虚者补脾之阳气"的腹胀治疗原则,这给后代各代中医大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腹胀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梁尧等医生于2011年第9期的《云南中医药》杂志发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腹胀65例》的文章,文中披露了他们针对95名脾胃气虚型功能性腹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名和对照组30名分别进行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和莫沙必利片为期四周的治疗。
结果显示采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治愈了36名显效19名,而莫沙必利片治疗组仅仅治愈11名显效8名。
充分证实了中药汤剂的方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腹胀的优势。
三香汤治疗脾虚痰湿型功能性腹胀无独有偶,2014年第三期的《中华中医药杂志》以《加味三香汤治疗脾虚痰湿型功能性腹胀的临床观察》为题报道了中日医院的许卫华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微等人的研究。
中医分析胃胀的类型及治疗方法介绍

中医分析胃胀的类型及治疗方法介绍
1.寒热错杂型:
在临床上遇见的胃肠道胀气患者最多的就是这一型。
症状:胃脘饱胀或腹部胀满,午后、晚上较重,稍进食即觉胀满;伴有口苦或口臭,或有恶心、嗳气,胃腹怕寒,欲进冷饮食而又不敢,大便不畅或便秘或便稀,或矢气(放屁)较多;舌苔白腻或黄腻。
治疗:经常用加减半夏泻心汤,加用促进胃肠排气的中药,效果很好。
2.食积停滞型:
症状:腹满胀痛,嗳腐吞酸(打嗝酸腐臭味,吐酸水),或厌闻食臭,或矢气、大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沉滑。
治疗:保和丸、山楂丸。
3.脾胃虚寒型:
症状:胃腹满胀,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喜暖喜按,进热饮、热食则舒,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胖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迟。
治疗:理中汤或厚姜半甘参汤。
4.湿热蕴结型:
症状:胃腹胀满,恶心欲呕,心中烦闷,口渴不欲多饮,时时汗出,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王氏连朴饮()。
5.实热内结:
腹满持续,或腹部硬痛,或绕脐痛,大便秘结,手足汗出,潮热谵语;脉沉实,或迟而有力,舌苔黄燥或焦裂起刺。
治疗:大承气汤。
注意:有些急腹症(如肠梗阻)可见到本型症状,需要迅速看急诊或住院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指南

2、中成药治疗
针对功能性腹胀的中成药治疗,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选择。以下是一 些常用的中成药:
(1)胃肠安丸:具有理气止痛、消食导滞的作用,适用于功能性腹胀患者。
(2)香砂养胃丸:具有温中和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功能性腹 胀。
(3)逍遥丸: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适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功能性腹胀。
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 疗指南
目录
01 一、概述
03 三、注意事项
02 二、中医诊疗方法 04 参考内容
功能性腹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出现腹胀、腹痛、嗳气、恶 心等症状。在中医范畴内,功能性腹胀多由脾胃虚弱、肝气郁结、饮食不节等原 因引起。本次演示将介绍功能性腹胀的中医诊疗方法,包括辨证论治、中成药治 疗、针灸推拿等,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概述
功能性腹胀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腹胀,发病率较高。在中医理论中,功能性 腹胀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患者常出现胃脘胀痛、痞满不适、嗳气频繁等症状, 严重者可影响进食和日常生活。
二、中医诊疗方法
1、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功能性腹胀的病因有脾胃虚弱、肝气郁结、饮食不节等。根据不同 的病因和症状,可采用理气、活血、健脾、消导等治疗方法进行辨证论治。
二、功能性腹泻诊断标准
1、排除其他可能病因:功能性腹泻的诊断需首先排除感染、炎症、肿瘤等 可能引起腹泻的病因。患者需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结肠镜等, 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2、病史调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腹泻的起因、持续时间、症状、 家族史等,以评估患者的病情。
3、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 体征,以及腹部检查,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2、气滞血瘀:情志失调、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胰腺血 脉,气血不通,诱发胰腺炎。
腹胀中西医治疗详解

腹胀中西医治疗详解腹胀中西医治疗详解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
可以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感到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也可以是一种客观上的检查所见,发现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隆。
腹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引起腹胀的原因主要见于胃肠道胀气、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肿瘤等。
正常人胃肠道内可有少量气体,约150毫升(ml)左右,当咽入胃内空气过多或因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时,胃肠道内产气过多,而肠道内的气体又不能从肛门排出体外,则可导致腹胀。
临床上常见的引起胃肠道胀气的疾病有吞气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肠梗阻、肠麻痹、顽固性便秘、肝胆疾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
腹胀 - 疾病概述腹胀腹胀(abdominaldistention)即腹部膨胀可由于肠腔腹腔内积气、积液腹内巨大肿物或腹肌无力引起,小儿腹胀多以气胀最为多见。
流行病学:为儿科常见症状之一,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常为多种疾病的首发症状。
腹胀就是腹部膨隆。
正常情况下小儿饭后会有腹部膨胀,饥饿时会腹部空瘪。
如果腹部持续膨胀不瘪,且腹壁有张力,即可认为腹胀。
引起腹部膨隆有下列原因:(1)消化道内积有大量气体或液体。
(2)腹腔内积有过多气体或液体。
(3)腹内有较大囊性肿物或实性肿物。
(4)腹肌无力。
腹胀 - 疾病病因腹胀一般肠道内气体主要来源于咽下的气体及消化道内产生的气体(特别是细菌发酵产气),肠道内液体的来源有唾液胃液、胆汁、胰液、小肠液等,健康人这些液体和气体经过正常消化过程均能重吸收或部分排出。
发生肠内积气积液主要有3种情况:机械性肠梗阻、功能性肠淤张(麻痹性肠梗阻)、腹腔积液,引起腹胀的病因大致可分为以下6种:1.胃肠道疾病(1)胃部疾病:常见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扩张及幽门梗阻等;(2)肠道疾病:常见于肠结核、痢疾、肠梗阻及习惯性便秘等;(3)其他:胃肠神经官能症;2.肝胆与胰腺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及胰腺炎等;3.腹膜疾病常见于急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等;4.心血管疾病常见于心力衰竭、肠系膜动脉硬化症、肠系膜动脉梗死等,心绞痛和心律失常亦可反射性地引起腹胀;5.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重症肺炎及伤寒等;腹胀6.其他可见于手术后肠麻痹、肺气肿、哮喘病、低钾血症、吸收不良综合征、脊髓病变药物反应、慢性盆腔炎、附件炎、结缔组织疾病及甲减等;发病机制:1.机械性肠梗阻近端肠管内的气体及液体重吸收和排出受到障碍肠管内细菌因肠内环境的改变产生大量气体,而出现腹胀,B超钡灌肠、X线立位照片或透视检查可见小肠内有多个液平面及瘪缩的结肠即可确诊;2.功能性肠瘀胀(麻痹性肠梗阻) 主因肠道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使消化道蠕动功能失调如全身重症感染、败血症肺炎脑炎、毒血症或中毒性休克等,引起微循环障碍,胃肠道首先缺血缺氧以致扩张无力而腹胀腹膜炎与腹部损伤(包括手术损伤)后产生肠麻痹气体吸收障碍亦可引起腹胀特别以结肠胀气为主,B超检查、钡灌肠可见结肠充气扩张;3.腹腔积液腹水引起的腹胀多由于血浆蛋白低下肝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门静脉高压腹腔炎症或肿瘤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胃肠病学》(李乾构主编,科学出版社,1993年)。
(1)主症:脘腹胀满,腹部外形胀大而触之无积聚、痞块;或虽自感胀满而腹部不大,触之无积聚、痞块。
次症:可伴有肠鸣、矢气、大便不调、嗳气、纳差、畏食、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2)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发病特征:多缓慢起病,或轻或重,根据虚实寒热之不同,而有相应的脉症表现。
具备主症,参考次症以及第(2)、(3),即可诊断为腹胀满。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III功能性胃肠病》(DouglasA.Drossman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
必须包括下列2项:
(1)3个月内至少每月有3天反复出现腹胀感或肉眼可见的腹部膨胀。
(2)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或其它功能性胃肠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肝郁气滞证:脘腹胀闷,连及两胁,每于情志不畅时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
舌质淡红,脉弦。
2.脾胃湿热证:脘腹胀闷,口干口苦,肢体困重,食少纳呆,小便短赤,大便粘涩不爽。
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3.脾虚湿阻证: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渴不欲多饮,便溏不爽。
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滑或脉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黄芩、白芍、香附、藿香、枳实、白术、旋覆花、代赭石、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丸、四磨汤等。
2.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祛湿,理气消胀。
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黄芩、黄连、金钱草、半夏、茯苓、生白术、陈皮、香附、枳壳、焦槟榔等。
中成药:枳实导滞丸等。
3.脾虚湿阻证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生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炒白扁豆、枳实、厚朴、砂仁、党参、藿香、香附等。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二)特色疗法
根据情况选择以下1~2种特色疗法配合口服中药治疗。
1.敷脐治疗
(1)肝郁气滞证:香附、青皮、木香。
(2)脾胃湿热证:黄连、豆蔻、厚朴。
(3)脾虚湿阻证:砂仁、公丁香、白术。
操作方法:研末醋调,制成厚约0.5cm、直径约1.5cm左右的糊状药饼,敷于肚脐(神阙穴)上,再覆以纱布敷料,8小时后去除,每日一次,5天为一疗程。
脾虚湿阻证可先施艾灸,再用药敷脐。
艾灸方法:先在肚脐周围铺上约0.5cm厚的脱脂棉层,取药粉末适量,填充肚脐,上放置一直径约3cm、厚度约1mm姜片,再取艾绒适量,做成直径约2cm 的艾柱,置于姜片之上,点燃,行隔姜灸。
时间约30分钟,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度,清理肚脐,隔日一次。
注意事项:
(1)对醋皮肤过敏者可尝试采用水调治疗。
(2)腹部皮肤损害或皮肤易过敏者慎用此法。
(3)敷贴时间不宜延长,防止过敏或感染。
(4)敷脐隔姜灸时注意肚脐周围厚敷脱脂棉,谨防烫伤。
2.针刺治疗
主穴:天枢、大横、足三里、中脘、内关、关元、气海。
配穴:肝郁气滞证加双侧太冲、膻中。
脾胃湿热证加内庭、曲池、丰隆。
脾虚湿阻证加脾俞、太白、阴陵泉、三阴交。
操作方法:取以上主穴,随证选2~3个配穴,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用毫针进行中强刺激,脾虚湿阻证用毫针进行中弱刺激,留针10~20分钟,每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针刺一次。
也可用电针进行针刺。
注意事项:(1)治疗前应严格消毒,防止局部皮肤感染。
(2)选择舒适体位施针,避免在疲劳、饥饿状态下施针。
(3)全身性皮肤病患者不宜采用此法。
3.耳穴压豆治疗
主穴:脾、三焦、交感、皮质下、腹。
配穴:肝郁气滞证加肝、胸、结节。
脾胃湿热证加胃、艇中、耳背脾。
脾虚湿阻证加肺、膀胱、小肠。
操作方法:取以上主穴,随证选1~2个配穴,用王不留行豆贴压,行点压手法,中弱刺激,保留24小时。
每次取一侧耳穴,左右耳交替,7天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1)治疗前严格消毒,防止耳廓感染。
(2)耳廓冻伤或有炎症或病人在疲劳、饥饿状态时不宜用此法。
(3)治疗期间嘱病人每天按压数次,以加强刺激。
(4)夏季留针时间可适当缩短,防止过敏或感染。
(四)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适当活动,以散步、慢跑为主。
2.饮食调理: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食至七分饱即止,清淡低脂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富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减少肉类、脂肪类、豆类及甜食食物摄入,避免进食辛辣油炸之品,忌烟酒。
3.情志调摄: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制定。
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一)评价标准
1.症状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消失,积分减少≥95%;
显效:症状明显减轻,积分减少≥70%;
有效:症状减轻,积分减少≥30%;
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
2.腹围疗效标准
显效:腹胀缓解伴腹围减少≥2cm;
有效:腹胀缓解伴腹围减少0.5cm~2cm;
无效:腹胀伴腹围无明显变化或腹胀伴腹围增加。
3.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显效:量表积分减少≥50%;
有效:量表积分减少<50%;
无效:量表积分无明显变化,或积分增加。
(二)评价方法
1.症状评价方法
对腹胀、肠鸣、矢气、大便不调、纳差、嗳气6个主要症状从严重程度、发作频率两个维度分别进行评价,所有症状两个维度的分数总和即为症状积分,评价时限为2周。
评分表参照胃肠症状评分(GSRS)法以及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epean Dyspepsia Index NDI)症状评分系统制定。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症状评分表
主要症状严重程度
0分=无症状
1分=空闲安静时可感觉到症状存在
2分=症状持续存在,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3分=症状持续存在,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4分=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
作,难以忍受发作频率
0分=没有
1分=1~4天/两周2分=5~8天/两周3分=9~12天/两周4分=(几乎)每天
腹胀
肠鸣
矢气
大便不调
纳差
嗳气
3.生活质量评定方法
本量表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制定,采用自评表方式
4.评价时点
(1)第0天——治疗前①症状评价②腹围测量③生活质量评价;(2)第21天——治疗结束①症状评价②腹围测量③生活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