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
劳动经济学试题期中考试题库

劳动经济学考试范围及题库(教师:滕姗姗)一、选择题题库(含单选和多选)1.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但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
2.“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润,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是描述“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3.劳动经济学是劳动力市场现象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4.收入指某个时间内个人和家庭的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
5.劳动是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6.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且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7.企业在雇用劳动力时,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率定义为劳动力需求价格。
8.等成本线是在总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以购买到的劳动和资本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9.政府补贴政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可以从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两方面来分析。
10.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划分为自然、经济、社会三大方面。
11.劳动力参与率M形周期变化规律表现的是女性劳动力参与率。
12.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劳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状态叫做供给缺乏弹性。
13.劳动时间与余暇时两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14.劳动经济学中的非劳动收入是指劳动工资以外的收入。
15.当市场劳动供大于求时,政府一般应下调最低工资。
16.在劳动力市场上,均衡的形成由均衡工资率与均衡就业量决定。
17.劳动力过剩表现在企业外部就是显性失业。
18.劳动力迁移成本是劳动力在流动中发生的直接成本。
19.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成本在经济学意义上称作社会成本。
20.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必须着眼于提高我国农村人均土地经营面积指标。
21.实际工资是货币工资与物价指数之商。
22.福利分配是工资的转化形式。
23.工资的职能是由工资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24.按要素分配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分红制、年薪制和股权薪酬制。
25.劳动股权制的基本原则是包括了按劳分配原则。
26.劳动分红制是对企业税后利润的一种内部再分配形式。
27.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2014年西北师范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911劳动经济学大纲考研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对象
第二节研究方法
第三节研究特点
第四节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劳动需求分析
第一节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第三节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第四节劳动需求弹性
第五节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
第三章劳动供给分析
第一节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力参与率
第二节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
第四节报酬制度和水平设计与员工激励
第八章劳动力市场歧视
第一节歧视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歧视定义与表现形式
第三节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第四节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管制
第五节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
第九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第一节收入不平等测量及变化的趋势
第二节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二、考核评价目标
识记劳动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掌握劳动力供需理论、工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流动理论、劳动力收入分配理论,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相关理论及政策运用;了解、运用人力资源使用、开发的机制和原理;熟练运用实证和规范的研究方法,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工资和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的问题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
第三节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
第十章失业
第一节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
第二节失业的测量
第三节失业类型
第四节失业原因
第五节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与失业问题
四、参考书目
1.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8-1
2.乔治·J·鲍(George J. Borjas)《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1
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中文)

第九章1.人力资本投资也是一种投资,人力资本的投资要考虑到现期的成本和未来的收益流的折现。
如果未来收益的现值超过了成本,那么对继续教育进行投资就是有吸引力的。
现值= B11+r +B2(1+r)2+B3(1+r)^3+B4(1+r)^4+⋯+BT(1+r)^TR表示利息率(或贴现率),B是年收益流2.人力资本投资包括:(1)实际费用或直接费用。
其中包括学费成本以及在书籍和其他物品上的花费。
(2)放弃的工资报酬。
这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另外一个成本来源,因为一个人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期间通常不能工作,至少是不能全日工作。
(3)心理损失。
这是人力资本投资中需要付出的第三种成本,因为学习常常是比较困难而且比较沉闷的。
3. 年轻人更倾向于人力资本投资,因为他们的机会成本低一些,并且投资收益流的时间也更长些。
4. 为什么女性的年龄-工资报酬剖面曲线相比男性的更为平坦?我们可以用妇女受到的在职培训较少来解释这一现象。
这种人力资本“解释”并没有直接指出:妇女在工作中受到培训较少这种情况是因为雇主导致的还是因雇员导致的,但这两方面的原因理论上都是有可能存在的。
如果雇主预见到女性雇员的工作周期较短,他们就不大远一对她们提供培训。
同理,如果女性雇员预见到自己的工作周期较短,她们也不大愿意寻找那些必须达到较高培训水平才能充分实现生产率的工作。
最后,如果女性雇员预见到雇主会将她们排除于要求进行较高水平的培训或具有较丰富经验的职位之外,那么,她们在这些职位上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收益就会下降,而这无疑会削弱她们进行此类投机的动机。
人力资本理论一方面推测说妇女在生养孩子方面的“传统”角色会导致她们对教育与培训投资的削减,但它同时又坚决地认为,如果妇女的这一较色出现转变,那么妇女对培训的需求动机将会随之而改变。
(思考:中国自独生子政策以来,对女性的教育投资出现的变化?)5. 在职培训的投资会减少实际的工资报酬,但是如果此人不再接受进一步培训,而且他或她从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也不随着时间的延续而贬值,那么在他或她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工资报酬会保持不变。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内容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劳动力价值的形成以及相关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供求关系。
3. 掌握劳动力价值的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
4. 熟悉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调控和相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a.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劳动力市场的分类和特点c. 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框架2.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供求关系a.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b. 工资决定的基本原理c.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衡3. 劳动力价值的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a. 劳动力价值的理论基础b. 劳动力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c. 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因素4. 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调控和相关问题a.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b.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c. 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与福利四、教学方法1. 授课方式: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提问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或实验设计,以加深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方法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核:进行理论知识的答题测试。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劳动经济学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4. 课堂演讲:鼓励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课堂演讲,评价其表达和分析能力。
六、参考教材1. 《劳动经济学导论》(第三版),作者:John M. Keynes,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 《劳动力市场分析与劳动经济学》(第五版),作者:George J. Borjas,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课程介绍和基本概念讲解2. 第二周:劳动力市场的分类和特点3. 第三周:供给和需求分析4. 第四周:工资决定的基本原理5. 第五周: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衡6. 第六周:劳动力价值的评估方法与影响因素7. 第七周: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8. 第八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9. 第九周: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与福利10. 第十周:复习与总结八、教学资源1. 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籍2. 课程PPT和讲义3. 相关案例和实地调研资料4. 论文和学术文章以上便是《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
劳动经济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

劳动经济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一、单项选择题1.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劳动供给B. 劳动需求C. 劳动市场均衡D. 劳动生产率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A. 工资水平B. 就业机会C. 经济增长D. 国际贸易答案:D3. 劳动市场均衡价格是指()。
A. 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的价格B. 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的价格C. 劳动需求大于劳动供给的价格D. 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都不确定的价格答案:A4.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供给曲线通常呈现()。
A. 向上倾斜B. 向下倾斜C. 水平D. 垂直答案:A5.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需求曲线通常呈现()。
A. 向上倾斜B. 向下倾斜C. 水平D. 垂直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 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供给曲线可能受到以下哪些因素的影响?()。
A. 工资率B. 人口增长率C. 工作时间长度D. 劳动生产率答案:ABC2. 劳动经济学中,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包括()。
A. 产品价格B. 生产技术C. 劳动生产率D. 劳动成本答案:ABCD3.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市场失衡可能表现为()。
A. 失业B. 通货膨胀C. 工资水平下降D. 劳动力短缺答案:AD三、判断题1. 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答案:错误2. 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答案:错误3.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答案:错误4. 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市场均衡价格是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的价格。
()答案:正确5.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劳动市场的均衡工资和就业水平。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劳动经济学中劳动供给曲线的影响因素。
答案:劳动供给曲线的影响因素包括工资率、个人偏好、工作时间长度、教育水平、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等。
2. 阐述劳动经济学中劳动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
答案:劳动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主要是边际收益递减,即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所带来的额外产出会逐渐减少,因此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率也会随之下降。
劳动经济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劳动经济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劳动力市场B. 产品市场C. 金融市场D. 服务市场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A. 工资水平B. 就业问题C. 通货膨胀D. 劳动生产率答案:C3. 劳动供给曲线通常呈()。
A. 垂直线B. 向右下方倾斜C. 向右上方倾斜D. 水平线答案:C4. 劳动需求曲线通常呈()。
A. 垂直线B. 向右下方倾斜C. 向右上方倾斜D. 水平线答案:B5. 劳动经济学中的“边际生产力理论”是由哪位经济学家提出的?()A. 亚当·斯密B. 大卫·李嘉图C. 卡尔·马克思D.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答案:D6. 劳动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是由哪位经济学家提出的?()A. 亚当·斯密B. 大卫·李嘉图C. 卡尔·马克思D. 贝克尔答案:D7.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是指()。
A. 工资上升导致工作小时数减少B. 工资上升导致工作小时数增加C. 工资下降导致工作小时数减少D. 工资下降导致工作小时数增加答案:A8.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需求的替代效应是指()。
A. 工资上升导致劳动需求减少B. 工资上升导致劳动需求增加C. 工资下降导致劳动需求减少D. 工资下降导致劳动需求增加答案:A9.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供给的互补效应是指()。
A. 工资上升导致工作小时数减少B. 工资上升导致工作小时数增加C. 工资下降导致工作小时数减少D. 工资下降导致工作小时数增加答案:B10.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需求的互补效应是指()。
A. 工资上升导致劳动需求减少B. 工资上升导致劳动需求增加C. 工资下降导致劳动需求减少D. 工资下降导致劳动需求增加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劳动供给?()A. 工资水平B. 人口数量C. 工作条件D. 教育水平答案:ABCD2. 劳动经济学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劳动需求?()A. 工资水平B. 产品价格C. 技术进步D. 消费者偏好答案:ABCD3. 劳动经济学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工资水平?()A. 劳动供给B. 劳动需求C. 工会力量D. 政府政策答案:ABCD4. 下列哪些理论属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A. 边际生产力理论B. 人力资本理论C.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D. 劳动供给与需求理论答案:ABCD5. 劳动经济学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劳动生产率?()A. 教育水平B. 技术进步C. 工作条件D. 劳动时间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劳动经济学》.pdf

《劳动经济学》课程网上考试题库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认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B、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C、劳动力成为商品D、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答案:C2、在远古时期,在()著作中,热情讴歌了人类的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得到财富、荣誉、家庭和朋友。
A、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日》B、色诺芬的《经济论》C、色诺芬的《雅典的收入》D、柏拉图的《理想国》答案:A3、产业革命后,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配第B、斯密C、李嘉图D、萨伊答案:A4、()标志着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独立发展阶段。
A、索罗门·布拉姆的《劳动经济学》著作出版B、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C、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进行的“劳动经济学革命”D、我国朱九通教授所著的《劳动经济学概论》出版答案:A5、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的学问。
A、劳动生产率B、劳动的人C、劳动资料D、劳动要素答案:B6、劳动力是指()A、人的劳动能力B、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人”C、简单的生理劳动D、劳动答案:A7、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A、增加B、减少C、不变D、难以判定答案:B8、在1960年,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是()A、贝克尔B、舒尔茨C、马歇尔D、马克思答案:B9、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不包括()A、流动的过剩人口B、潜在的过剩人口C、停滞的过剩人口D、固定的过剩人口答案:D10、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中,动态均衡无法达到的条件是()A、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B、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C、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D、工资率的波动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越来越小答案:A9、动态均衡分析是指在考察市场均衡时,变量的调整()A、没有抽象掉时间因素B、抽象掉了时间因素C、不需要花时间完成D、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造成工资国民差异的原因()。
自考00164 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

00164 劳动经济学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劳动经济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科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
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劳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学习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提供所需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1.牢固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系统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对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应能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
2.在熟练掌握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3.能运用所掌握的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劳动力市场各参与方的经济决策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
4.平时关注现实劳动力市场的动态以及有关的政策和制度,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劳动经济学的原理和分析工具对现实中存在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和探讨,提高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意培养自己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尽可能将经济学思维方式运用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学科的学习中,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它以劳动力为考察对象,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及其结果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是以西方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其学科的基础,因此学习劳动经济学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同时劳动经济学在研究问题时常采用数学和统计方法作为其分析工具,因此要学好劳动经济学还应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高等数学和统计性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
参考书目:详见学校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I考查目标
社会保障学专业考试科目《劳动经济学》涵盖劳动经济学科的差不多概念、理论以及研究方法,是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学科。
要求考生正确理解劳动经济学的概念,掌握劳动经济学的普遍规律、重要的理论观点、差不多原那么和一般方法,能够应用所学的差不多理论和差不多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总分值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总分值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劳动经济学1〔曾湘泉主编〕
劳动经济学2〔蔡昉著〕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共30分,5小题,每题6分〕
简答题〔共60分,6小题,每题10分〕
论述题〔共60分,2小题,每题30分〕
III考查范围
考查范围1:《劳动经济学》〔2版〕,曾湘泉主编
第一章导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特点
四、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劳动需求分析
一、派生需求与妨碍劳动需求的因素
1、派生需求原理
2、妨碍劳动的因素
二、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四、劳动需求弹性
1、弹性的一般含义
2、弹性需求的工资弹性
3、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五、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
1、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
2、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和互补性与需求分析
第三章劳动供给分析
一、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
1、劳动力范畴分类
2、劳动力参与率
二、妨碍劳动供给的因素
三、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1、劳动和闲暇
2、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3、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4、均衡的工作时数
5、工作时数与非劳动收入变化
6、工作时数与工资率变动
7、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图形推导
8、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9、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四、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生命周期理论
1、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
2、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3、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五】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
1、劳动供给与福利制度
2、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妨碍
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
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差不多模型
二、教育投资的分析
1、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2、教育投资的分析
三、在职培训
1、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
2、在职培训投资的要紧模式
3、一般培训与特别培训
4、有关在职培训的总结
四、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一、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1、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2、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二、劳动力流动模型
1、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2、非法流动与移民:外来劳动力对劳动市场的经济妨碍
三、妨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四、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1、劳动力流动的要紧形式
2、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
五、中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政策分析
第六章工资的确定及制度设计
一、工资的历史、本质和形式
二、妨碍工资确定的要紧因素
三、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
1、工作的非货币特征
2、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
四、报酬制度和水平设计与职员激励
1、工资与生产率的关系
2、托付—代理关系与报酬制度设计
3、效率工资理论的要点
第七章劳动力市场歧视
一、歧视问题的提出
二、歧视定义与表现形式
三、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1、个人偏见模型
2、统计性歧视模型
3、非竞争性歧视模型
4、对歧视理论的评价
四、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管制
五、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
第八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一、收入不平等测量及变化的趋势
1、国际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
2、收入不平等测量的含义及难点
3、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
4、中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
二、收入差距扩大的缘故
1、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
2、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缘故
三、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
第九章失业
一、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
二、失业的测量
三、失业类型
四、失业缘故
1、工作搜寻理论
2、刚性工资理论
3、效率工资理论
五、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失业与就业问题
1、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特点
2、中国目前的失业缘故分析
考查范围2:《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践》,蔡昉等著绪论劳动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
【一】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共性和特别性
【二】劳动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
第一章劳动经济中的人口因素【一】与劳动经济有关的人口学概念【二】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二章人力资本理论
【一】人力资本与经济进展
【二】教育决策与回报
第三章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供给概述
第四章劳动力需求
【一】对劳动力的派生需求
【二】企业的短期和长期雇佣决策【三】劳动力需求弹性
第五章失业
【一】工作搜寻模型
【二】失业的类型和成因
【三】“奥确信律”
【四】菲利普斯曲线
第六章工资和收入分配
第七章劳动力迁移
【一】劳动力迁移理论
【二】劳动力迁移的决策
第八章劳动力市场歧视
【一】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衡量
第九章劳动力市场制度与规制【一】劳动力市场目标模式
第十章劳动力市场发育
【一】劳动力市场从分割到一体化【二】进展阶段与劳动力市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