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版循证医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循证医学每章重点

循证医学每章重点

循证医学第一章概论EBM---概念: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利用当前得最佳证据制定关于个体病人得诊治方案。

实施循证医学意味着要参酌最好得研究证据、临床经验与病人得意见。

EBM实践就就是通过系统研究,将个人得经验与能获得最佳外部证据融为一体。

EBM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得确定都要基于临床科研所取得得最佳证据,即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专家确定治疗指南、政府制定卫生政策都应根据现有得最佳证据来进行。

EBM---医学实践得步骤(五步曲)确定临床实践中得问题检索有关医学文献严格评价文献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评估1-4项得效果与效率,不断改进EBM证据得分级级别I:研究结论来自对所有设计良好得RCT得Meta分析及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

级别Ⅱ:研究结论至少来自一个设计良好得RCT。

级别Ⅲ:研究结论来自设计良好得准临床试验,如非随机得、单组对照得、前后队列、时间序列或配对病例对照系列。

级别Ⅳ:结论来自设计良好得非临床试验,如比较与相关描述及病例研究。

级别Ⅴ:病例报告与临床总结及专家意见。

第二章统计方法在循证医学中得应用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可信区间主要用于估计总体参数,从获取得样本数据资料估计某个指标得总体值(参数)。

EER即试验组中某事件得发生率(experimental event rate,EER)如对某病采用某些防治措施后该疾病得发生率。

CER即对照组中某事件得发生率(control event rate,CER)如对某病不采取防治措施得发生率。

危险差(rate difference,risk difference,RD)两个发生率得差,其大小可反映试验效应得大小。

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RR)就是前瞻性研究中较常用得指标,它就是试验组某事件发生率p1与对照组(或低暴露)得发生率p0之比,用于说明前者就是后者得多少倍,常用来表示试验因素与疾病联系得强度及其在病因学上得意义大小。

循证医学》背诵重点

循证医学》背诵重点

《循证医学》背诵重点(一)名词解释I类:背诵等级( ***** )1、循证医学:是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

循证医学将最好的研究证据与临床医生的技能、经验和患者的期望、价值观二者完美结合,并在特定条件下得以执行的实用性科学。

2、原始研究证据( primary research evidence) :直接在受试者中进行单个有关病因、诊断、预防、治疗和预后等试验研究所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总结后得出的结论。

3、二次研究证据( secondary research evidence) :尽可能全面收集某-问题的全部原始研究证据,进行严格评价、整合、分析、总结后所得出的综合结论,是对多个原始研究证据再加工后得到的证据。

包括:①系统评价、②临床实践指南、③临床决策分析、④临床证据手册、⑤卫生技术评估、⑥实拽参数:八會三:医考侠.4、证据质量:指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确信疗效评估的正确性。

5、推荐强度:指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确信遵守推荐意见利大于弊。

6、置信区间:是按照预先给定的概率(1-a,常取95%或999 )去估计未知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总体RR或总体OR等)的可能范围,这个范围被称为所估计参数值的置信区间。

z、置信区间的用途:用于估计总体参数从获取的样本数据资料估计某个指标的总体值(多数) ;用于假设检验(95%的CI与a为0.05的假设检验等价),8、Meta分析:是对相同主题的一组同质性符合要求的文献量化分析。

以同一主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结果为研究对象,在严格设计的基础L,运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客观、定量的综合分析。

9.森林图( forest plot) :是由多个原始文献的效应量及其95%的可信区间绘制而成,纵坐标为原始文献编号,横坐标为效应量尺度,按照-定的顺序,将各个研究的效应量及其95%的可信区间绘制到图上。

人卫版循证医学复习总结

人卫版循证医学复习总结

应用最佳和最新科学证据,作出科学诊治决策,联系具体医95%可信区间绘制而成。

横标为原始文可用于描述每个原始研究的效应量分布及其特征,同时展示研究间结一种严格评价文献方法,它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采用临床流病系统、全面收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或未发表临床研究结果,①数量多,精度低小样研究,分布在漏斗图的底部呈左右对称;数量少、精度高大样研究,分布顶部,向以合并效应量为中心的位置集中;②当存在发表性偏倚时(绘制漏斗图,计算安全系数识别),漏斗图表现为不对称分布;③绘制漏5个以上)。

I2指数。

I2 =(Q-df)/Q (Q统计量,df自由度);I2 >50%,说明存在比Meta分析结果,探讨结果稳定性。

若异质性过大,放弃Meta分析,只做一般描述。

Effect size)是指反映各个研究的处理因素(如不同的治疗方法)和OR、RR、两均数之差改变纳入标准(特别是有争议的研究),排除低质量的研究后,重新估计合并效Meta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该研究对合并效应量的影响程度及结用于保存和传播临床疗效资料库的电子光盘杂志(每年期)。

新诊断方法的评估;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

,在其病程相同起点开始随访。

②随访时间足够长,随访完整。

③结果评定标准是客观没偏倚。

④对重要因素进行校正(分层分析、多因素回归),③所研究(金标准)作过独立的对比研究。

②该诊断性试验是否包括了适当的病谱:应包括各种病例,和易于混淆的病例。

③诊断性试验的结果,是否影(时序性)。

2.所怀疑的不良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品已知不良反应的类型。

3.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减轻或消失(去激发试验)。

4.再次接触可疑药品是否再次出现同样的反应(再激发试验)。

5.所怀疑的不良反应是否(混杂因素)。

③对研究对象的随访是否足够长;者(量与质不同——差异原因)。

2、研究的干预措施可行性如何,患者对某种疗法的费用能否承受,本医院是否有相应的药物或能否开展相应的技术。

3、治疗措施对患者是否利大于弊;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发生,治疗以后是否利大于害;应该推广利大于害的疗法而不是只考虑药物的效果而忽略其导致副作用的一面。

询证医学重点总结版doc

询证医学重点总结版doc

1.循证医学:临床医生面对具体病人,在收集相关检查资料的基础上应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分析与找出病人的主要临床问题,检索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取得最佳证据,结和病人的临床问题与医疗的具体环境做出科学、适用的诊治决策,在病人的配合下付诸实施,最后分析与评价效果。

要素:医生、病人、最佳证据、医疗环境。

2.循证医学步骤:A提出问题-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B检索证据-根据提出的临床问题,确定关键词或主题词制定合理完善的检索策略,运用计算机检索有关文献。

C评价证据-将收集的文献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评价。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D临床应用-通过获得的证据,用来指导临床决策,服务于临床实践。

E后效评价,止于至善-证据经过临床实践应用后,如果疗效确切,效果好,应认真总结经验,推广应用。

3.实践的步骤:①确定临床问题②检索相关文献③严格的评价文献④应用于最佳成果于临床决策⑤总结经验与评价能力4.证据分级:1级系统评价、meta分析;2级单个随即对照试验;3级有对照无随机试验;4级无对照的病例系列报告;5级专家意见、个案报道、临床总结5.研究证据的分类:A按研究方法分类原始临床研究证据、二次临床研究证据。

B 按研究问题分类病因临床研究证据、诊断临床研究证据、预防临床研究证据、治疗临床研究证据、预后临床研究证据。

6.Meta分析:是一种统计分析的方法,将多个独立的可以合成的临床研究综合起来进行定量分析。

步骤:①数据提取②数据类型及效应的表达③异质性检验④合并效应量估计及其假设检验。

目的:1增加统计效能。

单个临床试验往往因样本量太小,难以肯定或排除某些相对较弱药物作用。

2实现不一致研究结果间的定量综合。

3增加效应量的估计精度。

Meta分析的研究设计∙提出问题及立题:如探讨“使用激素预防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规定文献纳入和剔除标准:研究设计类型、研究抽样地点,文献发表所用语言,研究个体选择条件,等。

∙检索所有相关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所有相关研究并进行严格评价∙收集与提取必要的数据信息∙制定综合定量分析的内容、指标和效应尺度∙异质性检验: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

7.循证医学考试重点

7.循证医学考试重点

循证医学考试重点一、循证医学概念循证医学(EBM)是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指的是临床医生在获得了患者准确的临床依据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纯熟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分析并抓住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应用最佳的和最新的科学证据,作出科学的诊治决策,联系具体的医疗环境,并取得患者的合作和接受,以实践这种诊治决策的具体医疗过程。

二、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1、高素质的临床医生;2、最佳的研究证据;3、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和知识;4、患者的参与。

三、经过专家筛选和评价的最佳最新证据来源:1、美国内科学杂志(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循证医学杂志(Evidence-Based Medicine)3、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4、临床证据(Clinical Evidence)四、循证医学实践的类别循证医学最佳证据的提供者(doer)和最佳证据的应用者(user)。

五、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实践循证医学“五步曲”)1、确定拟弄清的临床问题;2、检索有关的医学文献;3、严格的文献评价;4、应用最佳成果于临床决策;5、总结经验与评价能力。

六、前景问题的四个基本成分P病人和/或问题I干预措施(包括一种暴露因素、一种诊断试验、一种预后因素或一种治疗方法等)C对比措施(与拟研究的干预措施进行对比的措施)O重要的临床结局。

七、研究证据的分类(1)原始研究证据(2)二次研究证据:1、系统评价2、临床决策分析3、临床证据手册4、卫生技术评估5、临床实践指南八、系统评价(SR)的概念系统评价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评价临床研究方法,是针对某一临床具体问题,系统全面地收集全世界所有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出综合可靠地结论。

系统评价研究的问题涉及的范畴常较广泛常集中于某一临床问题原始文献来源常未说明、不全面明确,常为多渠道检索方法常未说明有明确的检索策略原始文献的选择常未说明、有潜在偏倚有明确的选择标准原始文献的评价评价方法不统一或未评价有严格的评价方法结果的综合多采用定性方法多采用定量方法结论的推断有时遵循研究依据,较主观多遵循研究依据,较客观结果的更新未定期更新定期根据新试验进行更新十、系统评价的方法1、确立题目、制定系统评价计划书;2、检索文献;3、选择文献;4、评价文献质量;5、收集数据;6、分析资料和报告结果;7、解释系统评价的结果;8、更新系统评价十一、系统评价的评价原则(一)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真实1、是否根据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的系统评价;2、在系统评价的“方法学”部分,是否描述了检索和评价临床研究质量的方法;3、不同研究的结果是否一致(二)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重要(三)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能应用于我的病人1、我的病人是否与系统评价中的研究对象差异较大而不适宜应用该证据?2、系统评价中的干预措施在我的医院是否可行?3、自己的病人从治疗中获得的利弊如何?4、对于拟采用的干预措施和可能由此导致的不良反应,病人的价值观和选择如何?十二、Meta-分析的概念Meta-分析师对具有相同研究题目的多个医学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系列过程,包括提出研究问题、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检索相关研究、汇总基本信息、综合分析并报告结果等。

循证医学重点整理

循证医学重点整理

循证医学重点整理1、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是将最好的研究证据与临床医生技能的技能、经验和和患者期望、价值观三者完美结合,并在特定条件下得以执行的实验科学。

2、决策的三要素——证据、资源和终端用户价值意愿(1)“证据”及其质量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决策依据(2)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与经验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基础(3)充分考虑患者的期望或选择是实践循证医学的独特优势3、实践循证医学的5各基本步骤(5AS):(p7)(1)提出问题: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2)获取证据:检索当前最佳研究证据(3)评价证据:严格评价,找出最佳证据(4)应用证据: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5)评估循证医学实践过程:经过上述四个步骤,后效评价循证实践的结果4、临床问题的常见来源:(p11)病史和体格检查、病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诊断性实验、预后、治疗、预防。

5、问题的种类和构建种类:背景问题、前景问题(PICO)前景问题通常包括3或4个基本成分,可按PICO原则确定:(p12)(1)患者或问题(patient or problem,P):应包括患者的诊断及分类(2)干预措施(intervention,I):包括暴露因素、诊断实验、预后因素、治疗方法等(3)对比措施(comparison,C):与拟研究的干预措施进行对比的措施,必要时用(4)结局指标(outcome,O):不同的研究选用不同的指标6、证据的分类:(p17)(一)按证据的来源分类:(1)研究证据:原始研究、二次研究;(2)非研究证据:主要包括专家意见、个人经验以及当地的“智慧”“诀窍”“常识”等。

(二)按使用情况分类: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卫生保健提供者和普通用户。

7、证据的分级:牛津证据分级、GRADE标准、证据金字塔8、牛津证据分级及推荐强度:(p22)(见课本)9、牛津证据分级的共同特点:针对临床,用于指南,传播广泛,影响权威,推荐意见的强度与证据级别对应。

最大的不足:主要从设计质量评价,不利于终端用户使用,且标准各异、内容复杂、应用局限。

循证医学每章重点

循证医学每章重点

循证医学第一章概论EBM---概念: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利用当前得最佳证据制定关于个体病人得诊治方案、实施循证医学意味着要参酌最好得研究证据、临床经验与病人得意见。

EBM实践就就是通过系统研究,将个人得经验与能获得最佳外部证据融为一体、EBM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得确定都要基于临床科研所取得得最佳证据,即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专家确定治疗指南、政府制定卫生政策都应根据现有得最佳证据来进行。

EBM---医学实践得步骤(五步曲)确定临床实践中得问题检索有关医学文献严格评价文献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评估1—4项得效果与效率,不断改进EBM证据得分级级别I:研究结论来自对所有设计良好得RCT得Meta分析及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级别Ⅱ:研究结论至少来自一个设计良好得RCT。

级别Ⅲ:研究结论来自设计良好得准临床试验,如非随机得、单组对照得、前后队列、时间序列或配对病例对照系列。

级别Ⅳ:结论来自设计良好得非临床试验,如比较与相关描述及病例研究、级别Ⅴ:病例报告与临床总结及专家意见。

第二章统计方法在循证医学中得应用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可信区间主要用于估计总体参数,从获取得样本数据资料估计某个指标得总体值(参数)。

EER即试验组中某事件得发生率(experimental event rate,EER)如对某病采用某些防治措施后该疾病得发生率、CER即对照组中某事件得发生率(control event rate,CER)如对某病不采取防治措施得发生率、危险差(rate difference,risk difference,RD)两个发生率得差,其大小可反映试验效应得大小。

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RR)就是前瞻性研究中较常用得指标,它就是试验组某事件发生率p1与对照组(或低暴露)得发生率p0之比,用于说明前者就是后者得多少倍,常用来表示试验因素与疾病联系得强度及其在病因学上得意义大小。

《循证医学》考试重点总结资料

《循证医学》考试重点总结资料

第01章绪论1、循证医学EBM: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是指临床医生在获得患者准确临床依据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纯熟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分析并抓住患者主要的临床问题,应用最佳和最新的科学证据,做出科学的诊治决策,联系具体的医疗环境,并取得患者的合作和接受,以实践这种医疗决策的具体医疗过程。

因此,这种决策是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在患者合作下接受和执行这种诊治决策,从而尽可能的获取最好临床效果,这种临床实践成为循证医学。

2、循证医学的实践包括:患者、医生、证据、医疗环境。

3、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流行病学基本方法和知识、患者的参与。

4、循证医学分两种类型:最佳证据提供者、最佳证据应用者。

前者称之为循证医学,后者称之为循证医学实践5、最佳证据提供者:临床流行病学家和统计学家、各专业的临床医生、卫生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医学科学信息工作者6、最佳证据应用者:临床医生、医疗管理者、卫生政策决策者。

7、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a、找准患者存在且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b、检索有关医学文献;c、严格评价文献;d、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e、总结经验与评价能力。

8、循证医学有着强烈的临床性9、临床实践循证医学的目的:a、加强临床医生的临床训练,提高专业能力,紧跟先进水平;b、弄清疾病的病因和发病的危险因素;c、提高疾病早期正确诊断率;d、帮助临床医生帮患者选择真是、可靠、具有临床价值并且实用的治疗措施,指导临床用药,充分利用卫生资源,提高效率减少浪费。

e、改善患者预后。

F、促进卫生管理决策。

G、有利于患者本身的信息检索,监督医疗,保障自身权益。

第02章提出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1、提出临床问题的重要性1忽略提出临床问题的重要性,导致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盲目性 2.“提出一个好的问题,用可靠的方法回答这个问题”是保障临床研究质量的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2、临床医生提出一个好问题对自己的益处 1.有利于医生集中使用有限的时间,解决与患者直接需要相关的问题 2.有利于制定高产出的证据收集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3.有利于形成一种优良的行为模式 4.有利于成为更好的、决策更快的临床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一、循证医学指的是临床医生面对着具体的病人,在收集病史、体检、以及必要的试验和有关检查资料的基础上,应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分析与找出病人的主要临床问题(病因、诊断、治疗、预后以及康复等),并进一步检索、评价当前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取其最佳证据、结合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与临床医疗的具体环境作出科学、适用的诊治决策,在病人的配合下付诸实施,最后分析与评价效果。

二、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P4)①确定拟弄清的临床问题:找准患者存在的需要回答和解决的临床问题,是实践循证医学的首要关键环节,如果找不准或者根本不是什么重要问题,就会造成误导,或者本身就不是什么医疗常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②检索有关的医学文献:根据第一步提出的临床问题,确定有关“关键词”、应用电子检索系统或期刊检索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并找出与拟弄清和回答问题有关,与临床问题关系密切的资料,作为分析评价之用。

③严格的文献评价:将收集的有关文献,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及EBM质量评价标准,从证据的真实性、重要性及实用性作出具体的评价,并得出确切的结论。

④应用最佳成果于临床决策:将经过严格评价的文献,从中活得真实可靠并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之最佳证据,用于指导临床决策,服务临床。

⑤总结经验与评价能力:通过对患者的循证医学临床实践,必然会有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或教训,临床医生应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认真总结以从中获益,达到提高认识。

促进学术水平和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对于尚未和难于解决的问题,会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第二章一、构建临床循证问题的模式(P13)构建具体临床问题时,可采用PICO格式P特定的患病人群(population/participants)I:指干预(Intervention/exposure)C:指对照组或另一种可用于比较的干预措施(comparator/control)O:为结局(outcome)第三章一、循证医学证据资源分类(P17)分类:(课件老师分类)原始研究证据:直接以人群(病人和/或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所获得的第一手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分析、总结而形成的研究报告。

常见的研究方法有随机对照试验、交叉试验、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同期非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调查、病例分析和病例报告等。

●二次研究证据:在全面收集针对某一问题的所有原始研究证据的基础上,经严格评价、整合处理、分析总结而形成的研究报告。

它是对原始研究证据进行二次加工后得到的更高层次的研究证据。

常见的研究方法有综述、评论、述评、系统评价、临床实践指南、临床证据手册、卫生技术评估、决策分析和经济学分析等。

循证医学资源的“5S”模型(书上分类)●证据系统system:即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CDSS),是指针对某个临床问题,概括总结所有相关和重要的研究证据,并通过电子病例系统与特定患者的情况自动联系起来,为医生提供决策信息。

●证据摘要synopses:循证杂志摘要,对主要医学期刊发表的原始研究和二次研究证据进行评价,筛选出高质量的论著以结构式摘要的形式再次出版,并附有专家意见。

●系统评价syntheses: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系统、全面地收集现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得出可靠的综合结论。

分Cochrane系统评价和非Cochrane系统评价●原始研究studies:发表在杂志和综合文献数据库、未经专家评估的文献资料●资料汇总summaries:将高强度信息资源汇总、编目,方便实践工作者依据问题分类参阅;各类临床实践指南是资料汇总的重要形式。

二、选择证据资源的标准(P18)①循证方法的严谨性②内容的全面性和特异性③易用性第四章一、证据的分类与分级(详见课本P29表4-1)1.第1级是按病种、治疗方法收集所有可靠的随机化分组、有对照的临床试验(RCT)资料,进行系统性综述(Ⅰ-a)或单项大样本RCT(Ⅰ-b);2.第2级是多项队列研究的系统综述(Ⅱ-a)或具有良好设计的单项队列研究(Ⅱ-b);3.第3级多项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综述(Ⅲ-a)或单项病例对照研究(Ⅲ-b);4.第4级是系列个案分析、描述性研究(Ⅳ);5.第5级是未经分析评价的专家意见、个人经验或者仅依据基础医学研究的结果(Ⅴ)。

二、研究证据的分类:1.根据研究方案分类:原始研究和二次研究、实验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临床经验或病例报告等。

2.根据疾病结局分类:最终结局或替代指标,总死亡率和生命质量的质量最高、某一种病(如冠心病、骨折)的危险性其次、疾病的替代标志(如胆固醇、骨密度)最差。

三、证据评价的内容(P30)评价研究证据时,应对研究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具体内容包括:研究目的(假说)、研究设计、研究对象、观察或测量、结果分析、质量控制、结果表达、卫生经济学、研究结论,评价者最后应全面总结以上各方面的评价结果,提出改进研究或如何使用该证据的建议。

四、证据评价的基本要素1.研究证据的内部真实性:能正确反映被研究的人群或靶人群真实状况的某一研究结果,重点关注研究的结果是否可靠(精密度)?是否如实反映了真实情况(准确度)?抽样误差及系统误差的大小?设计的科学性,研究方法是否合理,研究对象诊断、纳入/排除的标准,是否存在偏倚(选择、测量、混杂),机遇的作用(两类错误),统计分析是否正确,患者的依从性)2.研究证据的临床重要性: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指标的比值或差值的大小?3.研究证据的适用性(外部真实性):指研究结果与推论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重点关注研究的结果是否有助于治疗(处理)我的病人?文献报道的病人是否与我的病人相似?病人、家属、政府及社会的心理、经济的承受能力等等。

第五章一、多个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P36)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价,可分为报告质量评价和方法学质量评价两种。

报告质量反应系统评价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与系统评价标准格式的吻合程度;方法学质量反应系统评价过程中能否遵循科学标准;有效控制混杂与偏倚、结果达到真实可靠的程度。

一个系统评价有很好报告质量,并不意味着其方法学质量也高,其结果过就真实可信;但倘若报告质量差、报告内容不完整,则又会增大方法学质量评价的难度。

因此,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价应兼顾两者,进行综合分析。

为保证评价质量,可采用OQAQ 量表、QUOROM 量表、AMSTAR 量表进行评价。

二、多个研究及其统计方法的正确选择(P43)1.描述指标的选择:●二分类变量:OR RR RRR RD NNT●数值变量:MD SMD2.汇总分析方法的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异质性检验(-)●随机效应模型:异质性检验(+)三、证据的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第六章一、叙述性综述和系统综述的联系与区别(P47)联系:均是对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总结,叙述性文献综述有助于广泛了解某一疾病的全貌,而系统评价则有助于深入了解某一具体疾病的诊治。

叙述性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区别特征叙述性文献综述系统评价研究的问题涉及的范畴常较广泛常集中于某一临床问题原始文献来源常未说明、不全面明确,常为多渠道检索方法常未说明有明确的检索策略原始文献的选择常未说明、有潜在偏倚有明确的选择标准原始文献的评价评价方法不统一或未评价有严格的评价方法结果的综合多采用定性方法多采用定量方法结论的推断有时遵循研究依据。

较主观多遵循研究依据,较客观结果的更新未定期更新定期根据新试验进行更新二、系统评价的程序(P49)①确立目标、制定计划书:提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②收集文献:联机检索,人工检索③质量评定:研究方法、随机分组方法、盲法、统计学处理、偏倚、样本含量、把握度等④资料摘要:病人特点、疾病严重程度、并发症、影响结果的因素、治疗方法的可比性、结局的指标及基本数据等⑤资料合并:固定效应模型及随机效应模型⑥敏感性分析:改变影响结果因素是否会改变结论?如发表与未发表文章的比较、随机与非随机研究结果的比较⑦解释结果:论证强度、实用价值、费用效果、研究意义⑧更新系统评价三、Meta分析的基本过程(meta分析的主要内容)(P54)①单个研究效应量计算②异质性分析与检验③多个研究效应量的合并(将多个独立研究的结果合并(或汇总)成某个单一的效应量或效应尺度,即用某个指标的合并统计量,以反映多个独立研究的综合效应。

)④合并效应量的假设检验⑤合并效应量的可信区间⑥图示分析⑦敏感性分析四、发表性偏倚的识别与分析(P60)如何识别发表偏倚⑴:漏斗图观察效应量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以样本含量与效应量作图●真实效应与样本含量的大小无关●小样本的变异大于大样本资料●所有研究结果的分布呈漏斗状●当阴性研究结果的发表受限时漏斗图呈偏态分布如何识别发表偏倚⑵:失安全数增加多少个无统计学意义的研究,使得合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系统评价的评价原则( P63)1.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真实①是否是根据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的系统评价?②是否采用广泛和详细的检索策略检索相关文献?③是否评估纳入的单个研究的真实性?④是否采用单个病例资料(或每个研究的合成结果)进行meta分析?2.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重要?①不同研究的结果是否一致?性质是否相同?②系统评价的疗效大小?疗效的精确性如何?是否具有临床意义?3.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能应用于我的病人?①我的病人是否与系统评价中的研究对象差异较大,导致结果不能应用于我的患者?②系统评价中的干预措施在我的医院是否可行?③自己的病人从治疗中获得的利弊如何?④对于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自己的病人的价值观和选择如何?第七章一、最佳临床证据的特性(P66)①真实性②重要性③实用性④物美价廉(经济性)第八章一、循证医学实践决策分析的分类及常用方法(P74、P75)【】内为定义①确定型决策:结局确定,依据差量成本和差量收入进行分析【供决策者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所需的条件都已知并能准确地知道决策的必然结果】②风险型决策:⑴存在两种以上结局;⑵可以估计自然状态下的概率;⑶可以估计不同结局的收益和损失。

常用方法:期望值决策、Bayes决策【对决策者期望达到的目标,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以决策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但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可能性可以预先估计或可以利用文献资料得到,进行这类决策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③不确定型决策:结局和相关事件的概率均不能确定,依据乐观准则、悲观准则、后悔值准则等进行分析【指决策者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的概率无法知道,只能凭决策者的主观倾向进行决策】二、决策分析的步骤(P75)决策分析一般分4-5个步骤:①形成决策问题,包括提出方案和确定目标及其效果量度;(②建立备选方案)②用概率来定量地描述每个方案所产生的各种结局的可能性;③决策者对各种结局的价值定量化,一般用效用来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