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_生死场_的语言艺术

合集下载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评萧红《生死场》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评萧红《生死场》

2021年第17期百家争鸣395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评萧红《生死场》杨凯茹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6没有《小城三月》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没有《呼兰河传》的童稚回忆,《生死场》中有的只是村庄里终日糊糊涂涂地生存着的人们。

《生死场》前七章主要描绘了在极其贫困的日常生活中东北农民二里半、王婆、老赵三、月英、金枝,他们一切行动以能够满足最基本的温饱为前提,这也导致了他们精神世界极其荒芜,没有半点觉醒;而后七章则集中描述了东北农民的生存受到了战争的极大威胁。

在寻生与求死的选择里,农民们爆发了带有原始色彩的抗争。

“忙着生,忙着死”,这便是《生死场》中所描绘的东北农民们的最真实的写照。

那时那地,乡民们一味埋头于田间,男性辛勤耕作,女性携子拾穗,却因为高昂的地租而差点连肚子也填不饱;毫无节制地生儿育女,为的是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在这群东北农民的眼中,菜稞面粉、棉鞋棉帽远比活生生的人重要得多。

同样地,对乡民们而言,死亡不过是人生道路上最稀松平常的事情,因此他们也就对死亡麻木了。

在我看来,萧红先生所说的“忙”,或许并不是急迫不停、赶忙的意思,而是一种“麻木”:乡民们盲目地生存着——“在乡村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

而处于农民局限性、地主压迫、战争摧毁之下,他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需求都没有办法满足,更不要说精神境界的提升了,也就是说精神的荒芜和残缺早就是一个既定的事实,甚至连作为人的本能的舐犊之情都沦落了。

在小说中,萧红先生将人们和动物、植物互喻,甚至把人们等同于动物、植物,深刻地批判着乡民们身上特有的劣根性。

村庄的四季变换、时间流逝也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村里的牧童依旧唱着十年前老掉牙的调调……在这里,乡民们满足着物质上的痛快,却从来没有想过追求精神上的进步,没有半点关于灵魂上的觉醒。

他们不懂得反抗身上的重重大山,他们在地主的步步紧迫之下,有的只有无言的接受和无目的的向前,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协了,连仅有的几棵白菜也得匀出来送给了地主,甚至加租这种无理由的要求也“满心欢喜”地答应了。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萧红,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她的小说不仅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出鲜明的写意剧特质。

本文将从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入手,探究其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萧红在小说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例如,在《生死场》中,作者用“生死场”这个概念来象征人生的无常和残酷,以此表达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萧红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她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人物和环境,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再次,萧红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独特,性格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例如,在《生死场》中,萧红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金枝。

金枝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但在生活的压力下,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

萧红通过描绘金枝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她的无奈和悲哀。

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如勇敢的福贵、痴情的祥林等,他们都以独特的个性特点吸引着读者。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她以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死无常,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真谛。

在她的笔下,小说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描绘,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的阐释。

这种写意剧特质使得萧红的小说具有了长久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人生的真谛。

萧红,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回忆诗学和小说叙事风格,呈现了个人经验和历史背景的深度融合。

她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个人生活的细微之处,也展示了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视角。

回忆诗学是萧红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她以诗意的笔触,把记忆中的片段、人物和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她的作品中,回忆不仅是叙事的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她通过回忆,把过去的经验和感受融入到现在的思考和观察中,使读者能够在作者的记忆之海中探索和感受历史的烙印。

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1)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写于1934年9月。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对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这部小说的构思开始于哈尔滨时期,全书共有十七节,在第一节《麦场》至第十节《十年》里,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

他们身受地主的残酷压榨,一年365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黑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妇女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小说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

(2)鲁迅、胡风对《生死场》的基本评价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胡风在“后记”中则指出:“她所写的农民们的对于家畜的爱着,真实而又质朴,在我们已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还没有见过这样动人的诗篇。

”“使人兴奋的是,这本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的手笔。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

”(3)《生死场》的艺术特色①开阔而独特的景物描写与作者强烈感情的交融,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②塑造了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突出描写了他们在抗日民族战争中的价值和意义。

③《生死场》显示了萧红作为一个女作家特有的细致和敏感,小说对人物心态、风土习俗都写得细腻感人,特别在对妇女悲剧命运的描写方面,更显出一种敏锐和大胆的笔法。

萧红小说话语方式的悖论性与超越性_以_生死场_和_马伯乐_为例_郭冰茹

萧红小说话语方式的悖论性与超越性_以_生死场_和_马伯乐_为例_郭冰茹

萧红小说话语方式的悖论性与超越性——以《生死场》和《马伯乐》为例郭冰茹内容提要:本文以萧红与抗战相关的两部长篇小说《生死场》和《马伯乐》为研究对象,讨论身处民族解放大潮中的萧红如何处理自身写作与文学主潮之间的关系。

本文认为,萧红的文本可以被解读成“抗日文学”,也可以被解读成与政治宣传无关的书写,产生这样的悖论与萧红的叙事立场和个性气质有关。

而她介入“民族国家”宏大叙事的方式不仅使她超越了这一悖论,也使她的创作获得了独特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萧红 民族国家 《生死场》 《马伯乐》鲁迅的一篇序言,奠定了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评价萧红的基调,却并没有终极关于萧红的论述。

萧红在文学史中不时地沉浮,也被不断阐释着。

这些阐释因为研究者的文学观和研究语境的不断改变而有了差异,于是,我们读到了一个启蒙的萧红,左翼的萧红,抗日的萧红,阶级的萧红,诗性的萧红,女性主义的萧红,倾向于革命但最终和延安失之交臂的萧红,以及一个孤独地漂泊着的萧红……这些阐释中的悖论与差异或许与萧红本人并无太大关系,却是我们今天讨论萧红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能否在这种种差异背后找到一个更接近萧红自身而不是我们观念的途径,这在今天的萧红研究中仍然是个难题。

一中国革命的大背景衬托了萧红短暂的写作生涯(1932-1941)。

无论是无产阶级运动还是民族解放运动,“革命”、“战争”都是这个时代日常生活和文学书写的关键词。

身处其中的萧红将以怎样的笔触来书写革命,书写战争?或许我们无法清晰地对抗战文学中的主流叙事给出准确的界定,但三四十年代关于“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6期战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无疑形成了一种可以称为“主流叙事”的规则。

因此,萧红与这些规则构成了怎样的关系,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阐释萧红的基本问题。

在文学史通行的叙述中,萧红始终是作为左翼作家群的一员,“抗战”文学的代表出现的,这与鲁迅、胡风和周扬对她的评价与阐释不无关系。

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是经鲁迅的努力,于1935年底作为奴隶丛书的第三种出版的。

生死场

生死场

《生死场》的艺术特色萧红《生死场》的艺术特色从写景和散文化的文体特色来看。

首先写景方面: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法, 喜欢彰显和铺排自然的雄奇、辽阔, 再逐渐过渡到人物, 不仅丰赡, 而且有层次。

《生死场》开头就是“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着榆树的根端”, 奠定了乡村写景的基调。

接着由远及近, 由景及人, 镜头聚焦到榆荫大道, 榆荫中的羊儿, 麦田和高梁地里的“罗圈腿”, 走在杨树下的“二里半”, 阴影中洗衣服的“麻面婆”。

在乡村, 农民是最接近大自然的群体, 他们的生产生活无不与土地、树木、庄稼、动物息息相关。

所以萧红笔端的人物, 显得更有自然的气质和性格。

其次, 由于她在写作中投入了厚重的生命体验和深沉的情感寄托, 使这种描写景、物、人的景语, 更是情语。

服毒未死的王婆身体恢复着, 然而她心中是悲凉、落寞的。

尽管如此, 田庄上的人们怨恨夏天, 她却一向喜欢夏天, 因为“夏天有绿的叶子, 肥的园林, 更有夏夜会唤起王婆诗意的心田, 她该开始向着夏夜述说故事”。

是的, 大自然是受伤心灵最好的疗救者,它以自己的郁郁葱葱, 花红蝶舞, 清风朗月, 宁静安谧, 向人们播撒着生命的活力。

这段心境描写就是王婆平日乐观、爽朗、健谈性格的写照。

“但是今夏她什么也不说了”! 有多少愁苦与绝望, 能使人了无生趣?作者情感的投射, 对人物悲悯的沉思, 全都是通过自然景物为媒介传达的。

三散文化的文体特色一大批人如胡风先生, 认为萧红是在用“天才和感觉”写作。

但过分强调了这一点, 就忽略了萧红潜心小说技巧的一面。

萧红曾对好友聂绀弩说: “有一种小说学, 小说有一定的写法, 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 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柯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 有各式各样的作者, 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这段话是对五四后文坛照搬西方小说创作理论的质疑, 同时显示了作家文体创新的自觉意识。

在萧红的创作生涯中, 散文始终是她最富情感与美感特色的重要园地。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最新整理)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最新整理)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因为《三月小城》,我相识了萧红。

因为她那凄凉的爱情故事,我有了看看她作品的心思。

因为既婉约清新而质朴刚健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与悲惨命运截然不同的萧红文字世界。

从细腻豪放的《生死场》到率真坦诚的《商市街》,再从诙谐讽刺的《马伯乐》到平淡深挚的《呼兰河传》。

不能不说,萧红是一位能驾驭各种风格的女才子。

各式各样的风格中都有着一股子呼兰河畔的味道,下面就来慢慢品品这种独特的韵味。

大多数人的眼中,萧红是一位柔弱的女子,写得东西大多是些细细碎碎的美文。

但其实她也有刚劲豪放的时候,胡风曾在《生死场》的后记中就写过“你要死灭吗”是全书的高潮,这是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带光。

可见,既刚健又婉约的文段在萧红的文字中还是有的。

再看其中一个群众宣誓的画面“浓重不可分解的悲酸,使树叶垂头。

赵三在红蜡烛前用力敲了桌子两下,人们一起哭向苍天了!人们一起向苍天哭泣。

大群的人起着号啕!”这简直是一幅线条粗犷奔放、劲健有力的木炭画,又不禁使人联想起珂勒惠支的版画,可以说是一种“力”的艺术,其中充溢着一种不可抑制的感情力量,在奔放,在冲击,在跳跃!不仅仅人被描写地不可抑制,连场面的景物都激荡了这种力量,“畅明流动的天光,房周垂曲的大树群,即将被当作祭礼牺牲的老山羊,四脚倒挂,哀鸣不止,红布方桌,火焰颤动,烟雾缭绕中。

”作者成功地运用粗犷的充满激情的笔触,勾勒出动态的景色。

以情观景,绘景见情,情景交融于浑然一体中显示出“钢戟一挥”的气势和力量。

小小女子,竟用简短地文字给了我如此大的震撼,尤其是生与死的震撼,她的文字中没有那么多刻意的技巧,反到多了些真实和质朴。

她真正地用心写作,写实在的人,写出许多像她的祖父那样善良却不幸和悲哀的人。

不是隔岸观火般虚构,而将满怀的情感注入,化作独特的情调,如写月英这个美丽女人的悲哀一生,充满了同情的笔调,尤其将月英男人的丑恶行径与月英的孤立无助做对比,更看出萧红是加入了自己浓浓的个人情感,第一次的为情所伤,带给她的悲伤情绪显然也被带入了作品。

《生死场》的文学价值

《生死场》的文学价值

《生死场》的文学价值
《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经典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以下是对其文学价值的简要分析:
1.主题深刻:《生死场》以东北地区一个偏远村子为背景,通过描绘人们生与死的挣扎,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作品主题深刻,对人性、生存等古老问题进行了深入而深邃的阐释,引发读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2.艺术表现力强: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细腻、生动的笔触,通过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同时,作品中的景色描写也十分出色,与作者的情感相融,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反映社会现实:《生死场》以“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地区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苦难和坚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作品具有历史价值,可以让读者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4.对女性命运的关注:《生死场》中描绘的女性形象十分鲜明,她们在艰难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坚强和勇敢。

作品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女性意识的探讨,使其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总之,《生死场》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学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展现了萧红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生死场简介及评论

生死场简介及评论

《生死场》简介及评论林淑君 Sok-Koon Lim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县人。

曾用笔名悄吟。

∙左翼作家。

∙193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4年9月9日完成《生死场》的写作。

∙其他的著作有《跋涉》、《旷野的呼喊》、《萧红散文》、《小城三月》、《呼兰河传》、《马伯乐》等。

∙艺术成就:作品不局限于描绘东北沦陷后的苦难,也强调东北的自然风光及人性光辉的一面。

时间: 19211年至1932年,跨度为十一年2。

背景:中国东北、哈尔滨人物:二里半、麻面婆、罗圈腿赵三、王婆、平儿福发、成业、金枝、金枝娘李青山、李二婶、月英内容简介:全书共分成17章。

一、麦场:二里半为了寻找走失了的羊,不慎踩坏了邻居的白菜,被邻居打了一顿。

他因此觉得养羊不是好兆相,想托常往城里走动的赵三找买主。

二、菜园:成业和金枝在河沿私会。

成业的叔叔福发在得知此事后,便请二里半到金枝家说媒。

金枝的母亲本来并不愿意把女儿嫁到福发家,但因金枝怀孕而无奈答应。

11921年冬,中国东北成千上万的贫苦农民因流行性肺炎鼠疫而死去。

这便是书中第九章所提到的传染病。

2第十章虽点明时间跨度为十年,然而哈尔滨沦陷于1932年,故应为十一年。

三、老马走进屠场:王婆为了缴地租,不得已将家中的老马卖到私宰场去。

四、荒山:月英(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饱受病魔的折腾,又遭丈夫遗弃,死后被埋葬在荒山下。

赵三、李青山等农民为了对抗地租加价,组织了“镰刀会”,欲杀了替地主做事的刘二爷。

但,“镰刀会”还没有正式动手,赵三就因打断了小偷的腿而入了狱。

赵三后来受了刘二爷的帮忙,从牢里放出来,对地主的态度有所转变,不再激烈反对地租加价,地租也就加成了。

五、羊群:当上牧童的平儿,在羊背上戏耍时撞倒了主人家的小孩,被主人狠狠地打了一顿,第二天就被辞退了。

赵三于是让平儿和自己一起到城里去卖鸡笼。

季节一过,养鸡人家不再需要鸡笼,赵三生意惨淡,便不再进城兜售,平儿又回去当牧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