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生死场赏析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生死场》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萧红对乡土的热爱和对乡土人民生活的深刻关注,体现了她浓厚的乡
土意识。
小说情节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贫穷农村,书中描述了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艰辛
生活。
这种地域性的描写展现了萧红对乡土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乡土情结。
她通过对农村
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深厚眷恋和热爱之情。
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主人公杜小伟、蓝丽英等人物都是农
村出身,他们的形象鲜活地展现了农民的坚韧、善良、朴实和纯洁的品质。
通过这些人物
的塑造,萧红展现了对乡土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小说中对农村的社会风俗、习俗、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描写也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意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乡村生活的丰富描写,展现了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传统的珍视。
她
对农村的民风民俗、民间传说、传统习俗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表现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厚
情感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小说中对于农村的社会现实的批判也体现了萧红的乡土意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
土地问题、封建旧习惯、农民贫困等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表达了对乡土社会的关怀和
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忧虑。
她通过小说,呼吁对农民进行关爱,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体现
了对乡土的责任和担当。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评萧红《生死场》

2021年第17期百家争鸣395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评萧红《生死场》杨凯茹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6没有《小城三月》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没有《呼兰河传》的童稚回忆,《生死场》中有的只是村庄里终日糊糊涂涂地生存着的人们。
《生死场》前七章主要描绘了在极其贫困的日常生活中东北农民二里半、王婆、老赵三、月英、金枝,他们一切行动以能够满足最基本的温饱为前提,这也导致了他们精神世界极其荒芜,没有半点觉醒;而后七章则集中描述了东北农民的生存受到了战争的极大威胁。
在寻生与求死的选择里,农民们爆发了带有原始色彩的抗争。
“忙着生,忙着死”,这便是《生死场》中所描绘的东北农民们的最真实的写照。
那时那地,乡民们一味埋头于田间,男性辛勤耕作,女性携子拾穗,却因为高昂的地租而差点连肚子也填不饱;毫无节制地生儿育女,为的是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在这群东北农民的眼中,菜稞面粉、棉鞋棉帽远比活生生的人重要得多。
同样地,对乡民们而言,死亡不过是人生道路上最稀松平常的事情,因此他们也就对死亡麻木了。
在我看来,萧红先生所说的“忙”,或许并不是急迫不停、赶忙的意思,而是一种“麻木”:乡民们盲目地生存着——“在乡村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
而处于农民局限性、地主压迫、战争摧毁之下,他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需求都没有办法满足,更不要说精神境界的提升了,也就是说精神的荒芜和残缺早就是一个既定的事实,甚至连作为人的本能的舐犊之情都沦落了。
在小说中,萧红先生将人们和动物、植物互喻,甚至把人们等同于动物、植物,深刻地批判着乡民们身上特有的劣根性。
村庄的四季变换、时间流逝也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村里的牧童依旧唱着十年前老掉牙的调调……在这里,乡民们满足着物质上的痛快,却从来没有想过追求精神上的进步,没有半点关于灵魂上的觉醒。
他们不懂得反抗身上的重重大山,他们在地主的步步紧迫之下,有的只有无言的接受和无目的的向前,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协了,连仅有的几棵白菜也得匀出来送给了地主,甚至加租这种无理由的要求也“满心欢喜”地答应了。
萧红文学作品《生死场》鉴赏 何彦

可是女人们得不到照顾和尊重,却是毫不讲道理的打骂和 摧残。不管是“五姑姑的姐姐”在土炕上通的鲜血直流却要承受 丈夫粗暴的一盆冷水,还是金枝挺着大肚子却依然要忙里忙外同 时还要忍受丈夫的呵斥和责骂,还是“傻婆子”因为生产的痛苦 而乱叫,这些妇女最终不是因难产而亡就是孩子夭折。 可以说她们承受了太多的不公与虐待,背负了太多的历史落 后意识下的包袱。在这里,妇女的生产,让我们窥见了我们民族 对于妇女的不公正待遇,使我们面临血粼粼的场景时仔细的思考 我们的生活秩序下的落后的腐烂的东西。 而小说最后的一句“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让我们真正明白了“生死场”所具有的悲剧的色彩和感情的沉重。
谢谢
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 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 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 绝大部份作家。
三、内容鉴赏
奴性,为着做奴隶而生,最后作为奴隶而死。 如此轮回。《生死场》最直接的批判对象。农民赵 三无法忍受地主二爷的剥削,决心杀死地主;没想 到却错杀了小偷;当初追随他的村民都瘫软在地上, 连声向地主求饶;而当赵三被地主从死牢里赎出来 时,他对地主感恩戴德。却用骇人的力气喊出: “做人要讲良心啊!”这个五尺高的农民自此又变 成了死心塌地的奴隶。
•
1934年不萧军(萧红人生中的重要人物 之一)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 。在鲁迅的关怀不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 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二、背景简介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 《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写于 1934年9月。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 地位。同时也是是鲁迅所编"奴隶丛书"之一。
而我们在浓郁的悲剧面前同样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希 望,不论是“王婆“的善良,还是妇女们的坚强,还是村民的 勤劳,还是学生们的热情与执着,还是最后的全村人的团结一 致与同仇敌忾,我们都感到了我们民族的希望和魂魄其实是那 样的耀眼,那样的辉煌。这些东西让我们在最为困顿的岁月与 年代依然可以骄傲,可以憧憬未来。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生死场》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部代表作,也是她的成名作。
这部小说以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幅生动的乡土画卷,展现了作家对乡土生活的深刻关怀和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批判。
通过对《生死场》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表现在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上。
《生死场》以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农村为背景,以农民为主要人物,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和社会地位。
小说通过对小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揭示了乡土社会的苦难与艰辛。
在小说中,农民们饱受土地兼并、天灾人祸等困苦,他们的生活艰辛,甚至无法为温饱奔波四处。
小说中还描绘了农村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展现了乡土生活的丰富多彩。
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生动描绘,萧红刻画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世界,展现出了她对农民生活的浓厚兴趣和深刻关怀。
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还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上。
小说中描绘了农村社会中的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和伤害。
在小说中,女性尤其是农村妇女遭受封建礼教的严重压迫和歧视,她们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没有个人地位和尊严。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李秀英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她在封建社会中备受压抑,最终不堪忍受选择了自杀。
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萧红呈现了农村社会中封建礼教的荼毒与异化,展示了她对这种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和反思。
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还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上。
《生死场》揭示了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反映了封建土地制度的不公和落后,以及农民的困苦和受苦。
小说通过对农村社会的剖析,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揭露,呈现了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感受和深刻思考。
通过小说,萧红透过农民的苦难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展现了对社会变革的向往和呼唤,体现了她对乡土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展现。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生死场》描写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态度。
本文将以《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为切入点,探讨其中蕴含的现代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死场》这部小说。
《生死场》讲述了一个女子静秋的命运,她因为家庭的贫困被迫与一个瘸子结婚。
在这段婚姻中,静秋遭受了丈夫的虐待和歧视,她的人格也逐渐受到了摧残。
最终,她怀有身孕,但却因为无法承受身心的折磨而选择了自杀,以求解脱。
小说中对静秋的描写,使得读者感受到了这位女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妇女地位低下且受到限制。
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庸,她们的人格和自由常常受到忽视和侵犯。
《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生动再现。
静秋所遭受的种种不公,是无数中国女性命运的写照。
她们或被迫婚姻、或受男性暴力、或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受尽委屈和折磨。
这些悲剧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并非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舞台上,而是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尽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封建思想逐渐淡化,但女性地位和权益的保障仍然面临挑战。
女性权益和地位问题依然存在,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职场歧视、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
通过改革和取缔性别歧视,提高女性地位和权益,促进性别平等,仍是当代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来保障女性的权益和地位。
需要加强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宣传,提高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在学校、媒体、社会中,普及性别平等观念,促进男女平等,尊重女性人格和价值。
需要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女性的权益,提高女性地位,纠正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社会应当加强对家庭暴力问题的管理和预防,给予受害者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农村妇女的生活遭遇,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种种社会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萧红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深入的刻画,展现了她对乡土社会的强烈关注和批判意识。
萧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细节,展示了乡土社会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故事的
背景是中国农村的一个小村庄,而主人公王素英是一个农村妇女。
通过对她的生活情节的
描述,萧红展现了农村人们奋力生活的环境和生存状态。
故事中描写了农村的地理环境、
民风民俗、农田劳作等情景,使读者了解到了乡土生活的真实面貌。
萧红通过主人公王素英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种种社会问题。
主人公在故
事中所经历的悲惨遭遇,暴露了封建农村的封闭与贫困。
王素英的婚姻遭遇、家庭生活的
艰辛、丈夫的暴力对待以及破碎的婚姻关系,都使得主人公的人生充满了困苦与磨难。
这
些表象背后所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失序与混乱,表达了萧红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痛心。
萧红通过主人公的命运,呈现了乡土社会中妇女的命运与地位。
故事中,王素英是一
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忍受了无尽的痛苦和压抑,但她从不放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她努力工作,不屈不挠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由于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家庭的压迫,她的努
力最终化为泡影,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
通过主人公的命运,萧红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于女
性的束缚与压迫,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呼吁。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生死场》描写了20世纪初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女性角色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压迫,他们的一生被命运所左右,表现出了一种无奈和悲哀。
本文将从《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以及其现代意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体现在主要女性角色身上,她们的命运可以说是被社会所束缚、被男权社会所压迫的典型代表。
在小说中,主要通过陈希黎和包铁案两个女性角色的命运,揭示了当时农村女性的悲惨遭遇。
陈希黎是一个聪明伶俐、努力进取的女孩子,但她却因为家庭的贫困,受制于封建观念和家庭的压迫,最终沦为一个妓女。
在小说中,陈希黎在家中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她父母的决定和家庭的贫困迫使她只能去学技艺当妓女。
即使是在妓院里,陈希黎也依然奋斗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但是最终还是被残酷的现实所击败。
她的一生都被命运所左右,无法摆脱社会的枷锁,最终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包铁案的命运也是令人唏嘘的。
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热情而又坚强的女性,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她最终也只能落入一个悲惨的结局。
包铁案被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婚后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折磨。
她的丈夫虽然对她很好,但是却无法填满她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在小说的结局中,包铁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死场》中描绘的女性悲剧命运,让人深感心痛。
这些女性角色都是无辜的受害者,她们的一生都被社会所扭曲,无法在封建压迫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们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农村女性的现状,也呼应了当下社会中一些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的现代意义,反映了当下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我们已经迈入21世纪,但是封建观念、男权社会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命运。
相较于小说中的陈希黎和包铁案,当下社会中的女性也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在当下社会,一些地区和家庭依然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小说,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中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深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展现出当时农村妇女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这部小说也带有鲜明的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在《生死场》中,萧红通过不同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
首先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花儿,她是一个贫苦农家的女儿,在家庭的压迫下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选择自己的婚姻。
她被迫嫁给了一个丑恶的老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终在对丈夫的不堪忍受下选择了自杀。
其次是小说中的贾二嫂,她与自己的姐姐一同被强迫嫁给了同一个男人,最终被抛弃在艰难的环境中。
这些女性形象都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她们的人生被社会制度和家庭压迫所扭曲,无法得到自由和独立。
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当时农村社会中妇女的困境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在那个时代,农村女性的主要任务是生儿育女、料理家务,她们没有受过教育,没有独立的思想,也没有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
她们的人生被早婚、早育所束缚,没有选择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在男权社会压迫下,她们只是家庭的附属品,没有自己的人生和价值。
她们在生活中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和痛苦,最终被迫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也带有现代意义,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了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妇女在家庭中遭受着各种形式的歧视和暴力。
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提醒人们,应当关注和呵护妇女的权益,保护她们的人身安全和尊严。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呼吁妇女应当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妇女应当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应当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她们应当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不应当被家庭和社会的压迫所束缚。
萧红的《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的生死场赏析《生死场》共十七章,书中并没有作者集中笔力刻划的主人公,着墨较多的是二里半.王婆和金枝三户劳动人家的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着重写了月英、五姑姑的姐姐等几个女人的悲惨遭遇。
前十章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哈尔滨附近的一个村庄“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的生活。
这些看似极为普通的生活却包藏着血和泪的重压。
这些被弃置在荒漠大地的人们,对于生活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但是总摆脱不了穷困的蹂躏和愚昧的捉弄:月英因生病被丈夫折磨致死;年轻的媳妇因难产和受虐待而丧生;王婆因耐不住生活的痛苦而服毒自尽;而金枝的孩子因为丈夫一时气愤而被摔死......他们生活得草率而艰难,同时作品也表现了他们对于这种生活的愤恨与不平。
农民们终于在赵三和李青三等人的带动下,组织了“镰刀会”进行了一次自发的反抗地租加价的斗争,斗争虽未正式行动即失败了,然而这次事件所激起的火星,却深深地埋藏在人们心里。
作品的后七章,后七章描写“九.一八”事变之后农民历起抗日的经过和情形。
“九.一八”事变后,亡国的现实促使人们从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原来那些似乎浑浑噩噩地生活着的农民们,猛然增加了民族意识,眼光开始转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萧红在这部共17章8万字小说里,不仅写了奴隶的悲剧及其抗争,但她的更多地投身在奴隶之奴隶-农村贫苦妇女身上,通过与女性生活密切相关的两种体验――生(生育)与死(由疾病、虐待和自残导致的死亡)来反映对于生的坚强及对于死的挣扎的。
《生死场》本文描述了善良无辜的乡村妇女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受尽摧残与折磨后再默默地死的那种无限轮回,着力表现了女性的身体之畸,她们作为男人泄欲的对象和无节制无保障的生育就是她们的生活状况。
首先,萧红是以身体的“畸”变来展现乡村女性可悲的生存状态的,《生死场》前十章中充溢着受病痛折磨所致的身体变形与死亡的毁形的种种可怕之处.月英是“从前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她是如此温和,从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嚷,生就的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绵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
”她在瘫痪之后却受尽丈夫的折磨,变成了可怕的怪物:身体的下半部分浸泡在粪便里,腐烂而充满着蛆――“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紧贴住头皮。
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
”其次,《生死场》中对“生”与“死”的描写是纯粹动物性的,绝没有一点抽象意义上的观念,它完全是纯身体感受的,“生”就是女人的生育,它并不伟大,也没有一般传统话语所描写的“伟大”与“崇高”。
“生”就是生活与生育,它与“死”一样是女性必须面对的可怖事实,在无节制、无保障的生育面前,年轻的生命一个个倒下去。
“这庄上的谁家养小孩,一遇到孩子不能养下来,我就去拿着钩子,也许用那个掘菜的刀子,把孩子从娘的肚里硬撑出来。
孩子死不算一回事。
”(王婆语)在同一个阶级中,相对于男人而言,女性处在何等残酷的地位,如果乡村雇农的生存境遇如同奴隶一般的话,那么乡村妇女的生存境遇就是“奴隶的奴隶”。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给民族造成的伤害,在《生死场》中是以男性父权专制给女性带来的伤害为具体表现形式的。
在小说中,当日本人刚开始在村庄里寻女人时,王婆还有点诧异:“怎么也带女人吗?......女人也要捉去枪毙吗?”还有点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而当一个中国警察说,“谁希罕她,一个婆老子!”时,一切就真相大白了,小说写道:“中国人都笑了!日本人也盲笑。
”在中国男人和日本男人这共同的笑声中,女人“和猪一般被他们牵走......还没走出栏门他们就调笑着那个女人。
”在叙述者所描述的这共同的笑声中,我们终于明白,这场战争只是给女性多增了一个更可怕的敌人,当金枝满怀着对日本人的仇恨到城里谋生时,她在路上虽然躲过了日本人的凌辱,“日本兵走近,看一看她脏污的样子....没有理她走过去了!”但她在城里被中国男人强奸了,后来同伴们告诉她,“缝穷婆谁也逃不了他们的手。
”同伴们对这件事都漠然处之,而且视之为正常的事,女人们“对于这件事情并不表示新奇和注意”。
因此,在金枝身上,从丈夫和强奸者经受的身体经验与由于日本军的侵略而造成的民族身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她没有理由不从恨日本人再到“恨中国人”。
作为“奴隶的奴隶”,女性的生存境遇是不可能改变的,永远是处在被侮辱、受伤害的地位。
一、生的卑微萧红的《生死场》里关于生的场面——女性生育与动物的繁衍生殖结合在一起写。
萧红笔下,在东北生活着的女性,活在男权社会里被压抑的女性,其生育被降低到了动物的地位。
生育,是女性伟大的创作和痛苦的牺牲。
在《生死场》里,我们看到的女人们的生育如动物的生殖一样地盲目、泛滥,并且成为了一种罪恶,这种罪恶在男权社会里擒住了女性的命运,生或者死,她们对自己的生命完全没有了决定权和控制权,甚至连新诞生的生命也无法保护,带泪的哭泣都不被允许。
五姑姑的姐姐即将生产的时候,“光着身子,像条鱼似的”在灰尘中爬行、号叫,男人撞进来不但没有安慰而是变本加厉的虐待,“快给我的靴子”,“拿起身边的长烟袋投向那个死尸”。
女人的生育就是这么惹男人的讨厌。
女人的痛苦有谁懂?“女人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浸着血。
”金枝的提前生产,妇女们的刑罚同样擒住了她。
麻面婆因生产疼痛而嚎叫,“另外一个产婆来时,麻面婆子的孩子已经在炕上哭了”,李二嫂子濒临死亡的绝境。
整个村子里,人和动物的生产互成喧嚣的背景,女人的生育降低为低等动物的本能活动,甚至连动物都不如,因为她们除了要承受生育的痛苦外,还要承受丈夫的指责和打骂。
萧红笔下,男权社会里,女人的地位如此卑微。
二、死的无辜打渔村最美丽、最温和的女人——月英,在患了瘫痪病后,起初丈夫还为她请神、烧香、取药,病情不见好转后,就遭到丈夫石头般的冷漠、摧残。
丈夫用砖块围住她,“宛如一个人和一个鬼安放在一起,彼此不相关联”,最后的她臀下生蛆虫,牙齿变绿,美丽如花的女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死去,生命的尽头只有凄凉而荒芜的乱葬岗收留她。
在金枝怀有身孕的情况下,男人仍只管自己的本能冲动致使金枝早产,几乎丧失生命。
还不满月小金枝被父亲活活摔死,连玩具都不如。
小金枝的生命,就这样在父亲的一怒下充当了被发泄工具,早早地夭折了。
王婆自杀未遂恐怖的身体毁形比死了的人更恐怖。
三生命价值何在?萧红用散文化的笔调,不动声色地描绘众多琐细的日常生活画面,引发在男权社会里,女人生命价值的思考。
在愚昧、麻木的生存状态下,她们只不过是从出生走到死亡的自然群体。
她们活着,从来不知道活的意义。
死了,也从没知道生命的限度。
生命对于她们,已经没有了意义。
她们在无知无觉的物化状态中,虽生犹死地听命于天,直到生命被耗尽,走进坟墓,一生的痛苦没有任何的代价。
一、无声的悲剧:人类无法逃脱的宿命《生死场》怵目惊心地展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封闭的乡村社会农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混沌、蒙昧的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
全书共分成17章。
一、麦场:二里半为了寻找走失了的羊,不慎踩坏了邻居的白菜,被邻居打了一顿。
他因此觉得养羊不是好兆相,想托常往城里走动的赵三找买主。
二、菜园:成业和金枝在河沿私会。
成业的叔叔福发在得知此事后,便请二里半到金枝家说媒。
金枝的母亲本来并不愿意把女儿嫁到福发家,但因金枝怀孕而无奈答应。
三、老马走进屠场:王婆为了缴地租,不得已将家中的老马卖到私宰场去。
四、荒山:月英(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饱受病魔的折腾,又遭丈夫遗弃,死后被埋葬在荒山下。
赵三、李青山等农民为了对抗地租加价,组织了“镰刀会”,欲杀了替地主做事的刘二爷。
但“镰刀会”还没有正式动手,赵三就因打断了小偷的腿而入了狱。
赵三后来受了刘二爷的帮忙,从牢里放出来,对地主的态度有所转变,不再激烈反对地租加价,地租也就加成了。
五、羊群:当上牧童的平儿,在羊背上戏耍时撞倒了主人家的小孩,被主人狠狠地打了一顿,第二天就被辞退了。
赵三于是让平儿和自己一起到城里去卖鸡笼。
季节一过,养鸡人家不再需要鸡笼,赵三生意惨淡,便不再进城兜售,平儿又回去当牧童了。
六、刑罚的日子:五姑姑的姐姐难产,李二婶子小产,只有麻面婆顺利地把小孩生下来。
七、罪恶的五月节:王婆的儿子因为抢劫被枪毙了。
王婆得知后,一时想不开,服毒自杀,但是最终战胜死亡,活了下来。
小金枝被父亲成业摔死了。
八、蚊虫繁忙着:六月是割麦的季节,种麦人忙着,只有王婆家没有种麦。
九、传染病:传染病盛行,外国医护人员到农村里替农民打针。
许多人惧怕打针,传染病继续夺走人命。
平儿打了针,活了下来。
十、十年:村里十年后依然如故,王婆也没有什么改变,只是平儿和罗圈腿长大了。
十一、年盘转动了:日本侵占了东北。
十二、黑色的舌头:日军来了之后,田地荒芜、牲畜也所剩无几,村里的生活更苦了。
日军在村里乱捉人,差一点连王婆也捉了。
十三、你要死灭吗:赵三有感于亡国,又想起从前所组织的“镰刀会”。
李青山认为革命军那一群“学生”不行,组织了像“红胡子胆量”的农民义勇军。
十四、到都市里去:金枝逃到哈尔滨城,靠缝补为生。
因为不愿意出卖自己来赚钱,所以金枝又回到了农村。
十五、失败的黄色药包:农民组成的义勇军被打败了。
赵三劝平儿再去投“爱国军”,但平儿拒绝了。
十六、尼姑:金枝想要去当尼姑,但尼姑庵早就空无一人,据说尼姑在事变后就跟造房子的木匠跑了。
十七、不健全的腿:跛脚的二里半,把老羊交托给赵三,随李青山参加人民革命军去了。
“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
一句点睛之笔,活化了作品中的许多细节,倾注了对人类生命价值与尊严沦落的无限悲叹与感慨。
萧红怀着深重的悲悯情怀描写着这群“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的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极度麻木与轻视,通过金枝、月英、赵三等人物悲剧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一片赤裸裸的生与死的荒原。
这种生命的麻木状态在萧红的精神体验中被赋予悲凉的色调。
萧红通过生与死相亲相伴,相克相生的哲理性表述,体现了她对人类生命脆弱、不堪一击的悲剧性思考。
在她笔下,人类似乎永远无法摆脱难产、衰老、疾病、瘟疫、饥饿、自杀等一系列形式的死亡;似乎死亡才是他们的目的,坟场才是他们永久的归宿与家园。
而生,只是为了死,为了继续扩大那片坟场与荒山。
正因为此,《生死场》的悲剧意蕴得以超越特定的时空而达于深远。
这种悲剧意识的产生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是萧红自身的经历和思想因素。
一方面,萧红是一个身心俱受摧残的不幸女性,一个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灵魂。
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因而在她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
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
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
因而作为一个有着自觉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坎坷曲折的经历和由此而来的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对人生的独特发现,是形成她小说悲剧意蕴的重要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