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生死场赏析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生死场》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部代表作,也是她的成名作。
这部小说以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幅生动的乡土画卷,展现了作家对乡土生活的深刻关怀和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批判。
通过对《生死场》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表现在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上。
《生死场》以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农村为背景,以农民为主要人物,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和社会地位。
小说通过对小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揭示了乡土社会的苦难与艰辛。
在小说中,农民们饱受土地兼并、天灾人祸等困苦,他们的生活艰辛,甚至无法为温饱奔波四处。
小说中还描绘了农村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展现了乡土生活的丰富多彩。
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生动描绘,萧红刻画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世界,展现出了她对农民生活的浓厚兴趣和深刻关怀。
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还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上。
小说中描绘了农村社会中的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和伤害。
在小说中,女性尤其是农村妇女遭受封建礼教的严重压迫和歧视,她们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没有个人地位和尊严。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李秀英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她在封建社会中备受压抑,最终不堪忍受选择了自杀。
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萧红呈现了农村社会中封建礼教的荼毒与异化,展示了她对这种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和反思。
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还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上。
《生死场》揭示了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反映了封建土地制度的不公和落后,以及农民的困苦和受苦。
小说通过对农村社会的剖析,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揭露,呈现了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感受和深刻思考。
通过小说,萧红透过农民的苦难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展现了对社会变革的向往和呼唤,体现了她对乡土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展现。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生死场》描写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态度。
本文将以《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为切入点,探讨其中蕴含的现代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死场》这部小说。
《生死场》讲述了一个女子静秋的命运,她因为家庭的贫困被迫与一个瘸子结婚。
在这段婚姻中,静秋遭受了丈夫的虐待和歧视,她的人格也逐渐受到了摧残。
最终,她怀有身孕,但却因为无法承受身心的折磨而选择了自杀,以求解脱。
小说中对静秋的描写,使得读者感受到了这位女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妇女地位低下且受到限制。
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庸,她们的人格和自由常常受到忽视和侵犯。
《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生动再现。
静秋所遭受的种种不公,是无数中国女性命运的写照。
她们或被迫婚姻、或受男性暴力、或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受尽委屈和折磨。
这些悲剧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并非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舞台上,而是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尽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封建思想逐渐淡化,但女性地位和权益的保障仍然面临挑战。
女性权益和地位问题依然存在,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职场歧视、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
通过改革和取缔性别歧视,提高女性地位和权益,促进性别平等,仍是当代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来保障女性的权益和地位。
需要加强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宣传,提高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在学校、媒体、社会中,普及性别平等观念,促进男女平等,尊重女性人格和价值。
需要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女性的权益,提高女性地位,纠正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社会应当加强对家庭暴力问题的管理和预防,给予受害者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农村妇女的生活遭遇,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种种社会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萧红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深入的刻画,展现了她对乡土社会的强烈关注和批判意识。
萧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细节,展示了乡土社会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故事的
背景是中国农村的一个小村庄,而主人公王素英是一个农村妇女。
通过对她的生活情节的
描述,萧红展现了农村人们奋力生活的环境和生存状态。
故事中描写了农村的地理环境、
民风民俗、农田劳作等情景,使读者了解到了乡土生活的真实面貌。
萧红通过主人公王素英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种种社会问题。
主人公在故
事中所经历的悲惨遭遇,暴露了封建农村的封闭与贫困。
王素英的婚姻遭遇、家庭生活的
艰辛、丈夫的暴力对待以及破碎的婚姻关系,都使得主人公的人生充满了困苦与磨难。
这
些表象背后所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失序与混乱,表达了萧红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痛心。
萧红通过主人公的命运,呈现了乡土社会中妇女的命运与地位。
故事中,王素英是一
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忍受了无尽的痛苦和压抑,但她从不放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她努力工作,不屈不挠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由于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家庭的压迫,她的努
力最终化为泡影,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
通过主人公的命运,萧红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于女
性的束缚与压迫,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呼吁。
简要概括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

简要概括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
《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代表作,通过对于人生的描绘和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死亡和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首先,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她通过细节的描写,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每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和命运。
例如,她通过描写一位老人的外貌、神态和言行举止,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沧桑和岁月的无情。
其次,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抒情的写作手法,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
她通过抒情的笔触,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呈现得非常真实,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和内心矛盾。
例如,她通过描写一位母亲失去孩子的痛苦和悲伤,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生死之间的残酷。
第三,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不同人物之间的命运和人生境遇进行了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多样性和无常性。
例如,她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不公,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萧红在《生死场》中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了她对于生命、死亡和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她通过生动的描绘手法、抒情的写作
手法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多样性和无常性。
这种艺术风格使得《生死场》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感悟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生死场》描写了20世纪初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女性角色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压迫,他们的一生被命运所左右,表现出了一种无奈和悲哀。
本文将从《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以及其现代意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体现在主要女性角色身上,她们的命运可以说是被社会所束缚、被男权社会所压迫的典型代表。
在小说中,主要通过陈希黎和包铁案两个女性角色的命运,揭示了当时农村女性的悲惨遭遇。
陈希黎是一个聪明伶俐、努力进取的女孩子,但她却因为家庭的贫困,受制于封建观念和家庭的压迫,最终沦为一个妓女。
在小说中,陈希黎在家中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她父母的决定和家庭的贫困迫使她只能去学技艺当妓女。
即使是在妓院里,陈希黎也依然奋斗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但是最终还是被残酷的现实所击败。
她的一生都被命运所左右,无法摆脱社会的枷锁,最终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包铁案的命运也是令人唏嘘的。
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热情而又坚强的女性,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她最终也只能落入一个悲惨的结局。
包铁案被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婚后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折磨。
她的丈夫虽然对她很好,但是却无法填满她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在小说的结局中,包铁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死场》中描绘的女性悲剧命运,让人深感心痛。
这些女性角色都是无辜的受害者,她们的一生都被社会所扭曲,无法在封建压迫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们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农村女性的现状,也呼应了当下社会中一些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的现代意义,反映了当下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我们已经迈入21世纪,但是封建观念、男权社会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命运。
相较于小说中的陈希黎和包铁案,当下社会中的女性也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在当下社会,一些地区和家庭依然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小说,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中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深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展现出当时农村妇女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这部小说也带有鲜明的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在《生死场》中,萧红通过不同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
首先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花儿,她是一个贫苦农家的女儿,在家庭的压迫下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选择自己的婚姻。
她被迫嫁给了一个丑恶的老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终在对丈夫的不堪忍受下选择了自杀。
其次是小说中的贾二嫂,她与自己的姐姐一同被强迫嫁给了同一个男人,最终被抛弃在艰难的环境中。
这些女性形象都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她们的人生被社会制度和家庭压迫所扭曲,无法得到自由和独立。
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当时农村社会中妇女的困境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在那个时代,农村女性的主要任务是生儿育女、料理家务,她们没有受过教育,没有独立的思想,也没有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
她们的人生被早婚、早育所束缚,没有选择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在男权社会压迫下,她们只是家庭的附属品,没有自己的人生和价值。
她们在生活中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和痛苦,最终被迫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也带有现代意义,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了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妇女在家庭中遭受着各种形式的歧视和暴力。
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提醒人们,应当关注和呵护妇女的权益,保护她们的人身安全和尊严。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呼吁妇女应当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妇女应当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应当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她们应当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不应当被家庭和社会的压迫所束缚。
萧红的《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萧红,一位具有独特创作风格和深厚乡土情怀的作家,她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乡土情感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而广受好评。
代表作之一的《生死场》更是展现了她对乡土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揭示。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深入感受到萧红对乡土意识的思考和表达。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生死场》中的乡土意识。
乡土意识是《生死场》的基本氛围。
小说以20世纪初中国北方乡村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社会风貌,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
在小说中,萧红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当时的农村景象,描绘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困境。
她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绘,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乡土社会的真实面貌和特殊气息。
乡土意识贯穿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之中。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他们的命运和情感都与乡土紧密相连。
主人公俊相、王二嫂等人物都是来自农村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受制于乡土社会,他们的情感冲突也源于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
在小说中,萧红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呈现了乡土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内在纠葛,进而表达了她对乡土生活的深沉理解和探索。
乡土意识贯穿于小说的价值取向之中。
《生死场》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更是一部通过个人命运展现出的对乡土社会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在小说中,作者对传统乡土价值观念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她通过对主人公俊相的命运展开,深刻揭示了乡村社会中的种种非理性和不公正,传达了对这些传统价值观念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她也在小说中呈现了新的乡土价值观念,倡导平等、自由和人性尊严的观念,力图以此挑战传统的乡土伦理和秩序,表达对乡土社会的期待和改变。
乡土意识也贯穿于小说的艺术手法之中。
在《生死场》中,萧红以朴素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对乡土生活的深情表达和探索。
她通过对乡土生活的细致刻画和情感揭示,塑造了一个个立体饱满的乡土形象,表达了她对乡土生活的深刻关怀和情感。
与此她也在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与意境,通过这些艺术手法,将乡土生活的严酷和压迫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通过作品深刻感受到了乡土生活的独特魅力与真实性。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生死场》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乡土意识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小说中,萧红通过描绘农村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展现了深刻的乡土生活,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和关怀,体现了作家对于乡土意识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表达。
本文将从《生死场》这部作品出发,探讨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从故事情节看,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将乡土意识融入到了整个故事的情节之中。
小说围绕着一个叫七妹的女人的一生展开,讲述了她在农村的艰辛生活和家庭矛盾。
故事情节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民为主要人物,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乡土生活的真实面貌。
通过七妹的遭遇和命运,萧红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种种不易和困境,反映了乡土生活的特点和乡村社会的矛盾。
这种通过故事情节展现乡土意识的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乡土生活的酸甜苦辣,增强了对乡土的热爱和关怀。
从人物形象看,萧红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充分展现了对乡土生活的理解和关怀。
七妹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妇女形象,她坚韧不拔,顽强生存,受尽磨难却依然乐观向上。
从七妹的形象可以看出,萧红对于农村妇女的塑造十分细腻入微,她通过对七妹的塑造,展现了农村妇女的艰辛生活和顽强生存的精神,体现了对农村人民的深刻理解和关怀。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是栩栩如生,他们或憨厚老实,或狡诈阴险,或善良淳朴,或心机勾心,无一不展现了农村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乡土生活的鲜活和多姿多彩。
从语言表达看,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也体现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之中。
萧红的语言朴实自然,充满了对乡土生活的热爱和关怀。
她运用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用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对乡土的眷恋和热爱。
萧红的语言表达也充满了对农村人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乡土生活的真挚情感,让读者更加贴近乡土生活,感受到了乡土的魅力和韵味。
从思想内涵看,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也体现在了对农村生活和社会矛盾的深刻思考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死场》共十七章,书中并没有作者集中笔力刻划的主人公,着墨较多的是二里半.王婆和金枝三户劳动人家的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着重写了月英、五姑姑的姐姐等几个女人的悲惨遭遇。
前十章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哈尔滨附近的一个村庄“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的生活。
这些看似极为普通的生活却包藏着血和泪的重压。
这些被弃置在荒漠大地的人们,对于生活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但是总摆脱不了穷困的蹂躏和愚昧的捉弄:月英因生病被丈夫折磨致死;年轻的媳妇因难产和受虐待而丧生;王婆因耐不住生活的痛苦而服毒自尽;而金枝的孩子因为丈夫一时气愤而被摔死......他们生活得草率而艰难,同时作品也表现了他们对于这种生活的愤恨与不平。
农民们终于在赵三和李青三等人的带动下,组织了“镰刀会”进行了一次自发的反抗地租加价的斗争,斗争虽未正式行动即失败了,然而这次事件所激起的火星,却深深地埋藏在人们心里。
作品的后七章,后七章描写“九.一八”事变之后农民历起抗日的经过和情形。
“九.一八”事变后,亡国的现实促使人们从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原来那些似乎浑浑噩噩地生活着的农民们,猛然增加了民族意识,眼光开始转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萧红在这部共17章8万字小说里,不仅写了奴隶的悲剧及其抗争,但她的更多地投身在奴隶之奴隶-农村贫苦妇女身上,通过与女性生活密切相关的两种体验――生(生育)与死(由疾病、虐待和自残导致的死亡)来反映对于生的坚强及对于死的挣扎的。
《生死场》本文描述了善良无辜的乡村妇女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受尽摧残与折磨后再默默地死的那种无限轮回,着力表现了女性的身体之畸,她们作为男人泄欲的对象和无节制无保障的生育就是她们的生活状况。
首先,萧红是以身体的“畸”变来展现乡村女性可悲的生存状态的,《生死场》前十章中充溢着受病痛折磨所致的身体变形与死亡的毁形的种种可怕之处.月英是“从前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她是如此温和,从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嚷,生就的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绵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
”她在瘫痪之后却受尽丈夫的折磨,变成了可怕的怪物:身体的下半部分浸泡在粪便里,腐烂而充满着蛆――“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紧贴住头皮。
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
”其次,《生死场》中对“生”与“死”的描写是纯粹动物性的,绝没有一点抽象意义上的观念,它完全是纯身体感受的,“生”就是女人的生育,它并不伟大,也没有一般传统话语所描写的“伟大”与“崇高”。
“生”就是生活与生育,它与“死”一样是女性必须面对的可怖事实,在无节制、无保障的生育面前,年轻的生命一个个倒下去。
“这庄上的谁家养小孩,一遇到孩子不能养下来,我就去拿着钩子,也许用那个掘菜的刀子,把孩子从娘的肚里硬撑出来。
孩子死不算一回事。
”(王婆语)在同一个阶级中,相对于男人而言,女性处在何等残酷的地位,如果乡村雇农的生存境遇如同奴隶一般的话,那么乡村妇女的生存境遇就是“奴隶的奴隶”。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给民族造成的伤害,在《生死场》中是以男性父权专制给女性带来的伤害为具体表现形式的。
在小说中,当日本人刚开始在村庄里寻女人时,王婆还有点诧异:“怎么也带女人吗?......女人也要捉去枪毙吗?”还有点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而当一个中国警察说,“谁希罕她,一个婆老子!”时,一切就真相大白了,小说写道:“中国人都笑了!日本人也盲笑。
”在中国男人和日本男人这共同的笑声中,女人“和猪一般被他们牵走......还没走出栏门他们就调笑着那个女人。
”在叙述者所描述的这共同的笑声中,我们终于明白,这场战争只是给女性多增了一个更可怕的敌人,当金枝满怀着对日本人的仇恨到城里谋生时,她在路上虽然躲过了日本人的凌辱,“日本兵走近,看一看她脏污的样子....没有理她走过去了!”但她在城里被中国男人强奸了,后来同伴们告诉她,“缝穷婆谁也逃不了他们的手。
”同伴们对这件事都漠然处之,而且视之为正常的事,女人们“对于这件事情并不表示新奇和注意”。
因此,在金枝身上,从丈夫和强奸者经受的身体经验与由于日本军的侵略而造成的民族身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她没有理由不从恨日本人再到“恨中国人”。
作为“奴隶的奴隶”,女性的生存境遇是不可能改变的,永远是处在被侮辱、受伤害的地位。
一、生的卑微萧红的《生死场》里关于生的场面——女性生育与动物的繁衍生殖结合在一起写。
萧红笔下,在东北生活着的女性,活在男权社会里被压抑的女性,其生育被降低到了动物的地位。
生育,是女性伟大的创作和痛苦的牺牲。
在《生死场》里,我们看到的女人们的生育如动物的生殖一样地盲目、泛滥,并且成为了一种罪恶,这种罪恶在男权社会里擒住了女性的命运,生或者死,她们对自己的生命完全没有了决定权和控制权,甚至连新诞生的生命也无法保护,带泪的哭泣都不被允许。
五姑姑的姐姐即将生产的时候,“光着身子,像条鱼似的”在灰尘中爬行、号叫,男人撞进来不但没有安慰而是变本加厉的虐待,“快给我的靴子”,“拿起身边的长烟袋投向那个死尸”。
女人的生育就是这么惹男人的讨厌。
女人的痛苦有谁懂?“女人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浸着血。
”金枝的提前生产,妇女们的刑罚同样擒住了她。
麻面婆因生产疼痛而嚎叫,“另外一个产婆来时,麻面婆子的孩子已经在炕上哭了”,李二嫂子濒临死亡的绝境。
整个村子里,人和动物的生产互成喧嚣的背景,女人的生育降低为低等动物的本能活动,甚至连动物都不如,因为她们除了要承受生育的痛苦外,还要承受丈夫的指责和打骂。
萧红笔下,男权社会里,女人的地位如此卑微。
二、死的无辜打渔村最美丽、最温和的女人——月英,在患了瘫痪病后,起初丈夫还为她请神、烧香、取药,病情不见好转后,就遭到丈夫石头般的冷漠、摧残。
丈夫用砖块围住她,“宛如一个人和一个鬼安放在一起,彼此不相关联”,最后的她臀下生蛆虫,牙齿变绿,美丽如花的女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死去,生命的尽头只有凄凉而荒芜的乱葬岗收留她。
在金枝怀有身孕的情况下,男人仍只管自己的本能冲动致使金枝早产,几乎丧失生命。
还不满月小金枝被父亲活活摔死,连玩具都不如。
小金枝的生命,就这样在父亲的一怒下充当了被发泄工具,早早地夭折了。
王婆自杀未遂恐怖的身体毁形比死了的人更恐怖。
三生命价值何在?萧红用散文化的笔调,不动声色地描绘众多琐细的日常生活画面,引发在男权社会里,女人生命价值的思考。
在愚昧、麻木的生存状态下,她们只不过是从出生走到死亡的自然群体。
她们活着,从来不知道活的意义。
死了,也从没知道生命的限度。
生命对于她们,已经没有了意义。
她们在无知无觉的物化状态中,虽生犹死地听命于天,直到生命被耗尽,走进坟墓,一生的痛苦没有任何的代价。
一、无声的悲剧:人类无法逃脱的宿命《生死场》怵目惊心地展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封闭的乡村社会农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混沌、蒙昧的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
全书共分成17章。
一、麦场:二里半为了寻找走失了的羊,不慎踩坏了邻居的白菜,被邻居打了一顿。
他因此觉得养羊不是好兆相,想托常往城里走动的赵三找买主。
二、菜园:成业和金枝在河沿私会。
成业的叔叔福发在得知此事后,便请二里半到金枝家说媒。
金枝的母亲本来并不愿意把女儿嫁到福发家,但因金枝怀孕而无奈答应。
三、老马走进屠场:王婆为了缴地租,不得已将家中的老马卖到私宰场去。
四、荒山:月英(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饱受病魔的折腾,又遭丈夫遗弃,死后被埋葬在荒山下。
赵三、李青山等农民为了对抗地租加价,组织了“镰刀会”,欲杀了替地主做事的刘二爷。
但“镰刀会”还没有正式动手,赵三就因打断了小偷的腿而入了狱。
赵三后来受了刘二爷的帮忙,从牢里放出来,对地主的态度有所转变,不再激烈反对地租加价,地租也就加成了。
五、羊群:当上牧童的平儿,在羊背上戏耍时撞倒了主人家的小孩,被主人狠狠地打了一顿,第二天就被辞退了。
赵三于是让平儿和自己一起到城里去卖鸡笼。
季节一过,养鸡人家不再需要鸡笼,赵三生意惨淡,便不再进城兜售,平儿又回去当牧童了。
六、刑罚的日子:五姑姑的姐姐难产,李二婶子小产,只有麻面婆顺利地把小孩生下来。
七、罪恶的五月节:王婆的儿子因为抢劫被枪毙了。
王婆得知后,一时想不开,服毒自杀,但是最终战胜死亡,活了下来。
小金枝被父亲成业摔死了。
八、蚊虫繁忙着:六月是割麦的季节,种麦人忙着,只有王婆家没有种麦。
九、传染病:传染病盛行,外国医护人员到农村里替农民打针。
许多人惧怕打针,传染病继续夺走人命。
平儿打了针,活了下来。
十、十年:村里十年后依然如故,王婆也没有什么改变,只是平儿和罗圈腿长大了。
十一、年盘转动了:日本侵占了东北。
十二、黑色的舌头:日军来了之后,田地荒芜、牲畜也所剩无几,村里的生活更苦了。
日军在村里乱捉人,差一点连王婆也捉了。
十三、你要死灭吗:赵三有感于亡国,又想起从前所组织的“镰刀会”。
李青山认为革命军那一群“学生”不行,组织了像“红胡子胆量”的农民义勇军。
十四、到都市里去:金枝逃到哈尔滨城,靠缝补为生。
因为不愿意出卖自己来赚钱,所以金枝又回到了农村。
十五、失败的黄色药包:农民组成的义勇军被打败了。
赵三劝平儿再去投“爱国军”,但平儿拒绝了。
十六、尼姑:金枝想要去当尼姑,但尼姑庵早就空无一人,据说尼姑在事变后就跟造房子的木匠跑了。
十七、不健全的腿:跛脚的二里半,把老羊交托给赵三,随李青山参加人民革命军去了。
“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
一句点睛之笔,活化了作品中的许多细节,倾注了对人类生命价值与尊严沦落的无限悲叹与感慨。
萧红怀着深重的悲悯情怀描写着这群“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的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极度麻木与轻视,通过金枝、月英、赵三等人物悲剧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一片赤裸裸的生与死的荒原。
这种生命的麻木状态在萧红的精神体验中被赋予悲凉的色调。
萧红通过生与死相亲相伴,相克相生的哲理性表述,体现了她对人类生命脆弱、不堪一击的悲剧性思考。
在她笔下,人类似乎永远无法摆脱难产、衰老、疾病、瘟疫、饥饿、自杀等一系列形式的死亡;似乎死亡才是他们的目的,坟场才是他们永久的归宿与家园。
而生,只是为了死,为了继续扩大那片坟场与荒山。
正因为此,《生死场》的悲剧意蕴得以超越特定的时空而达于深远。
这种悲剧意识的产生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是萧红自身的经历和思想因素。
一方面,萧红是一个身心俱受摧残的不幸女性,一个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灵魂。
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因而在她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
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
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
因而作为一个有着自觉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坎坷曲折的经历和由此而来的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对人生的独特发现,是形成她小说悲剧意蕴的重要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