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生死场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20世纪初的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面和妇女的命运。
小说以林达的视角展开,通过他亲身经历和观察,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遭遇和无力挣扎的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劳动人民痛苦境遇的强烈愤慨。
读完《生死场》,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思考。
首先,小说所展现的农村社会的黑暗面让人深感唏嘘。
小说中描写了农村贫穷、落后、愚昧的一面,以及封建观念对人们生活的压迫和束缚。
女性在这样的社会里处于弱势地位,被男性视为工具和财产,没有人身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林达的妻子贞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被迫结婚,被迫做妓女,最终被强迫卖身给富豪,最后又被迫卖身给穷人。
她的命运完全被封建社会的道德和利益所左右,没有一点主动权和自由选择的机会。
这种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让人触目惊心,也让我深感愤怒。
其次,小说对于妇女困境的揭示让我深思。
小说中的女性们都身不由己,无法摆脱贫穷和封建的束缚。
贞儿只能嫁给草包子,做贫苦农妇;风儿只能做村寨的妓女,最终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小福儿也是为了生计而只能去跟随坏男人做妓女。
她们的命运都被社会压迫所决定,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
这让我深感悲凉和无力,同时也让我思考起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命运是否真的得到了改善。
尽管现在女性在法律上有了更多的保护和权利,但社会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依然存在,许多女性依然面临着工作、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压力和困境。
因此,读完《生死场》,我对于妇女权益的思考和关注也更加深刻。
最后,小说对于社会不公和劳动人民痛苦境遇的揭露和抨击让我深感共鸣。
小说中虽然以妇女的命运为中心,但也贯穿着对社会不公和剥削的揭示和抨击。
小说中描写了农民的困境和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辛酸和无奈。
比如,林达和兄弟们在地主家务工,辛辛苦苦劳作了一年,却只拿到了一点微薄的饷银,生活依然艰辛。
小说中还描写了地主对于农民的剥削和残酷行径,通过地主的行为,作者表达了对于剥削压迫的愤慨和不满。
萧红最著名的作品

萧红最著名的作品萧红最著名的作品当属:《生死场》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很大。
萧红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1)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写于1934年9月。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对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这部小说的构思开始于哈尔滨时期,全书共有十七节,在第一节《麦场》至第十节《十年》里,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
他们身受地主的残酷压榨,一年365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黑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妇女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小说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
(2)鲁迅、胡风对《生死场》的基本评价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胡风在“后记”中则指出:“她所写的农民们的对于家畜的爱着,真实而又质朴,在我们已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还没有见过这样动人的诗篇。
”“使人兴奋的是,这本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的手笔。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
”(3)《生死场》的艺术特色①开阔而独特的景物描写与作者强烈感情的交融,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②塑造了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突出描写了他们在抗日民族战争中的价值和意义。
③《生死场》显示了萧红作为一个女作家特有的细致和敏感,小说对人物心态、风土习俗都写得细腻感人,特别在对妇女悲剧命运的描写方面,更显出一种敏锐和大胆的笔法。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生死场》描写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态度。
本文将以《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为切入点,探讨其中蕴含的现代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死场》这部小说。
《生死场》讲述了一个女子静秋的命运,她因为家庭的贫困被迫与一个瘸子结婚。
在这段婚姻中,静秋遭受了丈夫的虐待和歧视,她的人格也逐渐受到了摧残。
最终,她怀有身孕,但却因为无法承受身心的折磨而选择了自杀,以求解脱。
小说中对静秋的描写,使得读者感受到了这位女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妇女地位低下且受到限制。
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庸,她们的人格和自由常常受到忽视和侵犯。
《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生动再现。
静秋所遭受的种种不公,是无数中国女性命运的写照。
她们或被迫婚姻、或受男性暴力、或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受尽委屈和折磨。
这些悲剧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并非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舞台上,而是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尽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封建思想逐渐淡化,但女性地位和权益的保障仍然面临挑战。
女性权益和地位问题依然存在,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职场歧视、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
通过改革和取缔性别歧视,提高女性地位和权益,促进性别平等,仍是当代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来保障女性的权益和地位。
需要加强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宣传,提高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在学校、媒体、社会中,普及性别平等观念,促进男女平等,尊重女性人格和价值。
需要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女性的权益,提高女性地位,纠正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社会应当加强对家庭暴力问题的管理和预防,给予受害者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生死场》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残酷现实和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萧红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女性们在家庭、婚姻、社会等方面所遭受的苦难和艰辛,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和压迫。
本文将就《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展开探讨。
小说中所描述的女性命运,可以说是充满了悲剧与苦难。
从女主人公小云、明娘、秧儿到其他的女性角色,她们在这个故事中都经历了种种不幸的命运。
她们在家庭中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受尽了丈夫和家庭成员的虐待和压迫,她们没有自己的人生和自由,生活得十分苦痛。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不显示出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无助和悲剧。
在小说中,小云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不甘屈服于命运的女性形象,但她最终也无法摆脱厄运的困扰。
她在家庭中遭受丈夫的压迫和虐待,无法得到婆婆和姑爷的支持和理解,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明娘则是一个不幸的女性形象,她被迫嫁给了不爱的男人,终日受尽欺凌和折磨,悲惨的命运着实令人心痛。
小说中的其他女性形象,如秧儿,她也是一个无辜受害的女性形象,她被迫堕入火坑,最终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
通过描绘这些女性的悲剧命运,萧红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同时也呼吁人们对女性的关爱和尊重。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对旧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女性苦难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一些女性问题的深刻探讨。
在当下社会,尽管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着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许多女性仍然是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她们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面临着职场上的不公平待遇,甚至遭受家暴和性骚扰。
小说《生死场》中描绘的女性悲剧命运也能引起我们对当代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深思。
通过深入了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和不公,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并尊重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努力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我们也应该关注和关爱那些身处困境的女性,给予她们更多的支持和关怀,帮助她们走出困境,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简要概括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

简要概括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
《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代表作,通过对于人生的描绘和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死亡和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首先,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她通过细节的描写,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每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和命运。
例如,她通过描写一位老人的外貌、神态和言行举止,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沧桑和岁月的无情。
其次,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抒情的写作手法,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
她通过抒情的笔触,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呈现得非常真实,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和内心矛盾。
例如,她通过描写一位母亲失去孩子的痛苦和悲伤,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生死之间的残酷。
第三,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不同人物之间的命运和人生境遇进行了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多样性和无常性。
例如,她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不公,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萧红在《生死场》中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了她对于生命、死亡和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她通过生动的描绘手法、抒情的写作
手法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多样性和无常性。
这种艺术风格使得《生死场》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感悟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小说,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中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深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展现出当时农村妇女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这部小说也带有鲜明的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在《生死场》中,萧红通过不同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
首先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花儿,她是一个贫苦农家的女儿,在家庭的压迫下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选择自己的婚姻。
她被迫嫁给了一个丑恶的老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终在对丈夫的不堪忍受下选择了自杀。
其次是小说中的贾二嫂,她与自己的姐姐一同被强迫嫁给了同一个男人,最终被抛弃在艰难的环境中。
这些女性形象都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她们的人生被社会制度和家庭压迫所扭曲,无法得到自由和独立。
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当时农村社会中妇女的困境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在那个时代,农村女性的主要任务是生儿育女、料理家务,她们没有受过教育,没有独立的思想,也没有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
她们的人生被早婚、早育所束缚,没有选择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在男权社会压迫下,她们只是家庭的附属品,没有自己的人生和价值。
她们在生活中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和痛苦,最终被迫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也带有现代意义,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了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妇女在家庭中遭受着各种形式的歧视和暴力。
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提醒人们,应当关注和呵护妇女的权益,保护她们的人身安全和尊严。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呼吁妇女应当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妇女应当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应当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她们应当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不应当被家庭和社会的压迫所束缚。
萧红的《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小说精读赏析」萧红小说《生死场》附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解析

「小说精读赏析」萧红小说《生死场》附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解析编者寄语《生死场》讲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生”与“死”的故事。
文中说“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鲁迅曾说“从《生死场》,看见了抗日前期的哈尔滨。
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下面我们就随着萧红一起来看看,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日寇铁蹄蹂踊下东北农民悲惨的生活状态,感受那渐渐苏醒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情绪。
文本研读(注:蓝色字体处为文章精析)《生死场》节选作者:萧红一那是个繁星的夜,李青山他们第一次在赵三家里大型集会,人们感到缺乏空气一般,连鼻子也没有一个作响。
屋子不燃灯,人们的眼睛和夜里的猫眼一般,闪闪有磷光而发绿。
屋中李青山固执而且浊重的声音:“革命军纪律可真厉害,纪律就是规矩,规矩太紧,我们也受不了,我们自己……”二里半对于这些事情始终是缺乏兴致,他在一边瞌睡,老赵三用他的烟袋锅撞一下在睡的缺乏政治思想的二里半,并且赵三大不满意起来:“听着呀!听着,这是什么年头还睡觉?”小说一开场就刻画了两类人。
一类是以李青山、赵三为代表的革命者,这些人面对民族危机以及农村生活的分崩离析,逐渐觉醒并开始组织人员进行反抗,他们有眼光,有主见;一类是以二里半为代表的麻木者,冷淡者。
人们宣誓的日子到了!没有寻到公鸡,决定拿二里半的老山羊来代替。
二里半说:“你们要杀就杀吧!早晚还不是给日本子留着吗!”小伙子们把山羊抬着,在杆上四脚倒挂下去,山羊不住哀叫。
二里半可笑的悲哀的形色跟着山羊走来。
他的跛脚仿佛是一步一步把地面踏陷。
波浪状的行走,愈走愈快!二里半惶惶地走了一路。
(虽然二里半口头上允许众人拿他的羊歃血为盟,但心理上非常舍不得一直陪伴他的老羊,写出了二里半的仁慈,心地善良。
)山羊被抬过一个山腰的小曲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生死场》与萧红的女性主义女性是生命的创造者,没有女性,就没有人类。
然而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女性始终处被动甚至是弱势的地位,女性的人格与尊严从未真正地受到过认可。
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对女性的轻视与残害从古至今从未真正地退出过历史,女性始终是一个被奴役被无视的群体,她们中的大多数一直处在沉默无言的状态里。
萧红是一个身心俱受摧残的不幸女性,一个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灵魂,她一生艰难跋涉,在极端父权制社会的压制下,一直处于一种悲凉寂寞的状态。
在她个人生活方面,她本身就是个在男性傲慢、虐待和一个以女性为玩物而不是平等地位的畸形社会制度下的受害者,这样的被男性伤害的经历从亲情家庭再到爱情婚姻贯穿了她短短三十一载人生的始终。
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的萧红九岁时便丧母,在她眼里,儿时承担着她双倍情感的父亲是“没有热气的鱼类”1,没有情感,一个整天咳嗽吐痰以保持其父亲尊严的怪物,这样的父亲,让萧红对他避而远之。
父亲对于萧红,也许并没有比其他作父亲的更凶残,但他对萧红心灵的伤害却是深重的。
在读书时代,萧红被父亲做主许配给当地驻军统领之子,萧红为抗婚而离家出走,与父亲的决裂,造成了她心灵的严重创伤,使她终身都有一种漂泊无家的惨痛与孤寂。
正是因为父亲的压迫性管教,让她亲身感受到来自父权制的伤害,孕育了她对男权、封建制社会的叛逆思想。
而她的情感世界同样也是荒草丛生。
少女时期感情受骗,被人抛弃在旅馆做人质,这种打击对萧红而言是毁灭性的。
在她与父亲决裂逃离家庭后遇到萧军相依为命,但两人性格不合,常常产生矛盾冲突,萧军的大男子主义更伤害着她敏感脆弱的心灵,即使后来离开了萧军,她的婚姻爱情道路依旧是坎坷曲折。
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让萧红认识到,尽管每个女人的命运千差万别,但其生存本质是没有根本差异的,无论是锦衣玉食的贵妇或是贫困潦倒的村女,她们都是男权统治压迫下的奴隶。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萧红将她的视角对向了在这个弱势群体中最无助的一类——农村女人,在同一个阶级中,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处在何等残酷的地位,如果《生死场》中乡村农民的生存境遇是如同奴隶一般的话,那么乡村妇女的生存境遇就是“奴隶的奴隶”。
萧红在《生死场》中所描述的是一群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受尽摧残与折磨后再默默死去的乡村妇女,在漫长的岁月中、在几乎处于停滞的生命状态下重复着这种轮回。
然而她们又是善良而无辜的,无数女人在青春时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中步入了婚姻走进了家庭,然而这种结合是她们爱情“喜剧”的结束,人生悲剧的开始。
婚后的她们无一例外地成为了男人驱使的奴隶和泄欲的工具,整部《生死场》就是用女人的呻吟和血泪凝聚成的一潭苦水。
一、爱情与婚姻女性悲惨的一生首先是从她们幻灭的爱情开始的。
文中的金枝是那样一个美好的少女,她的出现,是在赋有诗情画意的菜圃中,她在小河边钓鱼被清澈的歌声吸引,她在摘柿子的时候想着心上人走丢了神,这是文中少见的温情脉脉的场景。
她追求美好的爱情,大胆地违悖传统的道德观念,与自己所爱的人结合。
成业在与金枝一场疯狂的浪漫之后喜滋滋地回到家里告诉婶婶他要娶金枝时,作为过来人的婶婶马上猜到了河边发生的事,她并没有为成业高兴,而是完全悲伤下去。
她说:“等你娶过来,她会变样,她不和原来一样,她的脸是青白色,你也再不把她放在心上,你会打骂她呀!”面对热恋中的侄子,婶婶一句话就揭穿了成业恋的并不是人,不过是肉欲。
果不其然,金枝在与成业结合以后,丈夫并不爱护她,甚至因为丈夫的泄欲而导致了早产,女儿在生下来不足一个月就被丈夫活活摔死。
《生死场》中的妇女们体验不到为人妻为人母的快乐,两性伦理中只剩下心灵的荒凉,纯真的爱情也早就遭到幻灭。
爱情在这里被男人赤裸裸的欲望代替了,在男人眼里,女人只是丈夫的工具和奴隶。
男人在女人们身上榨取着青春的容颜、性欲的满足和廉价的劳动力,却从未把她们当成与自己相濡以沫的爱人一般对待。
然而爱情对于女人来说是何其重要,甚至是她们是为生命第一性的东西!但是在萧红的小说里,爱情是沉默的缺席者,萧红这是通过爱情的空缺更深层次地揭露出那个时代身为女性的悲剧:在男权社会里,女性只是作为一个性别符号,没有真正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必然会在无爱的痛苦中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
2二、生育与母性在《生死场》的第六章《刑罚的日子》中,萧红描述了一个独特的女性生育世界。
她先写房屋后草堆上的狗的生育,再写猪的生育,最后再写到女人的生育。
“暖和的季节里,全村忙着生产”,金枝“在炕角痛苦着脸色,她在那里受着刑罚”;麻面婆因生产疼痛而嚎叫,“受罪的女人,身边若有洞,她将跳进去!身边若有毒药,她将吞下去!”;五姑姑的姐姐即将生产的时候,“光着身子,像条鱼似的”在灰尘中爬行、号叫……整个村子里,人和动物的生产互成喧嚣的背景,活在男权社会里被压抑的女性,其生育被降低到了动物的地位。
在这里,生与死的描写都是纯粹动物性的,没有一点抽象意义上的概念,“生”就是女人的生育,它一点都不伟大,她们作为男人泄欲的对象以及无节制无保障的生育就是她们的生存状态。
生育,这一本是人类最崇高、最圣洁的创造性行为,在萧红笔下却成为女性的苦难之源,血光与死亡昭示着女人所经受的是不可逃遁的无价值的生命浩劫。
女性进行人类生命的创造相当意义上已经失去了主动的有意识的成分,而只是一种被动的无意识的生产。
我们看得到“乡村女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的表象,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发现,生育这一本来应该属于女性的神圣天职在这里却只停留在动物的水平面上,女性完全失去了人格与尊严。
生殖活动的神圣感荡然无存,新生命的产生并不是来源于爱情的喜悦和对孩子的向往,而是来自于男人发泄之后留下的痛苦的后遗症,女性处于一种不得不生育的状态,正是这样,女人天生的母爱因为生育的痛苦而变得迷茫。
“爱”的意识已然消失,“母性”被剥夺。
三、死亡与归宿月英“从前是打鱼村最美的女人”,“她是如此温和,从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嚷,生就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棉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但是在丈夫石头般的冷漠与摧残下,被折磨成了形状可怕的怪物: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肉发烧焦了似的,紧贴住头皮,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
美丽如花的女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死去,生命的尽头只有凄惨而荒芜的乱葬岗收留她。
3萧红是以身体的畸变来展现乡村女性可悲的生存状态的,《生死场》前十章冲意者受病痛折磨所致的身体变形与死亡毁形的种种可怕之处。
月英身后的砖头,那是异常冷而硬的意象,它与那些灭绝人性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象征着残忍、冷酷与荒凉。
正是这一幕幕冰冷的画面告诉我们,那时候中国人人性死灭、心灵冷漠、情感荒芜的精神现实。
《生死场》中展现了女性各种形态的死去,包括疾病、受虐待、生产带来的死亡以及自残导致的死亡,这是生而不得的女性最后的归宿。
萧红通过生与死相亲相伴、相生相克的哲理性表述,体现了她对人类生命脆弱、不堪一击悲剧性思考。
在她眼里,女人似乎永远无法摆脱难产、衰老、疾病、瘟疫、饥饿、自杀等一系列形式的死亡,似乎死亡才是她们的目的,坟场才是她们永久的归宿与家园。
而生,如蝼蚁般为死而生,只是为了继续扩大那片坟场与荒山。
但是文中金枝的命运尽管也如其他女性一样命途坎坷,但萧红并未给她安排一个像其他女人那样悄悄死去的结局。
金枝在丈夫死后到都市去谋生,虽然逃脱了日本鬼子的奸淫,却未能逃出当地流氓的掌心,以至于她后来发出了“我恨中国人”的呼声,受着丈夫和强奸者的双重凌辱,她恨男人超过了对日本人的恨。
她忍饥受迫、受尽凌辱,仍然找不到活路。
回到乡村后,她产生了当尼姑的念头。
于是她来到尼姑庵,准备削发为尼。
但是人去庵空,她连最后这一点希望都破灭了。
世界之大,却没有她的容身之地。
金枝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无法想象金枝后来的生活,萧红也没有做出解答,金枝这样的女性如何才能获得解放?这是当时只有二十三岁的萧红所无法回答的问题。
四、坚韧与抗争《生死场》的女性大多数都是在生与死之间做着挣扎,那么王婆这个人物是在生死之外的,几乎只有她才对生命的本质有真正的领悟,而不是局限在轮回的生与死中。
这个饱经风霜、受尽折磨的老农妇,在苦难的生活中有着高尚可贵的品质。
她每天都在含辛茹苦地劳动,要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
尽管王婆命途多舛,但是苦难并没有改变她作为人的善良本性。
在村中,她几乎成了妇女们的核心,人们尊敬她、信赖她,她也不计成本用心去帮助他人。
她在快生产的麻面婆和李二婶子之间来回地奔波照料着;像亲人一般对待被丈夫虐待的月英,为她擦洗身子,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王婆温厚的性格与同情心。
4心灵的重创并没有让王婆失去希望,她顽强地生活着,成为“生死场”中挣扎得最顽强、最有韧性的人物。
为了种麦糊口,她丢掉了三岁大的女儿,可是她连眼泪都不敢掉一滴,仍然“整个秋天没有停脚,没讲闲话”,拼命劳动用血的代价来换取麦子的丰收。
儿子被杀后,她悄悄教导烈性的女儿去报仇。
在“镰刀会”失败后,赵三向地主妥协,王婆“同他激烈争吵”,痛斥他“初看起来还像一堆铁,后来越看越像一堆泥”了。
日本鬼子的入侵激起了她的阶级反抗性,一个女人,自觉地加入到男人的队伍中,承担起保卫家园的重任。
她“像个守夜的老鼠”守在会场的门外,为抗日村民站岗放哨,她还经常为地下党收藏文件、枪支,巧妙地躲过敌人的眼线……虽然是长在哈尔滨郊外的一个小农村,但王婆身上却具有新时代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国广大妇女求得解放的出路。
“我最大的悲哀和痛苦便是做了女人”,萧红生前最后一句话道尽了她作为女人一生的痛苦与悲凉。
正是由于她切身的女性遭遇,让她的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对妇女命运的思索和妇女自身生存境况的叙写。
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如何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与精神的自由,这些都是摆在每个女性面前迫切而严重的问题。
作为女性,也许一生会经历很多坎坷与磨难,但无论在何种境地下,都不能放弃自己的独立追求,都锲而不舍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攀登,去活出女性的自信、充实、品味与价值。
我想这就是萧红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引用及参考书目:1、《萧红研究》(《北方论丛》丛书第四辑)哈尔滨师范大学印刷厂1983年版2、《萧红评传》(葛浩文著)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3月版3、《走进萧红世界》(单元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