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远县包集中学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3 鲁科版必修1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教案设计

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 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一、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的第三章第一节。
从学科知识上看,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理论;从学科方法上来说,是将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和迁移应用,并为下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奠定基础;从学科认知的角度上来说,该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改变的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1.知识水平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初步掌握了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相关理论。
2.能力水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具备归纳、查阅资料的能力,但是再潜在能力上尚有不足,如:实验探究能力,即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尚不完备。
3.心理状态分析:正处于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对事物有较强的感知能力,抽象思维逐步形成但不完善。
因此,如何进行引导学生接受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含碳化合物的分类,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用途差异及其转化过程与方法:通过该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勤于思索,培养思维的开放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在“教学目标”中,特别注意让学生对“反应物量的不同,引起反应不同”有所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感受化学的魅力。
2.重点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3.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学、任务驱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用互联网技术,课堂以外与学生互动,交流学习体验。
4.学习方法课内小组合作交流法,课外网络查找资料,互动法四、过程分析[课前问题导学]:1、你所知道的含碳化合物有哪些?请收集相关图片,并将其分类。
2、苏打与小苏打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你了解它们的性质吗?请列表比较它们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高中化学 3.1 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1 鲁科版必修1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一、教学内容分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体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实验的功能,改变以往的实验只是起演示和辅助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方法和合作精神。
本单元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实验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Na2CO3、NaHCO3的性质我将采用了科学探究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完成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且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自然的融入教学当中。
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可充分发掘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二、教学流程设计讲授学习任务明确目标观看实验视频讨论、交流、总结介绍苏氏两姐妹的用途引入课题了解Na2CO3、NaHCO3性质、小结本节课知识点归纳概括抛出问题课堂检测拓展延伸三、学生特征分析①学生知识面仍较狭隘,习惯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②学生每天的学习任务较重,各科作业较多,学习精力和动力不足。
四、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①能够熟练书写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②学生能够对比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Na2CO3和NaHCO3性质的探究和比较,使学生体会到组成上相差不大的化合物,所呈现的性质千变万化的道理。
②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②通过小苏打及苏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介绍,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平凡性和重要性。
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1课时 教案

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1课时教案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在关注获取知识结果的同时,也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培养。
课时分配:共2课时第1课时碳单质的多样性碳的化合物的多样性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知道含碳化合物一般分为无机含碳化合物及有机物。
(2)以碳元素为例了解同素异形现象,知道碳的三种常见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别,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了解碳酸钠的主要性质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与强酸、强碱反应,受热分解),知道它们性质差异及其转化,能根据它们性质的差异及其转化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粉末。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各种碳单质的介绍,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的三种常见同素异形体及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②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
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体会实验、观察、分类、比较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应用,进一步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C60和碳纳米管知识体会化学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我们生产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节知识通过碳单质的多样性、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承载了相关的碳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并阐述了同素异形体。
从物质类别和化学学科的特点角度深化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元素物质的知识,知识停留在具体物质层面上。
还没有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和成型的探究方法。
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以及一些化学问题的水平有待提高。
碳的多样性(鲁科版)教案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课标要求]1、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知道含碳化合物一般分为无机含碳化合物及有机物2、以碳元素为例了解同素异形现象,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别,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3、能举例说明碳元素在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的转化并加以简单分析,能写出相关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4、了解碳酸钠的主要性质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与强酸、强碱反应,受热分解),知道它们性质差异及其转化,能根据它们性质的差异及其转化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粉末[教材内容展现]1)常见碳单质的结构和状态,同素异形体2)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实验、方程式)3)自然界中碳的转化,模拟溶洞的形成(实验)高炉炼铁中碳的转化(交流研讨)[教学建议]1、不要求学生掌握碳的三种单质中碳原子的结构2、知识技能重点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转化,3、过程与方法的重点是应用各类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探讨物质的性质,及含有相同元素的物质间的转化第一课时【学案设计】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问题探究:1、你能举出哪些碳元素的单质?2、为什么同是碳元素能组成不同的碳单质?阅读课本完成下表小结:1、、、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不同单质。
2、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不同,性质几乎相同。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讨论探究】1、你熟悉哪些碳酸盐?哪知道这些碳酸盐有什么性质?推测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2、观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你认为碳酸氢钠能与哪些物质反应?设计实验方案【归纳整理】1、关于金刚石、石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B.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C.金刚石质硬,石墨质软D.他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关于Na2CO3和NaHCO3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Na2CO3不如NaHCO3易溶于水B、NaHCO3比Na2CO3稳定C、石灰水能和NaHCO3反应,不于Na2CO3反应D、等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3、将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不是化学变化B、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相同C、是氧化还原反应D、是化学变化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4、取两份质量相同的小苏打,一份直接与稀盐酸反应,另一份先加热至恒重,再与稀盐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消耗相同浓度的盐酸一样多 B.消耗同浓度的盐酸后者多C.与盐酸反应后相同条件下收集的气体一样多(不包括加热生成的)D. 与盐酸反应后相同条件下收集的气体后者多。
2013年安徽省怀远县包集中学高一化学教案《碳的多样性》3(鲁科版必修1)

碳的多样性教学目标;了解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和性质,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
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复习提问]:如何鉴别一种固体物质是Na 2CO 3还是NaHCO 3?碳酸盐和碳酸氢盐之间如何转化?(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1)碳的循环图:(2)溶洞及石笋、钟乳石的形成: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 3+CO 2+H 2O =Ca(HCO 3)2 Ca(HCO 3)2= CaCO 3+CO 2+H 2O(3)温室效应:2、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1)高炉炼铁原料:焦炭、铁矿石 高炉煤气的主要成分:CO 、CO 2、Fe 2O 3、N 2等CO 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C+O 2= CO C+ CO 2 = 2CO还原铁的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Fe 2O 3 +3CO ∆ 2 Fe +3CO 2(2)木炭燃烧:C+O 2= CO 2 2C+O 2=2CO 2CO+O 2=2CO 2 C+ CO 2 = 2CO生成水煤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2O=CO+H 2思考:如何防止煤气中毒?提示: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冬季室内燃煤要安装烟囱等(3)水垢的形成:有关化学方程式为:Ca(HCO 3)2∆CaCO 3 ↓+CO 2↑+H 2O 思考: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提示:加入酸,可以将CaCO 3物质等溶解(4)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间的转化碳酸加热;加碱碳酸盐 碳酸氢盐小结: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对人的生活、生产来说意义重大。
课堂练习:1.(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明朝诗人于谦的著名诗句,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变化有个,分别是:。
(2)古代的“药金”外观与金相似。
常被误认为是金子,其冶炼方法如下:将碳酸锌、赤铜(Cu2O)和木炭混和加热至800℃,得到金光闪闪的药金。
药金的主要成分是。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碳的多样性教案

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二、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2、查阅资料,了解C60、碳纳米管的用途,大胆想像,对于C60这种结构独特的物质,化学家们可能进行哪些研究工作?3、设计活动探究方案(二)教师准备1、将学生每四人编为一组;2、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3、针对学生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配合实验老师准备实验器材与药品。
《1、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安徽省省级优课)

两种重要的含碳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1节一、教学分析本节课在学生们学习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电解质、离子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两种重要的含碳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方法积累,完全有能力完成合作探究。
本节课从“矿泉水变果汁”的小魔术激发兴趣,通过介绍VC泡腾片以及苏打水的成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为研究物质性质提供生活经验。
在物理性质的教学中学习了两种盐的俗名、色态、溶解度差异。
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化学性质的教学上,通过设计一系列学生探究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探究等浓度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区别,学习两种盐与盐酸反应的异同点,让学生理解碳酸钠与盐酸的分步反应的;通过数字化实验系统探究碳酸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让学生意识到碳酸钠可以转化成碳酸氢钠;通过同时加热两种固体,对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最后通过演示碳酸氢钠与氯化钡、氢氧化钠的反应,实现在溶液中由碳酸氢钠转化为碳酸钠。
结尾时,学生通过总结梳理,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相互转化。
通过拓展作业,让探究在课外得以延伸。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与差异。
2.掌握碳酸钠与酸的分步反应。
3.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间的相互转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提升操作技能、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增强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体验分工合作的乐趣,在交流评价中养成严谨、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的差异教学难点:碳酸钠与酸的分步反应,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四、教学方法科学探究启发式教学五、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学生6人一组,每组药品:固体碳酸钠、固体碳酸氢钠、0.5 mol/L Na2CO3、0.5 mol/L NaHCO3、饱和碳酸钠溶液、0.1 mol/L HCl 、酚酞试液、PH试纸、玻璃棒、玻璃片、试管若干、试管架、滴管、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教师准备:0.5 mol/L Na2CO3、0.5 mol/L NaHCO3、0.1mol/L NaOH、0.1 mol/L BaCl2溶液、澄清石灰水、小烧杯、VC泡腾片,苏打水、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试管数据采集器、电导率传感器、浑浊度传感器。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案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了解碳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 知道含碳化合物种类及其分类,能说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并比较其差异,
2.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归纳,多媒体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了解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和性质,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
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复习提问]:
如何鉴别一种固体物质是Na 2CO 3还是NaHCO 3?
碳酸盐和碳酸氢盐之间如何转化?
(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碳的循环图:
(2)溶洞及石笋、钟乳石的形成:
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 3+CO 2+H 2O =Ca(HCO 3)2 Ca(HCO 3)2= CaCO 3+CO 2+H 2O
(3)温室效应:
2、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高炉炼铁
原料:焦炭、铁矿石 高炉煤气的主要成分:CO 、CO 2、Fe 2O 3、N 2等
CO 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C+O 2= CO C+ CO 2 = 2CO
还原铁的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Fe 2O 3 +3CO ∆ 2 Fe +3CO 2
(2)木炭燃烧:C+O 2= CO 2 2C+O 2=2CO 2CO+O 2=2C O 2 C+ CO 2 = 2CO
生成水煤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2O=CO+H 2
思考:如何防止煤气中毒?
提示: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冬季室内燃煤要安装烟囱等
(3)水垢的形成:
有关化学方程式为:Ca(HCO 3)2∆CaCO 3 ↓+CO 2↑+H 2O
碳酸
加热;加碱
碳酸盐 碳酸氢盐
思考: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提示:加入酸,可以将CaCO3物质等溶解
(4)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间的转化
小结: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对人的生活、生产来说意义重大。
课堂练习:
1.(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明朝诗人于谦的著名诗句,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变化有个,分别是:。
(2)古代的“药金”外观与金相似。
常被误认为是金子,其冶炼方法如下:将碳酸锌、赤铜(Cu2O)和木炭混和加热至800℃,得到金光闪闪的药金。
药金的主要成分是。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
生CaCO3 白色沉淀的质量与通入的CO2体积之间的关系曲线。
请回答:
(1)OA段曲线与AB段曲线所表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OA ;
AB 。
(2)A点处已参加反应的CO2与Ca(O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B点处溶液中存在的浓度大的两种离子是和。
(填离子符号)
(4)将B点处生成的溶液煮沸,可见到的现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