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精品)

合集下载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9篇)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9篇)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9篇)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 1教材简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一个幽默机智的九岁小男孩用巧妙的语言应答客人的故事。

本文篇幅虽小,但是精炼,出色地展示了小男孩语言的精妙,有利于学生初步接收文言文。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读懂读准课文。

2、正确理解和书写生字词。

3、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能在生活中发现精妙的语言,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体味文中语言的精妙。

2、在生活中运用精妙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关于语言的小故事,大家想听吗?繁华的街道上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家。

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很多行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便离开了。

后来一位法国著名诗人也经过这里。

他看了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盲老人叹息地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

”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诗人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__“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开了。

晚上,诗人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情况。

盲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诗人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下午给钱老人家的人多了呢?“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有非常浓厚的情感色彩。

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你们说诗人的语言是不是很精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语言也是同样精妙的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根据注音__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

2、抽读,指名读,齐读,引导学生读准课文。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优质ppt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优质ppt课件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 其:(

(2)为设果
设:(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指以示儿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三、孔君平说杨梅是“君家果”的原因是(
)。
四、我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 )的人。
镂空背诵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诣其父,
( ),(
)。为设果,( )。孔指
以示儿曰:“(
)。”儿应声答曰:“

)。”
道旁苦李①
王戎七岁,尝②与诸小儿游,看道 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③走④取之, 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 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课堂小结
快来说说这节 课你有什么收 获?
教学模板PPT
语文S版 二
每个人对于学习,都有年级着上不同的
方法。有些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 人,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在学习中不断运用才能真正成为 学习的主人。
……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 平诣(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 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 子家禽(qín)。”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现代:指人工养的鸟类动物,如鸡、鸭、鹅。
古代:家里养的鸟。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新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优质课件

新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优质课件

21 杨氏之子
周 总
有一次,周总理在接见来访的美国外
理 交家基辛格时,基辛格故意发难说:“为
的 故
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都低头弯腰的,不像
事 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的?”
周总理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美国
走的是下坡路,我们中国走的是上坡路。”
这位以语言尖刻而著称的美国外交家当时
哑口无言,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杨氏之子的言外之意:
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 那么(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
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 那么(杨梅也就不是我家的水果 )。
52%
这就是 语言的 艺术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译为:“孔雀是
先生您家的鸟啊。”如果加上“未闻”则译为:
“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
随手关灯很容易,积少成多省电力 米粒虽小犹不易,莫把辛苦当儿戏
课后作业2
1.完成教科书课后练习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作业。
下 课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很高兴和你再次相遇。满足您的需求,能够帮到你 是我最大的快乐。愿在知识的海洋里,你我携手共同进步。请您阅读此文 章后,对该文档进行点赞或留言。文档如有不妥或需改进的地方,请您告 诉我,我将尽快更新或完善,以便更好的提高文档质量,为您服务。在此 我深表感谢!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你的宝 贵意见,是我前进的方向。其目的是文档能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是 一点点,我也倍感欣慰。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愿你我相伴。共同欣赏沿途 的风景,走向美好的未来。
21 杨氏之子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 雀是夫子家禽。”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精美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精美教学课件

“禽”指的是孔雀。
古今异义
古义:在这里是两种意思,即“家”和“鸟”;

现义: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指家里养的那些鸡、鸭、

鹅等。


读了课文后,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人 物
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明伶
分 析
俐,反应速度快,口才好的
孩子,同时也是一个幽默,
讲礼貌的孩子。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杨氏之子的机智幽默?
拓展发散
拓展二
拓展一
课堂练习
一、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孔君平诣(zhǐ
·
√yì)其父,父
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
wÏi)
设果,果有杨梅。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惠:①受到的好处。②敬词。③智慧。 甚聪惠( ③ )
·
2.其:①其中。②他,代词。③那,那个。 孔君平诣其· 父( ② )
《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魏晋名
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是
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依内容

可分为“德行”“语”“政事”“文
说 新
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有若

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
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书
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
话题二: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 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 们难道就说了两句话吗?展开想 象,他们还说了些什么?一定要 通过对话描写把杨氏之子的聪慧 表现出来。
板书设计
孔君平
拜见其父、逗 巧妙回答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精品教案范文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精品教案范文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精品教案范文3篇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

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精品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精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

3、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具准备:幻灯片学生准备:收集古代幽默小故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进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

我们先去认识谁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言简意赅。

二、读通课文,读懂故事1、下面请同学们再读几遍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现在开始。

2、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句子。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

结合课文的理解,说说课题怎样理解更为准确。

三、熟读课文,体会语言的妙处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言精妙?精妙在哪里?你从他们的对答中体会到了什么?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课件
示:给……看 曰:说。 此:这。
句意: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随着 声音,马上 。
未闻:没有听说。 家禽:您家的鸟。
句意:孩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
是先生您家的鸟。”
译文
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 聪明。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 叫孩子出来。孩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 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 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句意: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 常往,他和孩子也很熟 。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拜访。
乃:就;于是。
句意: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 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为设果,果有杨梅。
为:替、给。 设:摆放,摆设。
句意:孩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 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
《杨氏之子》
目录
CONTENTS
导入
感知研读
课堂演练
小结
2
导入
杨氏之子 杨: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目这样介绍自己或同桌 。
谈话导入
说话的艺术
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来交流,精炼 的语言能促进沟通,机智的语言能化解 尴尬,幽默的语言能愉悦身心。
再读课文,思考: 你认为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幽默风趣表现在哪儿?
主要表现在他回答孔君平的话语上 。
杨梅 孔雀
都 在 杨氏之子 姓 氏 上 做 文 孔君平 章
孔雀是夫子家禽。
肯定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否定

人教版小学语文《杨氏之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杨氏之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杨氏之子》课文原文及赏析《杨氏之子》课文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赏析:
《杨氏之子》是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一篇短文,主要描述了梁国一个九岁的杨姓孩子的聪明才智。

文章开篇便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简洁明了地介绍了人物和其特点。

接着,故事以孔君平拜访杨氏子的父亲为引子,父亲不在,杨氏子被唤出接待客人,展现了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待人接物的礼仪。

在招待孔君平的过程中,杨氏子为他设果,其中有一种水果是杨梅。

孔君平借此机会,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此是君家果。

”这是一句巧妙的双关语,既指杨梅是杨家的果实,又暗示杨氏子与杨梅有某种联系。

而杨氏子的回答更是机智绝伦,他立即回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也是一个双关语,一方面回答了孔君平的话,表示自己并未听说孔雀是孔家的家禽,另一方面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反驳了孔君平的玩笑。

整个故事通过一次简单的对话,展示了杨氏子的聪明才智和机敏反应,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古代儿童教育中的智慧和幽默元素。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哲理,是中国古代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

五年级语文下册10《杨氏之子》文言文原文翻译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10《杨氏之子》文言文原文翻译新人教版

杨氏之子文言文原文翻译导语:《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杨氏之子文言文原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词句与词语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

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

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非常。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曰:说(3)对题目的理解杨氏之子杨氏:姓杨的之:助词,相当于“的” 子:儿子把它连接起来.整个意思是: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自行进行文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出示文言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幻灯出示文章)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吗?文言文和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难理解。

小结: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

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

2、那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文言文看似很短,但不像我们平时的课文那么好读。

怎么读好它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

二、借助停顿符号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

刚才老师注意听了一些同学的朗读,有些同学读时磕磕绊绊、一顿一顿的。

而有些同学读得流畅通顺,说说你有什么方法吗?生交流。

2、确实读文言文我们要注意恰当的停顿,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试着再读一读。

(让学生在书上做好停顿记号)幻灯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文中共有五句话,老师请五个同学读。

正音,注意学生的停顿。

第二句:“诣”是生字,会读了,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个“诣”是拜见没错,但它不是拜见一般的人,专门指拜见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长辈。

)第三句:“为”读四声,这里省略了谁为谁?第四句、第五句:都有一个“曰”,要读出说的语气。

第五句:“应”读四声,表示很快接着别人的话。

“禽”是生字,在这里是鸟的意思,有一个成语叫——飞禽走兽,不是家禽的意思。

4、谁愿意来读一读全文。

三、自解意思,初述大意1.师:真了不起,刚接触古文,就能把古文读得这么好,这么流畅。

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读懂它?预设方法一:先把每个字的意思搞明白,再弄懂每句话的意思;预设方法二:看注释;预设方法三:联系上下文理解;预设方法四:看课文插图理解;预设方法五:也可以在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预设方法六:……2.师:请你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一会我们来交流。

3.师:你读懂了吗?会说每句话的意思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课件出示)孔君平诣其( )父此( )是君家果( )为( )设果师:短短的时间里这么难理解的文言文句子居然能自己读懂它,实在让人佩服!但是到底懂不懂,下面这个环节就见分晓了。

四、读懂课文,体会“聪惠”1、这个姓杨人家的儿子怎么样?请同学们读第一句,你了解到了什么?(姓杨人家的儿子是梁国人,当时只有九岁,非常聪明。

)短短的一句话,让我们了解到了杨氏之子生活的国家,以及年龄、性格特点。

“甚聪惠”的“惠”通“慧”,“甚聪惠”的意思是非常聪明。

那么,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孩非常聪明呢?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体现“杨氏之子”聪惠的语句。

幻灯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那他聪明在哪儿呢?(1)“儿应声答曰——”说明他反应很快,思维敏捷。

(不假思索地回答)(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

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

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言外之意——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

这说明他很会听。

(3)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回答得很巧妙。

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叫做——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说明他很会说,善于言辞。

像这样的人,我们说他是——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对答如流、能言善辩。

师相机板书:会听、反应快、会说。

分角色读对话。

3、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

我还有个问题,“甚聪惠”的“惠”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老师查了《辞海》,发现“惠”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顺;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

(幻灯片出示)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

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

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课文,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

生细读。

指名答。

(1)“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

当时的情况是——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那他就是小主人了。

那他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果有杨梅”,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止有杨梅。

“设果”,就是摆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是称不上摆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孩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懂得待客之道。

再往下看,还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事、有礼貌的孩子?(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很有教养。

古人说话真是有礼貌,孔君平用了“君家”来称呼“杨家”,表示尊重。

(3)“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

“未闻”的意思是——没有听说。

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幻灯出示: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较一下,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

这样回答就——(不得体。

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 )用了“未闻”这样——(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不让对方难堪,又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

)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

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4、此时,孔君平不禁会赞叹,用文中的一个词是——甚聪惠!怪不得人们赞叹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读懂了文章,那能背下来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下来。

(生自由背诵课文)指名背诵课文,最后全班一起背《杨氏之子》。

五、拓展阅读。

1、那你知道《杨氏之子》是哪本书里的故事吗?(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这本书里还有一篇《徐氏之子》,幻灯出示: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讲的也是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1、请同学们读一读,注意恰当的停顿,做一做记号,读好文章。

还要借助注释了解意思,说一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指名读,并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

(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

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3、孩子的回答太妙了,妙在哪里?(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

)五、课外作业。

把《杨氏之子》和《徐氏之子》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会听聪反应快杨氏之子会说惠有教养有礼貌反思:《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所以让孩子们能够读通、读顺、读懂文章,培养孩子的语感,对孩子进行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策略指导是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读,在读中学,读中悟。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通文言文是一个重点。

我先放手让孩子自己读文,在学生充分朗读之后,请同学朗读,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然后是朗读的停顿,“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我先让同学朗读比较,并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让他们发现异同,然后自己发现。

特别是“家禽”“家/禽”,因为古文中的家禽和现代意义的家禽理解不同,但学生对此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不能理解,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

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孩子再读课文,引导孩子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表述上的不同。

孩子能用白话文翻译文言文,对文章能够整体把握。

虽然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是我在设计的时候还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

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在学习中,孩子们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到了,文言文语言简练,朗读有些拗口,字义和现代有所不同。

文章中杨氏子的语言非常巧妙,但是让孩子就文中的两句对话就体会语言的艺术的确很难。

为了把这个主题深入下去,我在开课的时候就出示了罗斯福的故事,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

这样孩子对于语言的艺术感受就深切了一些。

而课文中杨氏之子的回答则抓住了杨家小儿的反应敏捷,迅速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义,并马上联想到孔君平的姓与孔雀一样,于是用孔雀来回答,但有没有正面否定孔君平的回答,也是话中有话,言尽而意无穷,这就是妙之所在。

孩子在体会的时候先是有些不大明白,但随着深入学习,细细品味,最终恍然大悟,这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趣之处。

我发现学生再读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自己感觉对学生放得还不够开,在教学中还总是在“告诉”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但是看见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非常高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