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北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北师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教学要求大体要求:明白照相、电影在中国的显现和进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号的大体史实;了解清末民初衣饰的转变。

提升要求:为何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转变?二次备课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形。

教学难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缘故。

三、教学设计【情景导入】【自主学习】1.照相术是世纪年代,传入中国。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2.中国自己拍的第一部影片是年拍的京剧《》,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3.①1912年,发布,要求留有发辫者,限期剪去辫子。

②废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称号,规定职员一概改称,民间一般称号改成“”或“”。

这些表现了追求的愿望。

4.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的首选服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

女士服装开始流行,它是现代的雏形。

【合作探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缘故是什么?四、课堂小结五、教学要求题【大体要求题】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发布法令,废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称号,规定民国政府职员之间一概改称职务,民间一般称号改成“先生”或“君”。

这表现了()A.自由思想 B.平等思想 C.博爱思想 D.合作思想2.社会习俗转变深刻反映了时期变迁,右图所示服装开始显现于()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后3.下列不属于民国时期转变的风俗是()A.剪辫B.火化C.放足D.握手【提升要求题】4.衣饰、称号的演变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类文明的进展进程。

认真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衣饰和称号转变:图A_________时期长袍马褂图B_________时期西服与旗袍请回答:(1)判定图A、图B反映的时期。

(2)图A、图B衣饰、称号发生了专门大的变化,请说明其缘故。

5.清末民初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转变的表现有哪些?六、教学反馈。

11、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教案

11、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改变等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了解对社会的影响。

3. 对古今旗袍进行对比,培养对比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美的鉴赏力。

4,。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教师加以引导,根据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法令的出台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原因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挽救中国,从各个途径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历史上都有过哪些尝试和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通过对百年中国历史的回顾,学生们再一次深刻地感悟到,在这些探索和变革中,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了艰难的起步,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生活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这些都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而引发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你想更确切的了解它吗?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还有哪些变化?让我们一起走入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案标题: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目标:1. 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2. 分析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不同群体的影响;3. 探讨如何应对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内容:1. 社会生活的定义和概念;2. 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原因;3. 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4. 社会生活变迁对不同群体的影响;5. 应对社会生活变迁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兴趣和思考。

知识讲授:2. 介绍社会生活的定义和概念,让学生对社会生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 分析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变迁的动因和背景。

讨论与思考:4. 分组讨论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案例。

5.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案例分析:6. 提供不同群体的社会生活变迁案例,如农村居民、城市工人、青少年等,让学生分析不同群体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思维拓展:7.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社会生活的变迁,提供一些方法和策略,如适应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

总结与评价:8.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9.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鼓励学生思考更多关于社会生活变迁的问题。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社会生活变迁的素材;2. 社会生活变迁案例资料;3. 分组讨论和展示的工具。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表现;2. 学生对案例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回答;3. 学生对应对社会生活变迁的方法和策略的理解和应用。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2. 设计小组项目,让学生针对某一群体的社会生活变迁进行深入研究和呈现。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等,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人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教师加以引导,根据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法令的出台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原因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方法:以练习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发言同学的讲述开展讨论。

如:1.照相术是何时传人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2.电影刚传人中国时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3.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人了中国并得到发展说明了什么?4.剪发辫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5.改称呼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6.中山装是谁创制的,你能说说它的特点吗,7今天的旗袍是如何发展而来的?最后,以讨论“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一题作为本课小结。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芹池中学吕卫兵【课标要求】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3、【学习重、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学习方法】分析资料、讲述事例、合作探究、体会变化【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引展示目标,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用精神生活娱乐思考: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变化说明了说明?二、交流展示(分享自学成果)三、合作探究(解难释疑)1、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象味道还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2、收集过去的布票、粮票或其他购物票证,思考为什么以前非要用这些才能买东西?四、巩固提升1、记一记2、课堂练习1、我国人民生活整体进入小康社会是在()A、20世纪80年代B、20世纪90年代C、20世纪末D、2010年前后2、下列选项中,属于改革开放前出现的现象的是()A、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吃绿色食品B、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C、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占了一定的比重D、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3、下列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①人们上网浏览、发E-mail ②人们使用粮票、布票购买东西③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4、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人们的生活方式变革,观念进步B、城乡人民收入大幅度增长C、国家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D、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5、你认为改革开放前,粮票的流通是由于:A、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B、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C、商品经济的产物D、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供应匮乏6、材料分析题:材料一:60年代,城镇居民定量每人21斤,有人饿车了浮肿病。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复习过程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复习过程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课共包括三个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服饰的变化。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3.了解清末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4.分析“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培养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图片和影像资料,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

2.课后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必然会引起人类生活的变化,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2.旗袍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之一,今天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学习重点】本课的内容为《社会生活的变迁》,因此知道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对于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来说,是一个难点。

服饰的变化是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反映,因此,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节课的又一个难点。

【学习方法】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采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教辅工具】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设计思路】新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因学设教的学习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本着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运用屏幕展示图片以及播放电影片断,感受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本节课的有关问题,使学生对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变化形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掌握我国社会主要历史时期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2. 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3. 我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4. 社会生活变迁中的重要事件与人物5. 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启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脉络,重要事件与人物。

2. 教学难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历史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脉络、重要事件与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社会生活变迁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和历史启示进行讨论。

4. 参观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遗址,直观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思考。

2. 讲解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介绍我国古代社会的生活习俗、礼仪制度等,分析其特点。

3. 讲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介绍我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过程中,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4. 讲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和发展。

5. 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以及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 介绍社会生活变迁中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讲述在社会生活变迁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和人物。

7. 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启示: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变迁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生活提供借鉴。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意义。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我国社会生活变迁历史的了解程度,包括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文化素养的提升。

2. 评价学生对社会生活变迁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作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关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内容,并做好笔记,加深对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特点的理解。
要求:阅读过程中,注意把握历史变迁的脉络,关注社会生活的细节,思考背后的历史原因。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探究历史现象。
3.提高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关键时期的认识,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变迁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5.教学反馈:
(1)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增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一组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老照片,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变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照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变迁?这些变迁背后有哪些历史原因?”
b.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适于的学段/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从服装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同学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及见面怎样打招呼,来体现社会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通过调查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掌握的程度,具备的能力。

初二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加上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新潮、开放,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

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2、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开发教材的伸缩点,使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教育。

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的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一)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准备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印发与本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部分资料。

学生准备:2、采访社区的老人,了解当时社会变迁情况。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和图片等。

(二)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在每一位学生的显示屏上都播放着一组组学生活动的精彩画面。

(将学生军训时期、运动会上、以及各类活动时摄下的精彩镜头或拍摄的照片压缩成光碟进行播放,旨在激活兴奋点,激增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这些生动而精彩的画面,你有什么感想?学生: a: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b:感谢摄影和照相技术的发明,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美好的瞬间。

教师: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真是丰富多彩,那么你们知道照相和电影在我国是如何出现的吗?知道中山装、旗袍的演变过程吗?学生:回答略(教师给以适当的激励性评价)教师:这些都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而引发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你想更确切的了解它吗?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还有哪些变化?让我们一起走入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新课(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师设计疑难照相术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电影刚传入中国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发展,说明了什么?通过组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照相与电影的出现”,目的是使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并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家乡的变化相联系,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二)“箭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变化”探究变迁:观看一组服装的图片(马褂、旗装、旗袍、中山装和西装),并请学生自由表述,例如:说出图片中服装的名称及其来历;服装反映的是什么时代;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是:中山装与旗袍,具有生命力。

看多媒体图片一组,反映出近现代名人都穿民族服装。

观看另一组图片(清末、民初男女头像各一),并请学生观看图片后,让学生自由搭配图片,而且要求反映真实的历史,并能说明理由。

从发式的演变过程,突出这种变化的进步性。

小组讨论: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发式、服装的变化有什么好处?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突出社会在发展和历史在不断进步,并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美”要符合时代的特征。

通过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两组,及剪发辫的图片,深入探究。

自由提出问题,生生答疑、师生答疑,并及时进行点评,采取生生评价。

例如:既然剪辫子有好处,那么当时为什么有人(包括一些留学生在内)不愿意剪辫子呢?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如果观点不一,可以互驳,说明原因。

归纳结论:把剪辫子看作是革命的标志。

小组探究:从服饰的变化中,反映了历史怎样的变迁呢?再一次突破难点,反映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逐步培养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知识拓展请同学分成三组,每组派两名同学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见面怎样打招呼,要求符合历史,并注意称呼与礼节。

学生两分钟时间进行准备,同时多媒体出示具体要求。

为了体现公平性,采取抽签的方式来决定选择哪一个历史时期服饰和称呼的变化。

请大家看看称呼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除了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的变化外,还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先让学生自由表述,然后组织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每一小组汇报结束后,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汇报小组提出问题。

汇报小组的成员给以解答。

(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指导,进行调控)老师:(屏幕显示)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3.课堂小结(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归纳,完成对本课的总结)教师组织学生探究: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进行归纳总结,作为本节课的小结。

结束语:历史就象一条小溪,从我家流到你家,记载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愿我们每一位同学为历史的小溪画上精美的一笔,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4.课堂练习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气息、新事物,除了教材上介绍的几方面以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吗?可以以史实资料或图片说明。

(可以借助网络)5.板书设计照相与电影出现剪服发社会生活的变迁饰辫的变改称呼化六、评价现在我们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来一次精彩回放,看我们本节课各方面表现精彩的有哪些同学?哪些地方?教师对学生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引导补充,如:哪一组材料组织的最好,汇报的最精彩、最有创意等等。

每组的汇报提纲是否简洁明了,逻辑性强每组汇报成果时的创意是否独特、新颖、有立意。

回答问题时,答对给小组加分参与同学多的小组整体加分(旨在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充分发挥互评的作用)七、教学自我反思本节课用“照相与电影的出现”、“箭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变化”三个子目来说明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通过一连串的问题设计,情景再现以及巧妙的过渡,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究把第二个子目“箭发辫改称呼”与“服饰的变化”相融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愿组合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和当代,不同的服饰,见面怎样打招呼。

目的是让学生从了解当时的社会称呼、礼节和服饰的变化,反映出社会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这样很容易就突破了难点。

同时,用表演的方式,可以把枯燥的历史史实通过学生生动、有趣的表演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新奇、有趣的笑声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达到“寓教于理”、“寓教于乐”的效果。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历史是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学生往往不感兴趣。

但如果教师将历史与现实结合,那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所以关注现实就是历史教育的落脚点。

历史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时,应该有意识地将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为学生架起一座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引导学生认识昨天,感悟今天,把握未来。

附一印发资料部分内容材料一 19世纪晚期,照相术在清朝的宫廷十分盛行,慈禧太后、末代皇帝溥仪和末代皇后婉容等都十分喜欢拍照片。

特别是慈禧太后,她一生共留下七八百张照片,其中有生活照,也有化妆照,她有自己专门的照相师--裕勋龄(附裕勋龄人物像),她对摄影术的好奇,使我们看到了慈禧太后晚年的生活。

不久,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了照相馆,拍照留影逐步融入社会生活。

照相的传入和运用,和正在发生着巨变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同步,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它锁定的瞬间即逝的历史片段,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大量的有关图片请参阅网站中设的“历史图库”)材料二“西洋影戏”----是中国人对电影最初的叫法。

“西洋”指电影是外国人发明的,“影戏”是中国人自己的叫法,取自于中国传统的“皮影戏”一词。

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纸(皮)影戏和走马灯,盛行于民间,甚至流传到中亚和欧洲,这被认为是电影的前身。

但是电影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它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结果,是欧洲人发明的。

1878年,美国摄影家梅勃里奇把12架照相机放在马跑的路面上间隔相等的12个小屋,将快门拴在细绳上,细绳横在路中央,当马跑过时,每碰断一根绳子,便拍下一幅照片,把这些连续拍摄的照片放在幻灯机上放映,于是一张张静止的照片便成一匹奔跑的马。

这种活动照相的出现开始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了。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一家地下咖啡馆举行了他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公开放映,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电影诞生的日子。

材料四中国的电影事业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是萌芽时期,1917年,我国有了第一所自己的电影企业——“商务印书馆影片部”,到了30年代,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1931年,还诞生了我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附剧照),同期还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和电影作品(附电影剧照①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1913年在电影《庄子试妻》中饰演丫环的剧照,这也是我国第一部送到国外去的影片;②1920年梅兰芳演《天女散花》剧照;③1934年阮玲玉主演影片《神女》的剧照。

)照相与电影在中国出现和发展,是中国与世界交流和共同发展的一个表现,它们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色彩.关于剪发辫改称呼材料一发辫的由来----中国古代的人们笃信儒家关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教训,男子与女子一样蓄发不剪,或披散于肩,或束于发顶,这种汉民族的风俗经历了四千年,没有太大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