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刘亮程)
高中语文 寒风吹彻课件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乡村哲学家”刘亮程
他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 家”。他的文字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家园意识,回归了人 的困境,“人本”的困境,富有人生哲理。
第二十六页,共39页。
拓展阅读:刘亮程作品
《对一朵花微笑》 《与虫共眠》 《狗这一辈子》
第二十七页,共39页。
第十页,共39页。
路人、姑妈和母亲
对于人生中所有的寒冷,别人的 温暖只能是杯水车薪。时间让每个人 逐渐进入生命的冬天,进入了最后的 岁月。生命渺小、孤独,充满了伤痛 和荒凉。
第十一页,共39页。
作者在《冯四》里说 “一个人一出 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 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 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 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 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 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种样子——比他们更好 或更差劲。”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 一生都要经受寒风吹彻,无法逃避。
• 对一朵花微笑 •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
滩草惹笑了。 •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
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 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 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 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第二页,共39页。
1、读准字音:
脊背( )凉飕飕( )柴垛( )梭梭( )
凛冽( )暄暄 ( ) 趟河( ) 双鬓( )
2、理解词
杯水车薪(
)
《寒风吹彻》ppt课件

总结课文
▪ 这是1篇抒情散文,但既非纯粹地写景也非直接 抒发情感,而是以1种独特的方式将情境与情感 联系起来 寒冷的冬天,在光线暗淡的屋内围抱 火炉,散漫地回想1些人与事——从1次寒夜的 经历、1个冻死的陌生人、在冬天死去的亲人 和年迈的艰难地抵御着冬天寒冷的母亲,直至 黑夜完全降临 他在艰难岁月里对生命的独特 的感受,笔调凝重而不压抑,沉郁而不悲伤,在流 畅的叙述中带有1点淡淡的凄凉.
▪ 就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样面对历史 的长河,人是何等的渺小,何等的孤独,以及这 种孤独所带来的伤痛和荒凉,时间让每个人 进入生命的冬季.进入最后的岁月.
小结 将“寒风吹彻”的阅历集中于“310岁的 我”1个冬天的时段,而将“104岁的我”、 “310岁的我”之后的内容穿插其中 “310 岁的我”之后的岁月是“我”不曾经历过的,
思路梳理
▪ 1.大雪无法躲避: ▪ 渲染环境 ▪ 2.严寒冻坏腿骨: ▪ 具体叙事 ▪ 3.老人难熬冬天: ▪ 侧重写人 ▪ 4.寒风吹彻岁月: ▪ 揭示寓意
▪我
▪ 屋内 脊背却依旧凉
飕飕的
▪ 内心深处
▪ 野外
1股寒风阵阵
袭来
冻坏 腿骨
▪ 路人 ▪ 姑妈 ▪ 母亲
▪ 他的寒冷太巨大
浑身上下只剩 下
▪ 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做父亲的根本无暇顾及1个14 岁少年在寒风肆虐的荒漠独行中所体验到的凄楚 和绝望,他给予儿子的只是1句略带责备口气的询 问;104岁的孩子居然已经学会了独自品味自己 的伤痛;贫寒使亲人间的温情消遁于无形,所以 年老多病的姑妈1直没有等到母亲带来的温暖
既然可以为母亲挡住1丝寒冷,是否也就意味着可 以帮助母亲 让她不用1个人孤独地过冬
▪ 既然“我”意识到了情感交融对于年迈的母亲的 重要性,感觉到了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为 什么“我”仍然无能为力
(49)《寒风吹彻》赏析

(49)《寒风吹彻》赏析刘亮程,被当代文坛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个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他的散文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动人真情的力量。
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复杂多变的修辞表现技巧,在他的文章中文体的界限不再明显。
所有的人物事件都像一条蜿蜒曲折的溪流被缓慢的叙述出来,不再去过多地计较顺序与位置;一切的感悟与情感都像山间缭绕徘徊的云雾,静静地蔓延开来,没有了急促与激烈。
刘亮程曾经是沙湾县的一个农民,他的创作生涯是先学诗再学散文,诗名未成便改写散文。
在他的文章中不难找到诗与散文的影子,我们也不难感受到一位勤劳的农民对自己故土家园的淳朴感情。
他的文章最为感人的地方就在于情真意长,这种真诚的感情正是通过一种诗性的表达,才让他的文章在当代文坛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刘亮程可以被称为乡土型作家,他的文章取材都集中围绕在一个名叫“黄沙梁”的村子。
“黄沙梁”之对于刘亮程犹如“马孔多小镇”之对于马尔克斯、“高密东北乡”之对于莫言,那片平凡的土地是刘亮程的血沃之地与文学王国。
如果把视野拓展开来,故乡,早已不仅仅是地图上所能标识出来的那块地理区域,在文学中它成为了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文化符号。
刘亮程的文章对自己的故乡做出了非常形象的解读,一阵风,一场雪,一道沙梁,一堵墙及其他零碎破烂的东西,都承载了作者本人内心最为动人的幽情。
原因无它,只因为它们曾和作者及作者的亲人或祖辈一起生活过,它们或许充当过生活的道具,也或许充当过生活的障碍物,但是无疑它们又是作者生活的见证者。
莫言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有远离故乡,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故乡。
”刘亮程笔下对故乡的描写的确有着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正如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对故乡的描写采取了一种“让描写对象不太靠近‘镜头’,又不远离‘镜头’,这一笔法颇类似于风景照的摄影方式”。
①可以说刘亮程所有的作品都保持着一种淡淡的乡土气息,如果说刘亮程所有的作品是一部田园组诗,那《寒风吹彻》就是其中一首质朴醇厚的冬季诗篇。
寒风吹彻

作者从所想的人和事中,体味到了“冬 的寒冷”、“冬的寒风吹彻”。作者想到了 哪些人和事?
寒夜冻坏了一条腿的十四岁的我,冻死在 雪地里的路人,在冬天死去的姑妈,生命冬天 已经来临的年迈母亲。
作者写了“现在”的我,“过去”的我,那 么“未来”的我呢?作者有没有展示?作品是如 何展示的? 提示:作者在《冯四》中说的那样“一个人一出 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 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 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 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 着你的全部过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种样子—— 比他们更好或更差劲。”
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 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 冬。我们帮不了谁。 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 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 两天烧的。
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 已经来临。
1、客观的气候的“自然寒冷” 。 2、贫弱者社会生存环境、状态的恶劣即“生 活贫寒”。 3、内心孤独、情感落寞的“精神寒冷”。 4、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衰老病死”。 一方面源自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物质的极度 匮乏,使生命裸露于寒风的威逼下,无法抵御 寒冷的摧残;另一方面,低劣的生存状态也极 度地驱散了人际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 独的煎熬。
生活中我们也会遭遇寒风的吹彻,面 对吹彻的寒风,“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既然温暖和关爱能帮助我们走出寒风, 试着从文中找出让你觉得“温暖”的句子。
讨论:有人说在本文作者的笔下,我们感受 到了生命的荒凉和苦涩,在漫天的寒风中, ◆“隐藏温暖……节俭的用于以后的爱情生活。” 生命是那么的无助和无奈,无疑,这些对生 命的看法是沉重的,基调是灰色的,结合全 ◆“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倒给他 文,思考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真的是这样悲 一杯热茶。” 观无奈吗?在其中是否还有些积极温暖的东 西?如果有,尝试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 谈谈他们在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 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
寒风吹彻 文本解读

《寒风吹彻》解读与教学设想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曹琳君《寒风吹彻》是出生在西北边陲的新疆作家刘亮程的一篇散文。
它被安排在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是什么让我们感动”这一抒情散文板块中。
在贫穷、落后、荒凉的小乡村黄沙梁,30岁的刘亮程在遭受寒风肆意吹掠的同时,获得了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感悟:人生是贯穿着苦难的,我们只能艰难而孤独地在苦难中跋涉。
这篇散文的教学难度在于:1、篇幅较长,全文共43个自然节,且叙事看似杂乱无章;2、语言苍凉内敛,内涵深厚,关于苦难的解读深刻含蓄,也颇有争议;3、题材是西北乡村生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距离感。
就连作家自己也说:“这篇文章选入课本是我没想到的,不是它不好……那些太寒冷的文字,可能不适合孩子阅读。
当然,把这样的文字呈现在中学生面前,说明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长大了。
”基于本文的这些特点,我在解读文本和教学设想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去做:1、立足文本,梳理文本,寻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要深入挖掘文本,必须先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
而关于抒情散文,曹文轩说过:“纯粹的抒情散文,严格地说,是没有的。
因为散文要么写景,要么状物,要么叙事,要么记人,所抒之情总会有所依附。
若单纯抒情,只有空洞的感叹。
”所以,面对一篇有深刻内涵的抒情散文,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从看似“繁乱”而又具体的人、事、景、物入手,寻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
文章第2段说,“我静坐在屋子里”,“围抱火炉,想着一些人和事”。
“我”想到了哪些人和事情?这个问题就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它的答案涉及到第4至42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通过快速浏览,可以概括出“十四岁的我在寒夜冻坏一条腿”(6—17节 )、“路人冻死在雪地里”(18~26节)、“姑妈在冬天死去”(28~38节 )、“母亲独自在冬天寒冷”(38~4l节 )这四件事。
教师小结:作者在这个冬日,在火炉边,立足于30岁的自己,想起了久远的四件事。
高中语文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寒风吹彻 含答案

第7课寒风吹彻一、作家作品刘亮程,生于1963年,新疆沙湾人。
当代著名散文作家.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2001年冯牧文学奖“新人奖”这样评论他,“刘亮程的写作赓续着中国悠久灿烂的散文传统.他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来自村庄和田野,以中国农民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荣衰,庄严地提示了民族生活中朴素的真理,在对日常岁月的诗意感悟中通向人的未来”.刘亮程汲取天山的灵性白雪,滋润如饥似渴的心田,积淀了丰富而深厚的生活素材.“扛着铁锨进城”的刘亮程以其纯净明澈的文字抒写着古朴村落的悠悠岁月。
代表作品有《风中的院门》、《晒晒黄沙梁的太阳》等。
二、相关链接在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类文章中,本文可以算是独树一帜的:质朴的语言,交错的叙述结构,原生态的生命特征以及卑微生活者的无可奈何,特别是那种贯穿全文的透骨寒冷,对生命的了解、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不曾经历的生活与生命的冷峻与严酷,让我们懂得在生命的寒风吹彻中唯一的办法是支付温暖并获取温暖。
1.识记字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凉飕.飕()②柴垛.()③蜷.缩()④跺.脚()⑤蜗.居()⑥吭.声()⑦凛冽..() ⑧吆.喝()(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①埋错误!②缝错误!③喝错误!④悄错误!2.辨形组词(先注音再组词)①错误!②错误!③错误!④错误!3.词语解释①蜷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②蜗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③凛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④漠不关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悄无声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⑥杯水车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1)暴发·爆发“爆发”:a。
寒风吹彻(节选)

不 同 , 文是 通过 “ 觉” 本 感 来兑入 景 物 的— —也 就是 说 , 的感 觉 人
成分 多 于景物描 写 ,景 物描 写是 感 觉的 附属 物 。本 文写景 不是
单单 地 写景 , 而是 将 景物 穿在人 物 的 动作 、 言 、 情之 中。这 语 心 写法 , 满在 场感 。 么是 在 场 感? 充 什 读者 可 以试 着跟上 刘 亮程的 描写, 做得 出动作 , 体会 得 出心情 。阅读 过程 中, 者是刘 亮程 , 读 也 是 读 者 自己 , 刘亮 程 的 悲 伤 就是 读 者 的 悲伤 , 者 的孤 独就 读 是 刘 亮程 的孤独 。 因为寒 意 太浓 , 个人 觉得 , 我 中学 生还是 不要 多看这 样 的文章— — 虽然刘 亮程 写得很 好 。
我 十 四岁 , 着 牛 车 去 沙 漠 里 拉 柴 火 。 赶 时 一 村人 都是 靠 长 在 沙漠 里 的一 种 叫 浚 的灌 木 取 暖 过冬 。 为 不 断砍 挖 , 因 有 火 的地 方 越 来 越 远 。往 往 要 用 一 天半
对 间才 能 拉 回 一 车 柴火 。 每次 拉 柴 火 ,
的雪 路上 其 他 牛车 的走 动 声 ,赶 车 人 约 的吆 喝 声 。只要 紧 赶 一 阵路 , 会追 便
一
块 骨 头 却 生 疼 起 来 , 我 从 未 体 验 过 的 一 种 疼 , 一 根 根 针 刺 在 骨 是 像
头 上 又 狠 命 往 骨髓 里钻 — — 这 种 疼 痛 感 一 直 延 续 到 以后 所 有 的冬
坏在 那段 天亮 前 的雪 路 上 了 。那 个 冬
缓 行 在 铅 灰 色 的冬 夜 里 。 种 夜 晚 天再 冷也 不 觉 得 。 那 因为 寒 风 在 吹 好 几 个 人 , 村 的 、 村 的 、 识 和 不 认 识 的好 几 架 牛 车 在 这 条 夜 同 邻 认 路上抵挡着寒冷。 而 这 次 , 野 的寒 风 吹 着 我 一 个 人 。 乎寒 冷 把 其 他 一 切 都 收 一 似
3 寒风吹(20140917)彻

9
第2节: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却依 旧凉飕飕的…… 自然的寒冷(天寒)
第12节: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 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侵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 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 心理、精神、灵魂意义上的寒冷(心寒) 第17节: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 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 情……而后整个人生。 天寒——心寒——人生寒 10
5
二、课文对四种被寒风吹彻的命 运故事是如何描写的?
1.十四岁的那年冬天“我”独自去拉柴火,腿被冻坏。
体味到寒风冬雪中的孤寂,独自品味伤痛。
2.路人的、姑妈的、母亲的寒风吹彻:
表现孤独、衰老、死亡。
6
讨论
雪(寒风/冬天/寒冷)在文中有什么寓意? A、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 B、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 C、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 D、生活的孤独无助、冷漠隔膜 F、物质贫困、苦难磨难、心境凄苦 ——有着丰富内涵的意象
3.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
4.姑妈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风吹彻。
5.母亲在年迈衰老中被寒风吹彻。
4
一、“我”在大雪天 漫想一些人和事情。
文中是如何描写大雪天“我”的状态的? “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 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 (“我”的生活状态是如此的贫穷和困窘。)
寒风吹彻
刘亮程
1
作者介绍
刘亮程,1962年出生在新疆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 里。长大后,劳动之余写过诗。后来写散文,大多写 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现在乌鲁木齐一家报社任 编辑。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作品还有《风 中的院门》《库车》等。
2
解题
“寒风吹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一:在这样一个雪天,“我围抱火炉,
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体味到了 “冬的寒冷”、“冬的寒风吹彻”,请阅读 课文,找出散文中不同人生阶段的“我”对 于冬的描写和思索。
1)十四岁以前的我(过去的我)
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 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 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 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 跳的年轻生命。
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 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 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提示:自然之冬,再严寒,还是可以抗拒的,如 多加棉衣保暖,多吃脂类储存能量,多烤火或用 气取暖,随着条件的改善,寒冷越来越不可怕了, 它是可以对付的。可做为人自身,的确也像大 自然一样,存在一个生命之冬,人总要面临衰老、 死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可奈何 的事情,人是无力回天的。
提示:儿女们不仅要给老人物质上的关怀,更
(12)、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
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 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 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提示:我的亲人,他们的生存状态,现在
还没有完全改变,他们还是孤独地生存, 依然经历寒风吹彻,他们还需努力,他们 还需帮助,他们还需反省,他们才能走过 冬天。
提示: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克服困难
与挫折,精神永远是第一位,姑妈的失败首 先失败在态度上。
(10)、她说:“你姑妈死掉了。”母 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 无关的事情。
提示:人们在存在状态极差的情况下,
已经习惯了孤独地生存,眼睁睁着亲 人离去,似乎连痛苦也已经不存在了, 表达了作者痛心之情。
文中写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
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你如何理解 作者的看法? 从特定意义上说,任何人的人生之舟和生 命之舵只能靠自己,你必须独立面对。
面对寒风吹彻我们能怎么样呢?
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
说:“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 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 严.……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 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 弟姐妹。”
寒风吹彻
刘亮程
作者介绍
刘亮程
当代散文家,1963出生于新 疆沙湾县一个叫黄沙梁的小村庄, 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这个小 村庄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在 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 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 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 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 违的自然生存。他的作品有: 《风 中的院门》《正午田野》《晒晒黄 沙梁的太阳》 《一个人的村庄》 (散文集,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 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作者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 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
蒋子丹:
“身边小事皆可入文, 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 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 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 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大才华。 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发现的哲学, 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体大 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
预习反馈
飘雪时“我”在做些什么?
“我”想了哪些人和事, 他们之间有何联系?
思索:初尝了冬天的严寒,体味到了同样的寒冷
对于孤独的个体具有更大的威胁。
三十岁的我 (现在的我)
句子:“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 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 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 里”;“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 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疼。那是 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我再不能像捡一根牛骨头一 样,把它捡回到火炉旁烤热。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 前的雪路上了”;“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 思索:冬天留给“我”的伤痛记忆是 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那个在上学路上 永远不能再被温暖的。 不慎掉进冰窟窿,浑身是冰往回跑的我;那个跺着冻僵 的双脚,捂着耳朵在一扇门外焦急等待的我……我再不 能未来的“我”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
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 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 寒风吹彻。
提示:我,我的亲人的生存状态,现在还
没有完全改变,还是孤独地生存,依然经 历寒风吹彻,我们还需努力, 还需帮助, 还需反省, 才能走过冬天。
路人、姑妈和母亲
飘雪时“我”在做什么?
在一个雪天,静坐在屋子里,围抱 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一些人和 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 用自己的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 摸自己的一生。
他主要想到了哪些人和事情?
★作者主要想到了哪些人和事?
我——路人——姑妈——母亲等
★这些人和事发生的环境有何相似点?
冬天 (雪) 寒风 (寒冷)
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我”、“路人”、“姑
妈”、“母亲”分别被寒风吹彻,让人感受了作 者独特体验的生命悲歌,你觉得作者是在强调生 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 明确:作者对生命的态度悲观多于乐观,寒意多 于暖意,我们应尊重他于彼情彼境下独特的生命 体验。这种人生观失之消极,毕竟文中我曾向路 人施以关心,多次向妈妈转告姑妈的渴望,只是 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生存环境的恶劣,让贫寒 者自顾不暇,何论助人 ?
提示: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我们想帮 助他人,可是,因为他人的困难巨大,我 们想帮助他人的能力有限,只能是心有 余而力不足,显得是那样的无奈。
(8)、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 了让你妈过来暄暄。
提示:姑妈从内心渴望得到亲人的关怀, 希望人与人至少亲人之间能在精神是多一 些关怀。
(9)、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 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 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6)、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 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 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提示:困难与挫折,先是从肉体上对 人进行摧残,接着再对人的精神进行摧 残,而后直到摧垮一个人的斗志,夺去 一个人的生命。
(7)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
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 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 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提示:从我被冻坏一条腿以后,我彻底认识了 寒冷的厉害,从而也形成了对困难与挫折的深 刻认识,一个人去盲目地对付巨大的困难与挫 折,其实是作无谓牺牲。一个人要懂得积蓄自 己的力量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对于与 自己的终身伴侣更要懂得相濡以沫,要用全部 的爱去温暖他人。
(4)、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
对于冬天充满了兴奋和好奇,有种初生牛 犊似的勇敢和生命的热力。
2)“十四岁的我”(过去的我)
句子:“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 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 只剩下寒冷”;“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 “而这次,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 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 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 更多的寒冷发现我。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 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 隐秘的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 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我的亲人 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 你们”;等
(5)、
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 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 提示:寒冷与贫穷可怕,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生 命。可是,比寒冷贫穷更可怕的是自私与冷漠, 人与人之间缺少温情,缺少关怀,缺少鼓励,缺 少信任……这是比自然之冬、生命之冬更严酷 的精神之冬。父亲因生活所迫,根本不顾我十 分年幼,根本不顾天气恶劣,根本不顾我独自一 人去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柴禾,不顾我已经 冻坏一条腿,还要责备我拉的柴禾太少,不够两 天烧火之用。在物质条件极为贫乏之际,即使 是父与子之间,温情也荡然无存。
(11)、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 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 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 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 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重要的是给老人精神上的关怀,一句寒暄、一 个礼物、一次家庭聚餐等都会给父母最大的 安慰,不至于让老年人在生命的冬天来临之际, 精神之冬比自然之冬更加严寒。
对于人生中所有的寒冷,别人的 温暖只能是杯水车薪。 时间让每个人逐渐进入生命的冬天, 进入了最后的岁月。 生命渺小、孤独,充满了伤痛和荒凉。
小结:
、对于冬天的寒冷,在不同的人生阶段,
作者有不同的感悟:初尝到寒冷的滋味— —寒冷的伤害已无法温暖——别人的帮助 是杯水车薪——冬天对生命的蚕食——人 是无法逃脱的 B、本文在叙述中使用时空交错结构所产 生的表达效果:全文的时间线索交错跳跃、 突断组接。而作者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叙述 方式有意识地造成叙事时间的颠倒错乱, 更有力地强化了作品中关于生命的体验。
评
价
李锐:“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
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我真是很惊讶作 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 了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 李陀: “ 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 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 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尽铅华 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 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
总结课文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但既非纯粹地写景
也非直接抒发情感,而是以一种独特的 方式将情境与情感联系起来。作者借助 独特的“寒风体验”,透视生命,同情 自己,关怀他人,抒写着彻骨的生命寒 意,平静的表达着悲悯情怀,富有人性 的光辉。
寒风吹彻中, 我们还有春天的梦 ----刘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