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艳辉等 西北地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讨
西北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

西北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摘要:结合榆林空港生态区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规划建设角度对提出了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对策建议,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综合利用;非传统水源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支撑,也是人类社会及其经济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数量逐渐扩大,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安全不足、水供需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1-2]。
在倡导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大环境下,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水资源以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显得尤为重要[3]。
本文以陕西榆林市空港生态区为例,通过对其水资源利用中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榆林生态建设中存在的水资源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1.榆林空港生态区基本情况榆林空港生态区位于位于陕北高原隆起区,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
全区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8℃,极端气温最低-28℃至-32℃,最高气温38℃。
多年年均降雨量为406.9毫米,年最多降水量695.4毫米,最少为159.6毫米,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2.9%。
全区位于国家长城防护林和榆林市环城生态防护林之间,区内主要河流榆溪河源于榆阳区北部刀兔海则一带,全长155公里,河流域面积4800平方公里,纵贯市区南北,至鱼河汇入无定河。
榆溪水力蕴藏量较丰富,年平均流量8立方米/秒(榆林站),年平均径流量3.103亿立方米,80%以上的水依靠上游沙漠地下水补给。
区域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及孔隙裂隙潜水,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Q4-3a1+1)粉砂、细砂,富水性较好。
浅析西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保护对策

浅析西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保护对策朱龙龙,郝铂元,魏红娃,魏优甲,何军,樊宇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甘肃兰州(730070)E-mail:zll12821@摘要:本文对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状况进行了研究,对水资源数据进行了整合。
并比较西北地区往年的水资源状况,显示西北水资源利用存在严重问题,生态环境在极度恶化。
根据西部生态建设的规划, 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对策1. 引言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西北干地区的水资源问题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面对大多数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河道缩短,终端湖泊萎缩或干涸,水质恶化;植被退化,草地面积减少;沙尘暴肆掠,生态环境恶化,给西北地区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而水资源问题是限制西北地区域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西北水资源状况进行分析,整理,探讨西部水资源行之有效的保护对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 西北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2.1水量减少2.1.1水资源现状西北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多年平均降雨量234mm,内陆河区年降水量一般都在200mm 以下,年蒸发量却高达1000~2800mm,降水少而蒸发大,使得的水分稀缺程度远高于国内其他地区。
西北水资源总量2304亿m3,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2%,且区域分布高度集中。
若考虑新疆全区,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陕西关中地区,宁夏全区等研究的重点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25%,但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4%。
人均占有量和耕地亩产占有量则更少(如表1,表2)2.1.2未来变化趋势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个地区呈现干旱化的趋势。
自20世纪以来,全球变暖,气温波动上升,以80年代和50年代相比,新疆升高0.59℃,青海升高0.31℃,超过全球同期增温0.24℃;80年代和60年代相比,青海升温0.47℃,甘肃升温0.28℃,蒸发和消融增强,显示西北是全球变暖中的敏感地区。
西北水资源问题与对策

西北水资源问题与对策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及内蒙西部,在战略上是支撑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
为了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该地区丰富的矿产和土地资源,缩小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安定边疆,以及使西部一些地区尽快脱贫致富,都需要尽快开发和发展这一地区。
目前国家已作出开发和发展西北地区的重大决策,加大了对该地区的投入。
西北地区总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土地资源丰富,本地区具有较大的土地开发潜力,是全国宜农荒地资源分布较广的地区;加上本区光热资源异常充足,草场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的农作物病虫害少,发展农牧业有很强后劲,是缓解我国粮食、肉类等农牧产品供需矛盾的希望。
在当前土地资源日益耗竭的现实情况下,西北广大未开发和利用的土地资源成为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后备资源。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本地区具有绵长的国境线,居民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左右,而且还是许多兄弟民族长期安居乐业之处。
这说明本区除了具有重大经济价值之外,还拥有国防、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开发和建设西北地区是我国国民建设的需要。
实现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奔小康,首先要减少东西差距扩大的趋势,只有建设好西部,西部奔小康,才能实现全民富裕的宏伟目标。
邹家华副总理在“国家计委加快西北经济发展战略座谈会”上指出:“西北地区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当然还有其它制约因素,但是在西北地区,制约占第一位的是水,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
不把水的问题安排好,出了问题很难办。
”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也提出:“大西北水资源到底能容纳多少人。
一方面祁连山的冰在融化,冰川积雪在减少;另一方面又要大发展,是否有个界限,这样才不至于将来大家都要搬家,形成新的楼兰。
”自8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水资源就进入了十分紧张的状态,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缺水城镇增加,工农业用水紧张,农、林、牧间用水矛盾与一条河流上、中、下游间用水矛盾日益尖锐,已经影响到中下游地区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有些缺水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约束;另一方面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这是因为:①淡水资源显得越来越少,不再成为廉价的资源,目前作为后期可取用的淡水几乎均已开发,或者在今后要进行开发的可引用水资源投资昂贵。
西北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西北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记者:对西北干旱缺水,大家都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究竟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水资源问题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程度如何?徐乾清:西北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整个研究范围内,年平均降雨只有200毫米,其中广大内陆河流域仅150毫米左右。
即使将来降水增加10%到20%,西北仍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的总体局面是不能改变的。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需水,广大内陆河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面积扩大;沙漠边缘地区大量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由于土地利用不当,草原超载放牧,造成大面积草原退化,山地滥垦、滥伐,陡坡开荒,林地缩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同时城乡、工矿排污加剧,水源污染,减少了可利用的水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趋尖锐。
在这个区域内,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维持都须依靠水资源。
内陆河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广大平原绿洲和荒漠植被没有河流和地下水的补给,就会退化萎缩。
因此,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是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持现存生态环境平衡的关键所在。
记者:在目前西北地区总体缺水的情况下,能够同时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吗?徐乾清:要解决这个矛盾,根本的出路只能是:在全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方针,通过合理配置水资源,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合理分享水资源。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内陆干旱区要保证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耗水,半干旱草原区要防止因地下水超采而影响草原的天然植被,黄河流域区要注意缓解干旱年份的水资源危机记者:怎样才能合理配置西北地区有限的水资源呢?徐乾清: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西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这三大片水资源条件差异很大。
开发大西北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对策

开发大西北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对策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开发大西北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三废”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大西北开发过程中改善资源、环境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资源、环境问题原因措施西北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党和国家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这对长期受经济发展滞后困扰的西北地区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地域辽阔,资源富饶,发展潜力巨大。
西北地区的发展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和保持西部社会政治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保持边疆安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大西北开发过程中将始终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制约,直接影响着大西北开发战略的实施。
本文拟分析大西北开发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改善的措施,以期对大西北开发有所借鉴。
一、开发大西北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300mm。
水资源缺乏突出表现为森林消失,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旱涝风沙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等。
西北地区有水可以化沙漠为绿州,给裸地披上绿装,水给西北地区带来生机、带来希望。
因此水资源缺乏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核心,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限制性因素。
2.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及草场退化是西北地区面临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分布较多的国家之一,而西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西北地区沙漠化(含潜在沙漠化)面积已达3.2亿亩(2133万公顷),且每年以1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扩大。
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塔里木河下游,年南侵速度在10米以上,170公顷的绿色走廊在消失。
西北地区约有393万公顷良田,493万公顷草原及200多千米铁路线受沙漠化的威胁①。
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及解决策略

w tres hsa il p p sd smeb i mesrsf m g vrme t na e n ,tcn l y i rvmetad w t g t s n a e s.T i rc ro e t e o o a c aue r o en n s o ma g met eh o g mp e n a rr o o n ei h
因不仅有西北属于干旱半干旱地 区的内因, 还有人 为的水 污染、 资源浪 费等 外因。针对建设节水 型社会 的背 水
景 , 政 府 管理 、 术 改进 、 权 市 场 运 作 方 面提 出解 决 西 北 水 资 源 短 缺 问题 的根 本 性措 施 。 从 技 水
关键 词 : 水资源 ;可持 续发展 ;水权
Z ng o,S a g u n Zhi n hu Da u h ng a f g e
( in U i.o rh ndtc 、 X’n7 0 5 ,C ia) X ’ nv f c 、a eh , i 1 0 5 hn a A a
Ab t a t Th a e e o r e i t e b sc r s u c h e eo me t fe o o d s c ey sr c : e w t r s u c s h a i e r e t t e d v lp n c n my a i t .W i i aswe t r e eo - r o o o n o t Ch n ’ h se d v lp n me tp o r m ,t e s o t fwae e u c a e o sy r sr td t e e o o n r g a h h r o tr r s r e h s r u l e t c e h c n my 、 o i t n n io me to o t we tCh n o o s i i s c ey a d e v r n n fn rh s i a,s d d o rc u t ’ s sa n b ed v l p n .Un e ec r u tn e f u l i g s v i u o n r S u ti a l e eo me t y d rt i msa c so i n a e—wa e o it ,t r u h a ay et ec u e f h c b d trs ce y h o g lz a s so n h s o i g w tri o t we t o n y t e i t r a a s so e d y a e ,b tas h x e a a s s o a e o l t n a d w t r h  ̄ n a e n n r h s ,n to l en lc u e ft r r a u l t e e tr l u e fw t rp l i a e h n h o n c u o n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向国务院提供的一个咨询项目,于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启动。
中国工程院组织了有关学科的35位院士、近300位院外专家和西北6省、自治区的130多位有关领导、专家参加,组成了项目综合组和9个课题组。
一年多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组织大量人员进行了多层次的现场考察,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项目综合报告。
一、西北地区的现状和问题(一)自然环境格局。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二)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巨大发展,从总体上说,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初步基础。
当前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三)水资源概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84。
2.人均水资源量。
2000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
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3.用水量和耗水量。
2000年全区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9.3。
扣除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水量后,2000年全区净耗水总量547亿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为62.8。
4.用水效率。
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GDP用水量高的问题。
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安徽 农 业科 学 。 t ̄ o A hi g Si 083 (0 :22 40 Ju f n u An.e. 0 , 1)40 — 24 o' r 2 6
责 任编 辑
刘 月娟
责任 校对
马君 叶
西 北 地 区水 资 源 利 用 的 问题 与对 策
源短 缺是 农业 、 社会 经 济可 持续 发 展 的主要 障碍 之 一。 因
此, 实施西部大 开发 , 改善 生态环 境 , 实施南 水北 调 工程 , 把 解决 水资源不足放在突出位置 , 关系西北 地 区能 否持 续发 都
展 。正确认识 西北地 区水资源现状 , 从可持 续发展 的角度探
WA G  ̄u - r w s A r ut eadFr t n esy agi ,Sani 110 N a h ae o a C lg f cnmc adMaae et ot et gi lr oe r U i ri ,Y IIg hax 720 ) e s h cu n sy v t ln
Al t 】 瑚d s Tl m ̄lz g tec }删 『 ayi h 帆 n n ttSa d tee it gpo lmso ae t aU n h xsi rbe fw tr删 s n 上csi otw s C ia h re n r e t hn ,te舢 n h tn 麟 ue f fce tad SS e rso iin n U — e tia l tiaino trrsuc / u ow r an beuizt fwae eo rewe' p tfr ad. l o e Ke Ⅵ. d Notw s hn y 0 s r r e tC ia:Utiain o trrg t ̄ ; ̄htrsv g arc tr ;P iemet i ;S s ia l e eo me t h izt fwae e, m e l o o e-a i giu ue rc emns n l m u t n be d vlp n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是在一定条件下, 依据可持续发展与 因地制宜原则, 依据水土资源的特性和系统原理, 通过调整 农业内部结构和布局, 制定合理的农业开发计划, 并辅以各 种先进的技术手段, 对区域有限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在时空
上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 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益, 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 配置结果最终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 益目标的协调和统一。 1. 2 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主要进展 1. 2. 1 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
D iscuss ion on O ptima l A lloca tion of Land and W a ter Resources in Northwestern Ch ina
GEN G Yan2hu i1,M IN Q ing2w en2
(1. S hand ong N orm a l U n iv ersity , J inan 250014, C h ina; 2. Institu te of Geog rap h ic S ciences and N a tu ra l R esou rces R esea rch , CA S , B eij ing 100101, C h ina)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第3期
耿艳辉等: 西北地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讨
·101·
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的。 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应用较
早。1939 年出现的线性规划模型, 是最早使用并仍广泛应用 的优化决策模型。一般线性规划方法多用于水土资源优化配 置中的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如通过建立非线性、非凸函数, 以线性规划方法求解, 构造的咸淡水地区种植结构优化模 型[2]; 运用线性规划方法和系统工程原理, 从节水的角度出 发进行农业内部结构优化, 并进一步优化农、林、牧结构的模 型[3];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与线性规划相结合, 建立的水土资 源优化配置模型[ 4 ] 等。动态规划则可以解决多阶段规划决策 问题, 例如最优灌溉制度的确定等[5]。
区域层次上的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目前较多的是针 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研究。如对新疆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研究[14]; 依据陕西关中灌区水土资源的利用适宜性和主要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所设计出的 3 种优化模式: 政策约束调 控和实施技术调控的综合性人工调控模式, 水土平衡优化组 合模式, 分区灌溉优化配水模式[15]; 关于实施退耕还林后西 北干旱区水土资源开发基本思路的讨论[ 16 ] 等。
第 11 卷第 3 期 2004 年 9 月
水土保持研究 R esea rch of So il and W a ter Con serva tion
西北地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讨
V o l. 11 N o. 3
Sep.
, 2004
①
耿艳辉1, 闵庆文2
(1. 山东师范大学, 济南 250014;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Abstract: N o rthw estern reg ion is one of the ho t a rea s in conducting the Stra tegy of W estern D evelopm en t. T he sho rtage of w a ter resou rce no t on ly restricts econom ic g row th and socia l p rog ress seriou sly there, bu t a lso is the key rea son cau sing eco 2 environm en ta l p rob lem s such a s so il and w a ter lo ss, land desertifica tion, deg rada tion of eco system services and so on. T herefo re, it is p ivo ta l to fu lly con struct a com fo rtab le society tha t rea lizing the op tim a l a lloca tion of land and w a ter resou rces and, on the ba sis of th is, so lving the con trad iction betw een the developm en t of ag ricu ltu re and an im a l hu sband ry and the land and w a ter resou rces, betw een the reg iona l econom ic g row th and eco 2environm en ta l con serva tion. V iew ing from the concep t, conno ta tion and m ethod s of op tim a l a lloca tion of land and w a ter resou rces, the fundam en ta l though ts w ere p rovided to N o rthw estern reg ion s w h ich includes to p ay m uch a tten tion to the ra tiona l and efficien t u tiliza tion of the w a ter resou rces, to p rom o te synch ro advance of econom ic and eco log ica l benefits, to en su re eco log ica l w a ter requ irem en t and eco log ica l safety, and to im p rove the a lloca tion m odels of land and w a ter resou rces th rough op tim a l app roaches. Key words: land and w a ter resou rces; op tim a l a lloca tion of resou rces; su sta inab le developm en t; W estern D evelopm en t;
2 西北地区水土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2. 1 西北地区水土资源状况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 但降水稀少, 蒸发强
烈, 成为土地资源利用的限制因子。 年降水总量是全国平均
的 1 4 强, 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 8. 16% , 内陆流域产流模数 相当于全国的 1 7, 是全国地表径流最小的地区, 尤其是西
绝对数 104 km 2 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11. 4 3. 4 3. 5 0. 6 0. 81 3. 1
比重 %
100. 0 12. 0 3. 6 3. 7 0. 6 0. 9 3. 3
耕地 水 绝对数 104 km 2 24. 9 0. 4 0. 2 0. 1
系统动力学以系统论、信息反馈论、决策论、系统力学和 仿真技术为基础, 以计算机仿真为手段, 模拟系统动态过程, 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系统、分析、综合与推理集成的方 法, 并配有专门的D YNAM O 软件。 这种方法在资源承载力 分析和动态优化中得到了广泛使用[6], 其中资源优化配置研 究方面, 更多的是对方案的评价选优。 如通过建立区域水土 资源协调开发的 SD 模型, 可以求出一定水资源利用状况下 最大的可垦耕地面积, 并确立相应的耗水结构、作物种植结 构和农、林、牧结构[7]; 将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系统分为人口、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粮食、环境子系统, 可以利用 SD 模型进 行模拟调试及多方案的仿真实验[ 8 ]。 1. 2. 2 基于“3S”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N o rthw estern Ch ina
1 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及其研究进展
1. 1 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资源配置是指根据一定原则合理分配各种资源到各个用
户单位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能。 资源优化配置包括资源 在空间或不同部门之间的最优配置和资源在不同时段上的最优 分布两个方面[1], 应做到代际分配合理, 部门配置得当, 空间布 局合理, 开发时段最佳, 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最佳。
典型的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式两类: 一是战略层面上 的, 二是区域层次上的。
对于战略层面上的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比较有代表 性的是将实施农业水土资源高效持续配置模式归纳为“实现 四个结合, 建设六大体系”, 即专业化与多元化结合、开源与节 约相结合、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结 合, 在此基础上建立农业资源高效持续配置的生产体系、布局 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保护体系和消费体系[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