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和足少阳胆经的

合集下载

【精】胆和足少阳胆经的

【精】胆和足少阳胆经的
中医经络
胆和足少阳胆经的作用
胆者中正之官,废物积滞找胆经
胆和胆经的作用
胆者中正之官,具有清理人体一切痰湿瘀毒, 生理废物的作用。
《黄帝内经》讲:“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若胆虚则优柔寡断,实则妄断易怒。
胆禀受肝经之余气,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有 助于疏泄肠道积滞及修复肠道疾病的作用。
胆汁 胆
对中风偏瘫或风寒、风热、风湿引起的下肢痹痛,风疹,血压不稳,头晕头痛、两鬓白发等均有效。 胆禀受肝经之余气,贮藏和排泄胆汁。
”若胆虚则部优柔位寡断,:实则妄歌断易诀怒。 “环跳髀枢陷中间”。
风市——防治中风拍风市
作用:风市为治疗内风的常用穴。对中风偏 瘫或风寒、风热、风湿引起的下肢痹痛,风 疹,血压不稳,头晕头痛、两鬓白发等均有 效。
帮助食物消化 疏泄肠道积滞 修复肠道疾患
胆经的警告信息
经络症:口苦口干,偏头痛,白发,脱发,怕冷怕 热,沿经脉所过处的膝、踝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 等。
脏腑症:胸胁苦满,胆怯易惊,不欲饮食,失眠, 易怒,皮肤萎黄,便秘等。
亢进热症:口苦,胸胁胀,颈、下颌、喉咙不适, 失眠,头痛,便秘,髀或腿膝颈踝外侧痉挛疼痛, 足下热等。
环跳——坐骨神经环跳通
作用:本穴是胆经和膀胱经的会穴,为下肢 可治下肢病症如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还对痛经,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有效。
风池——一切头痛风池通
的枢纽。可治下肢病症如坐骨神经痛,下肢 亢进热症:口苦,胸胁胀,颈、下颌、喉咙不适,失眠,头痛,便秘,髀或腿膝颈踝外侧痉挛疼痛,足下热等。
衰弱寒症:虚弱,关节肿胀,下肢无力,目黄,吐 苦水,嗜睡,夜汗,惊悸太息,呼吸沉闷,便溏等。
胆经的循行
起于瞳子髎;上行至额角,环绕侧头部,向 下循行止于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穴。

胆经一通,万病无踪!一个穴位通肝胆,五类疾病全解决

胆经一通,万病无踪!一个穴位通肝胆,五类疾病全解决

胆经一通,万病无踪!一个穴位通肝胆,五类疾病全解决这世上,万事万物不在变化之中。

我们人体,也是一样。

人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气化和运动之中。

脾气主升,散脾精于肺,肺气主降,输精微于肾。

还有那胃、大肠、小肠,无不以通降为要,分清降浊,令体内糟粕源源不断排出体外。

更有肾水在肾阳的鼓舞下,不断上济心火,使之不会过于亢盛。

而心火又在不断温煦着肾水,使之不会过于寒凉……用中医的角度来看,我们身体内的五脏六腑,作为一个整体,就这样不停地运动者、变化着、配合着,从生下来那天就如此,一直到死亡。

胆经一通,万病无踪!一个穴位通肝胆,五类疾病全解决列位看官,话说天有春夏秋冬,木有茂萎枯荣。

水有潮涨潮落,月有阴晴圆缺。

人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气化和运动之中。

脾气主升,散脾精于肺,肺气主降,输精微于肾。

还有那胃、大肠、小肠,无不以通降为要,分清降浊,令体内糟粕源源不断排出体外。

更有肾水在肾阳的鼓舞下,不断上济心火,使之不会过于亢盛。

而心火又在不断温煦着肾水,使之不会过于寒凉……用中医的角度来看,我们身体内的五脏六腑,作为一个整体,就这样不停地运动者、变化着、配合着,从生下来那天就如此,一直到死亡。

那么,支持这样运动变化的基础,是什么基础之一,就是我们的肝胆。

肝胆互为表里,主条达和疏泄。

一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务必有肝胆条达之性的支持。

如果肝气不舒,胆气不降,疏泄失常,气机升降出入不畅,那么整个人体的运动,都会有阻碍。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生病。

豪不夸张地说,胆经和肝经一通,万病无踪。

肝胆不通,百病自来。

不是吗肝郁化火,我们会失眠。

肝气犯胃,我们会有消化系统疾病。

肝经气血不荣,我们会阳痿。

肝经湿热下注,我们有可能早泄、阴囊潮湿、白带异常……对于形形色色的内科疾病,以肝论治,是医家们的普遍心得。

所以,我们要通达肝胆之气。

如何通达肝胆在这里,我们给您说一个穴位。

这便是阳陵泉。

用好这个穴位,我们的肝胆就不愁不畅了。

这个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1-足少阳胆经

1-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的开经时间是子时(23点—1点)这个时间胆经经气最足,是刮痧的最好时间,但是由于这个时间人们已经进入休息状态,所以刮痧胆经的时间改为其同名经当令时间进行刮痧,即在手少阳三焦经当令(21点—23点)时为最佳刮痧时间。

胆经总共44个穴【本经穴】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胆募)、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合)、阳交、外丘(郄)、光明(络)、阳辅(经)、悬钟、丘墟(原)、足临泣(输)、地五会、侠溪(荥)、足窍阴(井)。

【循行】①起始于外眼角(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前(经天容),②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会,会秉风),③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耳后一支“④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

面部一支:⑤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⑥下连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⑦会合于缺盆(销骨上窝)。

—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散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⑧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外行主干;⑨从锁骨上窝(缺盆)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⑩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

⑾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出外踝之前(丘墟)⑿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背一支:⒀从足背分出(足临泣),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调理程序:1、点按瞳子髎、听会、上关三穴。

子时对应胆经——胆气始生,睡觉保护阳气

子时对应胆经——胆气始生,睡觉保护阳气

子时对应胆经——胆气始生,睡觉保护阳气【子时】又称夜半,又名子夜、中夜,也就是23点整至凌晨1点整。

此时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鼠在这段时间最活跃。

【对应经络】足少阳胆经,每日子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胆。

本经络属胆,络肝,与心有联系。

【养生重点】胆气始生,睡觉保护阳气“子时一阳生”,在子时,阳气刚刚露个头,非常的柔弱。

所以养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好在子时前睡觉,这样才能慢慢地把这点阳气养起来。

就像点一堆柴火一样,刚开始那点火苗,你得慢慢吹,它才能燃起来;如果你开始就大口大口吹气,肯定会灭的。

睡觉最能养这个少阳之气,而且这时我们一定要保持熟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养阳气。

子时是胆值班,也就是说足少阳胆经最旺,是骨髓造血、胆经运作时间,胆汁推陈出新。

如果在这时胆气能生发起来,我们的身体就会变得很好。

因此说,凡在子时前入睡的人,第二天醒来后,头脑都非常清晰、面色也非常红润;相反,那些经常熬夜加班的人,在子时前还不睡觉,则气色青白,做事时也是胆怯乏力、没有精神。

这种情况在现代白领阶层尤其普遍,应当引起注意了。

因此,在子时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熟睡,只有通过睡眠把胆气养起来了,才能有充沛的精力迎接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胆气壮的人比别人更易成大事胆经在我们的身体中起着主决断、调情志的重要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里说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什么意思呢?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很多将军在外可以不受君令,为了保证将军行为的正确,所以,这时得需要一个军师的角色,这个角色就是胆。

胆的性格刚毅果敢,正直不阿,因此,可以把它比作是“中正”之官,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对行动的决心,都是从胆这里发出来的。

一个胆气充盈的人,行事自然很果断,五脏六腑的气血功能也就能发挥正常。

对于现代人来说,做好胆经工作实在是一件大事。

因为现代人考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心里的压力自然是越来越大;反之,心理压力大,顾虑的东西越来越多,做事就会越缩手缩脚。

十二经脉循行顺序记忆

十二经脉循行顺序记忆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附:记忆要点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

现分述如下:①脏腑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表示。

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②手足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

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十二经脉中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

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

另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三、实例演示1、手太阴肺经首先,手三阴从胸走手。

其次,手,提示分布在上肢;太阴,提示位于(肢体)内侧前缘;肺,提示属肺,络大肠。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大致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属肺,络大肠.2、足少阳胆经首先,足三阳从头走足。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
刺灸:直刺0.5~0.8寸。 内为肺尖 不宜深刺。 孕妇禁针。可灸
9、日月
特性: ①胆的蓦穴 ②交会穴
主治:①胁肋胀痛 ②胃痛 黄疸 呕吐吞酸
刺灸:斜刺或平刺 0.5~0.8寸。可灸
10、京门
特性:肾的蓦穴 主治:①胁痛 腹胀 泄泻
②腰痛 小便不利 水肿 刺灸:斜刺0.5~0.8寸。
可灸。
11、带脉
刺灸:直刺1~2寸。可灸
15、阳陵泉
特性: ①合穴 ②下合穴 ③ 八会穴---筋会
主治: ①胁痛 口苦 呕吐 黄疸
②下肢பைடு நூலகம்痹 膝肿痛 筋脉拘挛 下肢瘫痪
③小儿惊风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16、阳交 特性: ①阳维之郄穴
②交会穴
17、光明
特性:络穴 主治: ①目赤痛 夜盲
青盲 近视 ②乳胀痛 ③下肢痿痹 刺灸:直刺1~1.5寸。
视物不明 眼睑下垂
刺灸:平刺0.3~0.5寸。可灸
7、风池 特性:交会穴 主治:①感冒 发热
头痛 项背强痛 ②眩晕 癫狂痫 中风 ③ 目赤肿痛 青盲
鼻渊 鼻鼽 鼻衄 ④疟疾 瘿气 刺灸:针尖微向下,向 鼻尖斜刺0.5~1寸。 不宜向内上方深刺, 免伤延髓。可灸
8、肩井
特性:交会穴
主治: ①颈项强痛 肩背痛 上肢瘫痪 ②难产 乳汁不下 乳痈
可灸
18、绝骨
特性:原穴 主治:下肢痿痹
外踝肿痛 下肢瘫痪
胸胁胀痛 刺灸:直刺0.5~0.8寸。
可灸
19、足临泣
特性:输穴 主治: ①头痛 目痛
耳鸣 耳聋 ②胁肋痛 足跗肿痛 ③ 月经不调 乳痈 刺灸:直刺0.3~0.5寸。 可灸
20、侠溪
特性:荥穴 主治: ①头痛 目痛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精选)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精选)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

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附:记忆要点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

现分述如下:①脏腑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表示。

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

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②手足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

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十二经脉中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

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

另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

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三、实例演示1、手太阴肺经首先,手三阴从胸走手。

其次,手,提示分布在上肢;太阴,提示位于(肢体)内侧前缘;肺,提示属肺,络大肠。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大致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属肺,络大肠。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
特性:足临泣:(1)长于治疗目疾;(2) 通乳消肿;(3)调经;(4)八脉交 会穴;
侠溪: 有较强的泻热作用。
足窍阴:(1)泻热;(2) 醒脑 开窍;(3)止痛平喘
足临泣
侠溪
足窍阴
特定穴 共性 4特性
输穴,八脉交会 荥穴 穴、通于带脉
井穴
1头面五官病:头痛、目痛、耳鸣、耳聋。
2痛证:胸胁胀痛、膝股痛、足跗疼痛等。
11. 环跳(GB30)
【作用】
祛风湿,强腰腿
【主治】
1 腰胯疼痛、腰腿痛、下肢痿 痹、半身不遂 2 风疹 【刺灸】
直刺2~3寸,有麻感向下肢 放射。可灸,
12. 风市(GB31) 【作用】 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 1 瘾疹、全身瘙痒 2 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刺灸】
直刺1-2寸。可灸,
一、足少阳胆经经脉
✓ 起于目外毗,上抵额角,下耳后,经颈、肩部,向后会大 椎,向前入缺盆。
✓ 其支者:从耳后进入耳中,经过耳前,达目外眦后方。
一、足少阳胆经经脉
✓ 其支者:从目外眦下行到大迎,再向上 到颧骨部,下行经颊车、经颈部至缺盆 ,进入胸中,通过横膈,络肝,属胆, 经胁肋内,至气街,绕阴部,至髋关节 部。
1妇科病:月经不 1惊悸;
调、乳痈。
2乳痈;
2瘰疬。
3热病。
1咳逆; 2热证。
刺灸
直刺0.3~0.5寸 直刺或斜刺
寸。可灸。
0.3~0.5寸。
浅刺0.1寸,或 点刺出血,可灸。
足少阳胆经脉循行小结
1、经脉走向 体表:起于目外眦,经耳前、后及颞
部,下行于胸胁、腹部及下肢外侧,止于 第4趾外侧端。支脉从足背至足大趾外侧 端,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 悬钟——耳聋眼朦找悬钟 ❖ 作用:悬钟是髓之会穴。有两方面作用:一
是能治老化所致耳聋眼朦;二是能治与骨髓 有关的肢体瘫、痿、痹证。 ❖ 部位:有外踝尖直上量四横指,当腓骨前缘 处,即是本穴。歌诀:踝上3寸悬钟寻。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 足临泣——腰倦带下足临泣 ❖ 作用:足临泣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胆经主
❖ 部位:两手下垂,大腿外侧正中线上,当中 指尖端所到之处,即是本穴。歌诀:风市垂 手中指导。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 阳陵泉——口苦口干阳陵泉 ❖ 作用:阳陵泉,意为经气如泉涌流。胆囊有
疾,胆汁会沿经上泛引起口苦口干,故本穴 主治口苦口干及下肢萎弱无力,脚气,神经 性皮炎等。 ❖ 部位:腓骨小头前缘与下缘交叉处有一凹陷, 即是本穴。歌诀:腓骨头前阳陵泉。
不畅引起的肩周炎,上肢痹痛,情志抑郁, 乳房疾患等有明显疗效。
❖ 部位:大椎与肩峰最高点连线之中点。歌诀: 肩井缺盆上寸半。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 日月——日月主治胆疾病 ❖ 作用:日月是胆的募穴,是胆腑精气在胸腹
部汇集之处,以治疗胆囊炎,胆结石,胆绞 痛等疾患为主。 ❖ 部位:乳头直下第三肋间隙中与肋弓上缘之 交点。歌诀:日月乳下三肋逢。
❖ 衰弱寒症:虚弱,关节肿胀,下肢无力,目黄,吐 苦水,嗜睡,夜汗,惊悸太息,呼吸沉闷,便溏等。
整理课件
胆经的循行
❖ 起于童子髎;上行至额角,环绕侧头部,向 下循行止于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穴。
❖ 晚上11点至凌晨1点胆经当值,此时卧床休息 就是对胆最好的保养。
整理课件
足 少 阳 胆 经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胆经的主要穴位
❖ 风池——一切头痛风池通 ❖ 作用:风池为治风病的要穴。对气血不畅引
起的风寒头痛;风热充盛引起的风热头痛; 湿邪蒙闭引起的风湿头痛或肝阳上亢引起的 肝胆头痛等,皆有较好疗效。 ❖ 部位:歌诀:风池胀痛肩井松 ❖ 作用:本穴能疏通气血,行瘀散结,对气血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 环跳——坐骨神经环跳通 ❖ 作用:本穴是胆经和膀胱经的会穴,为下肢
的枢纽。可治下肢病症如坐骨神经痛,下肢 麻痹等,还对痛经,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 有效。 ❖ 部位:歌诀“环跳髀枢陷中间”。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 风市——防治中风拍风市
❖ 作用:风市为治疗内风的常用穴。对中风偏 瘫或风寒、风热、风湿引起的下肢痹痛,风 疹,血压不稳,头晕头痛、两鬓白发等均有 效。
胆汁 胆
帮助食物消化 疏泄肠道积滞 修复肠道疾患
整理课件
胆经的警告信息
❖ 经络症:口苦口干,偏头痛,白发,脱发,怕冷怕 热,沿经脉所过处的膝、踝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 等。
❖ 脏腑症:胸胁苦满,胆怯易惊,不欲饮食,失眠, 易怒,皮肤萎黄,便秘等。
❖ 亢进热症:口苦,胸胁胀,颈、下颌、喉咙不适, 失眠,头痛,便秘,髀或腿膝颈踝外侧痉挛疼痛, 足下热等。
治经气凝滞的穴位,能主治“湿气重”而致 的多种疾患,如肥胖症,妇科带下,腰膝酸 软,容易疲劳等。 ❖ 部位:脚背第四、五趾纹头后方量1.5寸处为 本穴。歌诀:临泣4趾本节扪。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胆和足少阳胆经的作用
胆者中正之官,废物积滞找胆经
整理课件
胆和胆经的作用
❖ 胆者中正之官,具有清理人体一切痰湿瘀毒, 生理废物的作用。
❖ 《黄帝内经》讲:“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若胆虚则优柔寡断,实则妄断易怒。
❖ 胆禀受肝经之余气,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有 助于疏泄肠道积滞及修复肠道疾病的作用。
整理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