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

the lower abdomen),绕毛际(region of the pubic
hair),横入髀厌(hip region)中。
其直者:从缺盆(supraclavicular fossa)下腋(axilla), 循胸,过季胁(floating rib ),下合髀厌(hip region)中 。以下循髀阳(the lateral aspect of the thigh),出膝外
其病:小指(趾)次指(趾)支转筋,引膝外转筋, 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眇季 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
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
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注释】
①外维——指维系目外眦之筋,此筋收缩即可左右盼
视。
主治概要
①本经所属的脏腑病
【Classification】:手太阳与 手、足少阳的交会穴
【Meaning】:瞳子,指眼珠
中的黑色部分 ,髎,孔隙 【Location 】:目外眦旁,当 眶外侧缘处。
【Function】: Local function ①治疗眼疾要穴,可用于目赤肿痛、目翳、青盲; ②通络止痛——偏头痛 【Manipulation】:平刺0.3~0.5寸,可灸
(lateral side of the tip of the 4th toe)。
其支者:别跗上(dorsum of the foot),入大指之
间(first and second metatarsal bone),循大指歧
骨内,出其端(distal portion of the great toe),还
足少阳经别
【循行】 《灵枢· 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 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 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 阳于外眦也。
1-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的开经时间是子时(23点—1点)这个时间胆经经气最足,是刮痧的最好时间,但是由于这个时间人们已经进入休息状态,所以刮痧胆经的时间改为其同名经当令时间进行刮痧,即在手少阳三焦经当令(21点—23点)时为最佳刮痧时间。
胆经总共44个穴【本经穴】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胆募)、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合)、阳交、外丘(郄)、光明(络)、阳辅(经)、悬钟、丘墟(原)、足临泣(输)、地五会、侠溪(荥)、足窍阴(井)。
【循行】①起始于外眼角(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前(经天容),②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会,会秉风),③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耳后一支“④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
面部一支:⑤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⑥下连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⑦会合于缺盆(销骨上窝)。
—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散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⑧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外行主干;⑨从锁骨上窝(缺盆)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⑩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
⑾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出外踝之前(丘墟)⑿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背一支:⒀从足背分出(足临泣),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调理程序:1、点按瞳子髎、听会、上关三穴。
足少阳胆经病变之治疗

十一.足少阳胆经一.经脉循行足少阳经之一和手少阳三焦经的丝竹空穴相接所以其经脉走向是从头至足。
行于身之侧。
下面看一下胆经如何循行。
《灵枢·经脉》篇原文。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目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ZHUO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端。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1.解词头角当额结节部。
下加颊车指经脉向下覆盖于颊车穴部。
毛际指耻骨部阴毛处。
髀厌髀枢俗称大转子部位指股关节部位。
髀阳指大腿的外侧部。
季胁胸胁下两侧的软肋部。
第11、12浮肋。
外辅骨指腓骨。
绝骨指腓骨的下端低凹处。
即外踝直上3寸悬钟穴处故悬钟又名绝骨。
大指歧骨指第一、二趾骨而言。
三毛指足大指背毛又叫丛毛。
2.分析本经由一条主麦和三条支脉组成主脉分两段均为外行线。
主脉第一段①“起于目锐眦??5入缺盆” 说明1本经在头面、项部的体表循行情况②在这一循行过程中与胃经头维、下关三焦经翳风、禾髎、角孙小肠经秉风、听宫督脉大椎等发生交叉交会。
第二段21“其直者??31入小指、次指之间” 说明本经在胸胁、大小腿外侧及足跗、无名趾之外侧的循行分布。
支脉均为内行线无穴位分布。
共三支。
耳部支脉6“其支者??8至目锐眦后。
” 说明胆经于耳的关系。
在循行过程中与耳周的翳风三焦经、听宫小肠经、下关胃经发生交会。
外眦部支脉9“其支者别目锐眦??20横入髀厌中。
” 说明该经在胸腹、胁肋的属络关系。
足跗部支脉32“其支者别跗上??出三毛。
” 说明本经在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衔接。
故又称“衔接线”。
二、主治病侯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颌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症。
《针灸学》足少阳胆经

端部分的骨骼。
直行向下的经脉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肋,下行 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 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 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
足大趾次趾本 节后的骨逢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 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足 背(临泣穴)分出, 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 折回穿过爪甲,分布 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 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7、MS7 顶颞后斜线
定位:在头顶部、头侧部。 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 其平行的线。从督脉百会 穴至颞部胆经曲鬓穴引一 斜线。
。 曲鬓:耳前发际后缘垂线
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10、MS10 颞前线
定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颔
厌穴至悬厘穴连一直线。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 贯爪甲、出三毛
额角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
抵头角
到达完骨,又回来到阳白, 又一次反折,到风池
外眼角
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
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起于目外眦(瞳子 髎),上至头角(颌 厌),下行到耳后 (完骨),再折回上行, 经额部至眉上(阳 白),又向后折至风 池穴,沿颈下行至肩 上,左右交会于大椎 穴,前行入缺盆。
足少阳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 听会客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 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至, 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是, 风池肩井渊腋长,辄筋日月京门乡, 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市中渎, 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 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侠溪窍阴闭。
瞳子髎
足少阳胆经全部穴位

足少阳胆经全部穴位人体穴位图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
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它的主干(直行脉):从缺盆(锁骨上窝)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
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穴位一侧44穴(左右两侧共88穴)。
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侧面,29穴在臀、侧胸、侧头等部。
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
主治胸胁、肝胆病症、热性病、神经系统病症和头侧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瞳子髎穴[别名] 太阳,前关,后曲。
[穴义] 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地。
第十一足少阳胆经穴

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
功效主治:
祛风解表—外感风寒、热, 无汗、头痛项强、疟疾;
醒脑开窍—中风昏迷眩晕,失眠健忘,痰壅,癫痫; 清热明目—耳鸣、耳聋、鼻塞、鼻衄、目疾等; 疏筋通络—颈项肩背痛、头痛、面瘫、呛水、呛食等。
操作: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 腧穴配伍:
宁神聪耳—失眠、多梦、耳鸣、聋等;
通络止痛—头痛、胁痛、足跗肿痛。
操作:浅刺 0.1~0.2寸,或点刺出血。 腧穴配伍:
热病:曲池、大椎; 失眠、多梦:四神聪、太阳、印堂、合谷、太冲; 胁痛:大包、日月、外关、阳陵泉; 咽喉肿痛:商阳。
风市(GB31)
定位:髌底上7寸,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尖
所指凹陷中,髂胫束后缘。
功效主治:
祛风除湿——遍身风疹、瘙痒,脚气; 通经活络——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等。
操作:直刺1~1.5寸。
腧穴配伍:
腰腿痛:肾俞、环跳、阳陵泉、悬钟; 遍身风疹:风门、合谷、三阴交; 坐骨神经痛:秩边、委中、阳陵泉、飞扬、昆仑; 暴聋:听宫、中渚; 股外侧皮神经炎:髀关、阿是穴。
率谷(GB8)
定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功效主治:
熄风镇惊—小儿急、慢惊风; 清头聪耳—偏、正头痛、眩晕、耳鸣、耳聋;
操作:平刺0.5~0.8寸。 腧穴配伍:
耳鸣、聋:中渚、听宫; 偏头痛:风池、太阳; 小儿惊风:水沟、合谷、太冲; 眩晕:百会; 痄腮:合谷。
完骨(GB12)
定位: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寸。
五.特定穴
五输穴: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窍阴侠溪临泣胆,后墟阳辅阳陵泉
原穴:丘墟;络穴:光明; 募穴:日月(胆募);京门(肾募) 八脉交会穴:足临泣 (八脉交会通带脉); 郄穴:外丘(胆经);阳交(阳维脉) 八会穴:阳陵泉(筋会);悬钟(髓会); 下合穴:阳陵泉(胆下合穴)。
第14章 足少阳胆经

7、曲鬓 (GB7)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头部,当耳前鬓角 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主治](1)偏头痛,颔颊肿。 (2)目赤肿痛,牙关紧闭,暴喑。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
★率谷 Shuaigu GB8
定位:在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 直上方。 主治: ①偏头痛、眩晕 ②小儿急慢惊风。 应用:偏头痛配风池、太阳。
12、完骨 (GB12)
[定位]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 陷处。
[主治] 1.头痛,颈项强痛,失眠。2.齿痛, 口喎,口噤不开,颊肿。3.疟疾,癫痫。
[刺灸法]直刺0.5~0.8寸。
13、本神 (GB13)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头 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 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 线的内2/3与外1/3的交点 处。
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后斜刺0.5~1寸。 内为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可灸
备考: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22、渊腋 (GB22)
[定位]仰卧或侧卧。在 侧胸部,举臂,当腋中 线上,腋下3寸,第四 肋间隙中。
23、辄筋 (GB23)
[定位]仰卧或侧卧。在 侧胸部,渊液前1寸, 平乳头,第四肋间隙中。
寸,灸五壮) 。”----《马丹阳天星十
二穴治杂病歌》
长针三穴----秩边、承扶、环跳
★风市 GB31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 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主治】 ①瘾疹 全身瘙痒 ②下肢痿痹 麻木 半身不遂 ③ 脚气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32、中渎 (GB32)
[定位]俯卧或仰卧。在 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 寸,或在腘横纹上5寸, 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 间。
足少阳胆经课件

2 9
• 12、环跳* (GB30) • 【定位】在臀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 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 【主治】下肢痿痹,腰胯疼痛,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
• 13、风市* 【 定 位】 在 大腿 外 侧 部,腘横纹上 7 寸, 或直立垂手时,中 指尖处。 【主治】 1. 下肢痿痹 ,麻木,半身不遂 等下肢病症。 2. 遍身瘙痒。
l 4
• 2、听会* • 【定位】在面部,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 ,张口有凹陷处。 • 【功效】疏风清热,开窍聪耳。 • 【主治】1. 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 • 2. 头痛,面痛,齿痛,口眼歪斜,牙关开合不利
l 5
• 3、上关 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 [主治] 1.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 • 2.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口噤等面口疾病。
18、足临泣* (GB41)输穴 八脉通带脉 【定位】在足背,足第4、5跖骨底结合部,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凹陷中。 【主治】1.偏头痛,目痛,胁肋痛 ,足跗肿痛等痛症。 2.月经不调,乳痈。
l 4 5
19、足窍阴* (GB44)井穴 【定位】在足趾,第4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 【主治】 1.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 2.胸胁痛,足跗肿痛。 3.失眠,多梦,热病。
l
14、阳陵泉* (GB34) 合穴 筋会 【定位】在小腿外侧, 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 1. 胁痛,黄疸,口苦 ,呕吐,吞酸等肝胆 犯胃病症。 2. 膝肿痛,下肢痿痹 及麻木等下肢、膝关 节疾患。 3. 小儿惊风。
l 3 8
15、光明 络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 , 外踝尖上 5 寸 , 腓骨前缘。 【主治】 1. 夜盲,目痛,近视 ,目花等目疾。 2.下肢痿痹,膝痛。 3. 乳房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