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川教版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川教版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列强的侵略本质,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第二次鸦片战争。
2.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3.讲解与分析(1)教师详细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2)分析列强的侵略本质,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文献等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争的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详细讲解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1)国际背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纷纷寻求新的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
(2)国内背景: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族矛盾尖锐。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1)战争爆发:1856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战争爆发。
(2)战争扩大: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3)战争结束:1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战争结束。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1)割地赔款:清政府割让香港岛、九龙司地方,赔偿巨额战争赔款。
(2)开放通商口岸:清政府开放多个通商口岸,允许列强在华贸易。
(3)领事裁判权:列强在华设立领事馆,享有领事裁判权。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加剧了民族危机。
(2)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战争促使清政府进行改革,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第二次鸦片战争优秀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
2.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大致经过以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西北、东北大片领土的侵略的内容和评价。
3.说出圆明园残迹留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直接引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
它的主要内容有:(一)英法联军侵华(二)火烧圆明园(三)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二、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英法联军发动战争。
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发展过程:①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
②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③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1.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等罪恶行径,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2.圆明园的烧毁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损失殆尽,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它使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它永远警示着中国人民:落后就要挨打!【作业布置】1.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2.战争被迫签订了什么协议?3.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课时: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背景。
2.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3. 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重点内容: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背景。
2.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3.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
2. 幻灯片和投影设备。
3. 图片资料和地图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一下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复习一下。
2. 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二、新课内容讲解(25分钟)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背景(5分钟)a. 宣传,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背景。
b. 展示图片和地图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2.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10分钟)a. 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包括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
b. 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英两国分别取得了怎样的成果?3.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0分钟)a. 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b. 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哪些?三、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背景是什么?b.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如何?c.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哪些?2. 让学生进行展示,并进行全班讨论。
3. 教师总结、澄清学生的问题和错误,并进行补充说明。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在家完成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读书笔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思考。
2. 准备下节课的教材和学习材料。
五、课堂小结(5分钟)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背景,了解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并探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9篇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9篇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重点和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本课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及附件内容2.导入新课:导入新课1)正文的授课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①一条线索: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华罪行”②三大板块:由全课板书设计构成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1.英法——火烧圆明园2.沙俄——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2)具体的授课方式①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课极为简略,但为什么把它单列一个板块,一是整体线索的思路结构分明,顺理成章。
二是因为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学生就无法理解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是类似“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这是后话),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联系。
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课目引入,即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在第二板块“列强罪行”中,可做如下处理:a.讲“火烧圆明园”,可采用说看议的形式进行。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篇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精选2篇(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影响,并能够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重大意义。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2.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询问学生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了解,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
2. 学习(30分钟)a. 分组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带着问题阅读,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b. 分组讨论并汇报,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3. 深化(15分钟)a.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并列出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化。
b. 分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意义,并总结成笔记。
4. 拓展(15分钟)a. 课堂小组讨论,探讨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b. 学生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作业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影响,培养了学生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的认同感,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但在学生独立学习的环节,部分学生对相关材料理解较困难,需要提前进行教师引导和辅导。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精选2篇(二)教案模板: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背景;2.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事件和战斗过程;3.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背景;2.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一. 教材分析《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以及结果。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数据,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认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图片资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在时间和内容上较为接近,学生可能会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区分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之处,并深入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和结果,认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过程。
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同之处,加深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认识。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素材。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认知。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资料,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思考。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主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年级:初中生学科:历史时间:两节课目标: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背景;2.了解战争的过程和结果;3.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步骤:第一节课(40分钟)1.引入(5分钟)- 展示一幅鸦片战争相关的图片或地图,引起学生兴趣。
- 提问:你们对鸦片战争了解多少?2.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背景(15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或相关资料,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战争背景。
-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原因和背景,并报告给全班。
3.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15分钟)-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析鸦片战争的一部分(如战争开始、各自动员、战争进行、停火和条约等)。
- 每个小组向全班做简单的汇报。
4.师生讨论(5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战斗,以及涉及的国家和领导人。
- 提问: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二节课(40分钟)1.复习(5分钟)- 随堂测试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理解程度。
2.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0分钟)- 指导学生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
3.展示和总结(20分钟)-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向全班报告鸦片战争对中国的不同方面的影响。
- 教师总结并扩展学生的观点,确保学生对鸦片战争的理解更加全面。
4.概念检测(5分钟)- 提问学生一些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问题,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鸦片战争的重要性和影响。
- 提醒学生复习和加深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教学资源:- 鸦片战争相关的教材资料- 鸦片战争图片或地图- 学生分组讨论的指导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暴割占,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本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不彻底消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赶走“法兰西”“英吉利”,明天还有新的“法兰西”“英吉利”接踵而至)。
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次鸦片战争·重点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对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只须掌握其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及发动战争的国家即可,但教师应抓住课文的标题,讲述这次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使课文内容上下衔接。
“列强侵华罪行”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课大量篇幅所叙述的内容,为使学生化繁为简,轻松掌握这一段史实,可把其罪行归纳为八个字“洗劫空前”(英、法)、“割地最多”(俄)。
本课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这里应讲清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农民起义军的斗争目标首指清政府,即推翻清朝的统治(清政府的腐朽,是国难当头的罪魁祸首);一是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讲述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第二次鸦片战争·学法指导
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看看有哪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中,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如果能由学生来述说最好,否则就由教师介绍,学生通过听,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第二部分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是看和议。
学生的议,可以有两个主题:“痛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谴责沙俄野蛮割土占地”。
让学生通过“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且加深对这段史实的印象。
第三部分,教师可以将问题打在屏幕上,让学生思考,而后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上台书写答案,每人写一题,一个接一个上来写,看谁写的既快又准确,教师最后评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法建议
复习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导入新课
1.正文的授课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
①一条线索: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三大板块:由全课板书设计构成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2.具体的授课方式
①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课极为简略,但为什么把它单列一个板块,一是整体线索的思路结构分明,顺理成章。
二是因为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学生就无法理解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是类似“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这是后话),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联系。
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课目引入,即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他们贪婪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范。
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在第二板块“列强罪行”中,可做如下处理:
a.讲“火烧圆明园”,可采用说看议的形式进行。
说,即教师的解说: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其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可谓当之无愧(详细内容见资料)。
让圆明园这精湛艺术的宝库在学生脑子里占据先入为主的位置。
看,即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产生对圆明园的直观印象。
通过视觉,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
通过听、看活动加深对侵略者罪行的痛恨。
议,即让学生发表议论,谈谈感想,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绪。
b.对沙俄割地行径,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教学手段可利用一图一表,先“以表带图”(看表识图),后“以图代表”(采用地理方位的识记法)。
③第三板块,可采用连环提问法: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联系“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人民做出什么反应?(引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农民政权抗击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最后教师可把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间、侵略者、主要内容及结果做个小结,这样层层归纳,步步巩固,使学生了解,由于二次鸦片战争主权再丧失、领土被强占,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此外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对掌握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五大侵华战争知识的完整性做好铺垫。
活动与探究
动脑筋
根据《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叙述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比一比,看谁叙述的更清楚、准确、全面。
这个题目课结合到“谴责沙俄割土占地”中进行。
学生可示图解说(《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练一练规定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