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答案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试题新人教版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早年立志: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____________,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不受__________重用。
3.弃魏投秦:__________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得到重用。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____________,允许____________。
2.重农抑商,奖励______。
3.统一________。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争取____________的主动,取得优势。
2.措施(1)奖励军功,实行____________制。
(2)废除“______________”,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________。
(4)普遍推行______。
由______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
根据李悝的《______》,制订了秦律。
(6)在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进行改革,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知识点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 )A.齐国B.魏国C.秦国D.赵国2.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实现理想,其原因不包括( )A.出身贵族家庭B.在魏国不受重用C.秦孝公求贤若渴D.商鞅本人才能突出知识点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3.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①新兴地主阶级②自耕农阶级③奴隶主阶级④商人阶层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4.下图为秦国在商鞅变法中统一的商鞅铜方升,这与变法中哪一措施有关( )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C.统一度量衡D.改革社会风俗5.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高二历史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试题

高二历史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试题1.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A.①④B.③④C.①③D.③【答案】C【解析】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为平民提高地位提供了条件。
因此①③正确,而从事商业或读书正是商鞅变法所摒弃的。
因此②④错误,故选C。
【考点】商鞅变法点评: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织——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意思是尽力从事男耕女织的生产事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凡从事工商业和因不事生产而贫困破产的人,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隶),免除徭役本身就是政治地位高的一个表现,否则就会成为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就无政治地位的提高;2.《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商鞅威望高、得民心会威胁君权,实质是反对商鞅变法,结合所学可知A项最佳。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承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奖励耕织等措施得到了BCD项的拥护而不是反对。
【考点】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
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3.商鞅变法对后世经济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D.建立县制【答案】C【解析】有信息是“经济”、“最深远”。
A项虽然是经济措施,但不符合“最深远”的题意,A项排除;奖励军功有利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旧贵族等作用,B项排除;C项是经济措施,而且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故C项正确;D项是政治措施,未能产生对后世经济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措施,D项错误。
(精品课件)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含解析

• 1.时代特征
•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 2.成功原因
•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合乎秦 国国情。春秋战国时期是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 法顺应了时代因。
•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 封建制度。
•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9年。而且其主要措施一 直为秦国继承和发展。
• 4.有效性:商鞅变法过程中,严厉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 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 对应训练
• 1.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 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诸子分财)者,倍其赋”。对此 规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答案:D
• 探究二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 史料一 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 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 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 ?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 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 ——毛泽东
• 2.措施 • (1)奖励军功,二实十行等爵__制__________。 • (2)废除世“卿世__禄_制_________”,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连,坐法制定________。 • (4)普遍推县行制______,在全国设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
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 1.“为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土律地私形有式承认__________,
课时作业21: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商鞅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2.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 )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3.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4.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商鞅变法的下列措施中,从根本上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普遍推行县制C.废除“世卿世禄制”D.重农抑商5.“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商鞅变法中,为实现富国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推行县制B.重农抑商C.废除井田制D.奖励军功6.某地出土了一件重要的文物方升(如下图),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从方升所刻铭文中我们能够断定( )A.商鞅是我国古代方升的发明者B.秦统一后仍用商鞅规定的度量衡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C.秦始皇对商鞅变法进行了修正D.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又在全国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标准7.商鞅变法措施中,触犯、打击旧贵族利益最根本、最直接的措施分别是( ) A.制定秦律奖励军功B.重农抑商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废井田,开阡陌”D.“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8.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移风易俗B.富国强兵C.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D.重农抑商9.“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商鞅变法这一领域,大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知识点,这对于理解商鞅变法有一定的帮助。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
7.地图资料:秦国地图、战国时期诸侯国分布图等。
8.角色扮演道具:古代服饰、道具等,用于模拟商鞅变法过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商鞅变法的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商鞅变法的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商鞅变法的重点,强调商鞅变法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019秋历史人教版选修1演练:第二单元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Word版含解析

1.下图再现了商鞅到秦国后,秦孝公与商鞅促膝长谈,并决定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场景。
某同学要为该图片命名,最恰当的选择应是( )A.强者的共鸣 B.弱者与强者的结合C.殊途同归D.知人善任解析:商鞅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从政愿望,可谓“强者”;秦孝公渴望改变秦国的落后局面,实现富国强兵,也可谓“强者”。
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本题易错选C项和D项。
秦孝公和商鞅的“途”是相同的,都是要通过变法的形式实现国家的富强;D项仅从秦孝公方面考虑,忽略了商鞅。
答案:A2.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解析:公元前343年秦国正处在商鞅变法时期,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该政策限制工商业发展,许多工商业者即使经商致富,也转向农业的经营。
答案:B3.观察下图,从秦朝威武雄壮的兵马俑方阵中我们不难想象到秦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秦国军人英勇作战,主要是为了( )A.结束割据混战,实现国家统一B.赢得战争,避免被别国兼并C.早日结束战争,赢得时代和平D.赢取军功,获得爵位和田宅解析:商鞅推行二十等爵制,奖励军功。
对普通士兵来说,爵位和田宅是最现实的东西,也是激励他们英勇作战的动力。
答案:D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推行县制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弄清“中央集权”的含义: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推行县制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重要手段。
答案:D5.商鞅在变法中制定了秦律,秦律的突出特征是( )A.强调社会和谐B.倡导公平公正C.维护农民利益D.实行轻罪重罚解析:法家思想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严刑峻法,根据这一标准衡量四个选项,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同步作业第二单元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1.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2.如果张三是商鞅变法法令颁布时秦国的平民,因外出经商而被逮捕,最有可能的后果是( )A.证据不足,无罪释放B.执法者进行说教后释放C.因邻里说情而减刑D.因触及法令禁止的内容而被重罚3.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
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
秦国“软件”是指( )A.有效的管理制度B.优越的地理位置C.承继了西周疆土D.首创了郡县制度4.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5.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6.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7.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A.①② B.③④ C.③ D.④8.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家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2“为秦开帝业”__商鞅变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 2 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课时过关·能力提高基础稳固1 以下图再现了商鞅到秦国后 , 秦孝公与商鞅促膝谈心, 并决定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场景。
某同学要为该图片命名, 最适合的选择应是()A.强者的共识B.弱者与强者的联合C.同归殊途D.任人唯贤分析商鞅有激烈的立功立业的从政梦想, 堪称“强者” ; 秦孝公盼望改变秦国的落伍场面, 实现富国强兵 , 也堪称“强者”。
所以,A 项是切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此题易错选 C 项和 D 项。
秦孝公和商鞅的“途”是相同的, 都是要经过变法的形式实现国家的兴盛;D 项仅从秦孝公方面考虑, 忽视了商鞅。
答案 A2 公元前 343 年, 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 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 反而购置了大批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主假如由于当时的秦国()A. 胸怀衡不一致, 市场经营杂乱B. 重农抑商 , 奖赏耕织C.严禁从事商业, 商人阶层消逝D.社会动乱 , 没法经商分析公元前343 年秦国正处在商鞅变法期间,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该政策限制工商业发展, 许多工商业者即便经商致富, 也转向农业的经营。
答案 B3“楚不用吴起而削乱, 秦行商君而兴盛”, 商鞅变法中 , 为实现富国而采纳的主要措施是()A.推行县制B.重农抑商C.取销井田制D.奖赏军功分析“富国”, 主假如靠发展生产增添政府收入。
商鞅重农抑商, 奖赏耕织 , 调换了广大农民生产的踊跃性 , 使秦国的收入大批增添。
答案 B4 察看右图 , 从秦代威严雄伟的兵马俑方阵中我们不难想象到秦国军队的强盛战斗力。
秦国军人勇敢作战 , 最可能是为了()A. 结束盘据混战, 实现国家一致B. 博得战争 , 防止被别国吞并C.早日结束战争, 博得时代和平D.赢取军功 , 获取爵位和田宅分析商鞅推行二十等爵制, 奖赏军功。
对一般士兵来说, 爵位和田宅是最现实的东西, 也是激励他们勇敢作战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答案
一.1、改革必要性(1)秦国落后(2)秦献公改革(BC4初),成效不大。
2、改革可能性(商鞅变法的具体背景)(1)秦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2)历史机遇: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3)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抓住历史机遇)
二.见教材
三.(1)承认土地私有权,保证了我的利益;奖励军功使得只要我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就可以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受的爵位和官职。
这给了我掌握政权的机会;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2)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条最为不满,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害了我的利益。
(3)我对改革表示欢迎,因为奖励农耕,调动了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安定,能让我安定地生产生活。
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
四.1、顺应潮流(根本原因)2、孝公支持3、时间充裕4、措施全面5. 法不阿贵6、人民拥护。
7.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五.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时间最长久,影响最深远,成效最明显
六.自主完成下表,填写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