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其深远意义和具体措施的理解尚不深入。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角度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崛起的作用。
(1)商鞅变法的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国纷争,秦国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
(2)商鞅变法的内容: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奖励农耕、实行法治等,这些措施具体是如何实施的?
(3)商鞅变法的影响:这些措施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总结其对秦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2.请学生选取商鞅变法中的一个具体措施,分析其对秦国崛起的作用,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述这一措施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意义。字数不少于600字,要求论据充分、举例恰当。
3.设计一份关于商鞅变法的知识问答卷,要求包括至少10个问题,涵盖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每个问题需有详细的解答。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等方式完成问答卷的制作。
4.请学生观看一部与商鞅变法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电影,如《大秦帝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要围绕商鞅变法展开,体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
5.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商鞅变法的过程和影响,探讨改革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每个小组撰写一份讨论报告,要求不少于1000字,内容包括:改革的意义、现实生活中的改革实例、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等。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一一商鞅变法【课程标准】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引导学生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来分析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来多角度分析变法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① 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的良好习惯;②通过分组讨论与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③通过情景创设与材料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需要;②改革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是一场与保守势力斗智斗勇的较量。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内容【教学难点】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与特点【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教学手段】以《导学案》为主,辅之以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自主学习【重要概念】1、为田开阡陌封疆“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为“阡”,横着为“陌”。
“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
“为田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界限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同时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按照各人所占有土地多少来平均负担。
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二十等爵制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它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采取一项措施,同时也是调整当时社会关系的途径之一。
是商鞅变法史开始产生,经过发展完善到秦朝时最后确立。
军功是赐爵的根本条件,对象是军官和士兵,条件是斩敌多少。
这一制度的推行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对秦战胜六国起着重要作用。
秦朝军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级,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3、连坐法商鞅变法过程中,为了巩固君主统治,颁布连坐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商鞅变法在秦朝崛起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秦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改革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商鞅变法对这些方面的具体影响。
3.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矛盾、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方面,对商鞅变法进行深入分析。
4.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学习,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图片等史料,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详细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编写历史小报、制作思维导图等,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教学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形成独立思考。
3.列出商鞅变法中的三个重点内容,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其对秦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要求每个例子不少于200字,总共不少于600字。
4.选择一个与商鞅变法相关的历史人物,如商鞅、秦孝公等,为其写一篇人物评传,要求不少于500字。文章中要涉及该人物在商鞅变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5.学生分组,每组编写一个关于商鞅变法的历史剧剧本,要求剧情紧凑、人物形象鲜明,体现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剧本字数不限,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对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通过对商鞅变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辨正能力,比较能力。
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变革分析,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是生产关系的原动力,使学生懂得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道理。
教学方法为任务式教学、合作探究、归纳讲授、重难点讲授。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具体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认识商鞅变法的创新精神和大无畏斗争精神。
【二】重难点: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三】学生情况:本课针对的是高二学生,高二学生商鞅变法的史实有大致的了解,有初步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我校是北京市示范高中,学生知识面较宽,参与意识强,可以充分发挥其主动学习、参与课堂的特点。
学生也较为熟悉信息技术等现代化设备,将历史教学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能够更加引发学生自主探求、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阶段:【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的背景,了解秦国之所以变法的历史必然性,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商鞅其人,以及地处西边,落后的秦国是如何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崛起的。
(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教学目标,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让学生明确课标要求,本节课的重难点。
)【2】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商鞅1、成长的历程“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
”后来遍学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
受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很大。
商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魏国。
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来到魏国,在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
公叔痤临终之际,向魏惠王举荐商鞅,魏惠王未予理睬。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设置讨论、问答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和启示。
4.鼓励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商鞅变法,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道德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通过一个历史故事或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述秦国战国时期的民生凋敝,战争频繁,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紧迫感。然后,我会提出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秦国是如何实现崛起的?”从而引出商鞅变法这一课题。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会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首先,我会介绍秦国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然后,我会讲述商鞅如何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以及他进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接着,我会逐个讲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如土地改革、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并分析这些改革对秦国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最后,我会讲述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影响,如秦国国力的提升、六国的统一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从商鞅变法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它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同时,学生还将从商鞅变法中汲取智慧,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商鞅变法,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道德观念,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热爱历史,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素养,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3)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一、课标要求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二.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知道“废井田,开阡陌”,“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等历史概念;培养学生提取史料信息,概括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特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小话剧、视频﹑图片﹑文字等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科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的设计意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商鞅变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决策,体会到商鞅敢于打破既得利益格局的政治勇气,学习商鞅作为杰出改革家的大抱负和大无畏气魄。
(2)在充分肯定商鞅变法进步性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认识变法手段的负面影响。
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
培养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制度改革的特点的学科思维。
四、教学过程A 导入新课最近电视剧《大秦帝国》火爆荧屏,该剧艺术地再现了六国视秦为“夷狄”到六国畏秦如虎狼的过程。
下面我们来欣赏其中的精彩片段(播放《魏国君臣蔑视秦》和《秦王宣示强大》两段视频)。
请大家告诉我秦国由弱转强的关键原因是什么?(生:商鞅变法)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商鞅在秦国是如何进行变法的。
(进入课题: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B 讲授新课一【自主学习成果反馈】完成表格,初步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具体措施二【情境体验话剧表演】历史话剧:《行伍将军与嬴氏宗亲做邻居》设计意图:1.通过话剧强化学生对变法措施的掌握,让学生全面展示学习能力.2.话剧是贯穿本课教学的主线,重难点突破和课后探究都要和话剧联系.三.【重点突出】突出军功爵制和“废井田,开阡陌”(结合话剧和材料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分析:话剧中不同阶层对商鞅变法的态度为什么会不同?【重点突出2】“废井田,开阡陌”结合下面材料,全面分析话剧中相关改革措施的影响。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商鞅变法这一领域,大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知识点,这对于理解商鞅变法有一定的帮助。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
7.地图资料:秦国地图、战国时期诸侯国分布图等。
8.角色扮演道具:古代服饰、道具等,用于模拟商鞅变法过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商鞅变法的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商鞅变法的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商鞅变法的重点,强调商鞅变法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商鞅的成长历程;初涉政坛;秦国政坛上的主角;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2〕理解商鞅变法和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关系;〔3〕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商鞅在秦国从政的史实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目的、经济措施、作用的学习,提高理解历史问题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和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措施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时势造英雄。
杰出人物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2〕“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
商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商鞅“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向学生介绍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社会稳定〕;家给人足、乡邑大治〔促进经济发展〕;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提高军队战斗力〕。
引出问题:商鞅是什么样的人物?商鞅变法有哪些内容?〔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合作探究】1:商鞅是如何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1、商鞅其人:原名公孙鞅,又称卫鞅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投身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未受魏惠王重用3、投奔秦国,主持变法〔1〕献策:秦孝公求贤,商鞅投奔秦国,建议改革变法,富国强兵。
〔2〕受到重用,主持变法。
商鞅被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B356和B350年两次变法。
〔3〕功勋卓著。
晋爵大良造,赐封于商,故称商鞅或商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属于高中历史选修部分,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本课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具备一定的历史解释和理性思维能力。
2.教学创新:本课教学设计紧紧围绕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将唯物史观的渗透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并在新课教学一开始就帮助学生搭建起准确的时空框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搜集史料、辨析史料、运用史料,并通过师生对史料的共同研读,在分析的过程中形成对本课内容的客观认识和评判。
另外,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要充满人文情怀,关注历史和现实问题。
二、课程分析
1.课标要求: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教学目标——从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出发:
(1)唯物史观:向学生渗透用唯物史观评价改革的一般原则,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2)时空观念:通过地图等史料搭建起本课内容所在的时空框架,让学生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相关史料进行辨析,培养学生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的态度与方法。
(4)历史解释: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论从史出和理性分析历史事物的态度与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不同历史人物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体会每一种评价背后透露出的不同的家国、人文情怀。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2)确立依据:课标、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3)突破方法:史料研读、合作学习、讲授法
三、教法学法
1.生:史料研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2.师:讲授、阅读指导、启发式教学
四、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唯物史观评价改革的一般原则
*新课学习
(一)千古毁誉
史料研读:不同历史人物对商鞅及其变法的不同评价(司马迁、王安石、朱熹、毛泽东)
(二)穿越时空
1.秦国历史简介
2.商鞅其人简介
(三)强秦奇计
环节一——教师介绍商鞅变法的相关史料:
(1)文献:《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书》、《韩非子》等
(2)考古材料: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等
环节二——史料研读:师生共读相关史料,在理解史料的基础上,对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进行理性分析。
环节三——合作探究:商鞅变法的内容有何特点
(四)烛照古今
1.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影响
2.商鞅名言给我们带来的感悟
3.不同历史人物对商鞅的评价体现出的不同情怀
*课后——学习资源建议
1.《史记·商君列传》
2.《商君书注译》,高亨注译,中华书局。
3.《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朱永嘉著,中国长安出版社。
4.《浩荡两千年》,吴晓波著,中信出版社。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中较好的实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在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两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了阅读史料和历史解释的能力,也感受到了不同历史人物在评价商鞅变法时所体现的人文情怀,如政治家、改革家的胆识和勇气,儒家所追求的仁爱,史家“不虚美、不隐恶”坚持真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