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5《天目》教案上海五四制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5《辛弃疾词三首》教案上海五四制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5《辛弃疾词三首》教案上海五四制版

《辛弃疾词三首》辛弃疾第一、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正音正字】麾huī炙zhì霹雳pīlì赢yíng蓦mò阑珊lánshān【积累词语】八百里麾下的卢霹雳生前身后名【课文提示】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

20岁时,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

后归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职。

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

因此受到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

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

有《稼轩长短句》集。

【朗读课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文分析】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

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中前后片“愁”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春花秋日的闲愁,后者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参考文档】天目袁宏道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6页)

【参考文档】天目袁宏道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天目袁宏道阅读答案篇一:《天目》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七绝”,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喜爱的情感。

3、了解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作者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品读“七绝”之妙。

难点: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2、今天我们学习《天目》,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记录去游览一番天目的景色。

学生可以自由回答。

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游历山水的情感。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请学生朗读课文,要求:(1)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2、梳理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疏通文意黑板出示:逾、峭、壑、镐、迂、学生标音一词多义:可、鲜通假字:颠、县、直、分词类活用:面古今异义:率边读课文,边查字典,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积累文言词汇,尝试了解简单的文言现象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作者游历天目,共逗留了几天?天目山有什么特征?(用文中一个词语)“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词句中,游历天目共计三天幽邃奇古阅读文本要细心,能从文本中找依据(可从不同角度予以点评)2、交流点评圈划点评是阅读中精读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品读质疑文中介绍的第七绝和“幽邃奇古”不相吻合,请你根据文中内容,谈谈看法。

(可适当介绍袁宏道的生平和性格)一解:从内容看,第七绝和前文总写的特征“幽邃奇古”不相吻合,因此不妥。

二解:第七绝写土特产,表明作者对天目游历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突出表明他对天目山喜爱的感情,补上这一笔,更添生活情趣,同时也为下文“有出缠结室之想”,“某等亦是一分子”埋下伏笔,从而含蓄表达作者的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

八年级语文天目教案

八年级语文天目教案

八年级语文《天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天目》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天目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有关天目的相关信息。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天目》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天目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2)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天目的自然风光、历史建筑等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请学生谈谈对天目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天目》,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有关天目的相关信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2)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

(2)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指导并讲评。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天目》,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更多关于天目的资料,加深对天目的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保护自然、珍惜资源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天目》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5课《天目》课件 上海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5课《天目》课件 上海五四制

12、然云变态最不常 13、其观甚奇 14、非山居久者 不能悉其形状
15、高不逾数尺 16、笋味类绍兴破塘 17、由活埋庵寻旧路下 18、数日晴霁甚 19、山僧以为异 20、某亦不敢面誉 21、因大笑而别
一、填空:
1、本文选自《袁宏道集笺校》,作者是 袁宏道 , 字中郎, 明 代 文学 家。
2、本文与一般游记的表达方式不同,一般游 记常以 时空(游踪)为线索,记叙游览过程中 的 见闻 ,本文却以 简介、评论 为主。
➢记中有趣,趣味盎然。
一、填空: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字中郎, 代
家。
2、本文与一般游记的表达方式不同,一般游
记常以
为线索,记叙游览过程中的
,本文却以
为主。
二、通假字:
1、由庄至颠
2、虽幽谷县岩
3、一株直万余钱
4、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
5、凡山深辟者多荒凉
三、注释: 1、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 2、可二十余里 3、峭削者鲜迂曲 4、貌古则鲜妍不足 5、以致山高水乏 6、石峻毛枯 7、凡此皆山之病 8、天目盈山皆壑 9、若万匹缟 10、听之若婴儿声 11、尽大地作琉璃海
二、通假字: 1、由庄至颠 2、虽幽谷县岩 3、一株直万余钱
同“巅”,山 顶同“悬”
同“值”
4、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 同“份”,份
5、凡山深辟者多荒凉
额同“僻”,偏
三、注释: 1、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 2、可二十余里 3、峭削者鲜迂曲 4、貌古则鲜妍不足 5、以致山高水乏 6、石峻毛枯 7、凡此皆山之病 8、天目盈山皆壑 9、若万匹缟 10、听之若婴儿声 11、尽大地作琉璃海
通读全文,找到最能体现天目山特点 的一个词语。

最新整理初一语文《天目》教案设计

最新整理初一语文《天目》教案设计

最新整理初一语文《天目》教案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体会形象生动的语言,领会比喻拟人,调动视觉听觉了解天目特征。

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1.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品读“七绝”之妙及“幽邃奇古”。

2.难点:字里行间表达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课文提示1.本文是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中的一篇,内容短小。

它与一般的以介绍行踪和沿途景色的游记散文有所不同,重点介绍了天目的“七绝”,紧扣“幽邃奇古”这个特征。

2.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

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

公安派的理论核心是“独抒性灵”。

正音正字邃suì 峭qiào 鲜xiǎn 迂yū壑hè 缟gǎo 竦sǒng 逾yú 霁jì积累词语从下列句子找出通假字:①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 颠:同“巅”,山顶。

)②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 县:同“悬”,高悬。

)③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 直:同“值”,价值。

)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

2.作者游历天目,共逗留了几天?(用文中的词语作论据)( 从“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词句可以看出,游历天目共计三天。

《天目》教学设计

《天目》教学设计

《天目》教学设计(明)袁宏道第一时【学习目标】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体会形象生动的语言,领会比喻拟人,调动视觉听觉了解天目特征。

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品读“七绝”之妙及“幽邃奇古”。

2难点:字里行间表达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文提示】1.本文是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中的一篇,内容短小。

它与一般的以介绍行踪和沿途景色的游记散文有所不同,重点介绍了天目的“七绝”,紧扣“幽邃奇古”这个特征。

2.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

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

公安派的理论核心是“独抒性灵”。

【正音正字】邃suì峭qià鲜xiǎn 迂ū壑hè缟gǎ竦sǒng 逾ú霁ì【积累词语】从下列句子找出通假字:①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颠:同“巅”,山顶。

)[:zu]②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县:同“悬”,高悬。

)③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直:同“值”,价值。

)【初学文】.朗读文。

2.作者游历天目,共逗留了几天?(用文中的词语作论据)从“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词句可以看出,游历天目共计三天。

3.天目山有什么特征?(用文中一个词语回答)天目山的特征:幽邃奇古。

4.文中正面表达作者对天目山喜爱之情的句子有哪些?“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文简析】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富有情趣的。

作者避开对游程和沿途景色的描写,重点归纳天目山与众不同的“七绝”,并且断然写出“大江之南,……无逾此者”,表达了自己对天目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外作业】.完成“学习建议”。

七年级语文《天目》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天目》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天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培养热爱生活、关注自然、探索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2)把握课文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展示天目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目山的自然风光。

(2)简介作者茅盾,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情。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自主查找字典,理解词义。

3.课堂讨论(1)请学生分享自己认为课文中精彩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天目山的短文。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2.课堂讨论(1)请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天目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自然景观与人类的关系。

3.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天目山的导游词。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2.课堂讨论(1)请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如: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科学的探索等。

八年级语文《白洋潮》、《天目》沪教版知识精讲

八年级语文《白洋潮》、《天目》沪教版知识精讲

八年级语文《白洋潮》、《天目》沪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白洋潮》、《天目》【学习目标】1 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 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白洋潮景色的壮丽之美。

3 欣赏课文,指导学生揣摩作者写景笔法之妙。

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比喻写景的方法。

难点:品析课文,学习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壮丽的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

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张岱的笔端,去感受那气势宏伟的白洋潮。

(二)作家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

他出身仕宦家庭,少年时期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

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

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

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俗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

其著作有《石匮书》、《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三)初读课文,积累词句,理清思路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5《天目》教案上海五四制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体会形象生动的语言,领会比喻拟人,调动视觉听觉了解天目特征.
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品读“七绝”之妙及“幽邃奇古”.
2. 难点:字里行间表达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课文提示】
1.本文是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中的一篇,内容短小.它与一般的以介绍行踪和沿途景色的游记散文有所不同,重点介绍了天目的“七绝”,紧扣“幽邃奇古”这个特征.
2.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公安派的理论核心是“独抒性灵”.
【正音正字】
邃suì峭qiào鲜_iǎn迂yū壑hè缟gǎo竦sǒng逾yú霁jì【积累词语】
从下列句子找出通假字:
①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颠:同“巅”,山顶. )
②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县:同“悬”,高悬. )
③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直:同“值”,价值. )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作者游历天目,共逗留了几天?(用文中的词语作论据)
从“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词句可以看出,游历天目共计三天.
3.天目山有什么特征?(用文中一个词语回答)
天目山的特征:幽邃奇古.
4.文中正面表达作者对天目山喜爱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富有情趣的文章.作者避开对游程和沿途景色的描写,重点归纳天目山与众不同的“七绝”,并且断然写出“大江之南,……无逾此者”,表达了自己对天目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袁宏道的生平及其学派.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翻译:天目山幽静深邃奇特古朴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从(天目山的山脚)双清庄到山顶,大约二十多里.
要点:颠:同巅,山顶. 可:大约.
原文: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翻译:凡是山偏僻的大多荒芜凄凉,陡峭的很少盘旋迂回;形状苍朴就不够新鲜艳丽,骨架磅礴就缺少精巧雅致,以至于山高大就流水贫乏,岩陡峭就树木稀少,这些都是山的缺点.
要点:凡:凡是,一般. 鲜:稀少. 骨:骨架. 毛枯:草木枯败. 病:毛病,缺陷.
原文: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翻译:天目山满山都是沟壑峡谷,飞泻的瀑布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丝绸,这是一绝了.
原文: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翻译:石头的颜色深暗润泽,石头的棱角巧妙精致,石头的小路盘旋迂回,石头的悬崖陡峭耸立,这是第二绝了.
原文: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翻译:虽然山谷幽深岩石险峻,但寺庙都很精致美妙,这是第三绝了.
要点:县:同悬.
原文: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
翻译:我不喜欢听到雷声,而天目山的雷声很小,听到的好像婴儿声音,这是第四绝了.
原文: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翻译:拂晓起来观看云彩,在峭壁的沟壑下,(云彩)洁白纯净得像棉花,飘荡腾越同浪花,整个大地是琉璃五光十色的海洋,各个山顶露出云上如同浮萍,这是第五绝了.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平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不可能完全明白它的形态.
要点:悉:详知.
原文: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翻译:天目山大的树木,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好像伞盖,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上万钱,这是第六绝了.
要点:“围”是计量圆周的单位,但具体是多少,说法不一. 直:同值,价值.
原文: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
翻译: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的香味,远远胜过龙井茶;(天目山)竹笋的味道类似绍兴破塘的(竹笋),然而清淡远远胜过它,这是第七绝了.
原文: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翻译:我说长江的南面,修身隐居的地方,没有超过这里的,于是有出家当和尚的念头.
要点:修真栖隐:修心悟道,隐居深山. 出缠:出尘,超脱尘世.
原文: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
翻译:住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彩,九时之后登上顶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
要点: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死关:天目山地名,以险峻出名.
原文: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
翻译:第二天,从活埋庵找到原来的路下山.几天的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把(它)当作异常的,都下山互相庆贺.
要点:异:反常. 率:都.
原文: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
翻译:山寺中的和尚有四百多人,非常谦卑恭敬地遵守礼节,争着请我们吃饭.
原文: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翻译:临近走的时候,和尚们说:“天目山荒凉偏僻狭小,不值得贵客观赏,真不知怎么办”.
原文: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翻译:我说:“天目山和我们也有些缘份,僧人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当面赞誉”.于是大笑告别了(天目山).
要点:子分:缘分. 面:当面.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
1.文章第1句有什么作用?
“幽邃奇古”,概括天目山的总特点.“不可言”,极言天目山的奥妙.这句话,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
2.第2段的内容是什么?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写一般山的种种弊病与不足. 作用:衬托天目山的完美.
3.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①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②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
③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④松形如盖
排比: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②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
③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对偶: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
②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4.分别写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喻词和类型.
①飞流淙淙,若万匹缟(本体:飞流;喻体:万匹缟;喻词:若.明喻.)
②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本体:雷声;喻体:婴儿声;喻词:若.明喻.)
③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本体:云海;喻体:绵;喻词:如.明喻.)
④奔腾如浪(本体:云海;喻体:浪;喻词:如.明喻.)
⑤尽大地作琉璃海(本体:大地;喻体:琉璃海;喻词:作.暗喻.)
⑥诸山尖出云上若萍(本体:山尖;喻体:萍;喻词:若.明喻.)
⑦松形如盖(本体:松;喻体:盖;喻词:如.明喻.)
5.概括“七绝”内容及其特点.
一绝:水绝;特点:多而壮美.
二绝:石绝;特点:俊秀陡峭.
三绝:庵绝;特点:精致美妙.
四绝:绝雷;特点:轻柔细小.
五绝:云绝;特点:壮观多变.
六绝:树绝;特点:茂盛名贵.
七绝:食物;特点:清香新鲜.
6. 第4段的内容是什么?用“余曰”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内容:简单交代游览的行程. “余曰”是针对自己受到山僧礼待而言的,其作用:表达了对天目山的深厚感情,含蓄地赞美了天目山的绝美,并且回应文章开头的赞语.
7. 为什么偶然游览天目山的作者发现了“七绝”,而久居山中的僧人却说“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
作者具有积极的审美情趣,擅于在人们司空见惯的山水中欣赏美;作者具有敏感的审美眼光,善于从人们熟视无睹的景象中发现美;具有高超的文学造诣,擅长从表面纷繁无序的事物中归纳美.这些,不是凡夫俗子能够做地的.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模仿本文,写一篇紧扣特点、归纳几“绝”的游记.(200字左右)
3.预习《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