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球的内部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

3、地球的内部设计理念:学生在对地球表面宏观的认识后深入到地球内部了解其中的奥秘,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无法像打开一个橘子瞧个究竟那么简单方便,人类对地球内部构造的了解是通过地表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地震波的探测来认识的。
所以本课从地球的一些自然现象导入,展开研究。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
2、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3、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2、难点:猜想暗盒里有什么。
教学准备:1、黑色胶卷盒3个,分别装着水、细纱、和小石块。
2、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小刀3、相关的图片和录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
一、导入新课:1、讲述:上节课我们对地球的表面进行了分析、了解,那地球的内部有是什么样的呢?同学可以先猜猜看。
2、学生讲自己对地球内部的了解、猜测。
3、谈话:我们无法打开地球深入到内部去直接观察,但是科学家还是能够利用各种发法探测到地球内部的构造,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么探测的。
二、探究新知:1、探究暗盒。
(1)、谈话:我这有三个盒子,你们不打开盒子,可以想出办法猜出盒子里有什么吗?(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方案并实践。
(4)、教师总结每组的方法。
(5)、谈话: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呢?刚才研究盒子里是什么的方法对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启发呢?(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学生汇报。
(8)、总结:研究地球内部也可以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进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地球的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
2、了解科学家是如何了解地球内部的。
(1)、讲述:人类无法深入到地球深处,科学家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呢?(2)、学生观看有关地球地表的现象来推测科学家会从哪些方面搜集地球内部的资料。
(3)、学生分组来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继续观看有关地球内部的录象,教师补充介绍。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课件PPT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掌握地球的三层结构及其特点。
2.学习地球的内部运动以及造成的地质现象。
3.培养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科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文献阅读和实验观察的能力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内部结构2. 地球的三层结构及其特点3. 地球的内部运动4. 造成的地质现象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多媒体播放,介绍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学习地球的基本知识。
2.利用地球仪介绍地球,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由哪些部分组成。
2.学习新知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第一部分,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理解地球内部的三层结构及其特点。
2.讲解地球的内部运动,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说和地震的形成。
3.情境演练1.通过实验,模拟火山爆发和地震,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
2.观看视频,了解发生地震时应该如何自救。
4.小结1.回答问题:“地球内部是由哪几层组成?”2.让学生自由谈论对地球内部的认识,鼓励他们钻研相关科学问题,培养好奇心和探究欲。
五、板书设计: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的三层结构及其特点地球的内部运动造成的地质现象六、教具准备:多媒体、地球仪、实验器材、教学PPT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全面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特点,理解地球内部的三层结构,掌握了地球的内部运动以及造成的地质现象。
通过情境演练,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
同时,教育学生要保持好奇心,探究科学问题,并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实验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探索科学中成长。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3)一. 教材分析《2.3 地球的内部》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探究地球的内部构成,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地球的内部有着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地球内部结构方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等层次。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讨论等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内部结构的层次。
2.地球内部各层次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讨论,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2.地球内部结构图片。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提问:“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球体?”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它的内部结构也非常有趣。
今天,我们就要去探索地球的内部世界。
2.呈现(10分钟)呈现地球内部结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层次的名称。
教师讲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层次:地壳、地幔、地核。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地球内部结构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地球内部的层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索过程。
通过扮演,让学生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地球内部各层次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地球内部各层次的性质和特点。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WORD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WORD教案教学目标:1、明白地球的内部构造是科学家依照一些自然现象估量出来的。
2、明白地球的内部构造,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教学难点:能估量科学家如何获得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
教学预备:暗盒、橡皮泥、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究暗盒。
1、同学们,夏天吃西瓜时大人们是如何样辨别西瓜熟了没有?原先是通过拍和听西瓜内部传来的声音来辨别的。
2、(实物出示三个盒子)那我桌上有三个暗盒,不打开盒子,你能用什么方法猜出盒子里有什么吗?(1)学生讨论探究暗盒内物体的方法。
(2)学生示范探究。
重点引导学生说清依据什么来推测的。
(3)掀开谜底。
5、小结:几位同学们都通摇和听方法来收集了盒子内部的信息,从而作出了判定。
二、探究地球内部的构造1、我们地球内部是什么模样的?我们的地球就像暗盒一样无法打开深入到内部去直截了当观看,然而,刚才猜物体时依照暗盒内部的信息来推测的方法对研究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启发呢?学生讨论。
(通过收集地球内部的信息来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2、是的,你明白科学家为了探测地球的内部构造,都有从哪些方面收集了有关地球内部信息的呢?学生猜想科学家收集地球内部信息的方法。
3.(火山喷发视频)启发(1)观看火山喷发影片(2)科学家通过火山喷发收集到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通过熔岩和气体能够明白地球内部的物质)4.探究科学家通过其他一些自然现象是如何获得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
(1)地热:地球内部强大的热能。
(2)钻井:了解地球浅表的一些直截了当信息。
(3)地震:通过地震波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三、认识地球内部构造1、师:科学家能够通过这么多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然而地震波这一方法确实最有效的。
科学家们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提供的信息来对地球进行了推测,请同学们看书。
(学生打开书本自己阅读)2、师:科学家们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提供的信息来对地球进行了哪些的推测?小组交流,汇报:(地球的三个圈层、每个圈层的厚度以及物质)3、(出示地球构造模型)科学家依照地震波提供的信息制作了地球内部构造模型,通过模型你明白了什么?4、师:事实上地球构成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熟鸡蛋)你能用鸡蛋作一个类比吗?四、制作地球内部模型。
2024版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

教案•课程介绍与目标•地球内部结构探究•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交换•地球内部与人类活动关系探讨•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导•课堂互动环节设置及评价策略•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课程介绍与目标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的结构、物质组成和地球的运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内部的基本认识。
教材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合作学习,设计了多个实验和讨论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主题为“地球的内部”。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物质组成和地球的运动;理解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与地球内部的关系。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地球内部的奥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的结构、物质组成和地球的运动;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与地球内部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地球内部结构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厚度不均,海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
位于地壳之下,由硅镁质岩石构成,占地球体积的83.3%,温度较高,具有塑性。
地幔之下的液态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极高,是地球磁场的主要来源。
地球的最中心部分,呈固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
地壳地幔外核内核地震波与地球内部探测地震波01地震时产生的振动波,包括纵波和横波,可以在地球内部传播并被地震仪记录。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02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方向和振幅等特征受地球内部物质性质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地震波来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
地球内部探测方法03利用地震波进行地球内部探测的主要方法包括地震层析成像、地震反射法和地震折射法等。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具体内容为第二章《地球的内部》。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重点讲解地球内部结构的科学探究过程,以及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的能力。
3. 提高学生保护地球、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过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
教学重点: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震波演示模型、地球内部结构图、PPT课件。
学具:学生用地球仪、画图工具、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展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地球仪和地球内部结构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并绘制地震波传播示意图。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7. 课堂反馈(5分钟)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并绘制地震波传播示意图。
2. 答案:见附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以及地震波传播特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了解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过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地球的内部 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1.明白地球的内部结构;2.能够依照一些自然现象估量地球的内部结构;3.能够制作一个比例合理的地球内部结构模型,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教学难点测出盒子里有什么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观看法、讨论法课前预备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块的三个暗盒、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大伙儿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个暗盒,里面分别装有不同的物品,你们想明白里面装有什么吗?好,现在大伙儿想想看,假如不打开暗盒,你们有什么方法推测暗合里的物品?大伙儿说说看。
专门多同学都说摇一摇,好现在我就请三位同学上来摇一摇,把你们获得的信息告诉大伙儿(学生推测一号可能是液体、二号是颗粒状固体、三号是块状固体)现在大伙儿再想想,能用什么方法推测暗合里具体有什么?哎,看来那个问题难住了大伙儿,现在我请三位同学把暗合打开,为大伙儿揭晓答案(一是水、二是细沙、三是小石块)提问:哎,同学们,你们说我们的地球能像刚才打开暗合一样打开吗?对,不能,我们的地球是打不开的。
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模样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
板书课题:地球的内部二、新授(一)探究地球的结构提问:现在请大伙儿看课本20页下面这三幅图(火山、地震、地热),摸索一下,通过这些自然现象,我们能得到地球内部的什么信息?讲述:通过这些自然现象我们能够明白地球内部有高温、高压的岩浆,地球内部是运动的,事实上,科学家们也是通过这些自然现象搜集地球内部信息的。
讲述:科学家们还用了什么方法呢?大伙儿注意听在专门早往常,科学家们曾想过用钻孔的方法估量地球的内部,但专门遗憾的是,由于各种技术水平的限制,到目前为止,人类钻孔的最深深度也只有14 千米,而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只能了解到2表面一薄层的情形,最后这种方法以失败而告终。
提问:后来,科学家又用了什么方法呢?请迅速翻到21页默读第二自然段告诉大伙儿你的答案讲述:对,科学家们通过地震和核试验产生的地震波来估量地球的内部结构,依照地震波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速度快,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速度慢估量出地球内部是分层的,现在请大伙儿齐读第三段,然后告诉老师地球内部分为哪几个圈层?板书:地球的内部:地壳、地幔、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讲述:接下来,请大伙儿依照21页右上脚图中数据运算出各个圈层的厚度(地幔2900千米、外核2200千米、内核1278千米、地核3478千米)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差不多相去甚远。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内部》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并且初步了解各层的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探究能力,他们对于地球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内部的详细结构及其特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的结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
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准备实验材料,如地球模型、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样本等。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吗?”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样本,让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内部
课程标准:
1.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2.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4.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目的:
●熊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做出合理的解释;
●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层次2: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但不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层次3: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做出合理的解释;
层次2: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做出合理的解释;
层次3: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做出合理的解释;并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做出解释。
教学材料:黑色的胶卷盒3个,分别装着水、细沙、小石块、。